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奔向耶穌

讀經:約翰福音20章1-10節 

班恩和朋友們去巴黎旅行的時候,參觀了一間著名的博物館。雖然班恩沒有學過藝術,但瑞士畫家尤金.博南得(Eugène Burnand)的一幅著名畫作卻讓他肅然起敬。這幅作品名為《復活的早晨使徒彼得和約翰跑向墳墓》,畫中只有奔跑的彼得和約翰。無需言語,他們臉上的表情和雙手的姿勢就表達了他們的情緒,能讓觀眾深刻體會他們的感受,同感他們的興奮與激動。

這幅畫根據約翰福音20章1-10節的記載,描繪出兩位門徒奔向耶穌空墳墓的景況(4節)。這幅傑作生動地刻劃了這兩位門徒矛盾的強烈情緒。雖然在那個時候,他們的信心尚未完全成熟,但他們奔跑的方向卻是正確的,最終復活的耶穌也向他們顯現(19-29節)。

兩位門徒複雜的情緒與歷世歷代以來尋找耶穌的人一樣。雖然我們沒有親眼看到空墳墓,或 [....]

靈命日糧 : 紅色小斑點

讀經:路加福音22章39-44節 

走進蘇格蘭現代國家畫廊(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在許多名為《橄欖樹》的畫作中,我被一幅筆觸強烈、色彩鮮豔的作品所吸引,那是荷蘭畫家梵谷的作品。許多歷史學者相信,這幅畫的靈感,是來自耶穌在橄欖山客西馬尼園的經歷。這幅畫有一點特別吸引我的目光,就是在那些古老的樹當中的紅色小斑點。

這座山因為山坡上長滿了橄欖樹,所以被稱為橄欖山。耶穌已知道自己將被門徒猶大背叛,在那一晚,祂上橄欖山去禱告。祂知道自己遭到背叛,將因此被釘十字架,所以極其傷痛。禱告時,祂的「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節)。在客西馬尼園中,耶穌顯然極度痛苦,因為祂正準備面對公開受刑的苦難和羞辱。在兩千多年前的第一個受難日,祂為世人犧牲,流出自己的鮮血。

梵谷這幅 [....]

靈命日糧 : 接受挑戰

讀經:約翰福音13章3-15節 

雖然迪安只有13歲,但他毅然接受了一項服務別人的挑戰。他和媽媽聽說有人號召孩子們在暑假期間,免費幫忙50個家庭除草。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協助退伍老兵、單親媽媽、身心障礙人士,或任何需要幫助的人。這項服務的創始人本身已在美國為2500個家庭除過草(50個州各50個家庭),他設立這項服務的目的,是要教導人們敬業樂業和回饋社區的重要性。儘管天氣炎熱,而且青少年在暑假還有許多可以參加的活動,但迪安卻仍選擇為他人服務,並且完成這項挑戰。

耶穌也呼召基督徒接受服事他人的挑戰。耶穌在為世人捨命的前一晚,與眾門徒共進晚餐(約翰福音13章1-2節)。祂非常清楚自己即將面對的苦難和死亡,但祂仍起身離席,在腰間綁上毛巾開始為門徒服務,洗他們的腳(3-5節)。耶穌對門徒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 [....]

靈命日糧 : 不是一點點

讀經:馬太福音16章21-28節 

每次要搬去新的地方,我們多少都會捨棄一點東西。但如果要在位於南極的特雷亞斯鎮(Villas Las Estrellas)定居,就真的得先捨棄身上的某個東西了。這個地方長年酷寒、四周荒涼,最近的醫院遠在一千公里之外,若有人患上闌尾炎而闌尾破裂,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每個居民搬到此處之前,都必須先切除闌尾。

很極端吧?然而,與成為上帝國度的子民相比,這並不算什麼。在耶穌的時代,由於許多人是用自己的方式跟隨耶穌,而不是照耶穌的心意(馬太福音16章25-27節),於是耶穌便重新定義成為門徒是什麼意思。祂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24節)。這包括要準備捨棄任何與祂或上帝國度有抵觸的事物。當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時,就是宣告自己願意承受社會和政治的打壓,甚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