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跳躍

作者:Jessie

有聲播讀:木木

 

2022年初的那幾天,大馬四境都是滂沱大雨,低洼地區更是水患侵擾。這一頭斷水斷電一家人爬到屋頂等救援,那一頭放著煙花慶賀新年。偶爾放晴的天空,藍得竟有些憂傷,彷彿也被水浸濕(淚水?)。那段期間只要睜眼就會看見紛亂,連我自己也是充滿污跡、渾身濕透,處處都是水漬濕噠噠黏乎乎。世界當然不會在意這一點損壞,因為它自己早就千瘡百孔,被罪撕裂成碎片,又被魔鬼玩弄。

許多事情在起初總是美好的,就像每年的年初,大家總會滿懷希望立下期望、目標、計劃,帶著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向前看。有了目標和期望可以推動我們去善用時間和精力,調整好生命的優先次序也是必要的。然而「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回望過去一年,有的目標按著計劃達成,有的卻無法達成;而更多的,並不在我的計劃之內,卻按著祂的意思發生。所以今年我給自己留出更多空間,在計劃之上學習更多的信靠和交託。

然而需要明白的是,信靠交託並不能保證所有我們期待的事一定按照我們想要的發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能全然明白髮生在周遭,和自己身上的事。就如災禍、疫情,人際關係的破裂,和各樣傷害和罪惡。發生了太多無法解釋和無可奈何的事之後,人就漸漸地把對美好的期待降低再降低。所有新年的好話和祝福都是說出來就不準了,其實心底對那些話一個字都不相信。一位朋友告訴我,永恆就是當下,不要去成為「理想主義」的人,不要去做不切實際的夢,許多美好在現實都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只有生存才是實在的。可人越是否認對美好和永恆的期盼,就越是證明他極其渴望。正因為渴望卻似乎沒有方法得著,才要自欺說那是假的。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我們何嘗不是這樣「信靠交託」的?到最後一邊求,一邊不相信會得著,只想靠自己。

原來終其一生我們都在不斷相信和體認一件最簡單的事實:良善的上帝愛我們。這事實老生常談,被反覆說了又說,這是基督教信仰和其他信仰最大的區別。因著創造者愛我們,才主動施行了救贖,收養我們為兒女。可就是這最簡單的事實,卻是最被忽視、忘卻、被惡者攻擊和抹殺的。「祂愛你嗎?怎麼可能,祂如果愛你怎麼會讓你經歷這些?」,「祂是愛你,但祂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榮耀和國度,你只不過是成就祂的一件工具」,「也許祂是愛你的吧,但祂更愛別人,你看,那個誰傷害了你,到現在卻過得比你舒心」,「你到現在都還是孤單一人,到現在都還是這幅德行,祂早就忘記你了……」

上帝無所不能,這件事並不難接受,但要接受祂是無所不能同時又是良善的,卻是困難的。良善的造物主還愛著我,這簡直令人難受。相信這件事的艱難在於,我們一旦相信,就必然會產生依賴,依賴這位我們信任的對象。而依賴,是最難的事。整個成長過程都在教導我們要獨立,因為沒有什麼是永遠可靠的。但信任的直接結果就是依賴,必須把自己交出去,面對可能的傷害和失落,這個過程被克爾凱郭爾形容為「信心的跳躍」。跳躍之後是萬丈深淵還是堅固磐石,都必須親身體驗。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希伯來書11章6節)許多人因為相信就得了美好的證據,但終其一生都沒有得著所應許。然而在天上,他們已經有了主所預備的城;在永恆中,他們真實地得到了。所以所有美好是存在的!只是和我們想的不一樣,我們只能看見最小最少的美好,卻總是不願意相信會有更大的滿足。倘若我們只相信眼前所見,而不相信那背後更美的安排,那就是最悲哀損失了。

故此,我的心啊!你要仰望天上的城,那裡有最烈的光能晒乾我身上所有水漬,所有污穢也都會被洗凈。也許當下我抬眼還是看見世界的瘡口在潰爛,然而將來在永恆中那不可震動的國會永遠存在,其光芒會照耀到永遠。你要相信,並等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苦難中,有祂與我同行

