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非常手段

讀經: 以賽亞書22章8-13節


也不顧念從古定這事的。—以賽亞書22章11節


十六世紀末,威廉·奧倫治親王(William of Orange)刻意引海水淹沒大部分的國土。這位荷蘭君王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為要試圖驅逐入侵的西班牙人。然而,這方法行不通,還造成大片優質的農田都被海水吞噬。這就是人們所謂的:「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

在以賽亞的時代,亞述的軍隊攻擊耶路撒冷時,猶大百姓也採取了非常的手段。他們不但砌築一座蓄水系統以度過圍困期,還拆除房屋以支撐城牆。這也許是個精明的策略,但眾人卻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一步驟。上帝說:「[你們]又在兩道城牆中間挖一個聚水池,可盛舊池的水;卻不仰望做這事的主,也不顧念從古定這事的。」(以賽亞書22章11節)

今天,我們不大可能在家門口就遇到敵人的軍隊,但正如章伯斯所說:「打擊都是以尋常的方式,透過尋常的人而來。」這樣的打擊的確是真實的威脅。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打擊是上帝給我們的機會,學習先轉向祂,尋求我們需要的一切。

當生活中的煩惱和阻礙來到時,我們會將其視為轉向上帝的契機嗎?還是我們會以自己的方式解決,採取非常手段?

— 葛庭墨

慈愛的上帝,今天我要先轉向祢,
將大大小小的挑戰交託給祢,求祢幫助我。


今天,你面對什麼生活上的挑戰呢?面對這些挑戰,你需要什麼呢?



全年讀經:
利未記21-22章;馬太福音28章


靈命日糧 : 不同思維

讀經: 羅馬書12章1-3節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馬書12章2節


大學期間,我在委內瑞拉待了大半個暑假。當地的食物美味可口、人們親切和善,有濃厚的人情味和舒爽宜人的天氣。但一兩天後我就發現,我和我的新朋友對時間管理的認知大相逕庭。如果我們打算中午一起吃午餐,意味著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之間任何一個時間點。會議或旅行亦然,他們對時間觀念是差不多就好,毋須嚴格守時。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我對「準時」的概念,是如此深受本身文化的影響。

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周圍文化價值觀的陶塑。保羅將這種文化的力量稱為「世界」(羅馬書12章2節)。於此,「世界」不是指有形的宇宙空間,而是指滲透到我們生命中的思維模式。這「世界」指的是我們身處的特定時空,所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社會期待及價值觀念。

因此,保羅告誡我們要警醒,「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卻要「心意更新而變化」(2節)。我們不應隨波逐流,消極地接受那些會吞滅我們的思想和信念,因我們蒙召是要積極地尋求明白上帝的心意,學習如何明白祂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2節)。願我們學會跟隨上帝,而非效法這個世界。

— 郭惟恩

上帝,大多時候,我沒察覺自己已被社會的價值觀所誤導。
求祢幫助我,在各方面都能活出祢的真理和心意。


你會如何描述你周遭的價值觀和社會期待?你若不效法世界的價值觀,反倒遵行耶穌的教導,會是怎樣的情景?



全年讀經:
利未記19-20章;馬太福音27章51-66節


靈命日糧 : 一個模子印出來

讀經: 歌羅西書1章15-23節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歌羅西書1章15節


我們全家在某次出遊時,遇到了一位女士,她在我丈夫小時候就認識他的家人了。她看看我丈夫艾倫和兒子沙維爾,她說:「沙維爾跟他爸,就像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沙維爾的眼睛和笑容,看起來就跟他爸爸一模一樣。」那位女士欣喜地發現他們父子倆長得極為相似,甚至性格也雷同。雖然他們在許多方面都很像,但我兒子還是沒有完全反映出他父親的形象。

只有一個兒子──耶穌,能完全反映祂父親的形象。基督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歌羅西書1章15節)。萬有都是靠著祂、藉著祂且為祂而造(16節)。「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17節)。

我們可以花時間禱告和閱讀聖經,藉由觀察道成肉身的耶穌,認識天父的特質。祂邀請我們一同見證祂付諸行動的愛,從聖經記載祂與人的互動,以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見祂的愛。當我們將生命獻給基督,並領受所賜的聖靈之後,我們會更認識這位慈愛的天父,而且更信靠祂。祂會改變我們的生命,好讓我們能反映出祂的特質,使我們能為祂而活。

要是有人說,我們看起來就像耶穌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開心的事啊!

— 鄧書琪

主耶穌,求祢讓我能更認識祢,
同時也使我能變得更像祢!


過去一年,在你生命中培育出耶穌的何種特質?未來一年,你希望能培育出哪種特質?



全年讀經:
利未記17-18章;馬太福音27章27-50節


靈命日糧 : 發求救訊號

讀經: 詩篇34篇1-10節


我曾尋求耶和華,祂就應允我。—詩篇34篇4節


在阿拉斯加渺無人煙的山區,有位居民的小屋慘遭祝融。那是美國最冷的一州,那時又正值嚴冬,這場火災使他失去足以禦寒的庇護所,就連糧食也所剩無幾。於是他在雪地上踩踏出求救訊號(SOS),並用煤灰加以染黑。三週之後,有一架飛機飛過這間小屋的上空,才有人看到他的求救訊號,使他終於獲救。

詩人大衛確實也曾身處危難之中。那時他被妒火中燒的掃羅王追殺而逃到迦特城,甚至為了保命而裝瘋(參見撒母耳記上21章)。因著這些困境,才有了詩篇34篇,記述了大衛在禱告中向上帝呼求,並且獲得了平安(4、6節)。上帝聽見他的懇求,救他脫離患難。

你是否正在絕望的景況中呼求救援?可以確定的是,上帝如今仍垂聽和回應我們急難中的呼求。就像上帝回應大衛一樣,祂也會留意我們的求救訊號,挪去我們的恐懼(4節),有時還會救我們「脫離一切患難」(6節)。

聖經向你我發出邀請:「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扶持你」(詩篇55篇22節,新譯本)。當我們將困境交給上帝,我們可以信靠祂,相信祂會提供我們所需的幫助。我們在祂大能的手中,安穩無慮。

— 柯愛莉

慈愛的天父,謝謝祢垂聽我的禱告,使我得到我最需要的
安慰與平安。尤其謝謝祢救我脫離我的罪。


你何時曾向上帝呼求之後,而感到平靜安穩?祂何時曾救你脫離絕望的景況?



全年讀經:
利未記15-16章;馬太福音27章1-2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