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做光做鹽

80后孕媽成長記—— 「因我受造奇妙可畏」(有聲中文)

作者:佳木,中國

語音播讀:Zel,新加坡

*封面和部分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人生新征程

2017年4月,我和丈夫經過在主里幾年的尋求后,在上帝的眷顧和帶領下進入婚姻的殿堂。一路走來很得祝福,彼此也相處甜蜜。成為夫妻后,我們也決定將生兒育女的事情交託給上帝,由祂來帶領。

心裡雖這麼認為,但當新婚剛剛兩個月後發現我懷孕了時,我和先生還是有些猝不及防。我和丈夫都是典型的80后,獨生子女,瀟洒享受慣了,雖然頭腦中也明白孩子是上帝給家庭的祝福,卻實在並不能體會亞伯拉罕、哈拿或是撒迦利亞夫婦得子時的歡欣。自以為心志已經準備好,但其實在確認懷孕的前幾天,我們還在計劃年底的出行計劃,完全是二人世界的狀態。

相反,那時我覺得自己體會到的,更多的是突然降臨的忙碌和責任感。懷孕的最初三個月,我妊娠反應明顯,常噁心、厭食、嗜睡,加上在銀行櫃檯每天朝八晚八的高強度工作,脾氣也暴躁了不少。我白天不敢出錯,精神高度集中,晚上一回到家,馬上就泄了氣,吃不下飯,只想睡覺。好不容易熬到休息日,大清早夫妻二人又得匆忙趕到醫院排隊產檢。有時去晚了,我們等待三四個小時都可能還排不上號見醫生。

三個月後,作為孕婦,我體重不增,反減了三公斤。我開始擔心肚裡寶寶的安危和健康。但正是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很多上帝的看顧。疲憊之時,我常常呼求「上帝救我,實在是受不了了,高強度的工作讓我很擔心寶寶!」很奇妙的是,熙熙攘攘的客戶突然就不再那麼多了,也基本沒有難纏的客戶;加之剛好就在這時,銀行電子化櫃員機的大規模上線,使得我手上的工作減輕了很多。懶惰之時我也遐想過:「上帝啊,干不動了,索性讓我好好休息回家待產吧!」但上帝沒有應允。不過後來我學習孕期知識才知道,一定強度的忙碌對控制孕婦體重、鍛煉產婦體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懷孕頭3個月,是孕期中最不穩定的階段,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一次聽胎心儀,聽見腹中傳出那均勻清晰的小心跳時,我驚嘆地差點哭出來——居然有個活生生的生命在我身體里!3個月後做胎兒B超,得知胎兒一切健康的診斷報告,我和丈夫都深深感謝上帝一直的保守和看顧,也齊心禱告,求上帝給我們智慧、能力好好照顧好祂賜給我們的小生命。

 

做合上帝心意的父母

曾聽說,一般丈夫都希望有個「小情人」,而妻子往往想要個「小男子漢」 ,我們夫婦也一樣。雖然嘴上不明說,但對方的小心思彼此都懂得。尤其小女生性子如我,當系統B超醫生笑着說孩子看起來比較像爸爸時,我心裡默默想:我辛辛苦苦懷的,不是說還有一半我的基因嗎,怎麼不像我多一點啊?所以可見自己是多麼根深蒂固自我的人,一點小事上看似沒自己的份,馬上就會心有不甘,感到挫敗感。後面想想自己都覺得好笑。其實越是小事越是面「照妖鏡」,讓你清楚地看到自己那作為罪人的內心。

最要命的是,我漸漸發現自己作為母親,對孩子控制、佔有的心態,會隨着孕期的增長而膨脹起來。有一次和一位當了媽媽的姐妹聊天,她說自己坐月子時,最怕別人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被人一抱,就和別人親近,不再和自己親近了。我雖暫時沒有產後的體驗,但也有相同感受——孩子一定要和父母最親近,他/她是我們的。每當我和丈夫思考有了孩子以後要如何撫養,我都會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我們自己撫養,獨立把他/她帶大。」關於這一點原則,我們確實也看到很多教會前輩佳美的見證:雖然經濟條件大不如我們,但他們能夠很好地照顧家庭,又能夠獨立肩負起做父母的責任,不需原生家庭或其他人的幫助。婚前也有前輩勸勉我們,好好思考婚後夫妻如何分工,撫養孩子的問題。