作者:Paul

有聲播讀:徐清心,中國

 

有⼀次,我和太太帶著四歲的女兒Ann去游泳池玩⽔。我們為她準備了很可愛的泳衣,這個泳衣裡⾯是有浮板的,因此我們告訴她:「无论如何你總會浮在⽔⾯上」。當我們都準備完畢後,就先讓Ann在泳池旁邊踢踢⽔,她玩得很開⼼,迫不急待地要下⽔「游泳」了。

於是,我就抱著她慢慢地進入⽔中。⼀開始,她泡在⽔裡非常開⼼,但當我慢慢將⼿放開,我開始感受到Ann的恐懼。她開始⼤聲地尖叫,喊著:「爸爸你不要放⼿,我會沉下去,我好害怕」。我就跟她說:「女兒不要怕。爸爸跟妳說過,妳的泳衣會幫助妳浮起來,妳絕對不會沉下去的」。但是,這非但沒有減輕她的恐懼,她反⽽更⼤聲地說:「我不會浮起來的,我不可能浮起來的,我不要游泳了」。接著,我就將Ann抱起,太太則在旁邊安撫她的情緒。

當然,我們都會覺得⼩孩⼦好天真,衣服有浮板是不會沉下去的。但對於Ann來說,當爸爸的⼿放開,處在⼀個周圍充滿⽔卻碰不到地板的狀態,這就是她⾯臨的苦難和恐懼。⽽這不正是我們的縮影嗎?我們或多或少都處在不同的苦難和恐懼中,可能來⾃於我們的⼯作、家庭、愛情、⾦錢或健康。總有個聲音告訴我們:「想辦法抓住什么東⻄吧!不然你就要沉下去了」。 我想這聲音來自我們的⽂化,那它一般告訴我們該如何⾯對苦難呢?

一種,是強調我們要接受苦難。因為苦難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我們接受它,然後努⼒在其中尋找真善美。或是,苦難是⼀種養分,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因此我們要戰勝苦難。追根究底,苦難是⾃然律隨機的表現,無法避免也沒有任何意義。

⽽另⼀種,則是強調我們要避免苦難。因為苦難是來破壞我們幸福的,因此我們要極⼒地對抗和躲避它。或是,苦難表⽰著我們做錯了某些事,得罪了某些⼈或是神明, 所以我們要重新修正⾃⼰,努⼒做正確的事,這樣就不會有苦難了。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到頭來我們都會發現,這些所抓取的東⻄都只能給予我們短暫的安全感,它們並沒有辦法真正地讓我們「浮起來」。

那我們的出路在哪裡呢?聖經但以理書第三章記載了三位亡國的猶大青年⽣活在巴比倫的故事。當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命令所有⼈都必須向他的⾦像下拜, 否則就要將其丟入煉爐中。

這三位猶大青年⾯臨極⼤的挑戰。如果按照我們先前所談⾯對苦難的⽅法,他們可能會說:「我們要勇敢地對抗王,這是我們成長的好機會 ; 或是,我們現在稍微低調⼀點,不要太張揚就沒事了。」但是,聖經卻是這樣記載他們的反應:「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侍奉的上帝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祂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以理書 3章16-17節)。

對於這三位年輕⼈來說,苦難(煉爐)或是苦難帶來的結果(死亡)從來不是關注的焦點。他們所聚焦的是他們所事奉的上帝 ;所盼望的並非是⼀個順遂的結局,⽽是上帝⾃⼰。因著不願意遵守王的命令,他們被丟入燒得比尋常還要熱七倍的火爐裡。

此時,這位殘暴的君王看到⼀幅驚⼈的畫⾯:「王說:“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捆綁,在火中游行,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但以理書 3章25節)。本該只有三個⼈的煉爐,突然出現了第四⼈,並且祂的相貌在這位王看來好像上帝的兒⼦。

