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首要之務

讀經: 馬太福音6章25-34節


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章33節


每天早晨就像參加田徑賽一樣。我幾乎是從床上跳起來,然後開始投入當天必須完成的事情。送孩子上學,完成;開始工作,完成。我加足馬力,寫下「待辦事項」的清單,其中個人事務與工作洋洋灑灑地交織在一起﹕

「……13.編輯文章。14.打掃辦公室。15.團隊策略規劃。16.撰寫科技部落格。17.清掃地下室。18.祈禱。」

我做到第18項時,才想起自己需要上帝的幫助。而在此之前,我竟然沒有想到自己是獨自一人去完成這些事,試圖靠自己得到動力。

這些耶穌都知道。祂知道我們的待辦事項總是一個接著一個,而且還得要應付層出不窮的緊急事件。因此,祂教導眾人:「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章33節)

把耶穌的話當做命令一般聽從,這是很自然的,而且也確實如此。但在這裡不只是個命令,更是一個邀請。在馬太福音第6章,耶穌邀請我們,不要為這世上的事焦慮(25-32節),而是要每天信靠上帝。即使我們做到「待辦事項」清單上的第18項時,才想起要從上帝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上帝仍會以祂的恩典幫助我們度過每一天。

— 何安德

每天的開始,我們要如何先轉向上帝?
面對許多必須立即處理的事情,你要如何信靠耶穌?

天父,感謝祢邀請我拋開憂慮,享受祢每天都豐盛供應的生活。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56-58章;帖撒羅尼迦後書2章


靈命日糧 : 為主所用

讀經: 使徒行傳9章36-43節


[大比大]廣行善事,多施賙濟。—使徒行傳9章36節


聽說過「縫紉名人堂」嗎?該獎項成立於2001年,旨在表彰那些透過縫紉教育和產品開發,以獨特和創新的貢獻對家庭縫紉行業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當中包括於2005年被列入名人堂的瑪莎·普倫(Martha Pullen),有人對她如此描述:「她有如箴言31章提到的才德的婦人……從來沒有忘記公開承認她力量、靈感和祝福的來源。」

「縫紉名人堂」創建於21世紀,但若公元一世紀的以色列就有這麼一個名人堂,那麼,大比大可能會成為首位入選的婦女。大比大是個基督徒,也是一名裁縫師,經常為她所在社區的貧窮寡婦縫製衣物(使徒行傳9章36、39節)。後來,她因病去世,門徒請彼得前來,希望上帝會透過彼得行神蹟。當彼得到達時,眾寡婦正哀傷哭泣,把大比大為她們做的裡衣、外衣,都拿給彼得看(39節)。這些衣服證明了大比大為城中的貧窮人「廣行善事」(36節)。最後,靠著上帝的力量,大比大復活了!

上帝呼召並裝備我們,使我們能運用技能來滿足所在社區和世界的需要。讓我們發揮自己的技能來服事耶穌,看看祂如何使用我們愛的行動彼此相助,使基督的身體逐漸成長(以弗所書4章16節)。

— 魏馬文

上帝賜予你哪些才幹與能力?
你如何運用這些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親愛的主耶穌,求祢幫助我,能以愛和憐憫來回應他人的需要。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53-55章;帖撒羅尼迦後書1章


靈命日糧 : 盼望之錨

讀經: 希伯來書6章16-20節


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希伯來書6章19節


在六年級的主日學班級,我給學生看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群人睡在昏暗的小巷裡,身上只蓋著硬紙板。我問大家:「他們需要什麼?」有人說需要食物;有人說需要錢。一個男孩想了想,說:「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一個女孩大聲地說:「盼望。」

她解釋說:「盼望就是期待美好的事情發生。」在她談到了「期待」美好的事情時,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現今種種的挑戰,讓人們很難期盼生活中會發生美好的事。然而,聖經談到的盼望和這個女孩所說的一致。如果「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希伯來書11章1節,和合本修訂版),那麼我們基督徒的確可以期盼美好的事情發生。

基督徒可以有把握地盼望的美事是什麼呢?就是「進入祂安息的應許」(4章1節)。對信徒來說,上帝賜的安息包括祂的平安、對得救的把握、對祂力量的倚靠,以及未來進入天家的保證。有了上帝的保證和耶穌提供的救恩,這盼望可以成為我們的錨,使我們在困境中能堅定立穩(6章18-20節)。的確,世人需要盼望:上帝確實保證,無論環境是好是壞,祂都有最終的決定權,必不會讓我們失望。當我們信靠祂,我們知道祂將會按照祂所定的時間,使一切變得美好。

— 黃嘉仁

聖經如何鼓勵你並給你盼望和把握?
你可以為哪些事感謝上帝?

親愛的上帝,我對祢有堅固、牢靠的盼望,非因我的信心堅定,而因祢是信實的,必實現祢的應許。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50-52章;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


靈命日糧 : 我是誰?

讀經: 出埃及記4章1-5節


上帝說:「我必與你同在。」—出埃及記3章12節


科保坐在那裡看著篝火,思考他人生的重大問題:我有什麼成就?答案很快就出來了:還真的不多!當時他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在熱帶雨林深處他父親開辦的一所學校任教。他也嘗試寫下父親在兩次內戰倖存下來的感人故事。科保繼續沉思:我是誰呢?竟然想做這些事?

科保的疑慮和摩西的一樣。當上帝對摩西說:「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摩西立刻回答說:「我是誰呢?」(出埃及記3章10-11節)。

摩西說了他那不成理由的藉口之後,上帝問他:「你手裡是什麼?」那是一根杖(4章2節)。在上帝的指示下,摩西將杖扔在地上,那根杖變成一條蛇。摩西雖然害怕,但他聽從吩咐抓住蛇時,這蛇又變回一根杖(4節)。靠著上帝的力量,摩西可以面對法老。摩西手裡確實握著埃及諸「神祇」之一,那就是蛇。埃及的所有神祇都無法威脅上帝這獨一真神。

科保想到摩西,也感受到上帝的回應:你有我和我的話語。他也想到朋友們鼓勵他寫下父親的故事,好讓人們能瞭解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大能。他明白自己並不孤單。

靠我們自己,即使盡最大的努力也是不夠的。但我們事奉的那位上帝說:「我必與你同在。」(3章12節)

— 葛庭墨

你有什麼能被上帝所用?
你認為上帝會如何使用你呢?

天父,感謝祢,因為有祢同在,無論我身處何種境遇,我都一無所缺。



全年讀經:
以賽亞書47-49章;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