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一點一滴

讀經: 約翰一書4章9-19節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


十六世紀的聖女大德蘭寫道:「我們在每件事上,都會尋找舒適的方式來事奉上帝。」她深刻地反思了我們服事上帝的許多方式,我們會尋求藉著更容易、更簡單的方法掌控事情,而非完全降服於上帝。我們對上帝的信靠通常是慢慢地、嘗試性地,甚至不情不願地,逐漸成長到完全信靠的地步。因此,大德蘭向上帝坦言:「當我們把自己的生命,一次一點緩慢地交給祢,就必須滿足於一點一滴地領受祢的恩典,直到我們將自己的生命完全獻給祢。」

對人而言,信靠並不是人的天性。所以如果經歷上帝的恩典和愛取決於我們是否相信和接受它,那我們可就有麻煩了。

但約翰一書4章記載,是上帝先愛了我們(19節)。早在我們能愛上帝之前,祂就已經深愛著我們,甚至願為你我犧牲祂的兒子。使徒約翰讚嘆又感激地寫道:「這就是愛了。」(10節)

上帝逐步地、溫柔地、一點一點地,醫治我們的心靈,讓你我能一點一滴地領受祂的大愛。祂的恩典幫助我們不再懼怕(18節),祂的恩典一點一滴地流入我們的心中,直到我們經歷祂有如恩雨沛降的榮美和慈愛。

— 白茉妮

你曾如何「一點一滴」地經歷上帝的恩典?
上帝的愛如何幫助你以信靠與盼望勝過恐懼與不安?

信實的上帝,當我的心傷痕累累而無法信靠祢時,感謝祢已先愛了我。感謝祢,無論我在何種處境中,祢都不離開我,用各種方式來幫助我。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3章;馬太福音14章1-21節


靈命日糧 : 呼求上帝

讀經: 詩篇25篇16-22節


求祢轉向我,憐恤我,因為我是孤獨困苦。—詩篇25篇16節


美國神學家羅素·摩爾(Dr. Russell Moore)在他所寫的《領養新生》(Adopted for Life)一書中,描述他與家人去孤兒院領養孩子的過程。當他們走進孤兒院時,感受到可怕的寂靜。嬰兒床裡的嬰孩都沒有發出哭聲,並不是因為這些嬰孩沒有任何需求,而是他們知道就算哭了,也沒有人關心。

當我讀到這些描述時,心中隱隱作痛。記得我的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有無數個夜晚,我和妻子熟睡時,被他們的哭喊聲驚醒:「爸爸,我不舒服!」或「媽媽,我很害怕!」此時,我或妻子就會立刻衝到孩子的臥室,儘量安撫他們。正因孩子們知道,我們深愛著他們,所以願意向我們求助。

詩篇中有相當多篇幅記載作者向上帝哀痛呼求。以色列人向上帝陳述他們的哀傷,是基於他們與上帝的個人關係。以色列人被上帝稱為祂的「長子」(出埃及記4章22節),因此呼求他們的父採取行動。如此真實的信心在詩篇25篇裡表露無遺,詩人祈求上帝:「求祢轉向我,憐恤我,……求祢救我脫離我的禍患」(16-17節)。當孩子們知道有人愛著他們,就會發出哭聲。基督徒是上帝的兒女,我們理所當然能向祂呼求。上帝會垂聽眷顧,因祂深愛著我們。

— 博約翰

你是否會很自然地向上帝傾訴心聲?為什麼呢?
今天,你如何向上帝述說心中的哀傷?

信實的天父上帝,非常感謝祢總是垂聽我的呼求並做出回應。



全年讀經:
創世記49-50章;馬太福音13章31-58節


靈命日糧 : 聽從警告

讀經: 馬太福音7章13-23節


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馬太福音7章15節


一個夏日傍晚,我們家附近樹林裡的鳥兒突然發出嘈雜的叫聲。各種鳥兒從樹上發出刺耳的啼叫聲,嘰嘰喳喳聲越來越大。最後,我們才明白為什麼。原來在那天日落時,一隻巨鷹從樹梢俯衝而下,嚇得鳥兒們倉皇飛離險境,同時以鳴叫聲向同伴發出警告。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可以從聖經獲得各種屬靈的警告,例如:要我們警戒錯誤的教導。我們也許無法確定所聽到的是否屬實,但因為天父愛我們,祂會透過聖經明確的教導,讓我們清楚辨識屬靈的危險。

耶穌教導門徒:「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馬太福音7章15節)。祂還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凡好樹都結好果子;唯獨壞樹結壞果子。」並且警告我們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16-17、20節)

箴言22章3節提醒我們:「通達人見禍藏躲;愚蒙人前往受害。」這些透過聖經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的警告,蘊藏了上帝要保護祂兒女的那份愛。

如同群鳥以鳴叫聲相互警示,期盼我們也能聽從聖經的警告遠離屬靈的危險,投靠上帝的懷抱並得庇護。

— 雷翠霞

最近上帝給了你哪些屬靈警告?
你如何從聖經的教導驗證對你的警告?

親愛的上帝,謝謝祢因為愛而藉著聖經發出警訊。今天,求祢幫助我們能聽從這些話語。



全年讀經:
創世記46-48章;馬太福音13章1-30節


靈命日糧 : 洗腳和洗盤

讀經: 約翰福音13章6-17節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翰福音13章15節


在結婚50週年紀念日這天,查理和妻子潔恩與兒子喬森到一家咖啡館共進早餐。當天餐廳的人手不足,只有一名經理、廚師和一位十幾歲的女服務員。這位服務員要負責幫客人點餐、送餐和收拾桌面,忙得不可開交。當他們用完早餐後,查理詢問妻兒:「你們接下來幾個小時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嗎?」他們倆都搖搖頭。

於是,查理和潔恩在徵求經理的同意後,到餐廳後面幫忙洗碗,而喬森則收拾凌亂的桌面。喬森說,其實那天他們所做的並不稀奇,因為他的父母從以前就立下榜樣,學習耶穌「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馬可福音10章45節)。

約翰福音13章記載基督與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那晚,身為夫子的耶穌親自去洗門徒骯髒的腳,藉此教導門徒謙卑服事的原則(14-15節)。如果連耶穌都能做如此卑微的事,為十幾個人洗腳,那麼門徒也應當樂意去服事別人。

我們也許會在不同的情況下去服事人,但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那就是服事能帶來極大的喜樂。然而,服事人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得到別人的稱讚,而是要藉由愛心關懷,讓所有的讚美都歸給這位謙卑捨己的上帝。

— 凱辛蒂

你何時曾因別人意想不到的幫助而脫離困境?
在服事人的時候,為什麼謙卑的態度十分重要?

慈愛的救主,感謝祢教導我如何成為一個僕人,求祢幫助我能謙卑地服事。



全年讀經:
創世記43-45章;馬太福音12章24-5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