當王呼喚他們出來時,這三位年輕⼈從衣服到⾝體和頭髮都沒有任何的燒傷。當然,這個故事並非要告訴我們,只

要信基督教的上帝就不會被火燒死。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這些年輕⼈可以無所畏懼?這可以給我們什麼盼望以⾯對苦難嗎?答案都在那第四⼈的⾝上——上帝的兒⼦。讓我們隨著聖經的記載快轉到數百年之後,來看那位上帝的兒⼦「耶穌基督」。

祂本是榮耀的聖⼦,卻為了拯救祂的百姓來到世上。祂醫治、看顧和憐憫那些被世界拋棄的⼈,卻連安 枕的地⽅都沒有。祂是公義無罪之⼈,卻為了承擔祂百姓的罪,走上⼗字架,⾯對上帝的審判和朋友的背叛。

讓我們再看看⼗字架:

耶穌替我們承擔了死亡,讓我們免於最終的死亡 ;

耶穌替我們承擔了離棄,讓我們擁有⽗上帝的接納 ;

耶穌替我們承擔了鞭傷,讓我們的⽣命可以得醫治 ;

耶穌替我們承擔了貧窮,讓我們得以擁有屬靈的豐盛 ;

耶穌替我們承擔了上帝的審判,讓我們可以享受上帝的慈愛 ;

耶穌基督「⾃願」進入苦難中,為的是讓所有相信祂的⼈,知道在我們的苦難中祂會與我們同⾏。所以,為何那三位猶大的青年可以免於那煉爐中的火焰?是因為耶穌基督與他們同在。而耶穌基督也為我們承受了真正的煉爐——與上帝的隔絕。所以,那從上帝來的信⼼,讓他們和我們在苦難時都可以說:「不論如何,即使死亡的陰影籠罩,我們都相信上帝會拯救我們,使我們在永恆的家中與祂在⼀起」。

因此,福⾳不會讓我們一味地逃避苦難的真實,或是強調苦難的益處。福⾳讓我們在真實的苦難中,擁有那不可動搖的盼望和確據。因為每當我們仰望⼗字架,便知道這位救主耶穌基督因為愛,為我們承擔了怎樣的痛苦 。

⽽如今,祂已經復活了,坐在⽗上帝的右邊為我們禱告,也透過祂的聖靈與我們同⾏。回到Ann的故事。耶穌基督不只是我們⽣命中的浮板,祂比浮板更好,祂是我們⽣命的創造者和救贖者;祂會引導我們走⼀⽣的道路,祂會在苦難的煉爐中與你我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有時候我就是不想讀經禱告,怎麼辦?

作者:奇奇,中國
有聲播讀:枝子,中國

 

又是漫長的一天。照顧孩子,做家務,工作,學習…… 疲憊到我根本沒有閑下的時間。終於,在娃睡著也吃過飯整理過之後,我可以靜一靜了。禱告嗎?讀經嗎?我知道自己非常虧欠,但是真的空下來的時候,我卻只想癱倒在床上看看手機。

很晚了,好睏呀。於是我匆匆地在腦海中默禱一下,這一天又過去了。第二天,又是同樣的情況。

「你有時間玩手機也不願意讀聖經嗎?你看,你根本就不愛主嘛!」「你的屬靈狀況不好也是活該咯,因為你連禱告都不認真!」這樣的聲音很快就出現了。因為道出了真相,所以我無地自容。我確實是這麼地糟糕不是嗎?根本沒有把主擺在首位呀!真是糟糕,我還在服侍呢,我們家中還在帶領小組呢…… 我真是一個糟糕的信徒……

本以為這樣的自省應該會讓我悔悟,好下定決心好好讀經禱告,過上更加「健康」的生活。但讓我沒想到的是,我不但沒有積極向上起來,心反而變得更硬了。我似乎理所當然地頹廢下去了,世界對我的吸引力也好像更大了,我沉溺在時間的虛度之中,雖然罪咎和自責感更加沉重了,但我卻愈發不願意讀經禱告。

直到有一天小組聚會裡有一個小姊妹說到了同樣的問題。我才發現這是很多姊妹(不知道弟兄是不是也會這樣)共有的問題。我們常常陷入到這樣一種惡性循環裡面,一面自責一面頹廢。我們以為這是屬靈上的軟弱,但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卻偏偏背道而馳呢?這種時候我們要怎樣才能剛強起來呢?如果那個責備的聲音反而讓我們更加沉淪,那我們是不是還要聽從它呢?

