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必得飽足

讀經:以賽亞書58章6-12節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在美國民權運動達到高峰的1960年代慘遭刺殺。但在他遇刺四天之後,他的遺孀科麗塔‧史考特‧金恩(Coretta Scott King)勇敢地代替她丈夫,帶領了一場和平示威遊行。科麗塔不僅對伸張公義有滿腔熱血,更堅定捍衛許多類似的訴求。

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馬太福音5章6節)。我們知道有一天上帝將賜下公義、匡正一切錯謬,而在那之前,我們有機會能讓上帝的公義在這世上被高舉,就像科麗塔所做的一樣。以賽亞書58章生動地描繪上帝呼召祂的百姓,是要他們去「鬆開兇惡的繩,⋯⋯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把食物分給飢餓的人,將流浪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而不隱藏自己避開[有需 [....]

靈命日糧 : 從哀嘆到讚美

讀經:哈巴谷書3章17-19節 

莫妮卡迫切地禱告,祈盼她兒子能回轉歸向上帝。她兒子悖逆的行徑使她終日以淚洗面,她甚至試圖追蹤兒子在各大城市落腳的足跡。兒子的情況看似沒有希望回轉。直到有一天,奇妙的事發生了:她兒子親身經歷上帝而徹底改變。後來,他還成為教會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神學家,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希波主教奧古斯丁(Augustine, Bishop of Hippo)。

「耶和華啊,……要到幾時呢?」(哈巴谷書1章2節)先知哈巴谷哀嘆那些位高權重的人顛倒公理(4節),上帝卻不採取行動。當我們感到絕望時,如遇見不公不義的事、病症似乎治癒無望、持續的生活拮据,或是兒女遠離上帝之際,我們是否也曾轉向上帝,向祂表達心中的哀傷和悲嘆呢?

每當哈巴谷哀嘆時,上帝都垂聽他的呼求。只要憑信心等候,我們就可以學習 [....]

靈命日糧 : 從哀嘆到讚美

讀經:哈巴谷書3章17-19節 

莫妮卡迫切地禱告,祈盼她兒子能回轉歸向上帝。她兒子悖逆的行徑使她終日以淚洗面,她甚至試圖追蹤兒子在各大城市落腳的足跡。兒子的情況看似沒有希望回轉。直到有一天,奇妙的事發生了:她兒子親身經歷上帝而徹底改變。後來,他還成為教會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神學家,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希波主教奧古斯丁(Augustine, Bishop of Hippo)。

「耶和華啊,……要到幾時呢?」(哈巴谷書1章2節)先知哈巴谷哀嘆那些位高權重的人顛倒公理(4節),上帝卻不採取行動。當我們感到絕望時,如遇見不公不義的事、病症似乎治癒無望、持續的生活拮据,或是兒女遠離上帝之際,我們是否也曾轉向上帝,向祂表達心中的哀傷和悲嘆呢?

每當哈巴谷哀嘆時,上帝都垂聽他的呼求。只要憑信心等候,我們就可以學習 [....]

靈命日糧 : 嶄新的開始

讀經:詩篇120篇1節-121篇2節 

「基督徒的覺醒始於痛苦的認知,即發現世界讓我們相信的真理,其實全是謊言。」這是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對詩篇120篇的感悟。詩篇120篇是朝聖者在前往耶路撒冷時,吟唱的第一首「上行之詩」(詩篇120-134篇)。正如畢牧師在《恆久專一的順服》一書中所探討的,這些詩篇也為我們描繪了親近上帝的天路歷程。

要開始這段天路歷程,人必須先深刻意識到自己與世人有不一樣的渴望。正如畢牧師說:「一個人必須先完全厭棄生活的現狀,才能找到踏上基督信仰道路的動力。⋯⋯一個人要先徹底厭倦這世界的生活方式,才會渴想品嚐恩典的滋味。」

當我們看見這世界的破碎與絕望時,很容易會心灰意冷,因為我們的社會往往對於他人所受的傷害冷漠以對。在詩篇120篇,詩人沉痛地說:「我希望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