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帝有時好像不聽我的禱告?

When-God-Seems-to-Be-Ignoring-Our-Prayers

作者:潘錦霞,新加坡

翻譯:主的小花,中國

那天凌晨5點58分,我接到朋友的電話。「喂?」我的聲音有些沙啞。頓時,在電話的另一邊,朋友開始放聲痛哭。原來,就在38分鐘之前,她姐姐因白血病去世了。

她悲痛欲絕,情緒非常激動。接下來的15分鐘,我一直都在電話的這一邊陪着她。掛掉電話之後,我一頭栽在床上,想起自己近些年失去的親人。就在去年,我叔叔在罹患肺癌14個月之後回了天家。兩年前,我親愛的祖母也因為腦癌去世。

我回想起叔叔和祖母生病的時候,全家人一起為他們能夠得着醫治禱告。每一天,我們都將他們交託給上帝,祈求上帝憐憫和醫治他們。但最終,上帝並沒有應允我們的禱告。至少看起來是如此。

當我們向上帝禱告時,我們常常希望祂可以像阿拉丁神燈一樣有求必應。「上帝啊,請幫助我通過明天的考試。」「上帝啊,請保守我的工作提案獲得通過。」我們期待祂總是會回答說:「好的。」

但你若思考一番就會發現,其實就算上帝給我們的回答不是「好的」,祂也依然在回應我們的禱告——只不過並沒有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而已。令人欣慰的是,上帝的確會回應我們的禱告,儘管有時候祂的回答並非「好的」。祂也可能會告訴我們「不行」或者「等一等」,因為祂早已為我們另作安排。我們的主擁有至高的主權,祂會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使萬事都變得完全。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耐心等待。

根據聖經的記載,許多敬畏上帝的人向上帝禱告,卻不蒙應允——就連主耶穌本人也是如此!耶穌基督曾祈求上帝免除祂將要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馬可福音14章36節),但上帝並沒有回應說「好的」。最終,耶穌還是順服上帝,甘願上十字架承受一切。祂說:「父啊!祢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2節)耶穌將自己的祈求交在上帝面前,順服上帝的旨意;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做的。

耶穌的順服讓我深刻反思自己對上帝的態度。因為上帝是我的天父,祂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所以我要耐心等候祂,順服祂對我人生的旨意,就算有時候祂會告訴我「不行」或者「等一等」。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靈命乾渴時,如何重新感知上帝的愛

Why-should-I-still-believe-in-God

作者:Priscilla G.,新加坡

翻譯:悅,中國

既然我都看不到,聽不到,也感覺不到上帝了,為什麼還要愛上帝呢?為什麼還要去教會,還要繼續相信?

一位我帶領信主的朋友最近產生了這種疑惑。正如十年前的我。

當時,我很想要放棄信仰。那樣的話,我的每個周日上午以及用來跟教會小組成員和牧者聚會的周中晚上都會空出來。這樣做也許會使我失去一些教會的朋友,但是我還有其他朋友呢。教會的朋友可能會失望,但我想時間長了他們會淡忘的。

然而我很清楚僅僅因為沒有「感覺」就放棄信仰是非常不成熟的。我知道即使感覺不到上帝,我還是應該愛祂。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我跟上帝的關係,在人際交往和職場上同樣適用。如果人們只在「感覺到」的時候才履行責任,那絕對會天下大亂。

即使以我當時淺顯的聖經知識,我也知道「沒有信心,上帝是不會喜悅的」。

然而,我對上帝的愛和信心還是隨着我感覺的乾涸而日漸衰退。雖然我想要脫離這種信心枯竭的狀態,但我卻不知道該怎樣做。

我迫切地想要回到跟上帝關係緊密的那些時光。那時候上帝是與我同在的。不論是在教會還是在卧室,我都能感覺到祂的回應。我也體會過聖靈的安慰和被聖靈充滿以及淚水不受控制地流下,我知道這絕不是因為現代音樂的渲染,而純粹是上帝的超自然力量在做工。

我深深地記得並且懷念那段時光。想到這兒我意識到:放棄基督信仰等於是否定了跟上帝同行的所有時光。

所以,那個時候以及後來的每次「曠野季」到來,我都會做以下幾點:

銘記上帝的作為

我們很多時候都忘了上帝曾經為我們做的事。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他們抱怨在沙漠中的各種不便,甚至說他們寧願待在埃及做奴隸(出埃及記 16章2-3節)。他們只關注眼前的問題卻忘記了上帝之前施行的奇迹(尼希米記9章17節)。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摩西要先帶以色列人回顧之前上帝是如何看顧他們的(申命記1-4章)並跟他們強調要銘記上帝是如何帶領他們出埃的(申命記5章15節,7章18節,8章2節,15章15節,24章18節),之後才帶他們進入應許之地。

記念上帝的作為讓我們不把祂的幫助當作理所當然,並且讓我們在忙碌或試煉中持守真理。

當我跟別人有衝突時,我會想想我們作為朋友時共同經歷過的事並想起他的好。這樣即使他說的話或做的事使我煩亂,我依然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同樣的,當我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或者祂沒有回應我的禱告時,我會回想祂在我生命中的恩典,也相信我會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詩篇 27篇13節)。

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住上帝的恩典,比如寫在日誌本上或者跟朋友分享見證。讓我們來一一細數祂的恩典吧!

