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上帝的計劃

上帝能使用我的痛苦經歷祝福他人(有聲中文)

作者:Jefferson,新加坡

翻譯:Helle Cheng,香港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幾周前,我在教會的查經小組與弟兄姊妹們一起閱讀華理克的著作《標竿人生》。書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你人生的各種經歷中,痛苦的經歷往往是上帝在你未來的事工中使用最多的。你的每一個傷痛都不是白費的!事實上,你最有影響力的事工極有可能源自你最深的痛苦。(此處是華理克的原話。)

這段文字直擊我心。我回想起上帝如何使用我剛度過的一段痛苦經歷與我一位未信主的同事打開了話題。

就在那之前的幾天,我教會的一個好朋友指出了我對他人的漠視。他指出,我時常只看重自己的需要高過他的,這讓他感到很受傷,而我一些其他朋友也有同感。例如,即使知道朋友已經非常疲憊需要休息,我卻仍然堅持拉著他們陪我吃飯。

朋友指出我的不是後,我很快向他道了歉,但心底里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

「他說的是真的嗎?我真的如他描述那樣自私嗎?」

這些問題困擾我多日,因為他口中的我,與我自認為的我差距甚遠。

我繼續閱讀《標竿人生》,書中關於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章8-11節中的經歷記述大大安慰了我。保羅記述了他在小亞細亞事奉時遇上的種種困難,而這樣的經歷提醒他要全心全意地信靠上帝。

華理克用下面這段話回應了這段經文:「你必須願意敞開心房與人分享你的痛苦經歷,上帝才可能使用它來祝福別人。你必須不再遮掩,而是坦承自己的錯誤、失敗和恐懼……保羅深明這點,所以他坦然面對自己灰心失意的日子。」

這番話責備了我的心。受批評向來不是件令人舒服的事兒。雖然批評時常是出自善意,讓我們能看到自己的過失並加以改正,但卻無可避免地會傷害到我們的感受。不過,我決定不去盯著傷害看,而是以開放的心接納朋友的批評。同時,我決定以後更加註意朋友的需要。

痛苦的經歷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上帝透過朋友對我的批評,使我看見自己從前忽視的罪。在我思想這件事時,詩篇139篇23-24節在我腦海浮現:

「上帝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我意識到我一直都很自私,不太顧及身邊人的感受。雖然被批評不好受,但我為此心存感恩,因為它不光再次提醒我自己是個罪人,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上帝的救恩是多美好,因此我才能夠過順服的生活。

 

上帝如何使用我的經歷祝福他人

事發後幾個星期,上帝給我機會與一位未信主的同事分享這次經歷。

在吃過午飯後,我們走在回辦公室的路上,這位同事問起我對他的看法。回答前,我決定探究一下為何他會突然問我這個問題。

顯易而見,他被一個朋友狠狠地批評了。聽過他的分享後,我決定向他講述自己被批評的經歷——朋友的指摘如何幫我更了解自己,而上帝又怎樣助我與朋友冰釋前嫌。

那位同事一直全神貫注地聽著,直至我談到如何與朋友重修舊好時,他打斷我說他並不信主,也不信我能與朋友和好是靠上帝的幫助。

縱使他很快轉到新的話題,但我確定我的分享對他有所影響。雖然他還未願意敞開心房談及上帝,但我相信上帝已透過我,向他展現祂的慈愛。

華理克在《標竿人生》中寫道:「有誰比一個戰勝了(嗜酒的)惡魔而重獲自由的人更適合幫助嗜酒者呢?」我們可以成為上帝的僕人,去幫助那些與我們面對同樣爭扎的人。

我明白了我們經受的所有苦難都有意義。雖然我們感到上帝似乎是在責打我們,但祂的旨意高過我們的意念。祂會成為我們痛苦中的安慰。

當我們認罪悔改時,上帝會原諒我們並借著我們完成祂的工作。

當我們看到一些人正面臨著和自己的痛苦經歷類似的情況,就去找機會與他們分享上帝的愛吧。透過我們真實的分享上帝如何帶我們走出軟弱,他們將會認識我們的上帝。

假如你正經歷痛苦,我希望我的分享能夠鼓勵你。上帝從未應許我們在今生不會受苦流淚,但祂應許了使用仍會犯罪的我們,並應許醫治和安慰我們。祂也會透過這些痛苦經歷,彰顯祂的聖名,祝福我們身邊的人。