其實我很願意在家全職照顧家庭,但是實際上操作比較困難。比如,老公一個人是否切實可以供養家庭?除了養家,有額外的經濟責任,必須妻子也工作才可以負擔,該怎麼辦?我常為此憂愁難過,不知該如何是好。但當我細細查問自己的內心時,我發現這裡面雖有經濟上的「」“小信”,但其實內心最深處,隱藏着一種心理——孩子可是我的,在孩子年幼時若不能全面照顧他/她,他/她以後就不再和自己親近了。撫養孩子的責任,經濟壓力,再加上內心自私自義心態的糾纏,讓我一時不知如何遵循聖經原則。於是,我打電話請教一對長輩夫婦:「」“聖經上的原則是要獨立撫養孩子嗎?我是不是應該全職在家帶孩子?”當然,我也談到自己隱藏的私心。

長輩問我:「什麼是撫養?僅僅給孩子吃穿,24小時陪伴他就算撫養了嗎?」長輩接著說:「你們有這樣獨立承擔父母責任的心志是好的,但我們首先要看到基督徒做父母的最大職責是把孩子帶到上帝面前來,讓他們能夠認識上帝,親近上帝。」聽到這裡,我豁然開朗。長輩又說:「兒女首先是屬於上帝的,其次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人生。兒女並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做父母的,能陪伴他們的僅是人生的一段路程而已。我們只是管家,不是擁有者。」

這一席話讓我獲益匪淺。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兒女,來認識我們獨一的真神,這才是我們要抓住的要點。圍繞這個中心,該不該當全職媽媽?該選擇怎樣的幼兒園,怎樣的學校等,那都只是實踐方法相對於真理的問題。我們最應當做的是在上帝面前立志,憑着真理教養孩童。我們要做這樣的父母——切實做好上帝的管道——引導孩子認識上帝。那麼,不管上帝給我們預備的環境是怎樣的,祂一定會開路,成就祂的美意。至於孩子和誰親不親,這樣血氣的情感問題,也就更小到不值一提了。其實當我們像耶穌一樣付出愛,無論結果如何,自然而然會與孩子建立愛的親密關係。

最後,長輩夫婦也和我談論到,有一對夫妻為其女兒禱告:「主耶穌啊,讓她多像你一點吧」,並說:「這就是做基督徒父母當有的心意了。」我聽了備受感動。是啊,上帝,寶寶像誰有什麼重要呢?最要緊的是願他/她多像禰一點!他/她和誰親近有什麼關係呢,最重要的他/她和禰最親近!願我們夫婦盡到基督徒父母的責任,讓他/她來到禰腳前,認識禰,以禰為樂。不僅是兒女,就連我們自己,不也應該天天親近上帝,效法耶穌的樣式嗎?不然怎麼能讓兒女看到新生命的榜樣呢?上帝教導我怎麼做父母時,也是在教導、陶造我的心。

*此圖片由作者提供

 

母性的反合性真美!

