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慷慨付出

讀經:

路加福音6章31-38節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路加福音6章38節


麗芳收到匿名捐贈的一萬美元,她只將一小部分花在自己身上,其餘的都慷慨地捐贈給同事、家人、水災的受災戶和慈善機構。麗芳並不知道,她已成為一項研究的研究對象。這項研究是以兩百人為樣本,追蹤他們獲得銀行無條件饋贈的一萬美元後,會做些什麼。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餽贈金都被捐出去。TED非營利媒體組織的總裁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分享這個故事時,說到:「事實證明⋯⋯我們人類具有以慷慨回應慷慨的天性。」

我們從聖經中看見,當人們慷慨付出時,就反映出那位創造人類的上帝,祂那美好的特質。上帝既慷慨,又滿有憐憫與慈愛,祂不只是如此對待一些人,而是對所有的人都如此,甚至包括忘恩負義和作惡的人(路加福音6章35節)。因此,耶穌教導那些想要活出上帝特質的人要「愛」、「善待」並借貸給他人,甚至包括仇敵,而且「不指望償還」(32-35節)。

當我們不求回報地付出,便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方式絕不會帶來任何損失。耶穌也指出:「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章38節)。當我們對上帝的慷慨作出回應,而活出慷慨付出的生命,便會發現在各方面都充足有餘。

— 白茉妮

你如何藉由給予而得到快樂?
別人的慷慨付出如何豐富你的生命?

仁慈的上帝,謝謝祢讓我們因慷慨付出而滿心喜樂。



全年讀經:
民數記12-14章;馬可福音5章21-43節


靈命日糧 : 彩虹與應許

讀經:

創世記9章8-17節


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創世記9章13節


我站在尼加拉大瀑布旁邊,觀賞氣勢磅礡的自然奇景,突然發現,其他遊客紛紛朝某個方向拍照。當我朝那個方向望去,就看見一道彩虹橫跨廣闊的河面。這道彩虹似乎是從加拿大的馬蹄瀑布底部開始,一直延伸到美國瀑布的底部。

事實上,彩虹沒有盡頭,而是一個完整的圓圈,我只見過一次。那時,我從飛機的窗戶向外眺望,太陽照射的方向恰到好處,使得在雲層的上方出現一個完整的圓形彩虹。我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直到飛機轉向,看不到圓圈為止。

那道彩虹令我想到上帝無始無終,祂的存在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祂都會向我們揭示祂的應許。這位亙古常存、永不改變的上帝「把虹放在雲彩中」(創世記9章13節),作為這應許的記號:不再用洪水「來毀滅凡有生命的」(15節,新譯本)。時至今日,這位創造主仍以彩虹為記號,提醒我們這些受造物祂的應許(13-16節)。

以賽亞書40章28節說:「上主是永恆的上帝,是全地的創造主。……祂的知識深不可測」(新普及譯本)。這真是令人驚嘆!我們將有永恆的時間來瞭解這位持守應許的上帝,但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祂那深奧的知識。

— 賀貝倫

當你看到彩虹,你會想到上帝的哪些特質?
祂的應許如何鼓勵你?

天父,感謝祢創造彩虹,
並讓我們看見這個記號,確認祢對我們的應許。



全年讀經:
民數記9-11章;馬可福音5章1-20節


靈命日糧 : 栽在溪水旁

讀經:

詩篇1篇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詩篇1篇3節


柏裕是一個退休的獨居老人,近來已無法開車出門,需要別人幫他購買日用品、藥物,以及星期天載他去教堂。柏裕說﹕「其實我喜歡待在家,整天上網聆聽免費的敬拜音樂,收看教導聖經的電視節目。」柏裕每天都沉浸在上帝的話語、禱告和讚美之中。

我們維持的習慣會影響我們的心思意念。詩篇1篇描述蒙上帝喜悅的人所維持的習慣:喜愛上帝的真理,常常思考,因而不隨從世俗悖逆的行為模式(1-2節)。雖然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但當我們以上帝的教導為生命的根基,就會「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葉子也不枯乾」(3節)。我們都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花很多時間讀聖經。但耶穌說,渴了的人可以到祂那裡去,就不再乾渴,聖靈會像江河充滿所有相信祂的人(約翰福音7章37-39節)。我們可以藉著讚美上帝和閱讀聖經,讓我們的心沉浸在活水江河中,也可以藉著關心他人、在工作時與上帝交談,在犯錯時祈求寬恕,使自己更親近祂。

遵循上帝的智慧,就是將我們的心栽種在溪水旁。這就是義人的生命,上帝會看顧保守(詩篇1篇6節)。

— 平凱靈

哪些習慣能將你的心栽種在溪水邊?
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這些習慣會如何改變呢?

親愛的耶穌,當我乾渴、枯竭的時候,
我要來親近祢。



全年讀經:
民數記7-8章;馬可福音4章21-41節


靈命日糧 : 傳承主愛

讀經:

約翰福音13章31-36節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


瑞典有一個稱為「死前斷捨離」(döstädning)的概念,字面意思是在離世前清理自己的物品。這個概念是我們隨著年齡增長,不再繼續累積物品,並開始清理一生中所積累的各種雜物。「死前斷捨離」實際上是留給孩子們與親朋好友一份愛的禮物,因這簡化了清理遺物的過程。

身為基督徒,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應該思考傳承的問題,死後要留下什麼。通常我們會留下金錢、遺產或做慈善捐贈,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讓我們看看,耶穌在離世前與門徒最後相處的那段時間,或許會有幫助。耶穌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約翰福音13章36節)。在34-35節,祂四次使用愛和相愛這兩個詞語,表明祂所留下的就是愛。耶穌告訴門徒﹕「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34節)

我們做「死前斷捨離」,清除雜物,只留下最重要的物品,也許是件好事。但留下物品或金錢並不是最重要的,你留給人最寶貴的遺產,就是你對耶穌的愛。你的孩子們與親朋好友記得你愛耶穌,就是你留給他們最好的禮物。這份禮物讓「遺物」一詞有了新的意義。

— 畢愷騰

你的家人和朋友能從哪方面看出你愛耶穌?
你如何更積極地與人分享這份愛?

親愛的上帝,謝謝祢愛我,讓我能認識耶穌,蒙恩得救。
求祢幫助我能讓身邊的人看到祢的愛。

瞭解耶穌的特質至關重要,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效仿。
全年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