「你們如今要知道,我,唯有我是神!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我使人死,我使人活,我損傷,我也醫治,並無人能從我手中救出來。」(申命記 32章39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創意圖文:穿出你的人生目的

作品名稱:穿出你的人生目的

作者:Paulina Sangar (@caramel_art)

作品描述:你的人生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可能會時不時出現在你的腦海里,而你卻始終找不到答案。

或許你還不確定應該選擇哪個職業,走哪條人生道路。這讓你既難過又焦慮,感覺找不到出路。

但是仔細想一想的話,起碼有一件事你可以確定,那就是:你的生命有目的!上帝單單為你編織了一個目的,希望為你穿戴。

正如以弗所書2章10節所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里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不論是在家裡幫忙做家務還是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無論所做之事是大是小,讓我們樂於行善吧——因為這可以讓人們看到上帝的愛和恩典。

當我們尋求上帝並以祂為中心時,祂就會為我們穿戴上祂為我們所定的旨意。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上帝是良善的」,你相信嗎?(有聲中文)

作者:Gabrielle Triyono, 美國

翻譯:熊永蘭,中國

語音播讀:Jojo,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生活中,我們或許會常常說「感謝主」或「主真好」。但我們所做的選擇和生活方式真的體現了我們所說的這些話嗎?對我而言,並非總是如此。

從小就是基督徒的我,一直接受的教導是上帝是良善的。當然我也在生命中經歷過上帝的良善。然而即便我見證過上帝在我生命中所行的奇事,對於上帝讓我去做的事,我有時候仍會懷疑甚至感到害怕。

有一陣子,上帝要我放下一段感情。在過去的經歷中我看到過當上帝要我放棄一些東西時祂的美意,但這次我對這段感情的私慾使我無視上帝的美善。我強行堅持己見並告訴自己上帝的道路並不是最好的。

然而很快我就發現了我錯得有多離譜。

我堅持的這段感情最終讓我遠離了上帝。對方使我分心而且讓我看不見上帝對我的呼召。祂要我寫的書我遲遲沒有寫,教會的服侍我也沒辦法全身心投入,因為我們並沒有把耶穌放在我們關係的中心位置,所以我們倆在靈性上都沒有成長。

最後我意識到如果我要繼續維持這段關係,我將永遠無法走進上帝對我的計劃。最終我鼓起勇氣相信上帝的道路是最好的,所以我選擇順服並結束了這段感情。

自那以後,我看見上帝在我生命中的動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祂為我打開教會事工的門,讓我成為單身團契的帶領人(儘管我參與到這個團契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我也被邀請去分享,講道,以及在單身團契的聖誕活動中帶領敬拜讚美。當那些處在不同境況中的人聽到我的分享併產生共鳴時,我也很受安慰;很多人告訴我說這正是他們需要聽到的信息。

上帝也使用我在自己的網站——「Living Revelations」——上寫的文章幫助他人,這也深深地鼓舞了我。有些人看完后還寫了見證分享說他們覺得文章非常實用並很感謝我真誠的分享。

我在生活中真實地經歷到以弗所書3章20節所說的:「上帝能照着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上帝給我的真的遠超出我的想象。祂為我開拓了更多事工的機會。也更多地在我的生命中動工。

這段經歷幫助我認識到一個重要的真理:只有認識上帝的良善,我們才能順服地走進祂給我們的計劃。詩篇18篇30節提醒我們,「至於上帝,祂的道是完全的……」

我禁不住地想,我們曾多少次因為不相信祂的道路是完美的而拒絕順服祂,因而錯失了祂給我們的祝福呢?經歷了之前的痛苦我才明白雖然有時候上帝的道路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好,但卻最終總是最好的。

相信主對我們的呼召是非常重要的,西門彼得第一次遇見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路加福音5章中,我們看見主耶穌吩咐彼得到水深處再次下網捕魚。而彼得剛剛花了一整晚捕魚卻徒勞無獲。

彼得對耶穌的回復是:「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着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路加福音5章5節)彼得那時已經很疲憊了,他對主耶穌的回答也表明他並不覺得主的建議很好,但是儘管他有懷疑,有猶豫,他仍按着主說的去做了。

結果如何呢?他得到了滿滿的祝福。

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路加福音5章6節)。路加福音5章8-9節說:「當西門彼得看見這情景,他俯伏在主耶穌腳前……因他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

彼得這才明白上帝的良善。如果他只跟着自己的感覺走,不聽從耶穌,他絕對沒有可能俯伏在耶穌腳前,完全折服在主的大能里。

也許我們跟西門彼得一樣。然而正如彼得所經歷的,我們的感覺並不可靠。上帝希望我們經歷祂完全的良善和祝福,但這一切都始於我們的順服。

我們是否也會像西門彼得那樣回復耶穌說:「但依從你的話,我就如此做」?

