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永遠歡迎

讀經: 使徒行傳10章34-38節


上帝是不偏待人。-使徒行傳10章34節


我們教會聚會的地方是一所小學的舊址。這所學校於1958年關閉,當時美國政府取消種族隔離政策,允許黑人學生進入原先只開放給白人學生的學校就讀,這所學校寧願關閉,也不願遵守條例。隔年,學校被迫重新開放。我們如今的一名會友艾爾嬅,便是當年被安排在白人世界裡的其中一位黑人學生,她回憶說:「我和學校裡的幾位黑人老師原本在一個安穩的環境,但我們卻被強迫進入一個全班只有兩個黑人學生的恐怖世界中。」艾爾嬅曾因自己與眾不同而受苦,但卻也因此成為一位具有勇氣、信心,願意寬恕他人的女子。

她的見證具有啟發性。當時,她必須忍受各種不平等的待遇,雖然不論是什麼種族或血統皆為上帝所愛,但在那個時代有些人卻否認這個真理。甚至連初代教會也有些人認為,只有某些人會因血統而蒙上帝眷愛,其他人則被上帝棄絕。然而,彼得在看見異象之後,說出了震憾每個人的驚人啟示:「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使徒行傳10章34-35節)

上帝愛所有的人,祂展開雙臂來歡迎每個人。願我們也都因著祂的大能而能如此行。

— 郭惟恩

想想你的鄰居、家人以及其他人,
什麼原因讓你排斥他們呢?


我們會排斥他人,但上帝卻歡迎他們。



全年讀經:
創世記25-26章;馬太福音8章1-17節


靈命日糧 : 無法測度的救主

讀經: 約翰福音6章47-51、60-66節<


從此,祂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約翰福音6章66節


去年,我和幾位朋友為三位罹患癌症的姐妹禱告。我們知道上帝有醫治的能力,所以我們每天禱告,求上帝治癒她們。我們曾親眼見到上帝使人痊癒,也堅信祂能再次施行醫治。在抗癌過程中,她們似乎都有好轉的跡象,我們也歡欣喜樂。但到了秋季,她們全都離開人世。有人認為,這是最「終極的醫治」,從某方面而言,也的確如此。但她們的離世仍讓我們心痛,我們多麼希望上帝在今世就醫治她們,但因著某些我們無法明白的因由,神蹟並未降臨。

聖經告訴我們,有人跟隨耶穌,是因祂行了神蹟,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約翰福音6章2、26節);有人只將祂視為木匠的兒子(馬太福音13章55-58節);有人期望祂能成為政治領袖(路加福音19章37-38節);有人則視祂為偉大的教師(馬太福音7章28-29節)。也有人因祂的教導深奧難懂,而不再跟隨祂(約翰福音6章66節)。

至今,耶穌還是不一定會按著我們的心願行事。然而,祂的心意卻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祂賜予我們永恆的生命(47-48節),祂是美善的,並滿有智慧和慈愛,樂意赦免人的過犯,與我們同在,帶給我們安慰。願我們能全然信靠耶穌,並繼續跟隨祂。

— 施安妮

感謝祢,主耶穌,因祢正是我們所需要的那位救主。
求祢以愛圍繞我們,讓我們能完全信靠祢。


耶和華啊,我仍舊倚靠;我說:「祢是我的上帝!」-詩篇31篇14節



全年讀經:
創世記23-24章;馬太福音7章


靈命日糧 : 解憂秘方

讀經: 馬太福音6章25-34節


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馬太福音6章27節


有一個誠實守法的人,接到一通語音訊息:「我是警察局的陳警官,請回電給我。」他開始擔心,害怕自己也許做錯了什麼事。他不敢回電話,好幾晚都輾轉難眠,腦海裡浮現各種可能發生的情節,擔憂自己闖了禍。那位警官沒有再打電話來,但那人的煩惱卻縈迴數週。

關於擔心,耶穌問過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馬太福音6章27節)這或許能幫助我們檢討逢事擔憂的傾向,因為這句話提醒我們,擔心並無濟於事。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或許可以嘗試採取以下兩個步驟:採取行動並信靠上帝。如果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避免問題發生,那麼就採取行動。我們可以向上帝禱告,求祂引導我們當如何進行。即使我們沒有辦法做什麼,讓人欣慰的是,上帝絕不會束手無策。祂可以代替我們採取行動,所以我們能信心十足地將各樣的事交託給祂。

當我們憂心忡忡的時候,不妨細讀大衛王面對困境與憂愁時,所下的結論:「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扶持你」(詩篇55篇22節,新譯本)。這個解憂秘方真好!

— 白德夫

天父,祢知道今天什麼事將臨到我。
我將自己的擔心交託給祢。在我面對困難時,
求祢加添我的力量,幫助我能信靠祢。


今天你需要將什麼憂慮交給上帝呢?



全年讀經:
創世記20-22章;馬太福音6章19-34節


靈命日糧 : 平凡人

讀經: 撒母耳記上16章1-7節


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16章7節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出生在英格蘭一個貧窮家庭,自小體弱多病。他的人生看似黯淡,但上帝對他卻有許多計畫。儘管有極大的困難,他還是去了印度,在那裡帶動令人難以置信的社會改革,並將聖經翻譯成數種印度的語言。他愛上帝與眾人,為上帝做了許多事工。

耶西的兒子大衛是個平凡的少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似乎是伯利恆山區毫不起眼的牧童(撒母耳記上16章11-12節)。但上帝看重的是他的心,對他的生命有所計畫。那時,掃羅王因不順服而被上帝厭棄。先知撒母耳還在為掃羅的抉擇而悲傷時,上帝要撒母耳從耶西的眾子中膏立另一個王。

當撒母耳看到高大俊美的以利押時,想當然地認為「耶和華的受膏者必定在祂面前」(6節)。但是上帝選擇君王的策略與撒母耳截然不同。事實上,除了耶西最小的兒子之外,其他的全遭上帝否決。上帝揀選大衛為王,乍看之下絕非上策。一個年少的牧童能為他的鄰舍,為國家做些什麼呢?

想到上帝看重的是我們的內心,而且祂對我們有所計畫,真令人欣慰!

— 彭絲嵐

親愛的主,感謝祢在意的是我內心對祢的態度,
而非我的外貌、財富或成就。


上帝最看重的是你的內心。



全年讀經:
創世記18-19章;馬太福音6章1-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