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黑暗中的盼望

讀經: 耶利米書31章16-26節


疲倦的人,我必使他振作;愁苦的人,我必使他滿足。-耶利米書31章25節,新譯本


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46年)一位有智慧且愛國的官員。據說他曾多次力勸楚王,秦國的威脅足以令楚國亡國,但楚王拒絕接受他的勸告,甚至還將屈原流放偏遠地區。最後,當屈原知道秦國果然攻陷了他所愛的祖國之後,他在痛苦絕望的情況下,投河自盡了。

屈原與先知耶利米的遭遇其實有一些相似之處。耶利米和屈原一樣,所服侍的君王藐視他的勸諫,結果國家遭到敵人的蹂躪和摧殘。然而,屈原在絕望中選擇放棄,但耶利米卻找到了真正的盼望。為何兩者如此截然不同呢?

因為耶利米認識上帝,知道唯有祂才能給我們真正的盼望。上帝已應許祂的先知說:「你末後必有指望,你的兒女必回到自己的境界」(耶利米書31章17節)。耶路撒冷雖在公元前586年被拆毀,但後來卻得以重建(參閱尼希米記6章15節)。

有時候,我們會來到一個令人看似無望的境況,例如:一份不樂觀的醫療報告、突然失業,或是家庭遭逢巨變。縱使人生的境遇會把我們擊倒,我們仍然可以仰望坐在寶座上的上帝!我們一生的年日都在祂手中,祂眷顧我們。

— 謝葆芳

主啊,求祢使我充滿盼望,
並讓我看到所有的事都會在祢所定的時間,
按祢的旨意成為美好。


世人都盼望好日子,但唯有上帝給我們的盼望才是最好的。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22-23章;提多書1章


靈命日糧 : 求同存異

讀經: 羅馬書14章1-13節


所以,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羅馬書14章19節


我記得父親曾經說過,對聖經持有不同見解的爭論,總是無止無休,難以平息。相比之下,他也記得當雙方能求同存異的美好。

但在有利害關係的事情上,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忽視無法解決的分歧呢?這正是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所解答的一個問題。當時這些信徒正陷入社會、政治和宗教的衝突中,保羅寫信提醒他們,即使大家的觀點南轅北轍,也要努力找到共同點(14章5-6節)。

根據保羅的教導,求同存異的方法,就是我們都當謹記,將來我們每個人都要向上帝交帳,我們不僅要為自己所做的批評負責,也要為自己如何對待彼此的差異而受審判(10節)。

事實上,意見相左或有衝突的情況也提醒了我們,有些事比堅持自己的想法還重要,甚至比我們如何闡釋聖經更為重要。將來有一天,我們都要向上帝陳明,我們是否彼此相愛,甚至是否愛我們的仇敵,如同基督愛我們一樣。

現在回想起來,我記得父親總是說,不僅要求同存異,更美好的是,在彼此相愛和互相尊重中求同存異。

— 狄馬汀

天父啊,在這世上我們難免會遭人反對,
求祢讓我們能以耐心和愛心,
包容那些不認同我們的人。


在愛中求同存異。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20-21章;提摩太後書4章


靈命日糧 : 時時感恩

讀經: 民數記11章1-11節


把海中所有的魚都聚了來,就夠他們吃嗎?-民數記11章22節


多年來,我由於飽受慢性疼痛的折騰,再加上活動能力大受限制,最後挫敗感終於將我徹底壓垮。因心中諸多不滿,我變得挑剔苛刻,不懂得感恩。我開始抱怨丈夫未能好好照顧我,也對他打掃房子的方式很不滿意。儘管我知道他有最精湛的廚藝,但我仍抱怨膳食單調乏味。甚至當他坦言,我的怨言傷害了他,我還很氣憤,覺得他根本不明白我有多痛苦。最後,上帝讓我看見自己的過錯,於是我請求丈夫和上帝的饒恕。

當我們渴盼情況能有所改變時,很可能會心生怨懟,甚至會以自我為中心,導致關係破裂。以色列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們似乎從不知足,對上帝的供應總是抱怨連連(出埃及記17章1-3節)。縱然上帝在曠野眷顧祂的子民,從天降下糧食給他們(16章4節),他們卻開始貪求其他的食物(民數記11章4節)。他們沒有為著上帝每日信實慈愛的供應而感恩,反而苛求更多、更好和不同的食物,或是以前曾吃過的東西(4-6節),因此他們頻頻向摩西大發怨言(10-14節)。

相信上帝的美善和信實,能幫助我們時時感恩。今天,讓我們來感謝上帝,因祂以各樣的方式看顧我們!

— 鄧書琪

主啊,求祢讓我們能因感恩得享滿足的甜蜜,
以克服種種不滿的情緒。


感恩的讚美討上帝喜悅,也使我們心得滿足。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18-19章;提摩太後書3章


靈命日糧 : 憑祢意行

讀經: 路加福音22章39-46節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言3章5節


卡米及茱莉八歲的女兒荔瑪確診罹患罕見的白血病,令他們陷入絕望。白血病甚至引發腦膜炎及中風,使荔瑪陷入昏迷。醫療團隊告訴卡米及茱莉,可以開始準備荔瑪的喪禮,因為荔瑪的存活率還不到百分之一。

卡米及茱莉禁食禱告,祈求奇蹟出現。卡米說:「我們禱告時,要信靠上帝,無論結果如何。就像耶穌禱告說,父啊!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但茱莉也坦言:「但我很希望上帝會醫治她!」而卡米的回應是:「是的,我們可以祈求。但若上帝沒應允,我們也願順服,那就能尊榮上帝的名,因這也是耶穌所做的。」

耶穌在被釘十字架之前,祂禱告說:「父啊!祢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2節)。耶穌祈求「把這杯撤去」,其實是求天父不要讓祂釘十字架,但祂因愛天父而願意順服。

要順服上帝,憑祂的意思而行,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在急難的時刻,我們有時很難明瞭祂的智慧。但上帝以奇妙的方式回應卡米及茱莉的禱告,荔瑪如今已經是15歲的健康少女。

耶穌瞭解所有的苦楚。雖然祂為了我們而禱告未蒙應允,但祂讓我們看到如何在每個困境中信靠上帝。

— 龐雅各

天父啊,我盼望將自己全然獻給祢。我信靠祢
那永不止息的愛,今日我願獻上自己成為祢的僕人。


上帝配得我們全然的擺上和讚美。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15-17章;提摩太後書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