如果你還未曾經歷上帝在你生命中的動工,現在就是你經歷祂良善的時候。如果你看見過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作為,請相信上帝還會在你生命中動工的。

我們會不顧自己的感覺和懷疑,用信心順服主耶穌吩咐我們所做的事嗎?我們會認識到“上帝總是為我們好”這個簡單的真理嗎?

我們不必害怕將要發生的事。只要我們與主同行,主的良善將一直與我們同在。詩篇23篇6節說:「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

沒有什麼比活在主的旨意中更好的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我到底要不要去短宣?(有聲中文)

Untitled

作者:Adriel Yeo,新加坡
翻譯:Penny Lau,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
國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封面圖片創作:Marie Toh, 新加坡

你是否有短宣的經驗呢?如果你不曾短宣過,那請你想象以下三種情形:

1)你和教會的弟兄姐妹計劃一起到海外體驗一次跨文化的短宣。對此你真的很期待。而且,你們已經聯繫好了當地的一間教會,並了解了他們的需要,也預備好要到那裡去開始一項新的事工。

2)你聽說過那個地方的一些情況。那裡的房屋非常破舊,當地連一所學校都沒有。因此你和朋友們討論決定要捐款來幫助他們的事工。

3)身為青年事工的領袖,你想帶領團契里的青年弟兄姐妹到海外去體驗一次跨文化短宣,藉機讓他們了解宣教禾場的實況。

你是否參加過這樣的短宣,還是知道身邊的人有去過類似的短期宣教?反正我是有。

我並不否認這些短宣旅程的出發點是好的,然而我發現它們並不能總像想象中那麼的有效和有益處。從上面的三種情況來看,一些短期宣教所帶來的傷害可能會比好處更大。

1)新發起的事工可能會難以持續

在短宣過程中,我們有時候會無意中開始一些難以維持的事工。比如上面說的第一種情況。新的事工不只需要金錢投入,也非常需要人力。我們兩個星期左右的短宣結束之後,當地的教會需要靠自己繼續維持那些事工。而大多數情況是,那些教會的牧者本身已經很忙碌了。那麼,要誰去繼續這些新事工呢? 在沒有給予他們所需的人力之下,我們是否加重了當地教會的負擔呢?

我們也可能會忽略當地教會的情況和需要。我們常以自己教會、國家以及文化的情況,來為海外的教會‘打造’一些事工或者活動。但是,能在自己教會進行的事工,不代表也適合別的教會。畢竟,每一個地方的文化不同,面對的人也不同。

說個例子吧。有一位在泰國南部村子服侍的教會同工(她之前在曼谷的教會工作)曾經告訴我,在村子里辦的佈道會拿到城市辦可能達不到同等果效。她解釋道,大部分住在城市的人是無神論者,他們很理性也很多疑。比如他們會質疑上帝的存在。而住在村子里的人一般都相信這世上是有神靈的,有一些人本來就在拜他們所謂的神明,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會質疑上帝的存在。

同樣的,當我們在為海外教會策劃活動或事工時,若是忽略了文化上的差異,我們所做的事工很可能會功虧一簣。

2) 我們可能會讓當地教會/居民過於依賴我們

除此之外,當我們長期用金錢來支持當地教會的事工時,很可能會讓他們過份依賴我們。

記得有一次,我所在的教會出錢支助一個村子建教堂。我們認為這只是一次性出資幫助他們。然而此後,他們又開始請求我們幫助他們添置更好的吉他以及音響設備。村民們似乎已經習慣性地依賴我們的幫助,而根本沒考慮自己去籌款。

羅馬天主教神父Vincent J. Donovan曾經在東非宣教,他也講到類似的情況。他說,在宣教士們進入東非100多年以後的今天,在那裡卻沒有一個教區能夠自立更生。當東非人民看到海外教會能夠不斷地支助他們(原本的好意只是要幫助東非建立教會),他們便開始過於依賴海外教會,而不再想辦法自己去籌款。