1、分辨內心的聲音

當我真正開始省察內心那個責備的聲音時,一切才開始更新和恢復。我一直以為那個聲音是聖靈的責備,但想一想,真是如此嗎?會不會是魔鬼的控告呢?這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目的。聖靈的責備不是應該讓我悔改轉向主嗎?可我卻還遲遲活在罪中。聖靈的責備不是應該讓我心中有平安嗎?可是我卻滿心的羞恥感,不願順服和迴轉。這聲音讓我轉離光明,藏身在暗處。憑果子認樹,聖靈的責備會讓我轉向上帝,而魔鬼卻想方設法讓我遠離祂。

原來我們的心思常常被魔鬼利用,牠不單引誘我們犯罪,還在我們犯罪的時候不斷控告我們。這控告,看似是自我反省,甚至還披著聖靈責備的外衣,實際上是想把我們「置之死地」,讓我們根本沒有悔改的可能。

想一下我每次的「自我責備」,滿滿都是定罪的語句,一句一句不停地控告。讓我遠離恩典,遠離福音,遠離上帝。所以,我們特別需要分辨這樣的聲音。保羅在哥林多前書4章3節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

2、上帝要的悔改

上帝要我們悔改,但祂說的悔改是轉向祂,被祂更新改變。而不是活在罪疚感或者自我審判中。猶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他看到耶穌被羞辱、被鞭打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罪,但是他選擇讓罪疚感吞沒自己,以至於最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看起來好像是「謝罪」了,但卻永遠失去得到救恩的機會。主要給他恩典,他卻自己定了自己的罪。上帝希望我們能夠悔改,迴轉向祂,以真實的樣子來到祂的面前,從祂那裡支取力量,使我們能夠被更新,並且剛強起來。

但我發現,對付心思意念並沒有那麼容易。接受這種控告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我常常在自己沒有做好事情之後就會自動生髮出這樣的責備來。因此我必須更加敏銳一些。每次有這類控告或定罪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我就迅速做一個簡短的禱告,求主幫助軟弱和心硬的我,然後立刻進入到祂的恩典之中。有意思的是,這樣禱告之後,我發現我更能夠做好該做的事。

回到開頭說的那個惡性循環。有時候我們就是不想讀經禱告,坦誠面對這個狀態並不可恥,因為讀經禱告不應該成為我們得救的確據(彷彿不讀經禱告我們就會失去救恩),或者是某種例行的公事,而是我們與上帝親密交流的時間。祂要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一個徒有其表的形式。因此就算我們感覺疲乏無力,也可以帶著這樣真實的自己來到祂面前,坦誠地告訴天父爸爸。另外,該睡覺就睡覺,該休息就休息,上帝既然應許「疲乏的,祂賜能力;軟弱的,祂加力量。」(以賽亞書40章29節),又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祂就一定會賜我們力量,恢復我們對讀經禱告的熱情!

 

起來!讓我們帶著真實的自己回到上帝面前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上帝並沒有應許人禱告之後就會感覺好受

作者:Jessie,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枝子,中國

 

每日早晨起床洗漱之後,我就會跪地禱告。這個固定的習慣從兩年前開始。那時候我在一位敬虔愛主的姊妹家留宿,醒來的時候看見她正跪在地上專心地禱告。從那時候起,我就決心效法這位姊妹的榜樣。從一開始建立習慣的艱辛,後來初嘗早晨禱告的美好,經歷被聖靈引導的禱告(明白禱告確實是在對上帝說話,而不是自說自話),慢慢地我無法不禱告。如果不以禱告開始一天,我就無法好好「活過」當日。我享受禱告的甜美,也享受在禱告中與上帝親近的美好。

