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J

每日旅程:對耶穌復活的敬畏

20150405-770-425

作者:peter chin

翻譯:Abby

閱讀:馬太福音28章1-10節

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馬太福音28章5-6節)

從小到大,復活節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充滿歡樂和值得慶祝的日子。教會多姿多彩的敬拜加上之後一家人的豐盛晚餐讓這一天幸福而美好。但是我最近在不斷思考耶穌復活的那個周日所引發的另一種情緒:恐懼。

當天使出現在墳墓旁邊,看守的人就因他嚇得渾身亂顫,甚至和死人一樣(馬太福音28章4節)。同樣的,婦女們也被天使嚇住了,他的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天使嚇壞了她們,因此他的第一句話是 「不要害怕!」然後他接著說,「我知道你們在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馬太福音28章5節)

毫無疑問,她們需要一些安慰。當第一次看到復活的耶穌時,信徒們跪倒在祂面前敬拜祂,耶穌告訴他們:「不要怕!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到加利利去,他們在那裡必看見我」(馬太福音28章10節)

在今天,把復活節看成是充滿恐懼的一天似乎很奇怪,因為我們認為恐懼是個貶義詞,而復活節怎麼可能和貶義詞放在一起呢!但是我認為這是對事實的錯誤理解。耶穌復活的第一個見證人所體會到的畏懼是對上帝的敬畏,這和喜樂完全不矛盾!它是一種虔誠的敬畏。

很多時候我們把情緒完全分開,認為某些情緒不可能同時出現。要麼高興、喜樂;要麼憂愁、哀傷。但是耶穌的復活卻提醒我們無論何時(即便是在最喜樂的時候)都不可以失去對上帝的敬畏。在我們慶祝耶穌復活的消息時,也應該敬畏上帝將耶穌從死里復活的大能。

延伸閱讀:

閱讀箴言1章7節和9章10節。更深地體會敬畏上帝在我們生活中應有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思考:你認為恐懼是好事還是壞事?在哪些方面恐懼是有益處的,在哪些方面是有害的?我們對上帝的敬畏和我們經歷的其他恐懼有何不同?

每日旅程:選擇忘記

"An angry Indian businessman, wearing a suit and a tie, dressed formally is frustrated and an tearing up a document."

作者:Andy Rogers

翻譯:奇奇

讀經:希伯來書10章14-22節

我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和他們的過犯。 ——希伯來書10章17節

「太痛苦了!我不想去回顧過去那些我至今都無法理解的事情。」Ian Mckellen這麼說。他因在電影《指環王》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中扮演甘道夫一角兒而被大眾熟知。難怪他推掉了一個自傳的寫作合約。因為回顧過去實在太痛苦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願回首的痛苦經歷。保羅在羅馬書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話說道:「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此外,我們也會被他人傷害——有時是無意的,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是故意的。他人的罪行以及我們自己的錯誤選擇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寧願忘記的痛苦記憶。

上帝選擇不記念我們的罪行。祂並非是健忘,而是決定「不再記念」我們做錯的事(希伯來書10章17節)。在同一章中我們欣慰地看到我們在基督里的身份再一次被重申:「因為祂一次的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希伯來書10章14節)

你的生命中有沒有你寧願忘記的痛苦回憶?這一刻,希望上帝饒恕的愛能夠鼓勵你。藉着在基督里的信心和聖靈的大能,你「已經成聖」(希伯來書10章14節)。無論是你自己的罪行還是過去別人對你的傷害都無法奪走上帝給你的平安。「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基督的寶血潔凈了我們。」(希伯來書10章22節)

思考:哪些痛苦的回憶阻礙你得享上帝的平安?你身邊有哪個你可以信賴的、靈命成熟的信徒是你覺得能夠跟他/她談一談這些的?上帝的饒恕之愛如何鼓勵你?

