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像基督完全

讀經: 馬太福音19章16-26節


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章48節


作家凱瑟琳·諾里斯將現代完美主義與馬太福音裡的「完全」進行對比,她寫道:「完美主義是我所知其中一個最可怕的詞語。」她形容現代完美主義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使人過於膽怯而不敢承擔必要的風險。」但馬太福音中翻譯為完全的詞語,則是指成熟、完整或整全。她總結說:「要完全,就要為成長留空間,漸漸成熟到可以為別人付出。」

以這種方式理解完全,有助於我們領略馬太福音19章裡這個故事的深意。有個人問耶穌,他「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16節)。耶穌回答說:「當遵守誡命」(17節)。這個人自認為已遵守一切誡命,但感覺還缺了什麼,於是他問說:「還缺少什麼呢?」(20節)

此時,耶穌指出這人的財富扼殺了他的心靈,並對他說,若要在上帝的國度裡作完全人,就要願意為別人付出,並接受別人的幫助。也就是說,他必須願意捨棄那些令他的心與別人隔絕的事物(21節)。

我們每個人對完美都有各自的觀點,若我們想抓緊自己的財產或習慣來達到目的,都是徒勞無功的。今天就讓我們回應耶穌溫柔的邀請,放下一切,得著只有祂才能讓你享有的完全和全然的自由(26節)。

— 白茉妮

你何時曾誤以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是聖經說的「完全」?將主權交給上帝如何使你擺脫完美主義而得自由?

慈愛的上帝,請原諒我常將自我提升錯認為是靈命成長,求祢幫助我能交出主權,活出在祢裡面自由的生命。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21-22章;馬太福音19章


靈命日糧 : 信靠上帝

讀經: 耶利米書17章5-8節


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耶利米書17章7節


離預產期還有六週,沒想到惠妮卻被診斷出患有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這是一種懷孕期間常見的肝臟疾病。惠妮帶著紛亂的情緒被送往醫院治療,並被告知將在24小時內進行引產手術!但在醫院的另一頭,醫療人員準備了大量呼吸器和其他設備,以應對急速增加的新冠肺炎病例。因為這緣故,惠妮被送回家中。她決定倚靠上帝和祂的計劃,幾天後,她順利生下一名健康的嬰孩。

當聖經真理在我們心中扎根時,就會改變我們面臨困境的方式。在先知耶利米的時代,大多數的民眾都依賴人的力量,並且盛行偶像崇拜。耶利米將那些「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人(耶利米書17章5節),和倚靠上帝的人做了對比。他說,倚靠上帝的人有福了,因為「以耶和華為可靠的⋯⋯他必像樹栽於水旁,⋯⋯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7-8節)。

身為基督徒,上帝要我們憑信心生活,仰賴祂來解決種種難題。當上帝賜下能力時,我們可以選擇繼續擔心害怕或全然信靠祂。上帝說,當我們選擇信靠祂時,就必然蒙福,得到完全滿足!

— 康麗琪

你何時曾在擔心害怕之後,想起上帝應許會賜福給信靠祂的人?當你明白在任何景況都能信靠上帝,如何使你心得寬慰?

親愛的上帝,感謝祢讓我在任何情況都能信靠祢,能向祢禱告,在我遭遇患難時祢與我同在,加給我力量。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9-20章;馬太福音18章21-35節


靈命日糧 : 不要懷恨

讀經: 羅馬書12章12-21節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未記19章18節


在2011年一場宣傳活動中,有兩位73歲的前加拿大足球聯盟球員在臺上大打出手。他們之間的「怨恨」可以追溯到1963年那場備受爭議的冠軍足球賽。當其中一個人把另一位打下臺之後,圍觀的人紛紛勸架,對他大喊:「算了吧!」眾人都希望他放下怨恨,與對方和解。

聖經也記載了許多人與人之間互相「怨恨」的例子,例如:該隱對他弟弟亞伯懷恨在心,因上帝不喜悅他的供物,反倒喜悅亞伯所獻的供物(創世記4章4-5節)。該隱心中積怨甚深,最終導致他「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8節)。此外,以掃怨恨雅各,因雅各騙取了他長子的名分和祝福(27章41節),恨意之深導致雅各驚恐逃亡。

然而,聖經不僅列舉一些人們相互怨恨的例子,也教導我們如何與人和好,如何尋求寬恕及和解。上帝要我們愛他人如同自己(利未記19章18節);為那些辱罵和傷害我們的人禱告並饒恕他們(馬太福音5章43-47節);要盡力與所有人和睦共處,不要自己報復而是讓上帝來仲裁,並且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章18-21節)。讓我們倚靠上帝的大能,今天就放下怨恨,與人和好吧!

— 魏馬文

為什麼不要懷恨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本週,你將如何努力修復已有裂痕或破碎的關係?

親愛的耶穌,謝謝祢赦免了我,讓我因此能寬恕別人。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6-18章;馬太福音18章1-20節


靈命日糧 : 真正的快樂

讀經: 傳道書3章9-14節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傳道書3章12節


在公元十世紀,阿卜杜·拉赫曼三世(Abd al-Rahman III)是西班牙哥多華的統治者。拉赫曼成功治理哥多華五十年,得到臣民的愛戴,敵人對他畏懼,也受到盟友的敬重。後來,拉赫曼深入審視自己的一生,在談到自己享有的特權時,他說:「財富與尊榮,權柄與享樂,盡在我掌握之中!」然而,當他計算這五十年有多少真正快樂的日子時,只算出14天。真是發人深省!

傳道書的作者也掌握著財富與尊榮,權柄與享樂(傳道書1章12節,2章1-3、7-9節)。他對自己的人生所做的評價,也同樣發人深省。他發現財富只會讓人渴望得到更多(5章10-11節);享樂並不會讓人感到幸福(2章1-2節);成功可能是由於機遇而非能力(9章11節)。但他的評估不像拉赫曼的那麼悲觀。他相信上帝就是快樂的終極源頭,他認為只要與上帝同行,無論吃喝、工作或行善都是一種享受(2章25節,3章12-13節)。

拉赫曼在他的反省中總結說:「人哪,不要相信眼前的世界!」我相信傳道書的作者也深有同感。既然我們心中都有永生的意識(3章11節),那麼,世俗的享樂和成就便無法令我們感到滿足。然而,我們的人生若有上帝參與,便能從飲食、工作和生活中得著真正的快樂。

— 霍薛頓

你最常靠什麼得到快樂?今天你如何在飲食、
工作及行善當中與上帝同行?

親愛的天父,有祢在我身邊,我凡事都能做!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4-15章;馬太福音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