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孕媽成長記—— 「因我受造奇妙可畏」(有聲中文)
作者:佳木,中國
語音播讀:Zel,新加坡
*封面和部分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人生新征程
2017年4月,我和丈夫經過在主里幾年的尋求后,在上帝的眷顧和帶領下進入婚姻的殿堂。一路走來很得祝福,彼此也相處甜蜜。成為夫妻后,我們也決定將生兒育女的事情交託給上帝,由祂來帶領。
心裡雖這麼認為,但當新婚剛剛兩個月後發現我懷孕了時,我和先生還是有些猝不及防。我和丈夫都是典型的80后,獨生子女,瀟洒享受慣了,雖然頭腦中也明白孩子是上帝給家庭的祝福,卻實在並不能體會亞伯拉罕、哈拿或是撒迦利亞夫婦得子時的歡欣。自以為心志已經準備好,但其實在確認懷孕的前幾天,我們還在計劃年底的出行計劃,完全是二人世界的狀態。
相反,那時我覺得自己體會到的,更多的是突然降臨的忙碌和責任感。懷孕的最初三個月,我妊娠反應明顯,常噁心、厭食、嗜睡,加上在銀行櫃檯每天朝八晚八的高強度工作,脾氣也暴躁了不少。我白天不敢出錯,精神高度集中,晚上一回到家,馬上就泄了氣,吃不下飯,只想睡覺。好不容易熬到休息日,大清早夫妻二人又得匆忙趕到醫院排隊產檢。有時去晚了,我們等待三四個小時都可能還排不上號見醫生。
三個月後,作為孕婦,我體重不增,反減了三公斤。我開始擔心肚裡寶寶的安危和健康。但正是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很多上帝的看顧。疲憊之時,我常常呼求「上帝救我,實在是受不了了,高強度的工作讓我很擔心寶寶!」很奇妙的是,熙熙攘攘的客戶突然就不再那麼多了,也基本沒有難纏的客戶;加之剛好就在這時,銀行電子化櫃員機的大規模上線,使得我手上的工作減輕了很多。懶惰之時我也遐想過:「上帝啊,干不動了,索性讓我好好休息回家待產吧!」但上帝沒有應允。不過後來我學習孕期知識才知道,一定強度的忙碌對控制孕婦體重、鍛煉產婦體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懷孕頭3個月,是孕期中最不穩定的階段,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一次聽胎心儀,聽見腹中傳出那均勻清晰的小心跳時,我驚嘆地差點哭出來——居然有個活生生的生命在我身體里!3個月後做胎兒B超,得知胎兒一切健康的診斷報告,我和丈夫都深深感謝上帝一直的保守和看顧,也齊心禱告,求上帝給我們智慧、能力好好照顧好祂賜給我們的小生命。
做合上帝心意的父母
曾聽說,一般丈夫都希望有個「小情人」,而妻子往往想要個「小男子漢」 ,我們夫婦也一樣。雖然嘴上不明說,但對方的小心思彼此都懂得。尤其小女生性子如我,當系統B超醫生笑着說孩子看起來比較像爸爸時,我心裡默默想:我辛辛苦苦懷的,不是說還有一半我的基因嗎,怎麼不像我多一點啊?所以可見自己是多麼根深蒂固自我的人,一點小事上看似沒自己的份,馬上就會心有不甘,感到挫敗感。後面想想自己都覺得好笑。其實越是小事越是面「照妖鏡」,讓你清楚地看到自己那作為罪人的內心。
最要命的是,我漸漸發現自己作為母親,對孩子控制、佔有的心態,會隨着孕期的增長而膨脹起來。有一次和一位當了媽媽的姐妹聊天,她說自己坐月子時,最怕別人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被人一抱,就和別人親近,不再和自己親近了。我雖暫時沒有產後的體驗,但也有相同感受——孩子一定要和父母最親近,他/她是我們的。每當我和丈夫思考有了孩子以後要如何撫養,我都會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我們自己撫養,獨立把他/她帶大。」關於這一點原則,我們確實也看到很多教會前輩佳美的見證:雖然經濟條件大不如我們,但他們能夠很好地照顧家庭,又能夠獨立肩負起做父母的責任,不需原生家庭或其他人的幫助。婚前也有前輩勸勉我們,好好思考婚後夫妻如何分工,撫養孩子的問題。
其實我很願意在家全職照顧家庭,但是實際上操作比較困難。比如,老公一個人是否切實可以供養家庭?除了養家,有額外的經濟責任,必須妻子也工作才可以負擔,該怎麼辦?我常為此憂愁難過,不知該如何是好。但當我細細查問自己的內心時,我發現這裡面雖有經濟上的「」“小信”,但其實內心最深處,隱藏着一種心理——孩子可是我的,在孩子年幼時若不能全面照顧他/她,他/她以後就不再和自己親近了。撫養孩子的責任,經濟壓力,再加上內心自私自義心態的糾纏,讓我一時不知如何遵循聖經原則。於是,我打電話請教一對長輩夫婦:「」“聖經上的原則是要獨立撫養孩子嗎?我是不是應該全職在家帶孩子?”當然,我也談到自己隱藏的私心。
