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成為你的朋友
基督徒的一生都掌握在上帝手中,即使交友也是一樣,上帝將不同的人帶到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成為祂恩典流通的管道和器皿,將祝福帶給我們的朋友。孔子說過「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意思是與正直的人、誠實的人、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是有益處的。我們該如何效法那位良友,做別人的好朋友?筆者認為,要首先有願意成為他人好朋友的心。
1. 學習認識他
水中照臉,彼此相符; 人心相映,也是如此。(箴言27章29節)上帝創造基督徒,絕不是讓我們與眾寡合,而是彼此交通。朋友就好像我們的鏡子,我們與他們互動,好認識自己在不同情景下的反應,從他們和我們的相似之處中發現他人和自己的本相,得到他們的勸誡、讚美或者責備。
認識人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願意付出時間、資源,來與對方建立關係。聖經當中,主就是這樣做的。得知稅吏撒該想見他,他就住在對方家裏。當百夫長說他的僕人生病時,耶穌也是毫不遲疑地說「我去醫治他。」除此以外,他還去西門彼得家醫治他的嶽母、去管會堂的家醫治他的女兒。
回顧一下,當我們追劇、打遊戲時,是否忽略身邊朋友心靈上的需要,少一句真誠的關心?我們是否也有像主這樣的愛心,去接待、醫治,為的就是想更認識一個靈魂?
認識人也需要適度開放自己。因為過去一些受傷的經歷,年紀漸長的我不願意再向人傾訴自己的心聲,擔心自己會向人傾倒負面情緒。為此,我常常疏於與朋友聯繫,因為服事、工作的緣故,甚至到了電話不接、信息不回的程度。一位朋友為此責備我,我解釋說,因為我有時也有負能量,不願意傾倒在他人身上,她有時向我傾訴情緒,我也無法承接。她先向我道歉,接著說:「朋友之間本來就可以互相傾訴一些難過的事,不能相互傾訴的朋友要靠什麼鏈接?靠空氣嗎?」
這件事讓我有很多反省,或許發生過一些事,讓我們不再輕易信任別人,這沒問題。不過,若是真的認定並選擇一個人為你的朋友,也要適度向人開放。「「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作“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箴言27章17節)因為唯有真誠相交,才可磨練出更好的性格和思想,朋友之間互相砥礪、交流和分享,讓我們彼此更加堅韌,認識自己和認識他人,從此而來。
2.憑信真愛他。
哥林多前書中這樣詮釋愛的真諦: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哥林多前書13章4-6節)我們選擇一個人做我們的朋友,就是要選擇愛他。
聖經教導我們,所有的承諾都要基於愛的關係。我們愛朋友,並不因為這是一種基督徒或者作為朋友的義務,我們也無法僅憑自己有限的個人意誌去愛。誰能保證許下了婚姻誓言,夫妻就不會離婚?誰能保證簽下了合同,員工的出席率就達到百分之百?誰能保證今天跟朋友約好下週相聚,我們就不會失約?
「我們愛,因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因為 基督已經做了我們的表率,在十字架上使我們與上帝和好,而我們也這樣愛人。
祂為門徒洗腳,我們也學習謙卑,放下自己的驕傲,服事我們的朋友。祂行醫治神跡,我們也抽出時間,安慰心腸破碎的朋友,探望臥病在床的朋友。祂教導門徒,我們也傳福音給需要上帝兒子生命的朋友。
憑信心真愛我們的朋友,而不只是憑藉他們的表現,他們是否付出與我們對等的東西,不只是憑藉義務。我們只要仰望 上帝,求祂賜給我們力量。真實的友誼往往伴隨著摩擦、爭執,但是只要我們仍願意傾註情感,也就會更多相信愛。我們看到上帝的愛在我們生命當中所做的工作,也看到我們的愛在朋友生命當中所做出的改變。
3. 選擇原諒他
有時候很奇怪,我們會選擇原諒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但卻很難選擇原諒自己的朋友。曾經付出的愛是真的,但經歷的傷害也是真的。儘管我們真的經歷了傷害,但如若真有回旋餘地,想想看我們是否真的尊重過其他人?