從十月懷胎,到生產,到照顧新生兒吃喝拉撒,每一步媽媽們都要做出很大的犧牲和付出。但隨着我對孕期知識學習的加深,我體會到哪怕是當一個平凡的母親,上帝對偉大母愛的回饋,也是充充足足,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且不說懷孕生子的過程對女性的身體本身有一個全新的修復,單單從生產過程來看,如果身體條件適合而選擇順產的母親,雖需面對生產過程的痛苦,但產後的恢復卻比剖腹產的要快得多。而選擇母乳餵養的母親,餵養過程本身就是促進母親身體的恢復:身體接收到需要分泌乳汁的信號,知道母體已經完成了分娩,便開始啟動子宮收縮、傷口癒合的過程。而哺乳其實也是很好的恢復身材的方式——媽媽身體里含有的過多營養哺育給新生兒,自身就會加速恢復到孕前的體態了。還有母乳的形成也是很奇妙的,原來乳汁的生成多少不是由母親的體質決定,而是由胎兒的需求決定的:正常情況下,你的胎兒需要多少乳量,母親就有能力產出多少乳汁。看!從懷孕到生產,這一切都在上帝的護理看顧之中。這些醫學知識中的奧秘都讓我深深感嘆上帝的偉大。原來一開始我只想着怎麼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卻沒想到上帝的美意在一點一滴上都有彰顯。

 

你的受造奇妙可畏

很快的,我懷孕滿37周了。在醫學上這是個臨界點,代表胎兒已經足月。九個月的懷胎,一路走來,有過疲憊,有過驚喜,更有過恩膏滿溢的心靈蛻變。現在想到馬上要見到小傢伙了,我們夫妻倆滿懷期待。記得孕滿37周的那個晚上,看着手機上「孕期提醒」的提示,知道一切都準備就緒了,我竟激動得久久不能入眠。在感嘆上帝的創造之工,也感恩上帝的精心護理之時,我想到大衛在詩篇中對上帝的記念和稱頌,不住對着肚子里的小傢伙說:「你知道嗎?你的生命是如此奇妙。你的生命是上帝所造的,祂是如此愛你,塑造了你,讓你馬上要領略一個奇妙的世界」,「爸爸媽媽愛你,馬上你就要加入一個愛的家庭了,我們都等着你」,「你要好好地記念上帝,好好去尋求祂,認識祂,此生聆聽祂的聲音,效法祂的生命」……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

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

(詩篇139篇13-16節)

我們每一個人,豈不是都在尚未成形之前,就蒙上帝眷顧了嗎?一呼一吸都是出於祂。這一生應該怎樣去活,才配得上那奇妙的創造,實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馬上,我們就是三人攜手同行了。謝謝上帝一路的帶領,讓我們建立在祂掌管與參與之下的,三人之間生命的團契。願我們此生都不偏離主的帶領,在信心和恩典的道路上走下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超級可愛的原創經文圖片(第一波)

 

再次鳴謝圖片作者:Huei Shen Kor

如果你也有創作和繪畫的恩賜,歡迎投稿給雅米:submit@ya-mi.org 讓更多人透過你的作品認識主!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我們要如何才能既生活在這個世界又與之分別為聖呢?(有聲中文)

作者:Q Jackson,美國

翻譯:Nancy,中國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我自己選擇讀的大學,完全是個屬世的地方。那是一所很大的州立大學,學生們抽着各種各樣的東西,喝着各種烈酒,去夜店,性關係混亂,完全不在意課業和學習。我的專業要求我選修幾門課程,理念還與我的基督教信仰相悖。總的來說,這所大學宣揚的是成功、自助和「及時行樂」。那真的是一個世俗而混亂不堪的地方。

我在這所世俗大學的經歷,絕對可以成為「基督徒如何在完全不在意公義和信實的環境中堅持信仰」的絕佳研究案例。我一直掙扎着,在融入世界和徹底逃離它中間尋找平衡。

 

老生常談中的聖經依據

聖經中有很多講到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如何與世界分別為聖的經文。例如,歌羅西書3章2節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思念「上面的事情」,羅馬書12章2節勸說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是被上帝更新的人。畢竟,我們是另一個國度的子民。我們是光明之子,而非黑暗之子(歌羅西書1章13節)。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逃離這個世界。耶穌給祂的跟隨者的大使命是要我們進入世界去使萬民做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19節)。那麼,我們要如何平衡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指令呢?

