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信仰傳承

讀經: 提摩太後書1章3-5節


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妮基心裡的。—提摩太後書1章5節


在2019年,一份探討美國基督徒信仰傳承的研究顯示,母親和祖母對後代子孫的靈命成長有巨大的影響,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信仰承襲自他們的母親,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祖父母(通常是祖母)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員評論道:「這項研究一再說明,母親對孩子靈命成長的持久影響。」這樣的影響也可以在聖經中看到。

保羅在寫給他的門生提摩太的信中提到,提摩太的信心是承襲自他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妮基的榜樣(提摩太後書1章5節)。這個令人欣慰的細節,凸顯了兩位女性對初代教會其中一位領袖的影響。從保羅對提摩太的勉勵,我們也可看出她們的影響力,他說:「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3章14-15節)

堅實的信仰傳承是一份寶貴的禮物。即使我們的成長過程不像提摩太那樣,有來自家庭的正向影響得以形塑對上帝的信心,但在你我的生命中,可能還有其他人對我們的靈命成長有深遠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有機會向周圍的人樹立真實信心的榜樣,並留下恆久的影響。

— 夏莉珊

你的靈命成長深受誰的影響?
你要如何鼓勵其他信徒?

天父,謝謝祢,讓許多人真實無偽的信心,在我的生命中樹立了美好的榜樣。



全年讀經:
阿摩司書4-6章;啟示錄7章


靈命日糧 : 一生的朋友

讀經: 撒母耳記上20章26-34節


[約拿單]因見父親羞辱大衛,就為大衛愁煩。—撒母耳記上20章34節


英國詩人威廉·古柏(William Cowper,1731-1800年)與他的牧師──曾是奴隸販子的約翰·牛頓(John Newton,1725-1807年)成了朋友。威廉患有憂鬱症和焦慮症,數度自殺未遂。每當約翰來訪,他們便會一起散步、談論關於上帝的事。約翰認為讓威廉參與有創意的工作,給他寫作詩歌的機會,對威廉會有幫助,約翰因而萌生了編纂一本讚美詩集的想法。威廉貢獻了多首詩歌,其中包括《上主作為何等奧秘》。即使後來約翰離開到另一間教會服事,威廉與他的友情依然堅固,他們繼續經常通信,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繫。

威廉與約翰的深厚情誼,與舊約中大衛與約拿單的友誼有許多相似之處。大衛擊敗歌利亞後,「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並且愛大衛如己(撒母耳記上18章1節)。約拿單雖然是掃羅王的兒子,但卻對他父親嫉妒、惱恨大衛感到不解,甚至為大衛辯護,質問父親為何要置大衛於死地。掃羅的回應則是「向約拿單掄槍要刺他」(20章33節),約拿單躲開攻擊,並為大衛蒙羞受辱而感到難過愁煩(34節)。

就這兩對朋友而言,他們之間的連結使彼此的生命更有意義,激勵彼此去愛上帝、服事上帝。今天你要如何像這樣地去鼓勵你的朋友呢?

— 潘艾梅

美好的友誼如何有助於你的身心靈?
你如何向人彰顯上帝的愛並幫助他們成長?

主耶穌,感謝祢成為我的朋友,讓我深深與祢密契。



全年讀經:
阿摩司書1-3章;啟示錄6章


靈命日糧 : 在祂手中

讀經: 約伯記38章4-21節


光明的居所從何而至?黑暗的本位在於何處?—約伯記38章19節


威廉·沙特納(William Shatner)在電視影集《星際迷航》中扮演柯克艦長,但他從未料到真正的太空之旅讓他如此震撼。他經歷了11分鐘的太空火箭飛行之後,在步出火箭時,驚嘆道:「這是我能想像最深刻的體驗⋯⋯從藍色星球飛上去之後,眼前就是一片漆黑。就是這樣,你往下看是藍色的,往上看就是黑色的。」他補充說:「那種藍色充滿美感。只是一個小小的藍點,轉眼之間你就從它旁邊飛過去。」

想到我們的星球是一個被黑暗完全包圍的藍點,實在令人有些不安。沙特納形容從藍天飛入黑暗,就像飛入死亡。他說:「在那一瞬間,你會說『哇,這就是死亡!』這就是我所看到的,深深觸動了我。這真是一種難以置信的經歷。」

沙特納令人震撼的飛行之旅,讓人正確看待生命。我們不過是宇宙中的微塵,但那位創造了光,又將光明與黑暗分開的上帝(創世記1章3-4節),卻深愛著我們。這位天父上帝知道黑暗的地方在何處,也知道通往其居所的道路(約伯記38章19-20節)。祂「立大地根基……那時,晨星一同歌唱,上帝的眾子也都歡呼」(4-7節)。

整個宇宙都在上帝的手中,讓我們將自己渺小的生命全然交託給祂。

— 韋陌格

想到浩瀚無垠的宇宙太空,你會聯想到什麼?
夜空揭示了上帝的哪些特質?

天父,祢掌管這個星球以及浩瀚的宇宙,我相信祢滿有慈愛且大有能力。



全年讀經:
約珥書1-3章;啟示錄5章


靈命日糧 : 人生意義

讀經: 哥林多前書15章50-58節


死被得勝吞滅。—哥林多前書15章54節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寫的短篇小說,講到一位羅馬士兵馬庫斯·魯弗斯因害怕死亡而飲用了使人不死的水源。但隨著時日流逝,馬庫斯意識到不死並非像人們所追捧的那樣:萬壽無疆其實毫無意義。事實上,正是死亡本身使生命有了意義。後來,馬庫斯找到解藥,那是一股清澈的泉水。他喝完之後,用手在一根刺上抓撓,結果流出了一滴血,這也表明他恢復了必死之身。

像馬庫斯一樣,我們有時也會對生命必會衰敗和死亡感到絕望(詩篇88篇3節)。我們同意死亡讓生命有了意義,但與馬庫斯不同的是,我們知道因著基督的死亡,使我們找到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基督在十架上流血捨命,戰勝、吞滅了死亡(哥林多前書15章54節)。對我們來說,害怕死亡的解藥就是耶穌基督的「活水」(約翰福音4章10節)。因為我們喝了這活水,所有關於生命、死亡和永生的規則都被改變了(哥林多前書15章52節)。

的確,無人能夠免於一死,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耶穌徹底顛覆了我們對生命和死亡的絕望(希伯來書2章11-15節)。在基督裡,我們有天堂的盼望,並確定在永生裡能喜樂地與祂一同活著。

— 畢愷騰

你在擔心什麼?你對死亡有何看法?
哥林多前書15章如何使你得激勵?

上帝啊,請幫助我堅信祢已應許,祢會拯救我,使我與祢同享永活的生命。



全年讀經:
何西阿書12-14章;啟示錄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