大學畢業後我經歷過一段與人同住的日子,當時的舍友是我的好朋友。同住摩擦不斷,我從未與人產生這麼多的沖突。一次我無意看見她與我們共同好友的聊天記錄,上面細數我得罪她的種種行為。在她的口中,我是一個得到愛卻不懂得分享愛的人,後來我們又有幾次激烈的沖突,我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
我至今耿耿於懷。我教會的牧師問我:「你願意原諒她幾次?」我恍然發覺,會不會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要求別人?人與人的相處,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隔在中間,我們不該用自己的線衡量別人。我期望我的朋友彬彬有禮、不與我發生沖突,我的朋友期望她的朋友絕對真實、毫無隱瞞。我是否按照她喜歡的方式與她相處?是否體諒、理解她?
彼得來找耶穌,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
「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章21節)
後來,彼得三次不認主,而主仍然給他機會,也告訴他,「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主赦免我們的罪,不斷給我們機會。這樣的愛激勵了彼得去悔改,以至於徹底翻轉了他的生命。我們也可以效仿主,雖然我們並不能像主一樣,能夠預知我們的弟兄會得罪我們幾次,但當我們為著主的緣故饒恕他們的時候,或許收穫了一個更加忠心的朋友以及讓他們在生命當中有所改變。即或不然,當我們選擇結束一段關係的時候,也可以了無遺憾。
「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言(18章24節)。上帝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正像《恩友歌》裏唱得那樣:「何處能尋這般良友,同嚐一切苦與愁?我們弱點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你若正逢友叛親離,快向耶穌座前求!到祂懷中祂必保護,有祂安慰便無憂。」
為何我們應該不再“堅韌”
作者:Andrew
翻譯:Eric
語音播讀:Luke
Andrew在澳大利亞城市聖經論壇工作,並且是Life@Work 項目的全國負責人,該項目旨在幫助基督徒將他們的信仰與他們的日常工作聯繫起來。同時Andrew寫了兩本關於工作的書,其中包括《我的工作塑造我》《壓力之下》I Am What I Do, and Under Pressure。Andrew是瑞德里學院(Ridley College)Marketplace Institute的前院長,他之前做過廣播新聞記者。他住在堪培拉,與妻子 Carly育有三個上小學的孩子。
你坐過救護車嗎?
我坐過一次。因一次疑似心臟病發作的經歷。
六個小時後,警報解除。我的心臟狀況良好,但醫生給我做了另一個診斷——我以為是心臟病發作,實際上是我的身體因長期承受工作壓力而不堪重負了。
我分享這些,是因為這在今天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澳大利亞,我們贏得了“世界過勞之都”的稱號。數以百萬計的人工作時間過長,這已成常態,以至於大家對過勞已經司空見慣。
所有這些都讓我思考兩個問題:
1.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努力地工作,以至到很多人都崩耗的程度?
2.解決方案是什麼?
在那次救護車事件之後的幾年裏,我花很多時間來反思第一個問題,簡單講,這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外部和內部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外部壓力包括他人的期望——僱主對員工的要求、懲罰性的職場文化、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以及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造成的精神負荷增加。
但是,如果説我們只是因為外部壓力而感到過勞,那麼我們便忽略了很大一部分內在原因,尤其是對於我個人而言。
那麼內部因素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太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了。
這意味着我為了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而過度工作,即使事情多到超出我個人的負荷,我也不喜歡尋求幫助。
我看到我周圍所有那些成功的人,以及我渴望成為的人,他們承擔了越來越多的責任,而且也妥善應對了——至少表面看起來他們做到了——那麼為什麼我不行呢?