每日旅程:懷恨在心

20161122-770-425

作者:Regina Franklin

翻譯:湘穎

讀經:撒母耳記下14章25節—15章21節

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裡來,我必秉公判斷(撒母耳記下15章4節)。

作家瑪麗琳·魯賓遜寫道,「我一直覺得‘懷恨在心’這個詞的描述很精妙,因為許多人都對他們的怨恨呵護備至,有如離心窩最近的東西。」

一般來說,一想到「懷」這個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 「照顧」和「滋養」,動詞「懷」的一個定義就是「細心照顧從而得到成長」。然而我們若是用同樣的方式「懷」惡意,結局必將是毀滅性的。道理仍然是一樣:苦毒,就像一個虛弱的新生兒,必須被餵養才能成長。情緒無法自己獨立存活,若得不到照顧它就不能生存。

押沙龍早早地就開始在內心懷起苦毒,以至於他最終召集民眾謀反。他看着他的妹妹被傷害卻無人為她辯護,因此他痛苦又沮喪(撒母耳記下13章1-22節)。那時他的家裡充滿衝突,而糟糕的是他的父親大衛好像對處理衝突毫無能力。押沙龍開始任由他的傷口潰爛,變成有毒和致命的憤怒。可是對他而言,他的行為是無可非議的。在他眼裡,他的父親是不公正的,然而他父親卻又拒絕見他(撒母耳記下14章28節)。因而他自己當起法官和辯護者,定意要還事情一個公道(撒母耳記下15章1-3節)。

兄弟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箴言18章19節)。仇敵就是通過我們的口從而一步步地腐蝕我們的視野和心靈(羅馬書3章14節)。對於報復,我們在心裡演練地越多,苦毒就長得越健壯。

最終,苦毒的重擔纏累着我們,讓我們無法得自由。當然,放開苦毒並不代表着我們會不再感到痛苦,但我們會得到真正的自由。這自由只有在當我們親近上帝並且去效法祂饒恕的方式時才能得着(以弗所書4章31-32節)。

更多: 閱讀希伯來書12章15節,思考苦毒根會對你和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思考: 苦毒會怎樣損害你的心靈以及你和他人的關係?為什麼將你的苦毒交託給上帝如此重要?

每日旅程:皮袋中的眼淚

20161107-770-425

作者:Poh Fang Chia

翻譯:湘穎

讀經:詩篇56篇1-13節

求你把我眼淚裝在你的皮袋。這不都記在你的冊子上嗎?(詩篇56篇8節)。

聖經啟示我們要專心仰賴耶和華(箴言3章5節),但有時真的做到仍然很困難。我們告訴自己,要相信!但是我們卻缺乏盼望。我們告訴自己,上帝會幫助你的!但隨後我們就動搖了,並陷入擔憂中。

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閱讀詩篇56篇時能得到如此大的安慰 ,因為大衛有和我們一樣的掙扎。

大衛在生命攸關時,寫道,「上帝啊,求你憐憫我」(詩篇56篇1節)。他從掃羅王身邊逃跑(掃羅曾兩次試圖用尖矛刺殺他),來到迦特,一個掃羅國家以外的地方。但這個舉動就像跳出油鍋又入火海一樣,因為迦特是敵人的地盤。當迦特人認出了大衛時,他「甚懼怕」並且假裝瘋癲(撒母耳記上21章12-13節)。

在面對困難時,恐懼是我們的自然反應,我們甚至會哭泣。而大衛向我們展現了怎樣持續地把我們的信心放在上帝身上。首先,他提醒自己:「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詩篇56篇3節)。「上帝幫助我,這是我所知道的!」(詩篇56篇9節)。其次,他想起了上帝會記錄下我們所有的傷痛。事實上,祂知道我們流下的每一滴眼淚(詩篇56篇8節)。祂完全知道我們承受的苦難,祂也關心在挫敗和痛苦深處的我們。

在我們最黑暗的時刻,我們可以來到上帝的面前——倚靠祂並且不再懼怕(詩篇56篇11節)。因為祂有能力、憐憫、也希望我們能在患難中尋求祂。祂也許不會立即帶我們脫離目前的挑戰,但祂應許我們「祂必與我們同在」(詩篇56篇4,10節)。我們可以安歇在上帝的同在里,被祂 的「生命光」籠罩(詩篇56篇13節)。

思考:你是如何應對恐懼的?知道上帝會記錄下你的眼淚對你來說有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