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ODB_141124

靈命日糧 : 堅持不懈

讀經:

路加福音18章1-8節


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加福音18章1節


麗芳是一名烘焙助理,她的主管指控她偷了一些葡萄乾麵包,令她感到十分無助,無法為自己辯護。這種毫無根據的控訴,以及扣減工資當作賠償,只是她的主管許多不公平的行為中的兩項。麗芳每天禱告:「上帝啊,請幫助我。在這位上司手下工作實在太辛苦了,但我需要這份工作。」

耶穌講述有一位深感無助的寡婦,尋求公義為自己伸冤,懲辦那與她作對的人(路加福音18章3節)。她求助於有權解決她問題的法官,即使深知那位法官並不公正,卻依舊堅持不懈地去找他。

那位法官最終為寡婦伸冤了(4-5節),但他的態度與天父截然不同,天父會很快地以慈愛和幫助回應我們。若堅持不懈的態度能讓一個不公正的法官審理這寡婦的案件,那麼上帝這位公義的審判者豈不更樂意為你我成就更多的事嗎?(7-8節)我們可以相信上帝「會為晝夜呼籲祂的選民伸冤」(7節,新譯本),而堅持不懈地禱告是表明信靠上帝的一種方式,因我們相信,上帝會以完美的智慧回應我們的處境。

最終,在其他員工投訴這位主管行為失當之後,這位主管辭職了。讓我們順服上帝的旨意而行,堅持不懈地禱告,明白禱告的力量是在於那聆聽並幫助我們的上帝。

— 黃嘉仁

你曾在何時想放棄了禱告?為什麼?
你要如何在禱告時,反思上帝的特質?

慈愛的上帝,請提醒我祢是看顧人的上帝,
無論面對的情況如何,求祢幫助我能堅持不懈地禱告。



全年讀經:
耶利米哀歌3-5章;希伯來書10章19-39節


ODB_131124

靈命日糧 : 無法衡量的仁慈

讀經:

箴言11章16-25節


仁慈的人自己獲益。—箴言11章17節,新譯本


有兩個好朋友在電子產品專賣店選購筆記型電腦,恰巧遇見NBA傳奇球星歐尼爾(Shaquille O’Neal)。他們知道歐尼爾不久前剛失去了妹妹及一位前隊友,就由衷地向他表示哀悼。過後,當兩人繼續選購電腦的時候,沒想到歐尼爾走近他們,讓他們挑選店裡最好的筆記型電腦,並為他們支付這筆款項。原因很簡單,因他們不只將歐尼爾視為球星,還看到他正在經歷傷痛,他們仁慈的行為讓歐尼爾深受感動。

在此事發生的千百年前,以色列王所羅門寫道:「仁慈的人自己獲益」(箴言11章17節,新譯本)。當我們考慮到別人的需要,並且盡力幫助和鼓勵對方時,自己也會得到回報。這回報也許不是筆記型電腦或其他物質上的東西,但上帝能以這世界無法衡量的方式賜福我們。正如所羅門說:「賢德的婦女得著尊榮,強暴的男子只得著財富。」(16節,同上)。上帝所賜的福分遠比金錢更寶貴,祂還會以祂完美的智慧和方式,慷慨賜予這些福分。

仁慈和慷慨都是上帝的特質,祂喜愛看到我們的內心和生命展露出這兩種品格。所羅門做了很好的總結:「施惠於人的,自己也必蒙施惠。」(25節,同上)

— 龐雅各

上帝如何以仁慈待你?
今天,你要如何以上帝的愛去愛人?

親愛的上帝,感謝祢以仁慈待我。
請幫助我變得更像祢,使我能以實際行動分享祢的愛。



全年讀經:
耶利米哀歌1-2章;希伯來書10章1-18節


ODB_121124

靈命日糧 : 一把米

讀經:

哥林多後書8章1-7節


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哥林多後書8章2節


印度東北部的米佐拉姆邦正慢慢擺脫貧困的狀態。儘管當地居民收入微薄,但自從福音傳入這個地區,當地相信耶穌的人就奉行「一把米」的傳統做法,每天預備飯食的人都會留下一把生米給教會。按照世界的標準來說,米佐拉姆邦的教會算是貧窮的,然而,他們卻捐贈數百萬美元給宣教事工,並差派宣教士去世界各地。如今在他們的家鄉,有許多人相信了耶穌。

在哥林多後書第8章,保羅提到有一個教會也面臨類似的挑戰。馬其頓地區的信徒雖然窮困,但卻依然慷慨樂捐(1-2節)。因他們把捐獻視為一項殊榮,他們甚至超過自己能力地捐助(3節),與保羅同工。他們瞭解自己只是上帝所賜資源的管家,捐獻財物是表明他們信靠這位供應一切需要的上帝。

保羅以馬其頓信徒為例,鼓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應如此付出:「既然你們在信心、口才、知識、萬分的熱忱,以及我們對你們的愛心上,都勝人一等,那麼,當在這慈善的事上也要勝人一等。」(7節,和合本修訂版)

就像馬其頓教會以及米佐拉姆邦的信徒一樣,我們也能反映出天父的慷慨,大方地與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 陸明德

你在何處曾見證過捨己的付出?
你要如何慷慨給予,回應上帝賜於你的厚恩?

天父,我要為米佐拉姆邦教會禱告和感恩,
求祢讓我能像他們一樣,為福音事工慷慨奉獻。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51-52章;希伯來書9章


ODB_111124

靈命日糧 : 愛仇敵

讀經:

路加福音22章63-65節,23章32-38節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章44節


在二戰期間,美國海軍醫護兵林恩.韋斯頓(Lynne Weston)跟著海軍陸戰隊一起上岸攻打敵軍占領的島嶼。不可避免地,雙方傷亡慘重。韋斯頓盡力為受傷的士兵包紮傷口,以便撤離。後來,他的部隊遇到一名敵軍,腹部傷勢嚴重,不能喝水。為了保住傷者性命,韋斯頓給他注射血漿。

一位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吼道:「你這小子,要把血漿留給我們自己人!」但韋斯頓並不理會,他知道耶穌會怎麼做,那就是「愛你們的仇敵」(馬太福音5章44節)。

耶穌不只講述這番具有挑戰性的教導,祂還身體力行。當耶穌落入一群充滿敵意的暴徒手中,被帶到祭司長那裡,「看守耶穌的人戲弄祂,打祂」(路加福音22章63節)。這種辱罵欺凌一直持續到祂經過不公正的審問和被處決。耶穌不僅忍受一切,當羅馬士兵將祂釘在十字架上,耶穌還求天父赦免他們(23章34節)。

我們或許不曾遇到一個真的要殺害我們的敵人,但人人都知道忍受嘲笑與奚落是什麼滋味。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憤怒,但耶穌卻設了高標準:「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章44節)

今日,讓我們以這樣的愛去對待別人,即使是對我們的仇敵,也同樣展現出耶穌的恩慈。

— 葛庭墨

你如何對待那些輕視你或誤解你的人?
上帝希望你如何作出回應?

親愛的天父,請幫助我以祢愛我的方式去愛他人。



全年讀經:
耶利米書50章;希伯來書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