“忍住,Andrew,打起精神來!”我會對自己這麼説。
有關韌性的迷思(以及我如何相信這個謊言)
這就是那些經常被工作量壓垮的人的解決方案:讓自己變得更有韌性。
關於韌性的討論無處不在。企業將其納入其使命宣言,教育機構提供了這方面的培訓,TED也不乏關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演講。
當企業領導或教育工作者談論要更具韌性時,他們通常談論的是在壓力下人需要更有耐力。當挫折不可避免地襲來時,有韌性才會東山再起。
有趣的是,韌性——至少是人們常説的版本——只是一種非常現代的現象。2000 年至 2020 年間,這個詞在流行文化中的使用量增加了五倍。這是怎麼發生的?
去年年底,英國職場評論家布魯斯·戴斯利出版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名為《堅韌:韌性的迷思和內在力量的秘密》。它描述了我們的文化如何充滿了“韌性的救贖情節”:
克服逆境的運動員;
從殘垣瓦礫中活下來的戰爭受害者;
從小住公租房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難成為首相;
不計其數的“我被擊倒了,但我又站起來了”的故事…..
有趣的是:戴斯利引用了心理學家亞歷克斯·哈斯拉姆的研究,他認為所有關於韌性的討論都始於21世紀初,當時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職場文化是如何傷害員工的。
隨着壓力的增加、健康狀況的惡化以及僱主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承受着越來越大的壓力,哈斯拉姆教授得出結論,企業在將責任從所謂的“製造商”轉移到消費者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他們説:“好吧,我們已經受夠了談論這些糟糕的事情。讓我們看看積極的一面,談談韌性。”結果真的把聚光燈從企業身上移開了,集中在了人們的身上,並有效地進行心理分析,得出了“這裏的真正問題是人們不夠有韌性”的結論。
這就是迷思所在:在所有關於韌性的故事中,是個人要“擁有”韌性,或者負責讓它成長和發生。
你沒有足夠的韌性?好吧,多運動、吃得更健康、獲得更長的睡眠時間、冥想、與同事多交流一起吃午餐吧。這樣的説法不勝枚舉。
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於你自己。你被擊倒了嗎?讓自己重新站起來是你自己的責任。
這正是我過度勞累的原因。有韌性意味着我不能承認失敗或軟弱。我需要自己忍受並管理這些負面感受,獨自把問題解決掉。所以事情變得越來越難,直到最後我的身體説,“我受夠了!
有更好的方法
要擔負生活重擔的我們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我們的工作方面,不過我們可以向外求助。但是求助誰呢?
誰足夠關心我們,我們能向誰冒這個風險去承認,“我做不到這一切,我無法應對這一切。我已經筋疲力盡了”?我們可以把如此脆弱的一面向誰訴説,而不會被他們利用呢?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 1章28-30節)
這些話是耶穌在2000多年前對一個與你我沒有太大區別的民族所説的話——一個被要證明自己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民族。他們來自一個不像我們以工作成就來衡量地位,卻是以宗教成就來衡量地位的社會,他們也活得筋疲力盡。
帶着這些賦予生命、使人釋放的話語走近耶穌吧:“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當我筋疲力盡時,我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恢復,期望通過做出改變再次元氣滿滿:比如多運動、吃得更健康、睡得更長。這些做法確實有些幫助。
但就其本身而言,他們並沒有解決我最大的負擔:
想要取悦別人
想要證明自己
那種執着而錯誤的想法,認為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力量和韌性完全取決於我自己。
我需要一個可以信任的人,他會為我揹負這些重擔。他不會對我提出任何要求。我可以把生命托付他。
我們如何把重擔交給耶穌?
首先,這意味着你要在禱告中把你的重擔向祂訴説。這意味着你要專門拿出時間來每天對耶穌説:“我靠自己做不到。
當我認為我可以的時候,我是在開玩笑。請原諒我有這種想法,並幫助我承認我需要幫助。首先,你今天能幫助我嗎?