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是我們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但不屬於它」。這個建議聽起來真的不錯,但除非可以被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否則理論再好也無益。我的生活經驗,尤其是在大學的那段經歷讓我找到了「活在世界上但不屬於它」的關鍵——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跟隨聖靈引導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跟隨聖靈的引導

在這麼一所無比世俗大學里做一名基督有多麼困難,我在第一年的體會尤為強烈。

大多數美國大學生都把萬聖節和聖帕特里克節默認為一年當中最盛大的飲酒狂歡日。在我大學第一年的聖帕特里克節那天,我發現我所有的好朋友都去參加派對或者是出城去狂歡了。因為之前我拒絕過太多這類活動的邀請,以至於像這種瘋狂的派對他們連問都不會問我了。

這個情況讓我周末忽然沒有事情可做。突然間,「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卻不屬於它」讓人覺得有點孤單。

我在聖帕特里克節的困境足以說明我們活在一個充滿了各種狀況的世界里。它們有些很重要有些可能微不足道。但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讓自己不被這個世界和它的價值觀影響。

確切地說,如何「生活在世界上」卻不被它影響,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事。在聖帕特里克節的那個周末,上帝完全可以帶領我去參加一個瘋狂的大學生派對,因為即使是在那些黑暗的地方,也有祂給祂的子民預備的工作。我意識到,要解決這樣的困境,我們不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如果我們依靠聖靈的指引,即使我們身處於一個不敬虔的環境中,也完全可以確信自己沒有被這個世界的模式影響。

在學習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屬於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分辨出聖靈的引導和我們肉體的傾向是至關重要的。

當我們基於肉體的傾向而做決定時,就變成了「屬世界的」。我會想要參加聖帕特里克節的慶祝活動是因為在我的心底有一種想要放鬆、想要融入、以及想要避免孤身一人的渴望。這些渴望並不是壞事,但它們卻是來自我的肉體,而不是來自於我的「」“保惠師”的引導。

儘管聽起來讓人無法置信得簡單,但我們的確可以通過跟隨聖靈的指引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不屬世。我們無法用人的智慧和理解去知曉哪些時候我們需要逃離,哪些情況我們需要全副武裝開戰。這就是為什麼耶穌把聖靈描述為我們的保惠師,祂被派來幫助我們,並且永遠與我們同在(約翰福音14章15節)。聖靈就是我們的引導者啊!

我知道我不應該去聖帕特里克節的狂歡,因為所有讓我去的因素都是出於肉體的。當我們的肉體引導我們去一些有問題的地方時,我們絕對不應該妥協!

因為沒有去成派對,我最後發起了一個小型聚會,邀請了一群我在學校一個基督教事工中認識的朋友。他們都是新朋友,並沒有讓我感覺那麼自在,但比起飲酒狂歡這絕對是一個頗有意義的選擇。

 

自信地走進這個世界吧!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走進那些不那麼舒服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徑直跳入其中。就像在我的州立大學引導我那樣,信實的聖靈會訓練我們在祂的引領下憑信心去做任何事情。

在我完成了學位並開始我的第一份研究生工作時,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那是一個令人沮喪又精疲力竭的律師事務所。就是在那個地方,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學會了更多依靠聖靈的指引,讓祂來告訴我該如何使用我的時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保持沉默,什麼時候要去參與,什麼時候應該撤退。「」

我們若倚靠聖靈,就可以大膽地踏入黑暗的領地,因為光要照在黑暗裡,黑暗是無法戰勝光的(約翰福音1章5節)。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決定中都尋求聖靈的引導,這使我們能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不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也使我們能將福音帶到我們身處的墮落世界當中。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對話惠頓大學:什麼是婚姻家庭輔導專業?我也可以去讀嗎?

