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命日糧 : 憧憬未來
![]()
讀經:
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利未記25章35節
美國堪薩斯州的尼歐德沙市是一個僅有兩千多人口的小市鎮。一天,鎮上的300位中學生與高中生參加了臨時召集的學校集會,聽到一個令他們難以置信的消息。一對與這小鎮頗有淵源的夫妻決定在未來25年,為每一個尼歐德沙市的學生支付大學學費。學生們都驚呆了,欣喜若狂,甚至淚流滿面。
尼歐德沙市在經濟上遭受了重創,許多家庭正擔憂如何支付孩子的大學費用。這份禮物足以改變一代人的未來,捐贈者希望這份贈禮能滿足那些家庭當前的需要,同時也能吸引其他人搬到尼歐德沙市。他們預見自己的慷慨解囊能製造新的工作機會,注入新的生命力,給小鎮帶來全然不同的未來。
上帝希望祂的子民慷慨付出,不要只照顧自己迫切的需要,也要幫助在困境中的鄰舍憧憬新的未來。上帝明確地說:「你的弟兄在你那裡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利未記25章35節)。慷慨給予不僅是為滿足對方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是為了他們未來與我們共同生活的需求。上帝說:「你要資助他,使他可以與你一同生活。」(35節,新譯本)
最深層次的給予是讓人能重新建構一個不同的未來。上帝對我們無限且超乎想像的慷慨給予,激勵我們憧憬那一同生活、同享毫無缺欠與豐盛富足的未來。
— 郭惟恩
這如何鼓勵你為他們考慮得更長遠?
上帝啊,面對別人最基本的需要時,我常常不夠慷慨。
求祢幫助我,拓展我的眼界,並能採取行動。
靈命日糧 : 哀傷與感謝
![]()
讀經:
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章21節
在母親過世之後,她的一位癌症病友一邊啜泣,一邊對我說:「你母親對我非常好,我很難過,沒想到她竟然比我先走一步。」
我安慰她說:「我母親很愛妳,我和母親都求上帝讓妳能看到兒子長大成人。」我握著她的手,跟她一起流淚禱告,祈求上帝幫助她在哀傷中仍有平安。我也感謝上帝讓她的病情穩定,能繼續陪伴她的丈夫和兩個正在成長的孩子。
聖經讓我們看到哀傷的多個層面。當約伯幾乎失去一切,甚至痛失子女時,他雖悲慟不已但卻依舊「伏在地上下拜」(約伯記1章20節)。約伯雖然哀傷卻仍帶著盼望順服上帝,心懷感恩地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21節)。雖然約伯後來經過一番掙扎才走過哀傷,並經歷上帝對他生命的重建,但在那時,他欣然接受無論情況好壞,上帝都掌管一切。
上帝瞭解我們對各種情緒的處理方式與掙扎。祂希望我們坦誠面對哀傷,甚至表現出脆弱的那一面。即使我們的哀傷似乎毫無止盡又難以承受,上帝保證祂的特質不曾也不會改變。藉著這個應許,上帝讓我們的心得安慰,並使我們能對祂的同在心存感恩。
— 鄧書琪
慈愛的上帝,謝謝祢瞭解我並帶領我一步步走過哀傷。
靈命日糧 : 回家
![]()
讀經:
我的心切慕祢。—詩篇63篇1節
「神奇狗波比」是一隻混血牧羊犬,牠與主人一家到離家約3,500公里的印第安納州歡度暑假時,不幸跟他們走散了。主人全家到處都找不到愛犬,只好傷心地踏上歸途。
六個月之後,將近冬末時節,一身髒亂不堪的波比竟出現在主人位於俄勒岡州錫爾弗頓市的家門口。意志堅定的波比千里跋涉,行經險途,走過河流、沙漠、積雪的山嶺,努力找尋回家的路,因為牠愛牠的主人,要回到他們身邊。
波比尋家的故事在當地掀起熱潮,人們為牠著書,把牠的故事拍成電影,畫成壁畫。牠對回家的渴望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也許是因為上帝已在你我心中放置了更深的渴慕。神學家奧古斯丁這樣形容:「祢為祢自己而創造了我們,我們的心是如此煩躁不安,直到它在祢裡面找到安息。」當大衛為了躲避追殺而逃到猶大曠野時,他的禱告也深切地表達這種渴慕:「上帝啊,祢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地尋求祢;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祢,我的心切慕祢。」(詩篇63篇1節)
大衛讚美上帝,因為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更好」(3節)。沒有任何事比得上認識祂!藉著耶穌,上帝尋找我們,為我們預備回家的路,無論我們離祂有多遠,都能歸向祂完全的愛。當我們回轉歸向祂,我們的心才有真正回家的感覺。
— 龐雅各
今天你要用何種方式尋求祂?
慈愛的上帝,謝謝祢藉著耶穌的降生、受死與復活,
為我預備道路,使我得以歸向祢。
靈命日糧 : 照照鏡子
![]()
讀經: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書1章25節
心理學家用鏡子對兒童進行自我認知的測試,他問孩子:「鏡子裡的是誰?」通常小於18個月的幼兒,不知道鏡子裡的人就是自己。但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開始明白看鏡子就會看到自己。自我認知是健康成長和成熟的重要指標。
同樣地,自我認知對基督徒的成長也很重要。雅各提到一個用鏡子所做的自我認知測試,而這面鏡子就是上帝的「真道」(雅各書1章18節)。當我們閱讀聖經時,就像在照鏡子,而我們看到什麼呢?當經文講述愛和謙卑時,我們是否能從中看到自己呢?當我們讀到上帝命令我們要去做的事時,我們是否看到了自己已採取行動?當我們審視自己的內心,並省察自身的行為時,聖經將有助於我們察驗自身的行為是否符合上帝的期望,或是需要悔改並做出改變。
雅各告誡我們,不要只是單單讀聖經,而不遵行真道,「自己欺哄自己」(22節),忘記了我們所領受的。聖經提供我們一個藍圖,讓我們可以按照上帝的旨意智慧地生活。當我們閱讀、默想聖經,並咀嚼消化真理時,可以祈求上帝開啟我們的雙眼,看清自己內心的光景,並賜給我們力量做出必要的改變。
— 潘愷蘭(Katara Patton)
你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親愛的上帝,請幫助我以聖經為鏡子,
讓我能看清自己的生活、動機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