ODB

靈命日糧 : 在耶穌家中

讀經: 約翰福音14章1-7節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約翰福音14章3節


「沒有任何地方比得上家!」桃樂絲一邊說,一邊敲敲她紅色鞋子的鞋後跟。在《綠野仙蹤》的故事中,桃樂絲只須做這個動作,她和小狗托托就會很神奇地從奧茲王國,回到他們在堪薩斯州的家。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一雙鞋。雖然許多人都像桃樂絲一樣渴望回家,但要找到一個讓人有歸屬感的家,談何容易啊!

生活在這個瞬息萬變且流動性高的世界裡,我們難免會產生疏離感,不知是否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歸宿。這樣的感受可能也反映了一個深刻的事實,就如作家魯益師說:「如果在我內心有一種渴望,是這世上任何經驗都無法滿足的,那麼最可能的解釋就是,我是為另一個世界而造的。」

耶穌在被釘十架的前一晚,明確地告訴祂的朋友們有這麼一個家。祂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翰福音14章2節)。那是一個歡迎我們、愛我們的家。

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可以有在家的感覺。我們都屬於一個大家庭──上帝的教會,與主內弟兄姐妹彼此連結。在耶穌帶我們回到我們所盼望的家之前,我們可以住在祂的平安與喜樂中。有耶穌同在就是家。

— 柯貝爾

什麼讓你有家的感覺?為什麼呢?
知道自己將會與耶穌永遠同住,如何影響你現有的生活?

滿有恩典與慈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讓我渴望與祢同住天家,永遠與祢同在。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27-29章;路加福音13章1-22節


靈命日糧 : 深知所需

讀經: 馬太福音6章25-34節


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馬太福音6章33節


蘭多是馬尼拉的吉普尼(菲律賓的公共交通工具)司機,他正在路邊攤大口喝著咖啡。隨著新冠疫情趨緩,解封後上班族逐漸回流。他心想:今天的體育賽事應該會有更多乘客,這樣就能彌補先前的損失,我終於不必憂慮了。

當他正要去開車時,突然看見清道夫羅尼滿面愁容地坐在附近的長凳上,看起來像是需要有人陪他說說話。蘭多心想:分秒必爭。載客愈多,收入就愈多,我得趕快出發。但他感覺到上帝要他去關心羅尼,於是他就這樣做了。

耶穌明白「不要憂慮」對你我而言是多麼困難(馬太福音6章25-27節),因此祂向我們保證,天父完全知道你我的需要(32節)。聖經提醒我們不要擔心,而是要信靠上帝,並盡心竭力地去做祂要我們做的事(31-33節)。當我們接受並遵行祂的旨意時,我們可以滿有把握地相信,「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天父「還給它這樣的妝飾」(30節),那麼,這位天父豈不會按照祂的美意供應我們,正如祂供應所有的受造物一樣嗎?

蘭多與清道夫羅尼的談話,讓羅尼最終做了決志禱告,成為基督徒。蘭多說:「那天上帝仍然供應足夠的乘客。祂提醒我,祂關心我的需要,而我要關心的就是跟隨祂。」

— 黃嘉仁

哪些憂慮正壓在你心頭?
你要如何逐步將憂慮交給上帝?

親愛的上帝,我不需要擔心,因為祢已經應許會看顧我、供應我。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25-26章;路加福音12章32-59節


靈命日糧 : 祂設立秩序

讀經: 創世記1章1-10節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記1章2節


阿強吞下了所有他在藥櫃裡能找到的藥物。他從小生長在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裡,生活一團糟。他的母親長期遭受父親的虐待,直到父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現在,阿強也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腦海中隨即浮現一個念頭:我死後會去哪裡?感謝上帝的恩典,阿強那天並沒有死。後來,他開始和朋友一起研讀聖經,最終接受耶穌作他的救主。吸引阿強歸向上帝的部分原因,是他看見宇宙萬物的美麗與秩序。他說:「我看見一切事物是如此美麗,知道必定有神明創造一切。」

在創世記第1章,我們讀到確實是上帝創造了萬物。雖然「地是空虛混沌」(2節),上帝卻在混亂中建立秩序,「把光暗分開」(4節),將陸地置於海中(10節),使動植物「各從其類」(11-12、21、24-25節)。正如阿強所發現的,那位「創造了諸天和大地,使一切各就各位」的上帝(以賽亞書45章18節,新普及譯本),仍持續使所有降服於基督的萬物,都能和平共處並有秩序。

生活可能很混亂且充滿挑戰。但我們讚美上帝,因祂「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和諧」(哥林多前書14章33節,和合本修訂版)。今日,就讓我們呼求祂,請祂幫助我們,能尋見唯獨祂能創造的美麗和秩序。

— 馮得恩

你的生活正經歷何種混亂的情況?
你盼望上帝如何為你的生活恢復秩序及和平?

上帝啊,祢是創造主,唯獨祢能維持和諧及秩序,為此我要感謝祢。在祢裡面,破碎的事物也變得美麗。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22-24章;路加福音12章1-31節


靈命日糧 : 和平使者

讀經: 使徒行傳21章27-32、37節,22章1-2節


主站在保羅旁邊說:「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使徒行傳23章11節


諾拉參加了和平抗議活動,因為她深切覺得需要伸張正義。按照原定計劃,這是一場無聲的示威活動,抗議者在震懾人心的沉默中於市中心遊行。不久,來了兩輛巴士,從外地趕來的煽動者抵達現場,很快就爆發了騷亂。諾拉失望地離去,而原本立意良善的舉措看似徒勞無功。

當使徒保羅在耶路撒冷的聖殿時,反對保羅的人看見他在殿裡。那些人「從亞西亞來」(使徒行傳21章27節),認為保羅傳講的耶穌,對他們現有的生活方式構成威脅。於是,他們高喊中傷保羅的謊話和謠言,很快就引起了騷亂(28-29節)。一群暴徒將保羅拖出聖殿並毆打他,士兵們則連忙到場處理。

保羅在被捕時,要求對群眾說話(37-38節)。獲准之後,他便用希伯來話對群眾發言,這讓群眾感到意外,也因此安靜聆聽(40節)。就這樣,保羅將一場騷亂化為分享的機會,見證自己如何從死守規條的宗教中得到拯救(22章2-21節)。

縱然有些人崇尚暴力和分裂,但不要灰心,他們不會得勝。上帝正在尋找勇敢的信徒,向這絕望的世界分享祂的光明與和平。有些景況看似是個危機,亦可能成為你向某人彰顯上帝慈愛的機會。

— 葛庭墨

你何時曾經歷你無法理解的危機?
在那一刻,聖靈如何使你有智慧地處理危機?

天父,這個破碎的世界令我心痛。請幫助我領悟,祢聖靈的同在遠勝於這世界對我的任何攻擊。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9-21章;路加福音11章29-5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