長輩問我:「什麼是撫養?僅僅給孩子吃穿,24小時陪伴他就算撫養了嗎?」長輩接著說:「你們有這樣獨立承擔父母責任的心志是好的,但我們首先要看到基督徒做父母的最大職責是把孩子帶到上帝面前來,讓他們能夠認識上帝,親近上帝。」聽到這裡,我豁然開朗。長輩又說:「兒女首先是屬於上帝的,其次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人生。兒女並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做父母的,能陪伴他們的僅是人生的一段路程而已。我們只是管家,不是擁有者。」
這一席話讓我獲益匪淺。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兒女,來認識我們獨一的真神,這才是我們要抓住的要點。圍繞這個中心,該不該當全職媽媽?該選擇怎樣的幼兒園,怎樣的學校等,那都只是實踐方法相對於真理的問題。我們最應當做的是在上帝面前立志,憑着真理教養孩童。我們要做這樣的父母——切實做好上帝的管道——引導孩子認識上帝。那麼,不管上帝給我們預備的環境是怎樣的,祂一定會開路,成就祂的美意。至於孩子和誰親不親,這樣血氣的情感問題,也就更小到不值一提了。其實當我們像耶穌一樣付出愛,無論結果如何,自然而然會與孩子建立愛的親密關係。
最後,長輩夫婦也和我談論到,有一對夫妻為其女兒禱告:「主耶穌啊,讓她多像你一點吧」,並說:「這就是做基督徒父母當有的心意了。」我聽了備受感動。是啊,上帝,寶寶像誰有什麼重要呢?最要緊的是願他/她多像禰一點!他/她和誰親近有什麼關係呢,最重要的他/她和禰最親近!願我們夫婦盡到基督徒父母的責任,讓他/她來到禰腳前,認識禰,以禰為樂。不僅是兒女,就連我們自己,不也應該天天親近上帝,效法耶穌的樣式嗎?不然怎麼能讓兒女看到新生命的榜樣呢?上帝教導我怎麼做父母時,也是在教導、陶造我的心。
*此圖片由作者提供
母性的反合性真美!
從十月懷胎,到生產,到照顧新生兒吃喝拉撒,每一步媽媽們都要做出很大的犧牲和付出。但隨着我對孕期知識學習的加深,我體會到哪怕是當一個平凡的母親,上帝對偉大母愛的回饋,也是充充足足,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且不說懷孕生子的過程對女性的身體本身有一個全新的修復,單單從生產過程來看,如果身體條件適合而選擇順產的母親,雖需面對生產過程的痛苦,但產後的恢復卻比剖腹產的要快得多。而選擇母乳餵養的母親,餵養過程本身就是促進母親身體的恢復:身體接收到需要分泌乳汁的信號,知道母體已經完成了分娩,便開始啟動子宮收縮、傷口癒合的過程。而哺乳其實也是很好的恢復身材的方式——媽媽身體里含有的過多營養哺育給新生兒,自身就會加速恢復到孕前的體態了。還有母乳的形成也是很奇妙的,原來乳汁的生成多少不是由母親的體質決定,而是由胎兒的需求決定的:正常情況下,你的胎兒需要多少乳量,母親就有能力產出多少乳汁。看!從懷孕到生產,這一切都在上帝的護理看顧之中。這些醫學知識中的奧秘都讓我深深感嘆上帝的偉大。原來一開始我只想着怎麼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卻沒想到上帝的美意在一點一滴上都有彰顯。
你的受造奇妙可畏
很快的,我懷孕滿37周了。在醫學上這是個臨界點,代表胎兒已經足月。九個月的懷胎,一路走來,有過疲憊,有過驚喜,更有過恩膏滿溢的心靈蛻變。現在想到馬上要見到小傢伙了,我們夫妻倆滿懷期待。記得孕滿37周的那個晚上,看着手機上「孕期提醒」的提示,知道一切都準備就緒了,我竟激動得久久不能入眠。在感嘆上帝的創造之工,也感恩上帝的精心護理之時,我想到大衛在詩篇中對上帝的記念和稱頌,不住對着肚子里的小傢伙說:「你知道嗎?你的生命是如此奇妙。你的生命是上帝所造的,祂是如此愛你,塑造了你,讓你馬上要領略一個奇妙的世界」,「爸爸媽媽愛你,馬上你就要加入一個愛的家庭了,我們都等着你」,「你要好好地記念上帝,好好去尋求祂,認識祂,此生聆聽祂的聲音,效法祂的生命」……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
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
(詩篇139篇13-16節)
我們每一個人,豈不是都在尚未成形之前,就蒙上帝眷顧了嗎?一呼一吸都是出於祂。這一生應該怎樣去活,才配得上那奇妙的創造,實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馬上,我們就是三人攜手同行了。謝謝上帝一路的帶領,讓我們建立在祂掌管與參與之下的,三人之間生命的團契。願我們此生都不偏離主的帶領,在信心和恩典的道路上走下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