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誰在開車?

讀經: 羅馬書6章1-14節


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拉太書5章25節


鄰居提姆的汽車儀表板上放了一個野獸的模型。這是源自著名的暢銷童書《野獸家園》。

不久前,提姆開車跟著我的車在路上穿梭,為了跟上我的車,他時不時就猛然加速。到達目的地時,我調侃他說:「剛剛是野獸在開車嗎?」

緊接著的那個主日我負責講道,但卻忘了帶講章。我立刻「飛奔」回家去拿,途中還超越了提姆的車。當天稍晚碰面時,他也開玩笑地說:「那時是野獸在開車嗎?」我們都笑了,但他確實指出問題的核心,我理當注意道路的車速限制。

聖經教導我們,所謂與上帝聯合,就是應當在生活中「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羅馬書6章13節)。提姆在那個主日對我說的那番話,就像上帝的柔聲提醒,要我改掉開快車的習慣,因為我愛上帝就應該將自己完全獻給祂。

「誰在開車?」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層面。我們仍受老我的「野獸」(如擔憂、恐懼或任性)所驅使嗎?還是我們願意順服慈愛的聖靈,倚靠上帝的恩典,繼續成長呢?

放手讓上帝引導是於我們有益的。聖經說上帝的智慧要帶領我們前行,因為智慧之道是安樂、平安的(箴言3章17節)。跟隨上帝的帶領,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 龐雅各

慈愛的主,感謝祢賜給我們恩典,使我們得以順服祢。
也感謝祢當我們親近祢時,祢就賜下平安。


上帝會提醒我們要按祂的旨意行。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51-52章;希伯來書9章


靈命日糧 : 有把握的盼望

讀經: 腓立比書1章19-26節


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立比書1章21節


在1940年代日本侵華時期,華理士(William Wallace)醫師到中國梧州從事醫療宣教。當時,他是思達醫院的負責人,為了避免步兵不定時的攻擊,他要求醫院將他的醫療設備搬上駁船,成為往返河面的行動醫院,繼續救治民眾。

華理士醫師最喜愛的經文是腓立比書1章21節,在緊急危難的時刻,這段經文提醒他活著就當為主做工,倘若他死了,也有永遠與基督同在的應許。1951年,他遭到非法囚禁,在獄中過世,他的死體現了這節經文的意義。

保羅所寫的這節經文,反映了自己因為愛主,而願意全然獻上,這也是我們這些耶穌的追隨者當努力追求的。這種愛主的心能幫助我們為了耶穌,勇敢面對試煉甚或艱難危險。我們能如此獻上自己,乃源自於聖靈的幫助和弟兄姐妹的代禱(19節)。同時這節經文也是一個應許。我們即使必須在艱困的環境中順服主,繼續服事,請不要忘了這個應許:我們的生命和服事雖然在地上走到終點,但前方等著我們的,是與耶穌同在的永恆喜樂。

但願我們能在最艱難的時刻,立定心志今世與基督同行,並且定睛於上帝永遠同在的應許,讓我們能靠著上帝的愛,以生命和言行為別人帶來祝福。

— 紀藍迪

親愛的天父,求祢幫助我成為一個甘心服事的僕人,
剛強之時如此,軟弱之時亦然。


為上帝付出的犧牲,是展現主愛的好時機。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50章;希伯來書8章


靈命日糧 : 上帝的同在

讀經: 出埃及記3章7-12節


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出埃及記33章14節


一位焦慮的父親和他十幾歲的兒子坐在一位巫師面前。巫師問說:「你兒子要去多遠的地方?」這位父親回答說:「他要去一個大城市,很久以後才會回來。」巫師把一個平安符(能帶來好運的護身符)交給孩子的父親,說:「不管他去哪裡,這個平安符都能保他平安。」

我就是那個兒子。但那位巫師和他的平安符對我毫無助益。我住在城市的那段時間認識了耶穌,就把那個平安符扔了,緊緊信靠基督。我確信生命中有了耶穌,上帝就必與我同在。

三十年後,我的父親也同樣相信了耶穌。有一天,在我們要將弟弟緊急送醫時,父親對我說:「我們先禱告,相信上帝的靈會與你們同行,並且會一直與你們同在!」我們早已經明白,上帝的同在和能力是我們唯一的保障。

摩西也有同樣的經歷。上帝雖賦予他一個艱鉅的任務,要帶領百姓脫離埃及的轄制,進入應許之地(出埃及記3章10節),但上帝也應許他:「我必與你同在。」(12節)

在我們人生的旅程也充滿各樣的挑戰,但上帝已應許要與我們同在。如同耶穌對祂的門徒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章20節)

— 戴勞倫

親愛的主,當人生的旅程看似漫長疲乏時,
求祢幫助我記得,祢正與我同行。


有耶穌同行,不論往何處去,都能一無所懼。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48-49章;希伯來書7章


靈命日糧 : 盡己所能

讀經: 腓立比書2章1-11節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2章5節


高齡92歲的莫瑞.布加特(Morrie Boogaart)雖然臥病在床,仍不停地為密西根州無家可歸的街友編織帽子。據說,他在15年內編織了超過8,000頂帽子。莫瑞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健康狀況和行動不便上,反倒是盡己所能,關心別人的需要。他表示這樣做不只讓他心情愉快,也賦予他一個使命。他說:「我會不停地織帽子,直到我回天家。」在2018年2月的一天他回天家了。雖然收到莫瑞手織帽子的人,大多不知道他的故事,也不曉得他織每一頂帽子要耗費多少心力。但莫瑞這份愛的行動,如今卻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轉眼不看自己的困境,先人後己,效法那位滿有慈愛憐憫的救主耶穌基督(腓立比書2章1-5節)。祂是道成肉身、萬王之王的上帝,卻卑微地取了「奴僕的形像」(6-7節),獻上自己的生命成為最終的贖罪祭,代替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8節)。耶穌為我們犧牲一切⋯⋯將榮耀歸與天父上帝(9-11節)。

我們身為耶穌的信徒,能以善行向人表達愛心和關懷是我們的殊榮。即使我們能付出的有限,依然能夠效法奴僕的心志。我們當積極把握每個機會,盡己所能地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些改變。

— 鄧書琪

親愛的主,感謝祢提醒我們,
只要天天言行一致地愛人,便能帶來改變。


我們能效法基督的愛,盡己所能地服事人。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46-47章;希伯來書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