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上帝的光

讀經: 詩篇23篇


那民是有福的!耶和華啊,他們在祢臉上的光裡行走。—詩篇89篇15節


當伊蓮被診斷為癌症末期時,她與丈夫查克都知道,不久後伊蓮就要回歸天家,永遠與耶穌同在。他們夫妻倆都很珍視在詩篇23篇裡上帝的應許,知道他們在面對54年婚姻中最幽暗、最艱險的深谷時,上帝會與他們同在。伊蓮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相信了耶穌,她也準備好去朝見這位救主,這個事實讓他們充滿盼望。

在伊蓮安息主懷之後,查克在追思禮拜中提到自己依然行走在「死蔭的幽谷」(詩篇23篇4節)。雖然他的妻子已經開始天堂的生活,但對他自己以及其他深愛伊蓮的人來說,死亡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當我們行走在幽暗的深谷中時,哪裡能找到亮光呢?使徒約翰宣告:「上帝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翰一書1章5節)耶穌也對眾人表明:「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章12節)

身為基督徒,你我可以行走在上帝的榮光之中(詩篇89篇15節)。這位上帝已經應許與我們同在,即使我們行經最幽暗的深谷,祂也會成為我們的光源!

— 凱辛蒂

你曾走過什麼樣的幽谷?
上帝的哪些應許照亮了你的那段旅程?

慈愛的上帝,謝謝祢應許絕不離開我。祢就是我的力量、我的供應與喜樂,我願意一生信靠跟隨祢。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7-48章;約翰一書3章


靈命日糧 : 順從耶穌

讀經: 耶利米書38章17-23節


求你聽從我對你所說耶和華的話,這樣,⋯⋯你的命也必存活。—耶利米書38章20節


在1951年,前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醫生勸他減少工作量,以保持健康。但這名醫生卻被史達林指控是間諜,並將他逮捕。這位曾以謊言羅織罪名、逼迫多人的暴君不願面對事實,並且以他慣用的手法除掉那告訴他事實的人。但事實不容辯駁,史達林於1953年去世。

先知耶利米說了可怕的預言而被逮捕,還被鐵鍊鎖著(耶利米書38章1-6節,40章1節)。他把即將會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猶大王西底家,並且說:「求你聽從我對你所說耶和華的話」(38章20節),若拒絕向圍城的敵軍投降,只會招致更嚴重的後果。耶利米還發出警告:「人必將你的后妃和你的兒女帶到迦勒底人那裡。你也不得脫離他們的手。」(23節)

西底家拒絕接受事實,不願聽從吩咐。最後巴比倫的士兵捉住了王,殺害他的兒子,並焚燒了耶路撒冷(39章)。

在某種意義上,人人都會面臨西底家的困境,我們就像被圍困在自己的罪與錯誤抉擇的圍牆內。我們通常還會迴避那些指正我們的人,從而使事情變得更糟糕。其實,我們只需順從耶穌的旨意,祂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章6節)

— 葛庭墨

你的人生抉擇如何符合耶穌的教導?
哪些原因會使你不願順從祂?

滿有憐憫的上帝,求祢赦免我,因我的驕傲常使我遠離祢。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5-46章;約翰一書2章


靈命日糧 : 善意

讀經: 以弗所書4章15-16、22-32節


全身都靠[基督]……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4章16節


當我們想到最佳的商業行為時,首先躍入腦海的,也許不是像恩慈與慷慨這些特質。但企業家詹姆士.李(James Rhee)表示,這些確實是最佳特質。當他在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擔任執行長的時候,便優先推行他所謂的「善意」,即一種「恩慈文化」和贈予的精神。後來,這間公司不僅起死回生,甚至還蓬勃發展。顯然以這些特質做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能激發員工想要團結、創新與解決問題的期盼與動機。詹姆士解釋:「善意……是真實的財富,可以累積與倍增。」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常認為像恩慈這類的特質是模糊、不具體的,而不會優先考量。但根據使徒保羅的教導,這些特質至關重要!

保羅在寫給新信徒的書信中特別強調,信徒生命的目的乃是要藉著聖靈得到轉變,成為基督身體中成熟的肢體(以弗所書4章15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都要讓人得造就與益處(29節)。唯有透過天天著重於恩慈、憐憫與饒恕,你我才能在耶穌裡有所轉變(32節)。

當聖靈帶領我們與別的基督徒互動交流時,我們就能互相學習而長大成熟。

— 白茉妮

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善意」帶來的具體影響?
你要如何使自己越來越看重恩慈?

親愛的上帝,請每天教導我,讓我明白至關重要的,乃是祢藉著祢的愛子所傾注給我的愛。



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2-44章;約翰一書1章


靈命日糧 : 接納所有人

讀經: 馬太福音11章27-30節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馬太福音11章28節


九歲的丹尼跟他最好的朋友亞契,一起去參加班上同學的慶生會。小壽星的媽媽看到亞契時,卻拒絕讓他進門,並且堅持說:「沒有空餘的椅子了!」丹尼立刻表示,自己可以坐在地上,讓出椅子給他的黑人朋友亞契,但這個提議被斷然拒絕!於是,丹尼沮喪地將禮物交給小壽星的媽媽,然後跟亞契一起回家。朋友遭到拒絕,刺痛了丹尼的心。

幾十年後的今天,丹尼已經是一位學校教師,在他的教室裡總是多放一張空椅子。當學生問起原因時,他解釋說這是要提醒自己:「在這間教室裡,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位子。」

在耶穌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到祂歡迎接納所有的人,正如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這份邀請看似與耶穌「先是猶太人」(羅馬書1章6節)的事工相抵觸,但其實救恩是給所有相信耶穌的人,就像保羅說:「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3章22節)

因此,我們對基督向所有人發出邀請感到歡欣,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章29節)。對所有希望得到安息的人來說,耶穌正敞開雙臂等待著你。

— 雷翠霞

你是在何種情況下接受上帝的救贖之恩?
你知道耶穌正向誰發出邀請?

親愛的耶穌,當別人拒絕我的時候,祢卻呼喚我。謝謝祢愛我,將救恩賜給我。

我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我]們一樣」(羅馬書15章7節)。如果我們相信耶穌,就要按照吩咐如此積極熱誠地接待人。 點擊閱讀:全年讀經:
以西結書40-41章;彼得後書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