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與上帝一起爭戰

讀經: 詩篇11篇


我是投靠耶和華。—詩篇11篇1節


於2016年上映的電影《鋼鐵英雄》,講述二戰期間美國士兵戴斯蒙·杜斯(Desmond Doss)的英勇事蹟。雖然杜斯的信仰不允許他拿槍奪人性命,但作為醫護兵,他秉持救人的信念,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致力搶救生命。在1945年10月12日杜斯獲頒榮譽勳章的典禮上,褒揚令中提到:「一等兵杜斯拒絕撤退,與許多傷兵待在被戰火掃過的地區,並將傷兵一個個背到懸崖邊緣……他勇敢地穿行在槍林彈雨中,毫不猶豫地協助炮兵軍官救人。」

在詩篇11篇,大衛闡述他堅信上帝是他的避難所,這信念使他寧願面對仇敵,也不願意接受逃命的建議(2-3節)。簡單的七個字便足以表明他的信心:「我是投靠耶和華」(1節)。這根深蒂固的信念引導他的行為。

在4-7節,大衛進一步詳述上帝的偉大。的確,當我們面對健康或財務危機、人際衝突以及精神壓力時,人生似乎就像是個戰場,敵方的炮火將我們打得四處奔逃流竄、尋找掩護。這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大衛告訴我們,當承認上帝是宇宙的大君王(4節);以祂審判無誤的奇妙大能為樂(5-6節);相信祂喜愛正義、公平和公正(7節)。讓我們快快投靠上帝尋求保護吧!

— 簡恩德

天父,求祢幫助我更清楚地看見祢,而不看那些反對真理的各樣權勢,好叫我奔向祢,尋求真正的安全保障。


生命中的砲火,何時曾使你想要尋找上帝以外的庇護?上帝曾如何拯救你,讓你對祂重燃盼望?



全年讀經:
士師記7-8章;路加福音5章1-16節


靈命日糧 : 仰望上帝

讀經: 馬太福音21章12-17節


祢從小孩和嬰兒的口中,得著了讚美。—馬太福音21章16節,新譯本


我三歲的孫女在屋外的空地跑來跑去,興高采烈地喊著:「奶奶,你看我跳仙女舞!」孫女的「舞姿」帶來了歡笑,而她的哥哥卻鬱悶地說:「她只是在亂跑,哪裡是在跳舞!」但這一點也沒有破壞孫女與家人度假的喜悅。

第一個棕枝主日是個充滿矛盾情緒的一天。當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時,群眾熱烈歡迎祂,並高喊著:「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馬太福音21章9節)然而,在群眾當中,很多人期待的是能拯救百姓脫離羅馬統治的彌賽亞,而不是在同一星期內即將為他們的罪而死的救主。

當天稍晚,當耶穌走進聖殿時,儘管氣憤的祭司長對耶穌的權柄發出質疑,但聖殿裡的孩子們卻興高采烈地大聲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15節)也許,他們那時就是在院子裡跑來跑去,手舞足蹈地揮動著棕樹枝。他們禁不住地稱頌耶穌,因救主正與他們同在!耶穌便用經上的話回應那些惱怒的領袖說:「[上帝]從小孩和嬰兒的口中,得著了讚美。」(16節,新譯本)

耶穌也邀請我們來認識祂是誰。當我們認識祂,就會像充滿喜樂的孩子,禁不住發出讚美並享受祂的同在。

— 柯愛莉

慈愛的上帝,感謝祢為我所做的一切!祢捨棄愛子,
使我能在祢懷中得著喜樂,這令我驚嘆不已!
幫助我繼續專一仰望祢。


日常事物及對他人的不滿,如何妨礙你專心仰望主?有什麼能幫助你定睛注目耶穌呢?



全年讀經:
士師記4-6章;路加福音4章31-44節


靈命日糧 : 接待君王

讀經: 加拉太書3章26-29節


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上帝的兒子。—加拉太書3章26節


在蘇格蘭,詩雅和丈夫在一個舞會上有機會與英國女王會面。幾天後,他們意外地接到通知說,王室希望能去探訪他們,與他們一同喝下午茶。詩雅對於要接待王室貴賓一事非常緊張,於是她開始打掃房子及做好預備。在貴賓抵達前,她去外面採摘鮮花好擺放在桌上,心裡緊張得怦怦跳。就在這時,詩雅覺得上帝在提醒她,上帝是那位萬王之王,而且祂每天都與她同在。詩雅的內心立刻平靜下來,心想:畢竟只是女王到訪而已!

詩雅的想法一點都沒錯。正如使徒保羅說,上帝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提摩太前書6章15節),凡跟從祂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加拉太書3章26節)。當我們屬乎基督時,就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29節),不再因種族、社會階級或性別而有所區別,乃是「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體了」(28節,新譯本)。我們都是上帝這位大君王的兒女。

詩雅和丈夫與女王享受了美好的茶聚,但短期內他們應該不會再獲得女王的邀約。然而,我喜歡這件事所帶來的提醒:那位至高的君王每時刻都與我同在;那些全心相信耶穌的人(27節)都合而為一,因知道大家都是上帝的兒女。

這個真理如何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呢?

— 潘艾梅

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啊,祢是大有能力又尊榮可畏!
感謝祢紆尊降貴地愛我,並接納我成為祢的兒女。


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對你有何意義?你如何邀請別人成為基督家庭的一分子?



全年讀經:
士師記1-3章;路加福音4章1-30節


靈命日糧 : 貧民窟之歌

讀經: 以賽亞書35章


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以賽亞書35章10節


南美洲巴拉圭的卡特烏拉是個小貧民窟,那裡的村民極度貧困,只能靠垃圾場內的回收物品維生。然而,在這沒有指望的環境裡,卻孕育出一支美妙的管弦樂團。

在卡特烏拉,一把小提琴比一間房子還要值錢,因此這支管弦樂團需發揮創意,利用各種廢棄物來製作樂器。小提琴是用油罐製成的,彎曲的叉子則成為繫弦板;薩克斯風是用水管製成,按鍵則由瓶蓋做成;大提琴是用錫鼓製成,調音弦軸則用擀麵棍製成。聆聽這些新奇的樂器合奏莫扎特的樂曲,是一件賞心樂事。這個管弦樂團還曾去過許多國家巡迴演奏,開闊了這群年輕團員的眼界。

源於垃圾掩埋場的小提琴和來自貧民窟的音樂,都象徵了上帝的作為。當先知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上帝新的創作時,也是看到類似化腐朽為神奇的景象:乾旱之地開花繁盛(以賽亞書35章1-2節);沙漠有江河湧流(6-7節);棄置的戰爭武器被製成耕種工具(2章4節);貧困的人在歡樂的歌聲中變得完全(35章5-6、10節)。

卡特烏拉管弦樂團的總監表示:「這個世界給我們垃圾,我們卻報以音樂。」而他們所做的能讓世人一窺未來,就是上帝會擦去每個人臉上的淚水,不再有貧窮。

— 霍薛頓

聖靈啊,求祢將我生命中的貧乏變為美好。


上帝曾如何將你人生的「垃圾」變成美好的事物?上帝如何讓你從痛苦中演奏出美妙的樂章?



全年讀經:
約書亞記22-24章;路加福音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