其次,我們去讀祂的話。翻開聖經,閲讀那些安慰我們的真理,這些真理提醒我們,雖然我們是有限的,但祂是無限的(以賽亞書40章28-29節,以弗所書3章20節)。在我們軟弱的地方,祂是剛強的(哥林多後書12章9-10節)。我們需要依靠上帝,靠着自己我們不能做什麼,但我們可以相信那一位不向我們索取任何東西,卻白白地為我們捨己的耶穌(羅馬書8章31-32節)。
在不斷操練這兩件事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年來,我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看法慢慢改變了。隨着時間的流逝,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接受自己的有限,而越來越不那麼看重別人對我的看法,因為我知道自己在基督裏是平安穩妥的。
讓我明確一點:這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但實踐這兩件事——禱告和讀經——上帝慢慢改變了我。
祂揹負了我們所有的重擔
來到耶穌面前,把我所有的重擔都交給祂時,我發現耶穌願意自己來揹負這些重擔。
不僅僅是我身體上的重擔,還有以下重擔:
必須向他人證明我自己的重擔;
對我過去犯的錯誤感到內疚的重擔;
感覺被困在一個不如意的生活中的重擔;
需要成為他人期望我成為的那個人的重擔;
覺得自己永遠無法與其他人敞開分享自己的重擔;
當我覺得我必須向別人證明自己時,耶穌提醒我,我的價值來自我在基督裏的身份(馬太福音3章17節)。
當我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感到內疚時,祂提醒我,在祂裏面我已被潔淨了(以賽亞書1章18節)。
當生活沒有按計劃進行,我倍感壓力時,祂告訴説:“Andrew,我所做的一切都為你得益處和彰顯我的榮耀”(羅馬書 8章28節)。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耶穌説:“Andrew,來吧。到我這裏來,把你的重擔交給我,我就使你得安息。”讓你的靈魂得休息,那是一種超乎身體的深度休息。
耶穌揹負我們重擔的方式之一,就是在生活中預備他人來幫助我們,所以讓我們學會尋求幫助吧!無論是來自同事、朋友、家人,尤其是基督徒社羣、教會的幫助,這些都是耶穌用來擔當我們重擔的關鍵工具(加拉太書6章2節)。
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到我們,同時是一個有力的見證,謙卑地承認我們的有限,需要祂來擔當我們的重擔。
願你找到你需要的安息,不是靠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着耶穌和祂為你供應的一切。
寫給寄希望于新年的你…..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譯:奇奇
有聲播讀:佳音
事情發生時,我兒子大概只有兩歲:當時我們在一家商店裡,我懷著孕,他坐在購物車上,而我則快速掃描貨架尋找我需要的東西。由於商店裡人不多,我決定在他想把我買的東西亂往外扔之前把他從購物車抬出去。就一小會兒的時間。
但就在那段時間裡,他走丟了……幾秒鐘之內,我的情緒從惱怒到擔憂,再到憤怒和驚慌,我叫著他的名字,到每一個貨架下面去找,又去看每一個角落是否有他。 有傳言說最近有一個綁架團夥,他們會把孩子帶到洗手間改頭換面後再帶離商店。
在我瘋狂地搜尋了幾分鐘後,我去找了店員,店員通過店內廣播喊出了緊急預警代號。 店門被鎖了起來,所有店員都離開崗位去尋找我兒子。
當我們找到他時,他因拉了褲子把自己藏在了一堆裙子後面。 我把他一把抱在懷裡,深深地聞著他的味道,只覺得能緊緊地抱住他太感恩了,雖然他的尿布還沒有換。
隨著新年的到來,我想起了這個故事。 我想這篇文章是寫給我們這些懷著忐忑不安、感到有些失落的人的。
當時店員們迅速而有目標地動員起來尋找我的兒子,讓我想起了迷失的羊和牧羊人急切尋找它們的故事(路加福音15章1-7節)。 我喜歡作家朱莉·斯萊特裡 (Juli Slattery) 的描述,她將我們的牧羊人描述為“尋找和救援之神”。
當我努力與這種迷失、無方向、漂泊的感覺作鬥爭時,我想起了《以賽亞書》中的話:
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