採訪&整理:鍾林君,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由惠頓大學提供

除了傳統神學,在很多有信仰傳承的大學里,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專業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培養人才,為社會帶來祝福。本文根據雅米記者與惠頓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教授 David Van Dyke博士和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的採訪整理而成,旨在與大家分享一個可能會對我們的教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帶來改變的專業。希望今後我們可以給大家帶來更多類似的信息,為有意在信仰知識方面繼續深造,卻不知選擇何種專業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信息。David Van Dyke博士為惠頓大學研究生院婚姻家庭關係輔導專業負責人,Benjamin Pyykkonen博士為惠頓大學研究生院臨床心理學博士專業負責人。

 

什麼是「婚姻家庭輔導專業」?

當我們去看待單個個體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比如說抑鬱、焦慮或者有自殺傾向時,我們是單從這個個體本身去看待這些問題,還是應該去查看是怎樣的家庭關係塑造了他們現在的這個樣子?究竟是我們的行為、情緒問題導致了我們關係中的張力,還是我們在關係中的相處模式引發了我們行為和情緒上的問題?舉個例子,寶寶吐奶了,夫妻開始因為寶寶吐奶而發生矛盾。他們以為要寶寶不吐奶,夫妻才會沒有矛盾。但事實上寶寶吐奶並不是主要問題所在,需要改變的是夫妻倆的相處模式。當你被困在自己的家庭關係當中時,只有當家庭關係心理輔導員或一個外來文化攜帶者的介入,告訴你其實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去與家人連接時,你才會有改變,不然你是想不出其他方法的,只會按你已知的,慣有的方式去與家人交流。因此,婚姻家庭關係心理輔導就是一門從個人所處的家庭或婚姻關係去幫助來訪者認知並處理自己所面臨的行為或情緒問題的一門學科。

*惠頓大學正門及校訓

 

基督信仰與婚姻家庭輔導的聯繫

「婚姻家庭關係心理輔導是一門與基督信仰十分貼合的學科。在功能、結構和關係層面都反映了基督帶來的改變。基督對人類進程的介入,為我們彼此的相處方式帶來了新的機會。」——David Van Dyke博士

我們的基督信仰是非常注重關係的。我們是按着三位一體的上帝的形象所創造的。在創世記中,我們的始祖亞當和夏娃背叛了與上帝的關係,但是在接下來的聖經書卷中我們看到上帝不斷地通過各樣的努力來追回與人類的關係,甚至不惜付上犧牲自己獨生子的代價。我們的上帝,不僅僅是一個建立關係的上帝,更是一個不斷將我們追回的上帝。當我們仔細觀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所有關係當中的問題,表面上看來是情緒和行為的問題,但其實本質上是關係本身的問題,是我們怎樣與他人建立關係,建立怎樣的關係的問題。基督改變了整個關係的規則,我們現在因着祂重新有可能與上帝恢復關係。

 

婚姻家庭輔導的實際運用

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提到經驗性迴避這個概念。我們每一個人裡邊都有要解決問題的強烈渴望。我們都害怕經歷一些經驗,而不是與遇到問題的人同行。當我們不再抗拒,不再迴避的時候,我們才遇到真正的自由,不再拼盡全力去甩開負面的經驗,而是可以接受這些經驗,並且去認識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們越是努力去推開我們的負面經驗,我們的焦慮就越大。對付問題的最佳方法是經歷它。就好比在我們學一門新語言的過程中,當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犯錯誤時,我們往往學得最快。因為當我們習慣這些錯誤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我們對事情都會有預想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常常更多關注如何遠離問題,而不是勇敢地走進問題。

 

*David Van Dyke博士

練習「挫折」

David Van Dyke博士也提出,在我們教養孩童的過程中,需要為孩子提供「恰到好處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幫助他們跑好人生的馬拉松,幫助他們練習「挫折」。當寶寶哭的時候,不見得是件壞事情。David Van Dyke教授分享,自己16歲的女兒有一次在學校經歷了其他女生的欺負,回到家中后趴在爸爸的肩頭哭了。David Van Dyke博士說他希望當時可以說點什麼以幫助女兒緩解所經歷的事情,或者提供一些好的建議,但當時並沒有那樣做,只是陪着女兒,讓她盡情地哭,與她一同傷心。沒想到,哭一場后,女兒說好了,沒事了。