尋求上帝

回想上帝的恩典讓我明白跟祂建立關係是多麼重要,也使我確信努力尋求上帝是值得的。

如果我知道一個學校的講座很重要,但我卻很困,怎麼辦?我會努力克服睡意。通過吃一點甜品或者喝咖啡來保持清醒。同樣的,通過一些努力來克服我們裡面的空虛,為真道打美好的仗,也能幫助我們度過靈命的枯竭期(提摩太前書6章12節)。

可以肯定的是,信心是來自上帝的禮物。然而聖經上也記載了信道源自聽道,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章17節)。救恩是來自上帝的禮物,而我們蒙召不是為了得着救恩而是要活出救恩!

這場戰鬥要從承認「我們需要幫助」開始。你遇到過需要指路卻不願意開口問路的人嗎?有時候當我們遇到了問題,我們寧願嘗試自己解決也不願尋求幫助。

當我最終從靈命枯竭的「曠野季」走出來時,我開始責備自己為何沒有更早地尋求上帝。之前我總是跟自己說——「我感覺不到上帝」,「我在教會的服侍中一無所獲」,「這是沒用的」——但我並沒有直接跟上帝說過我的感受。

詩篇中有以色列人哀嘆他們感受不到上帝的章節。他們對上帝非常誠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詩篇 27篇9節, 88篇14節, 102篇2節), 我也嘗試了這樣做。

我通過堅持去教會,聽講道和用僅余的那點信心唱讚美詩來尋求上帝。這就像是去看醫生:我不知道我跟上帝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或者為什麼事情會變成現在這樣,但是我仍向祂禱告。我向祂(醫生)誠實地說出我的感受(癥狀)並且準備好要接受幫助(藥物治療)。同時我也給上帝和自己一些時間來改善現狀(即使是藥物也需要時間才能起效)。

「尋找,就尋見」(馬太福音7章7節)。「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耶利米書33章3節)。尋見上帝並聽到祂的回應也許不是瞬間就發生的,但是一定會按着上帝安排的時間發生。「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后書3章9節)

信靠上帝的應許

我相信上帝總不撇下我,也不丟棄我(希伯來書13章5節)。我也拿這個應許來反問上帝;「你說你總不撇下我,也不丟棄我,但是我卻感受不到你在我身邊。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地明白了祂真的從來沒有離開過我,這段「曠野季」是用來錘鍊我對祂的信心,如此一來,我們的關係就不是全然建立在感覺之上了(像是之前那樣)。

我甚至寫了一首歌(現在看來曲子相當業餘,也是迄今為止我寫的唯一一首歌)但是這首歌卻提醒我即使在我迷失,偏離正道的時候上帝依然愛我。

在等待的時間裡,謹記不要對上帝關上心門。沒有什麼能使我們與祂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8-39節),但是往往是我們自己拒絕敞開雙手(和我們的心)去接受祂給的恩賜。

上帝是跟我們說話的神,時至今日祂也一直在跟我們講話,但是我們有認真去聽祂的話語嗎(馬太福音11章15節; 馬可福音 4章9節, 23節)?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應許的。」(希伯來書10章35-36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發動態時,我們(基督徒)或許應該注意這一點

What-Would-Jesus-Post

作者:Blake Andrew Wisz,美國

翻譯:悅,中國

大多數80后(包括我在內)都在社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Tumblr和Instagram)上分享日常生活,並以此來展示自己和表達觀點。

不論是「喜歡」某個樂隊,作者或組織,還是「分享」某個新聞,都表達了我們的信仰和想法,也加深了我們給他人的印象。Instagram似乎成了一種電子日記,用來記錄我們的生活和思想。因為我們發圖片時常常加上文字描述,或是一段話,或是某種想法,亦或是某個質疑。

作為基督徒,在網上發布的內容會影響到別人對基督信仰和上帝的看法。社交媒體是向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的人傳福音的絕佳工具。我們可以通過一篇博文,某個藝術品或一首歌來分享上帝是如何教導和幫助我們的。說不定這就是某個人刷動態時最需要看到的信息。

雖然福音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現在分享它的方式不同於耶穌那個時代了。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分享福音,尤其是我們這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年輕人。畢竟,我們的大使命是「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16章15節)。