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上帝,凡等候祂的都是有福的! (以賽亞書 30章18節)。
在這段話中——在一位等候、興起、公平的上帝身上——我聽到祂說,如果你走丟了,我會搖動天地來找尋你。
當未來看起來並不美好時
在經歷了艱難的一年之後,我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總是懷有“杯子還有半杯空”的想法。 當我急於擺脫過去一年的痛苦和失落時,我陷入了恍惚,完全忽略了上帝在新的一年將要給我的一切保守和恩典——大約1095頓飯,差不多3650 萬次的心跳(包括睡覺的時候)。以及我每個孩子都很健康,在充滿歡笑地跑著鬧著的事實。還有我生活在發達國家可以享受到的一切讓生活更舒適的福利,比如沖水廁所、自來水、到處都有電可以用。
我太執著於將一些事情歸為“我需要忘記”的糟心事類別,而沒有訓練我內心的眼睛在發生的一切事情中看到上帝。
看祂如何帶領和保守。
但上帝越是讓我看到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面保守我,祂如何把我的名字寫在祂手心上,我就越意識到,每早晨祂的憐憫都是新的。 我可以相信祂一直都與我同在,祂的信實極其廣大。
在我們假期旅行期間,我女兒注意到我們周圍有多少棵樹枯死了。 “沒有死,”我說,“是處於休眠狀態。” 我想到新的生命在樹叢中伺機等候著,等待著在下一個春天展開它美麗的嫩綠。
詩篇第 1 篇說,義人“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詩篇 1篇3節)。 我喜歡想像,儘管它可能經歷過一個碩果累累的季節,但想必也有一個不結果的季節——就像在冬天,樹木在儲存資源和能量,看起來又淒涼又蕭條。 傳道書 3章1節總結得最好:“凡事都有定期”。
我冒險把“迷失的羊和枯樹”的比喻放在一起講是想對你和我的內心說:上帝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我們。 祂等候施恩給我們。
也許不是按照我們希望的時候和方式發生,但肯定會在最它最需要出現的時候出現。
正如約翰·牛頓的名言:“萬事互相效力;上帝所安排的都是最好的; 祂沒有給我們的都是我們不需要的……”
上帝的復活屬性意味著春天實際上即將來臨。 上帝知道如何找到你,並渴望與你親近。
當你的感覺還是無法跟進時…..
你可能會覺得上帝在你生命中的恩典已經變少,快要枯竭了。
也許你正處在一個有人惡待你,或者沒有好好愛你的階段。 我覺得約瑟很能理解你:“以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 50章20節)。 我在我的朋友薩拉身上見證了這一點,她慢慢從童年時期遭受的痛苦不堪的虐待經歷中被上帝醫治和恢復,部分是為了説明很多其他人走出他們的創傷。
也許你已經陷入了悔恨的漩渦中,被對過去做錯選擇的後悔壓得無法喘息。 即便如此,正如我媽媽喜歡說的——你不可能給上帝一張祂打不出來的牌。 或者正如箴言所說:“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言 19章21節)。
有時我們會遇到讓自己無法理解和適從的事情。 就拿我生命中的那兩年來說,當我終於與一位願意簽我的文學經紀人簽約,終於從我認識的出版商那裡收到了一份約稿的合同,最後我也如約交出了書的手稿,並艱難地完成了編輯過程…..而且這本書已經在亞馬遜上預售了,但由於新冠疫情,出版商卻最終將其砍掉了。 經過如此多次的拒絕和反復之後,我感覺自己快要到盡頭了。 我不知道我的事業或我的鬥志還有沒有辦法恢復。
最終我責問上帝,你怎麼會讓我落入這樣的境地呢?
但正如作家珍·威爾金所說:“正是我們的局限性讓我們去敬拜那位無限的上帝。” 也許你的極限正精確地、溫柔地束縛著你,好讓上帝能夠最大程度上彰顯祂的榮耀和讓你成長。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失衡、跌跌撞撞、氣喘吁吁的季節裡更需要堅強和勇敢。 積極去尋求改變,並讓自己與我們的天賦、激情和渴望更一致——或者更重要的——讓我們去到上帝渴望我們去的地方。
我對你和我自己的鼓勵是,不要在恐懼中尋找滿足,而是安歇在相信上帝給我們完美旨意的真平安中。
本文最初發佈在作者的博客上,此版本已由YMI編輯。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