那麼,作為教會,我們如何看待個體的患難呢?除了盡量去避開,還可以做點什麼嗎?在我們表面的幸福之下,其實掩藏着許多的痛苦。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補充到,當我們知道上帝愛我們,並且祂掌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勇敢地走進痛苦當中,因為知道祂會托住我們,祂用完美的愛愛着我們。並且祂勝過一切,祂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對於害怕讓父母失望的焦慮,我們對於害怕不成功的焦慮,我們都可以去面對,我們只要深呼吸,然後去體會害怕的顫抖和眼淚。「我正在教我的孩子們認字。認字的過程對他們來說是相當痛苦的。但我不能直接告訴他們這個字是什麼字,那個字什麼字,我得告訴他們怎樣去認,這樣他們就能掌握認字的規則。他們需要經歷挫折才能成長。慢慢地,他們會發現,認字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了。我們有一位愛我們的上帝」。

 

惠頓大學婚姻家庭輔導專業的特點

David Van Dyke博士表示,他在帶領惠頓研究生院的婚姻家庭輔導這一專業時的主要思考,就是如何將基督信仰與婚姻家庭輔導融合。

「我們的教學不在於教授如何讓前來諮詢的家庭或個人根據聖經的教導來改善他們的婚姻家庭關係,因為我們面對的客戶很有可能不是基督徒。我們與基督信仰的結合更多的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依據聖經的原則,幫助我們的學生如何成長為一個可以活出基督的愛,並用基督的愛去服事前來諮詢的個人或家庭的心理輔導師」,「惠頓研究生院婚姻家庭輔導專業所教授的專業技巧與美國心理學協會的指導一致,也緊跟行業內最先進的研究結果」。

*惠頓大學俯瞰圖

 

惠頓研究生院婚姻家庭關係心理輔導專業的四個特點:

 

  • 注重臨床技巧,了解是人們彼此相處的模式導致了情緒與行為上的問題
  • 重視每個學生的價值、每個學生與上帝的關係以及他們與家人的關係。只有受訓練的學生自己願意去審視並改變自己與上帝以及家人的相處模式,未來的客戶才會信任他們。
  • 注重關係當中的公義。當談到公義時,我們如何從關係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呢?David Van Dyke博士分享道:「身患漏症的婦女,被周圍的人隔離,耶穌卻選擇靠近她,並醫治她。我們的學生也一樣,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只是服務資源豐富的富人階層,而是走向那些在資源分配上不佔優勢的,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
  • 看重與上帝的關係。但整個專業的信仰部分不是讓客戶按照基督信仰來對待他們的婚姻家庭,而是受訓過的婚姻家庭輔導員在與客戶接觸時,可以活出耶穌的生命,幫助客戶在接受輔導的過程中感受到耶穌的同在。

「整個輔導的過程完全參照美國心理協會的指導進行,但我們的輔導員卻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向客戶展現基督的愛」,David Van Dyke博士解釋道:「比如說,從我們的選擇上就可以體現出來。我們的學生會選擇去服務邊緣化的人群,我們的信仰也告訴我們如何去接觸每一個人,幫助大家找到個人的平安與美好的關係。輔導員雖然不會跟客戶說基督信仰是怎樣一回事情,但本身卻了解按着基督信仰,該如何去對待每一個人。整個輔導過程,輔導員依靠聖靈,為諮詢者提供科學最前沿的幫助。」

 

為什麼選擇惠頓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而非其他一般名校?