在我繼續之前,我要先聲明,我這麼說並不是在建議我們不要出資幫助他們建教會、學校以及支持當地教會的事工工作。而是我們需要想一想,我們這麼做是否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幫助他們。比如,相比給他們提供建堂所需的全部費用,我們可以根據當地教會的籌款情況來給他們資助。當我們採用適當的方法時,對當地教會是有長遠益處的,他們既得到了幫助,也有機會學習成長。我們所用的方法和我們的良苦用心同樣重要。

3)我們可能會把自己的小算盤誤認為是上帝給我們的使命

很多時候,我們安排短宣的目的是希望年輕人體驗宣教生活和生命得到成長。確實,參加短宣是會讓我們的屬靈生命有所成長。我認識的很多弟兄姐妹都在參加了短宣后對上帝更加信靠了。

但是,如果我們把「體驗宣教生活」以及「門徒栽培」當成短宣的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我們應該認清楚短宣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是要我們參與擴展上帝國度的使命——而不是完成我們自己的計劃。

短宣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直接傳福音、醫療短宣、領袖栽培或者舉辦營會。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它們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並且幫助那些已經接受耶穌基督的信徒在靈命上不斷成長,也栽培他們事奉上帝。聖經教導我們說,基督徒都是從一位聖靈施洗,成了基督的身子,應以宣讀、勸勉,教導為念,並互相建立(哥林多前書12章13節,27節;提摩太前書4章13節;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1節)。因此,短宣隊應該從這幾個方面着手,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們宣教的對象。

然而,我們有時把次序顛倒了。我常常聽到青年們分享他們參加短宣的見證,說他們在其中學到了多少或如何看到上帝的祝福。相較之下,我很少聽到當地教會或基督教組織反饋從我們派去的短宣隊得到了什麼幫助或益處。我很清楚這一點,因為我曾經也是只專註在「我可以學到和體驗到什麼」 而完全忽視了當地教會真正需要什麼。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做好短宣,就需要把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放在首位,而不是滿足自己的需要。

那,短期宣教真的好嗎?

是的!我深信,只要以正確的心態與方式去短宣,短宣可以是很有意義的。

那我們要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先把開始一個新事工的想法擱在一旁,而專註在如何幫助當地牧師更有效地來完成他們的事工。我們可以和一些當地教會建立長期關係,定期與當地的牧師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之後定期到那裡探訪已經聽到福音的弟兄姐妹。這樣我們的服侍就不會為當地同工增加負擔,反而能夠與他們配搭一起開展長久的事工。

在我前幾年的一次短宣中,有一位當地的土著姐妹接受了耶穌基督為她個人的救主。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和一間當地教會合作服侍。那位姐妹信主之後,我就聯繫了牧師邀請她到那裡聚會。後來,當我們再次去探訪那個村子時,我們欣喜地發現那位姐妹已經在固定參加主日崇拜了。

短宣也可以成為鼓勵以及支持當地牧師的好機會。短宣隊可以幫助這些牧師們與一些更大的海外教會聯繫。也可以做主日學事工,甚至也可以講道,來減輕當地牧師的負擔。這麼一來,牧者們可以有一些時間做其他的事工,或許也可以有一些休息的時間。另外一些有專業技能的宣教隊(如醫療短宣隊)則可以幫助教會來服侍當地有需要的民眾。

聖經里有一個例子是我們可以效仿的。保羅打發以巴弗提到腓立比教會去。以巴弗提曾提供保羅需用的(腓立比書2章:25節)。在這裡,以巴弗提並不是一位宣教士,而是為長期宣教士提供支持與幫助的那個人。然而以巴弗提對保羅的幫助很大,保羅形容以巴弗提為他的「同工」。

相同的,我們應該把自己看成是當地教會的同工。說白了,我們應該把當地教會和宣教士們的需要放在首位,並竭力幫他們維持現有的事工。在宣教的禾場上,我們要能夠以當地教會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計劃。

我們或許不能在宣教禾場上久留,但是我們卻可以多次去到一個地方短宣,不斷地和當地教會建立關係並支持他們的事工。雖然每一次停留的時間很有限,但是我們若好好的完成事工,它的果效卻可以是長久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撥雲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