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重燃希望

讀經: 以賽亞書35章1-4節


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以賽亞書35章1節


在美國費城,一片雜草叢生的空地經過清理並種滿美麗的花草樹木後,變得綠意盎然、生氣蓬勃。這樣的環境讓附近的居民感到心靈舒暢,對那些經濟有困難的人更是如此。

一位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的教授表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環境綠化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顯著的影響,對居住在貧困地區的人們來說,綠色的環境更為重要。」這位教授是這項專題的研究人員之一。

先知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上帝使土地恢復生機、萬物復甦,使受壓迫的以色列人和猶大人從這裡看到了全新的盼望。即便以賽亞預言會有毀滅和審判,卻不能搖動這美好的應許:「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必開花繁盛,樂上加樂,而且歡呼。」(以賽亞書35章1-2節)

同樣地,無論我們現在的景況如何,我們仍能歡喜快樂,因為天父會以各樣美善的方式,包括透過祂親手所造的萬物來復興我們,使我們得著全新的盼望。當我們灰心沮喪時,思想上帝的榮美和光輝能使我們振作起來。以賽亞也鼓勵眾人說:「你們要使軟弱的手堅壯,無力的膝穩固。」(3節)

幾朵花就能讓我們重新燃起盼望嗎?先知對此表示肯定,賜我們盼望的上帝也應允這事!

— 雷翠霞

親愛的上帝,謝謝祢創造美麗的萬物,
讓我能看到祢的榮耀,在祢裡面重燃盼望。


你感到沮喪時會做些什麼呢?到戶外欣賞上帝的創造,如何使你對上帝重燃盼望?



全年讀經:
詩篇89-90篇;羅馬書14章


靈命日糧 : 大工程

讀經: 尼希米記6章1-4節


[尼希米]說:「我現在辦理大工,不能下去!焉能停工,下去見你們呢?」—尼希米記6章3節


一名年輕的保安人員發現有一扇門無法關緊,因為門邊貼了一段膠帶,於是他立即把膠帶撕掉。過後,他再次檢查這扇門,又發現有人在門邊貼膠帶。於是,他立即打電話報警,警察到場之後隨即逮捕五個竊賊。

這名保安人員當時駐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水門大樓,也是美國某政黨總部的所在地。因著他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揭發了當時最大的政治醜聞。

尼希米也認真嚴謹地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就在快要完工時,鄰近的仇敵竟要尼希米去附近的村莊與他們會面。這看似友好的邀請,背後其實是個陰險的陷阱(尼希米記6章1-2節)。尼西米的回應顯示出堅定的信念:「我現在辦理大工,不能下去!焉能停工,下去見你們呢?」(3節)

儘管尼希米擁有一些權柄,但人們並不將他視為英雄。他不是偉大的戰士,也不是詩人或先知,更不是國王或智者。他原是個酒政,後來卻去修築城牆。但他相信自己在做對上帝至關重要的事情。盼望我們也能認真嚴謹地看待上帝託付我們的事,並倚靠祂的大能和供應把事情做好。

— 裴格倫

親愛的上帝,幫助我明白我正在做一項大工程。
我相信是祢要我在這時來做這件事,
求祢使我能專心致志、堅持不懈!


上帝呼召你去做些什麼呢?認真嚴謹地將這件事看為大工程,對你而言為何非常重要呢?



全年讀經:
詩篇87-88篇;羅馬書13章


靈命日糧 : 為主而活

讀經: 羅馬書12章9-21節


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


我開車載著妻子和三歲的孫子奧斯汀,正駛離自家車道時,妻子興奮地對孫子說:「我們要去度假了!」小孫子認真地看著她,想了一下說:「我不是去度假,我是去宣教!」

我們不知道孫子是從哪裡學會說要「去宣教」,但是他的回答,使我在前往機場的途中不禁開始思考:我度假的這幾天雖是放假,但我是否仍謹記自己依然在「宣教」,每時刻都要與上帝同行,且為上帝而活?我是否還記得,無論做什麼都是為了服事上帝嗎?

使徒保羅鼓勵住在首都羅馬的眾信徒,「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馬書12章11節),就是勸勉他們,當在耶穌裡認真且殷勤地生活。當我們全心仰望上帝,順服祂的旨意,即使是最單調平凡的時刻,也會有全新的意義。

我們上了飛機坐定後,我就禱告說:「主啊,我屬於祢。無論祢要我在這趟旅程中做些什麼,求祢幫助我不要錯失機會。」

每天與上帝同行,每天都是滿有永恆意義的宣教!

— 龐雅各

主耶穌,求祢賜給我恩典,
使我能為祢而活,好叫我有一天能聽見祢說:
「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馬太福音25章23節)


你曾經參與宣教嗎?你如何讓上帝成為你生命的中心?



全年讀經:
詩篇84-86篇;羅馬書12章


靈命日糧 : 上帝起的名

讀經: 路得記1章19-22節


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路得記1章20節


我們一家每年都會參加夏令營,營友常將小隊長暱稱為蘋果姐姐、大力士或大胃王。這些綽號常源自於某次令人尷尬的事件,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有趣的習慣或嗜好。

綽號不只出現在夏令營,我們甚至可以在聖經中看到,例如耶穌稱祂的門徒雅各和約翰為「雷子」(馬可福音3章17節)。雖不常有聖經人物會給自己取綽號,但有個名叫拿俄米的婦女,卻要求旁人稱她「瑪拉」(意思是「苦」,路得記1章20節),因為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她覺得上帝使她遭受苦難(21節)。

但拿俄米給自己貼的標籤並未持續太久,因為這些沉痛的打擊,並不是她人生的結局。在她感到悲傷的時候,上帝就賜福予她,給她一個充滿愛心的媳婦路得,最後還讓路得改嫁且生下一個兒子,讓拿俄米有了後嗣。

我們難免會遭遇失敗或困境,甚至以「魯蛇」(失敗者)或「剩男剩女」這類負面的綽號自嘲,但這絕不是我們人生的結局。上帝既稱我們每個人為「蒙愛的」(羅馬書9章25節),我們就可以用這個稱呼取代所有負面的綽號,並且在最艱難的處境中,看到祂為我們所預備的道路。

— 夏莉珊

天父啊,感謝祢不以我的處境或經歷看待我,
而是將我稱為祢的兒女。


有人給你取綽號嗎?你喜歡嗎?被稱為「蒙上帝喜悅的兒女」,如何讓你對自己改觀?



全年讀經:
詩篇81-83篇;羅馬書11章19-3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