 

科學與信仰的雙重裝備

當被問到,惠頓研究生院的心理學專業與非基督教背景大學的心理學專業有什麼區別,並且,為什麼不去選擇世界頂級名校,而選擇進入惠頓學習時,Benjamin Pyykkonen博士總結到,惠頓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有四個特點,那就是紮實的學術,根本的基督信仰,重視聖經提倡的公義,以及學生全人的發展。

在惠頓,學生可以學習到最前沿的科學成果,以此幫助教會。當惠頓的學生去接觸每一位諮詢者時,內在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因為惠頓的學生會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一位愛我們的上帝所創造,並且我們被造的目的是去愛上帝。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

同時,惠頓大學心理學的學科課程與其他頂尖名校的心理學專業拿到的是同一個機構的認證,不同的是學生的生命,以及對婚姻家庭的理解。對於惠頓的學生來說,婚姻不是為個體的幸福而設的,而是可以促使我們去理解上帝的愛,以及上帝愛中的敞開與溫柔。「一般對婚姻的認識是,既然你不能滿足我的需求,那我們就算了;而對於基督徒來說,不管我的太太對我如何,我不會按她的行為來回應她,而是把我對太太的回應當做我對上帝的敬拜」, David Van Dyke博士補充道,「我們的信仰讓我們對事情有不一樣的理解,並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背後的意義。因此,我們的學生可能跟非基督教背景的心理輔導師用同樣的方法準則做同樣的輔導,但背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當然, David Van Dyke博士也指出,如果諮詢者不配合,不願意做出改變,他也不會強迫他們。他的客戶中有一部分是會放棄他們的婚姻,最終以離婚告終的。這讓他十分傷心,但「不強迫」也是聖經中上帝對待我們的方式。祂會愛我們,追回我們,等待我們回心轉意,卻不會強迫我們按祂的方式去行。

Benjamin Pyykkonen博士亦指出,臨床心理學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臨床訓練。他們的學生也會去其他頂尖大學進行臨床訓練。不同的是,他們的學生會有更成熟的神學理解,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比如面對自閉症兒童,面對各方面功能都在退化的老人時。另外,對於心理學專業課程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是,學生得到臨床實習機會的比率。美國整個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實習機會獲得比率是75%,而在過去的5年中,惠頓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實習機會獲得率是100%,這些學生有的進入哈佛,有的進入康奈爾大學等頂尖大學接受實習培訓。

 

香港計劃

兩位教授亦分享道,他們正在積極探索是否未來有機會將學校的婚姻家庭輔導與心理學博士兩個專業引進到香港,讓更多的亞洲學生和教會受益。

*惠頓大學葛培理紀念中心

David Van Dyke博士指出,惠頓的婚姻家庭輔導專業現有在讀生40名,其中有8名是華人或來自中國。這八名華人學生所帶來的文化特異性讓他對婚姻家庭輔導有重新的思考與認識。對於臨床心理學和婚姻家庭輔導專業學生的培養,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於實習,「如果實習可以放在亞洲家庭環境,或許更適合亞洲學生,這樣他們可以更好的以本地家庭環境為研究對象,用所學到的知識與技巧去幫助亞洲家庭」, David Van Dyke博士說道。「降低學習的生活成本,讓更多的亞洲學生可以參與到我們這個專業的學習中來,也是我們考慮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Benjamin Pyykkonen博士補充道。

如果以後有機會將惠頓的心理學博士課程,以及婚姻家庭輔導課程引進香港的話,課程很有可能通過遠程授課與短期集中授課兩種形式的結合來完成。介時,惠頓的教授將到香港集中授課。課程也會採用英語授課,但會考慮請當地的惠頓畢業生來帶學生做實習,這樣,一些亞洲特有的家庭關係模式和問題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

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位於芝加哥市近郊,是一所秉承全人教育理念的基督教大學。學校建校宗旨在於提供最好的基督教高等教育,以聖經真理為根基,培養學生全方位發展,在各個專業上不斷進取,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領袖人才,將祝福傳及世界各地。惠頓大學以神學、宣教等教會事工、心理學和教育學最為突出,在美國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基督教大學。知名校友包括葛培理(Billy Graham)、約翰派博(John Piper)、吉姆及伊麗莎白·艾略特(Jim & Elizabeth Elliot)。

 

*更多關於惠頓大學的信息可訪問惠頓大學在簡書的頁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