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聽我們想聽的

讀經: 歷代志下18章5-27節


只是我恨他,因為他指著我所說的預言,不說吉語,常說凶言。-歷代志下18章7節


人類總是會尋找佐證支持自己的論點。研究也顯示,我們確實會加倍搜集支持我們立場的資訊。當我們固執己見,就不會接受他人提出的異議。

以色列王亞哈在位時期便是如此。當他與猶大王約沙法商討是否攻取基列的拉末時,他招聚了400位先知,好讓他與約沙法能做正確的決定。這些先知皆由亞哈王自己親自挑選,因此他們都會說出王所想要聽的話。所有的先知都說他應該攻打那城:「上帝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裡」(歷代志下18章5節)。直到約沙法王問說,是否有上帝揀選的先知,應當透過他來求問上帝。亞哈王才勉為其難地提到上帝的先知米該雅說:「他指著我所說的預言,不說吉語,常說凶言」(7節)。的確,米該雅說他們不會得勝,以色列眾民也會「散在山上」(16節)。

我在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察覺到自己也常拒絕聽從智慧的勸告,因為那不是我想要聽的。亞哈王聽從那400名唯命是從的先知,結果下場極其悲慘(34節)。盼望我們都願意尋求並聆聽真理的聲音,縱然有時會與我們個人的喜好相違背,但我們仍願順從上帝的話語。

— 洪可婷

主啊,幫助我尋求並聆聽祢智慧的話語,
即便不是我的喜好,或與眾人的看法相悖,
求祢讓我仍願意聽從。


上帝的話語滿有智慧,值得我們信靠。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3章;路加福音8章26-56節


靈命日糧 : 滿足的喜樂

讀經: 腓立比書4章10-20節


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立比書4章11節


某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八歲的克邁想讓他們社區的郵差能涼快點兒,並補充水分。於是他在前門放了一個保冷箱,裡面裝滿運動飲料和飲用水。居家安全監控系統錄下了郵差的反應,他高興地說:「太好了,有飲用水和運動飲料。感謝上帝,感謝你們!」

克邁的媽媽說:「克邁覺得就算沒人在家,也要讓郵差有冰涼的飲料喝,這是他的責任。」

這個小故事讓人覺得溫馨,也提醒我們保羅所說的話,上帝會使我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雖然保羅在獄中受苦,不確定未來將會如何,但他仍對腓立比教會的信徒表達心中的喜樂,因上帝透過這些信徒,讓保羅得到經濟上的供應。腓立比教會並不富裕,但他們卻慷慨捐助保羅和其他的信徒(參閱哥林多後書8章1-4節)。因腓立比教會供給保羅所需,上帝也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他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立比書4章19節)。

上帝經常透過人們賜給我們從祂而來的幫助。換句話說,祂透過其他人的幫助供應我們的需要。當我們相信上帝能供應我們一切所需,我們就會像保羅一樣,得著了知足的祕訣(11-12節)。

— 魏馬文

上帝如何感動你去幫補別人的需要呢?
上帝曾如何供應你的需求呢?花點時間感謝上帝吧!


上帝的供應遠大於我們的缺乏。



全年讀經:
路得記1-4章;路加福音8章1-25節


靈命日糧 : 有苦有甜

讀經: 詩篇119篇65-72節


祢本為善,所行的也善。-詩篇119篇68節


有些人喜歡苦的巧克力,有些人喜歡甜的。古時,中美洲的馬雅人喜歡把巧克力作為飲料,並用辣椒調味,他們喜歡這種稱為「苦水」的飲料。許多年後,這種飲料被引進西班牙,但西班牙人喜歡甜的巧克力,所以他們添加糖和蜂蜜來中和天然的苦味。

人生就像是巧克力,有苦也有甜。17世紀的法國修士勞倫斯寫道:「我們若知道上帝有多麼愛我們,就會隨時準備好,接受祂所賜的甜蜜與苦楚。」無論甜蜜或苦楚都同樣接受?那真是太困難了!勞倫斯修士到底在說些什麼?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上帝的本質。詩人說:「祢本為善,所行的也善。」(詩篇119篇68節)

馬雅人十分重視苦巧克力所含的藥性和治療的功效。同樣地,人生中的苦楚也有其價值,它能使我們看到自己的軟弱,並幫助我們更倚靠上帝。詩人寫道:「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祢的律例」(71節)。今天,讓我們欣然接受生命中的一切,不管其中的滋味是甜或是苦,都堅信上帝是美善的。讓我們宣告:「耶和華啊,祢向來是照祢的話善待僕人。」(65節)

— 歐凱拉

天父,求祢讓我在苦難時,
仍能看見祢的慈愛和美善。


上帝是美善的。



全年讀經:
士師記19-21章;路加福音7章31-50節


靈命日糧 : 默默行善

讀經: 馬太福音6章1-4節


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馬太福音6章3節


在我剛從大學畢業時,經濟拮据,必須嚴格限定自己購買食品的支出。確切來說,一個星期不能超過25美元。有一天,當我排隊結帳時,我覺得我挑選的東西可能已經超出了預算,於是我告訴收銀員說:「請你算到20美元時就停止。」最後,我買下了大部分挑選的物品,只剩下一袋甜椒。

當我正要開車回家時,有一位男士攔住了我的車,給了我一袋甜椒。他說:「這位女士,這袋甜椒是給妳的。」我還來不及向他道謝,他就轉身離開了。

至今,每次回想起這人的善舉,依然溫暖我的心。這也讓我想到,耶穌在馬太福音6章的教導。當時耶穌批評那些假冒為善的人,故意要讓人知道自己行善(2節),並教導門徒不可效法他們。對人的援助和施予並不是要顯示自己多麼慷慨大方,耶穌要他們暗中給予,就如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3節)

這位默默行善的男士提醒了我,對人的施予並不是為讓自己得稱讚。我們給予他人,是因為慷慨的上帝已豐富地賞賜我們(哥林多後書9章6-11節)。當我們暗中慷慨地付出,便能彰顯這位厚賜百物的上帝,並使感謝歸於祂(11節)。

— 白茉妮

天父啊,為了祢豐富的供應和祢的慈愛,
我們感謝祢。求祢幫助我們,也能大方、
默默地與周圍的人分享祢的恩典。


暗中慷慨的給予,彰顯上帝的厚恩。



全年讀經:
士師記16-18章;路加福音7章1-3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