然而,我看到在很多社交媒體上都是信徒和非信徒之間關於上帝是否存在的激烈辯論。這通常發生在我們覺得需要為信仰辯護時。當受到質疑時,我們會覺得不爽並最終反擊回去。

這個時候,我們常常只關注在各自的不同觀點和反對意見上。我們不但沒有用網絡去傳達愛,還會犯錯說出一個謙卑的基督徒不應該說的傷人言語。

言語是武器。我們可以只用一句話就把一個人從興高采烈打擊到鬱鬱寡歡。

別誤會,我知道福音會讓一些人感到被冒犯,而且福音的真理是絕對的。但我更支持用愛心說誠實話。我們基督徒需要努力去操練如何準確有愛地傳遞真理並要避免爭論。

也許用這個經典的問題來問自己會有幫助,「耶穌會怎麼做?」再深入一些:「耶穌會在動態上發些什麼?」難道耶穌不用話語醫治人反而是傷害人嗎?祂不是帶來生命反而是死亡嗎?

讓我們說出來的話充滿愛和恩典,讓他人不再將我們視為「敵人」,而是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被我們堅守的信仰所吸引。讓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活出上帝的愛吧!社交媒體也不例外。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基督信仰101)

18歲的聖誕節我終於受洗了!

person-371015_640

作者:梁維芸,馬來西亞

至今為止,我最印象深刻的聖誕節是在我18歲那年。因為在那一年的聖誕節,我受洗了。

依稀記得,從教會開放報名聖誕受洗那日起,我的心裡就十分忐忑——我是否應該受洗?或許對別人來說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只要你愛耶穌,並且相信祂,那就受洗。但對於從記事以來就接觸信仰的我來說,受洗的意義格外重大。可能是因為未信主的父母認為基督徒受洗與否並不是那麼重要,所以他們不讓我在少年時期受洗。可是他們允許我在18歲成年時可以自己做決定。因此還未受洗前,每次看到其他朋友可以到聖餐台前領聖餐禱告,心裡就是一陣羨慕。當我一人坐在座位上時,彷彿自己是個外人。這種情況也導致我在每個聖餐主日都想要「翹」崇拜。如今,我18歲了,我是否要立刻受洗呢?這不是我從小一直想要完成的事嗎?可心裡總有一個奇怪的感覺,到底我想要受洗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能夠領聖餐,還是只是想要在聖餐主日的時候沒有那麼彆扭?這種心裡的控告讓我對受洗猶豫不決。

然而在不斷的禱告和身邊弟兄姐妹的鼓勵之下,我還是填下了受洗報名表格。那一刻的心情有些戰兢又有些興奮。擔心的是我是否真的準備好了,興奮的是我終於可以對外宣告我是基督徒了,感覺自己做了一個人生重大的決定。

在完成了受洗班的課程之後,就是要預備心在聖誕崇拜上接受洗禮。但平安夜那晚,我徹夜難眠,心裡還是有些焦慮。因為我仍然認為自己偶爾有小任性、會發脾氣、會軟弱、會跌倒,很多缺點導致我還不能為主做美好的見證,我自認為我不配擁有這個記號。於是我開始禱告,和上帝說了好多話,求祂接受這樣不完美的我。

終於到了洗禮那天,來到了崇拜洗禮的環節,當我的名字從領會的嘴裡念出時,我大步地向台上走去、跪下。牧師用水輕輕按在我的頭上三次,那冰冷的感覺從頭上襲來,一下子讓我的腦袋清晰了許多。「願你一生都忠心服侍主。」會友領袖在給我頒洗禮證書的時候,帶着微笑對我說。這時我才醒悟,無論我是多麼不完美、不管我覺得自己哪裡不行,只要我願意,上帝早已接納我。上帝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或我們得活出完美的生命。祂無條件愛我們,因為祂就是愛,而我們是祂的兒女。約翰一書4章10節告訴我們,「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當我們來到基督跟前,祂就已經洗凈我們的罪,成為新造的人,為我們預備了豐富的生命。因此我們不再需要認為自己不配,不足,而是靠着上帝的愛來肯定自己吧!想起前一晚的那些掙扎,不禁覺得自己有些好笑又有些幸福。

距離受洗已經過了兩年,現在回想起來那天的過程和感覺依舊曆歷在目。感謝上帝在聖誕節給了我這份終身最有意義的聖誕禮物。受洗后的這兩年我努力讓自己在生活里服侍主、服侍人。當然,我還是會有缺點,偶爾還是會氣餒會失望會抱怨。然而不同的是,我願意在軟弱后重新靠主站立,學會認認真真地把每一次的重擔都交託給祂。而這更讓我看見,當我願意將自己擺上時,祂竟然也願意使用我這個對於陌生環境較為內向的人去做關懷事工。主的恩典真是奇妙!在各種訓練會和栽培課程的塑造之下,我也更了解了聖經里的真理及與上帝保持良好關係的重要性。靈里的成長也讓我一次又一次地經歷上帝的奇妙作為。

若是你現在也有和從前的我一樣的擔憂,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接受上帝的愛與更新吧。

最後,祝我自己重生后的兩歲生日快樂,也願你我一生都忠心服侍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