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醫治與修復

讀經: 何西阿書14章


曾住在他蔭下的必歸回,發旺如五穀,開花如葡萄樹。—何西阿書14章7節


音樂劇《大娛樂家》的插曲《從今以後》十分感人,這是主角發現自己傷害了家人和朋友,歷經一番沉痛的自我覺醒後所唱的一首歌。這是一首表達喜悅的歌,歡慶回家以及發現自己所擁有的已夠多了。

何西阿書的結論也陳述與此相似的喜悅。當以色列人回轉歸向上帝時,上帝會恢復與他們的關係,使他們再次興盛,百姓心中將充滿無比的喜樂與感恩。這本先知書將上帝和以色列民的關係比擬為婚姻關係,哀嘆百姓是不忠的配偶,未能專心愛上帝,為祂而活。

但到了第14章,何西阿強調上帝所應許的無盡慈愛與恩典、醫治與復興,凡因罪痛悔而願意回轉歸向上帝的人,上帝會將這一切白白地賜給他們(1-3節)。上帝應許說:「我必醫治他們背道的病,甘心愛他們」(4節)。上帝的恩典就像甘露,要使祂的百姓「如百合花開放」,「發旺如五穀」(5-7節),使看似無法修復的破敗,重新變得健全和豐盛。

當我們過去曾傷害他人或將上帝的賜福視為理所當然時,常會以為自己造成的傷害永遠無法彌補,無法修復。但只要謙卑歸向上帝,我們就會發現,祂的愛隨時都願意接納我們,並重新建立我們。

— 白茉妮

慈愛的上帝,我的創造主,求祢教導我,
無論順境或逆境,每時每刻都相信祢的美善。


你何時曾體驗或親眼看見上帝做了奇妙的修復?你生命中有哪個層面需要再次確信上帝醫治與修復的應許?



全年讀經:
詩篇20-22篇;使徒行傳21章1-17節


靈命日糧 : 偏見與饒恕

讀經: 使徒行傳10章23-28節


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使徒行傳10章34節


教會一名弟兄聽了一篇關於糾正不公義的信息後,即刻去找一位黑人牧師,流著淚請求他的原諒。這位弟兄承認自己因為出於偏見,沒有投票贊成這位黑人牧師成為他們教會的牧師。他對牧師說:「我真的需要你的饒恕,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們也持有這些偏見和種族歧視的錯誤觀念。當時我沒投票給你,是我錯了!」這位弟兄的眼淚和懺悔,使得這位黑人牧師也流著淚原諒了他。一週後,這位弟兄向眾人見證上帝如何在他心中動工,全教會都因此歡欣喜樂!

耶穌的門徒彼得,這位初代教會主要的領袖,也曾因為對非猶太人心存偏見而需要被糾正。在當時,猶太人與外邦人(被視為不潔淨)一起吃喝,就是違反了社會與宗教規條。正如彼得所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使徒行傳10章28節)。因此,上帝特別顯示一個異象(9-23節)來改變彼得原有的觀念,使他明白「無論什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28節)。

上帝持續在我們心中動工,藉著聖經的教導、聖靈的感動,以及我們生命的經歷,糾正我們對別人的偏見,幫助我們體認到上帝是不偏待人的(34節)。

— 簡恩德

親愛的上帝,求祢鑒察我的心,
使我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變。


上帝藉由哪些事或哪些人使你瞭解祂不偏待人?上帝已接納所有的人,是否有哪些事蒙蔽了你,使你無法接受他們?



全年讀經:
詩篇18-19篇;使徒行傳20章17-38節


靈命日糧 : 安度人生風暴

讀經: 詩篇43篇


求祢發出祢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詩篇43篇3節


在1999年7月16日,小約翰·甘迺迪駕駛的小飛機墜入大西洋。調查人員判定,事故起因是一種稱為「空間迷向」的常見失誤。當飛行員由於能見度低而迷失方向,忘記依靠儀器幫助他們成功到達目的地時,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當我們航行在人生的旅程時,有時也會因各種翻天覆地的變故而迷失方向,像是罹患癌症、痛失至親、失去工作、被朋友背叛。當我們遭受意想不到的打擊時,往往會感到迷失和困惑。

當我們陷入在這樣的景況時,可以試著用詩篇43篇來禱告。在這首詩篇中,詩人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而感到無助和失落,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身邊充滿了罪惡和不公義。他在絕望中呼求上帝賜下明確的指引,幫助他安然度過困境,前往所渴望的目的地,就是上帝的居所(3-4節)。詩人知道,自己會在上帝面前重獲盼望與喜樂。

那詩人懇求上帝用什麼來指引他呢?詩人懇求上帝用真理的光引導,並以聖靈表明祂的同在。

當你感到迷惑和失落的時候,上帝那信實的引導會藉著聖靈和祂慈愛的同在,帶給你安慰,並照亮你前面的路程。

— 夏莉珊

天父,感謝祢沒有讓我獨自面對充滿挑戰、使我迷失
的景況。今日求祢幫助我能全然讓祢指引我的腳步。


你正經歷何種使你迷失方向的景況?今天你要求上帝如何引導你呢?



全年讀經:
詩篇16-17篇;使徒行傳20章1-16節


靈命日糧 : 信心的禱告

讀經: 路加福音11章5-13節


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路加福音11章11節


經過多年的努力,素珊終於懷孕了,她和丈夫凱華欣喜若狂。當凱華知道素珊的健康狀況可能會危及胎兒,就每天晚上徹夜不眠為妻兒禱告。直到某天夜裡,凱華覺得自己不需向上帝苦苦哀求,因上帝已應允看顧一切。但一週後,素珊流產了。凱華傷心欲絕,不禁猜想,是否禱告得不夠才會失去孩子?

第一次讀到路加福音11章5-8節的比喻時,我們可能也會這麼想。因為那人不斷地苦苦哀求,他的朋友(有時被認為象徵上帝)才下床去幫助他。那麼,這則比喻看似暗示我們,只有在我們糾纏不休時,上帝才會滿足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禱告得不夠,上帝也許就不會幫助我們。

但聖經註釋家斯諾德格拉斯(Klyne Snodgrass)卻認為這是曲解。其真正的重點是,如果連朋友都可能出於自私的理由幫助我們,那我們無私的天父豈不更會幫助我們嗎?所以我們可以帶著信心祈求(9-10節),知道上帝遠勝於敗壞的世人(11-13節)。上帝不是比喻裡自私的朋友,祂正好相反。

我對凱華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你會失去孩子,但我知道不是因為你禱告得不夠迫切。上帝絕不是那樣的。」

— 霍薛頓

天父,我向祢陳明我和別人的需要,相信祢會垂聽並回應,我也心懷感恩,因這是出於祢的美善,而非因為我的言語。


比喻中的朋友若象徵上帝,那會是什麼樣的一位上帝?若11-13節闡明這則比喻,那上帝是怎麼樣的呢?



全年讀經:
詩篇13-15篇;使徒行傳19章21-4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