許多屬靈偉人也都如此仰賴禱告,馬丁·路德在百忙之中仍然不忘禱告,他說:「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所以我每天如果不花三小時禱告,便應付不了」。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說禱告是每日上帝祝福的管道。禱告如此甘甜美好,只要經歷過的人就會明白,真正的禱告是與活的上帝相交,在聖靈的帶領和感動下懺悔、坦誠、讚美、感謝……禱告前也許沮喪、失望、焦慮,但往往禱告後卻得著安慰和力量。在認罪中我們認清自己的本相,又在讚美和感謝中重新看見上帝的信實和慈愛。我們的靈魂來到上帝面前時彷彿是在深淵之中,知道自己沒有任何資格來向聖潔的上帝開口,然而因為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更新,我們能在禱告中與上帝相見,在上帝的光中見光。

正因為明白禱告能夠如此甘甜和美好,所以每次禱告我都渴望能夠在睜眼之時感到信心充足,力量充滿,喜樂,也滿懷盼望。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我有多少甜美禱告的時候,就有多少平淡或痛苦禱告的時候。有時候我心中被許多事纏繞,無法安靜專註,禱告著禱告著就會「語無倫次」,像在碎碎念;有時候我內心浮躁,正為了什麼事兒煩憂,儘管在禱告中說要交託倚靠,但睜開眼還是不平靜。更有些時候,我閉上眼就開始落淚,哀嚎,胸中像有一團火在燃燒,不管說什麼都無法平息,又或者麻木、失望,跪在地上好久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不是每次禱告結束我都能信心充足、力量充滿,喜樂又有盼望,然而這是否正常?是不是這樣的禱告就不是真正的禱告?詩篇中也有許多痛苦和悲傷的禱告,但最後他們總能讚美崇敬上帝,並且對上帝有盼望,那我這些禱告是不是就不被上帝悅納和垂聽呢?

一次主日講道解答了我的疑惑。牧師特別講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在主耶穌禱告:「父啊!禰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禰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2節)之後,有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給耶穌力量。然而耶穌並沒有因此就變得比較「好受」,或者就豁然開朗,完全喜樂了,而是「……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節)。

就在耶穌禱告了,甚至天使來加添力量之後,耶穌的痛苦並沒有消失,甚至可能比剛才更加猛烈,因為聖經記載他禱告更加懇切,甚至汗如血點。從那時開始一直到在十字架上經歷天父的掩面,主耶穌的痛苦是一直加深到極致,直至死亡。如此看來,上帝並沒有應許人禱告之後就會感覺好受,或者痛苦得以減輕;也不是每一次禱告都是以甘甜和信心充足為結束。有時候,即使是迫切禱告,我們仍舊會感覺痛苦,或者事情仍然不是朝我們期望的方向結果。

但正如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一樣,在祂禱告了一遍,天使加添力量之後,祂能夠更加迫切地禱告,繼續倚靠上帝。原來上帝沒有應許禱告會挪去我們的痛苦,但是上帝會保守我們持續倚靠祂,祂會賜給我們堅忍的心,使我們能夠持續禱告,持續在困境、失望、沮喪中倚靠上帝。上帝在禱告中加添我們力量去倚靠祂到底,直到我們看見祂早已命定的旨意——祂的榮耀的彰顯。

那時,我們曾經一切的痛苦就都煙消雲散,我們快樂變為永久喜樂,再也沒有什麼能使我們不安和恐懼。未到那完全榮美的日子,我們的禱告就不會是總是美好和喜樂的,必定有些時候苦澀,有些時候甘甜,有些時候似乎平淡乏味,更有些時候令我們極其痛苦無法開口。但我們要忍耐,耐心等候,因為盼望的原意就是等候,我們在禱告中等候上帝,將來就必看見祂良善的旨意和作為。

「要等候耶和華!當壯膽,堅固你的心!我再說,要等候耶和華!」(詩篇27篇1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