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一切全獻上

讀經: 馬可福音10章26-31節


彼得就對祂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了。」—馬可福音10章28節


英國的富能仁(James O. Fraser,1886-1938年)決定不再追求成為英格蘭的鋼琴演奏家,而是要服事中國的傈僳族。美國的范德(Judson Van DeVenter,1855-1939年)放棄發展藝術事業,選擇投入佈道事工,後來更寫了聖詩《一切全獻上》。他們願意為了耶穌去服事別人,而放棄自己的藝術事業,前往上帝呼召他們去的地方,他們的付出令人難忘。

雖然投身藝術行業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但這兩個人卻相信,上帝呼召他們放棄自己的事業去從事另一份工作。或許那啟發他們的,是耶穌勸告一個富有的年輕官吏,變賣所有的產業來跟從祂(馬可福音10章17-25節)。彼得目睹了他們的互動,便對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了」(28節)。耶穌向彼得保證,凡跟從祂的人「在今世得百倍」並得永生(30節),但祂必按自己的智慧賜予人,因為「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31節)。

無論上帝把我們放在哪個崗位,祂都希望我們每日將自己的生命全然獻給基督,順服祂溫柔的呼召並跟從祂。不論是在家中、辦公室、社區或是異國他鄉,我們都能以自己的才幹和擁有的資源來服事祂。當我們如此行,祂就會感動我們去愛人,並能無私地為別人付出。

— 潘艾梅

主耶穌,當我為榮耀祢而服事祢及周遭的人時,
求祢幫助我能為了祢,將自己的一切全然獻上。


當論及有人為耶穌作出犧牲時,你會先想到誰?上帝要你如何獻上自己呢?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9-11章;馬太福音15章21-39節


靈命日糧 : 至深之處

讀經: 詩篇6篇


我因唉哼而困乏。—詩篇6篇6節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年)是十九世紀法國的詩人及小說家,親身經歷了法國社會及政治的動盪時期,《悲慘世界》或許是雨果最為人知的經典著作。經過一個世紀後,這本小說改編成了音樂劇,成為我們這世代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並不令人感到訝異,正如雨果曾說:「音樂表達了那些不能言喻卻又無法對其保持沉默的事物。」

撰寫詩篇的詩人也深明此理。他們寫的詩篇和禱文,讓我們誠實地反思生命的景況及其不可避免的痛苦,並能觸及我們心靈深處無法言喻的傷痛。在詩篇6篇6節,大衛喊道:「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

在鼓舞人心的聖經詩篇裡竟包括了這些真實感受,讓我們得到莫大的激勵。這個事實鼓勵我們可以將恐懼交託給上帝,祂樂見我們來到祂的面前尋求安慰及幫助,並接納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

音樂可以使我們在難以言喻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感受,然而不論是歌唱、禱告或默默地哭泣,上帝都會進入我們的心靈至深之處,將祂的平安賜給我們。

— 柯貝爾

慈愛的上帝,感謝祢接納我,並我所有的痛苦、
恐懼、掙扎及失望。謝謝祢要的是我坦誠的心,而不是「標準」或經過「粉飾」的禱告。


你如何向上帝禱告?知道上帝容許你以最真實的自己來到祂面前,這讓你有何感受呢?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7-8章;馬太福音15章1-20節


靈命日糧 : 奔跑報喜訊

讀經: 馬太福音28章1-10節


婦女們就⋯⋯跑去要報給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8節


現代馬拉松運動起源於一則有關古希臘信差的故事。相傳在公元前490年,信差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跑了42公里的路程,從馬拉松平原跑到雅典,為要告訴眾人一個喜訊:希臘軍隊已經戰勝入侵的強敵波斯帝國!如今,人們跑馬拉松主要是為了滿足個人在運動競技上的成就感,然而,當時菲迪皮德斯努力地奔跑卻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他奔跑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向同胞傳遞好消息所帶來的喜樂!

大約500年之後,有兩位婦人也為傳遞好消息而奔跑,那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消息。耶穌被釘死後的第三天,馬利亞與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安放耶穌遺體的墳墓,她們發現墳墓是空的。一位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了」,並要她們「快去告訴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7節)。這兩位婦人「又害怕,又大大地歡喜」,趕緊跑去向眾門徒報告她們所發現的一切(8節)。

願耶穌復活的消息讓我們也懷著同樣的喜樂,並激勵我們向他人分享這個大好的消息。我們不必跑很遠的路,也許隔壁的鄰舍就有人需要認識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戰勝死亡,我們可以與祂一起永遠過著得勝的生活!

— 洪可婷

上帝啊,我因祢戰勝死亡而歡喜快樂。謝謝祢,
讓我有這樣的福分,能向身邊的人分享這大好的消息。


誰曾向你分享基督復活的好消息?今天你將如何與他人分享呢?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4-6章;馬太福音14章22-36節


靈命日糧 : 因小失大

讀經: 馬太福音19章16-26節


你還要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9章21節


多年來,一對住在西非的英國夫婦與鎮上一位男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多次向他分享耶穌的愛與救恩。雖然這位朋友承認耶穌基督是「更偉大的真理」,但仍不願捨棄他一生所奉行的宗教信仰。他憂慮的部分原因是與財務有關,因他是當地的一位宗教領袖,需要藉此獲得經濟上的供應。此外,他也擔心信仰的改變,可能會使他失去在當地社群中的聲譽。

這位男子語帶哀愁地解釋道:「我就像個在溪流中用手抓魚的人。我抓到了一隻小魚,但看見一隻更大的魚正游過來。我若要抓大魚,就必須先放走手上的小魚。」

馬太福音19章提到的那位富有的少年人,也有類似的困擾。這少年人來見耶穌說:「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16節)他表現得很誠懇,但其實他並不想將生命的主權完全交給耶穌。這少年人不只富有,他還以奉公守法的行為而自豪。雖然他渴慕永生,但其實他更愛別的事物,因而拒絕了耶穌基督的勸告。

當我們願意謙卑地將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耶穌,並接受祂白白的救恩時,耶穌就邀請我們:「你還要來跟從我。」(21節)

— 凱辛蒂

親愛的天父,謝謝祢賜下祢兒子為我的罪付上代價,
求祢幫助我,能全然降服於祢。


耶穌說我們要做什麼才能得著救恩和永生?是什麼因素使你無法完全順服祂?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3章;馬太福音14章1-2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