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小組

我決定離開教會後,教會卻來到我身邊(有聲中文)

The-Day-I-Got-Tired-Of-Going-To-Church

作者:Raphael Z,新加坡

翻譯: Enoch Ma, 香港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曾經有段時間去聚會令我感覺像是度日如年,雖然我不清楚這種感覺的來由。然而,我最終還是在2011年的一天,決定離開我的小組和教會。

那年我在寫大學畢業論文,壓力大得我無法承受。因此我再也受不了周末去教會了。
老實說,不用去教會的日子真是輕鬆許多。那段時間每個周日早上起來我都會非常感恩,再也不用睡眼惺忪地匆忙趕着參加早堂崇拜了!不用去小組聚會也給了我更多自由的時間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而且我真心一點兒都不想念在教會和小組的日子。

教會的肢體來尋找我

在我停止聚會時,“教會”卻走到我身邊。當然不是指教會這座建築物,而是教會的弟兄姊妹們。

我們教會有兩個青年小組,一個名叫“笨小孩”(我至今搞不懂我們為什麼要給自己的小組起這個名字),另一個叫“瞳人”(出自詩篇17篇8節)。

兩個小組都有定期聚會,組員們也會一起出去玩,慶祝彼此的生日….小組的朋友們知道我不再去教會後,就溫柔地鼓勵我跟他們一起去,但他們並沒有催逼,而是給我時間,耐心地等待我迴轉。我非常感謝他們所做的一切。

每次跟他們見面我都會感到上帝的同在。我感到被他們完全地接納。這樣的友誼給了我極大的安慰,當他們與我分享自己的生活並對上帝的追隨時,我深深地體會到希伯來書10章24-25節所說聖徒相交的情境。

在一次聚會中,有位組員問我不去教會是怎樣的感覺。我坦言感到自由和如釋重負。那個時候我終於可以客觀地看待我對教會的疲憊感了。我告訴她其實不是教會或小組本身令我感到疲憊,而是我對教會和小組的看法使然。

雖然在最開始我真的很享受去教會和小組的時光,但漸漸地它們變成了一種宗教形式,我想要以此來博得上帝的喜愛而不是表達對上帝和弟兄姊妹的愛。我開始錯誤地以為為主做多一點事並證明我的價值可以更多地得到祂的愛和認可。沒過多久,這種需要向上帝“表現”的想法就讓我累得精疲力竭。我也開始抱怨自己在小組裡付出的比所得的多太多。

漸漸地,上教會變成了一種責任,去小組也變成了例行公事。正因我試圖以自己的努力去取悅上帝,我開始覺得這一切變成了我的負擔,又費時又費力。

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認為上帝是個嚴厲,不會體恤人的上帝。我覺得上帝並不喜歡我,而只會在我犯罪、失敗之後生氣並對我表示失望。我感到自己必須做很多事才配受祂的愛。

從小到大我的父母都沒有給過我什麼鼓勵。做得好的時候,他們不會給我絲毫的讚許;而一旦搞砸了,父母就會立即反對和大加批評。幾年前回想起來我才發現其實是這些經歷讓我錯誤地理解了上帝。我也完全誤解了上帝對我的看法。

2013年,上帝開了我的眼睛,我開始真正明白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在我牧者的幫助下,我明白了上帝視我為寶貝的兒子,祂不光愛我,還非常珍視我也非常享受我的同在。即使我一再犯錯和失敗,祂的恩典與慈愛也一直環繞着我。祂是等待浪子回頭的父親。無論我做錯了什麼,祂都等着我回去並要修復我們之間的關係。如今,我明白了祂毫無疑問是一位完美的父親,祂愛我,關心我一切的需要,並渴望與我有親密的父子關係。

重返教會

2014年的某天,我突然很想重回教會。可是我不確定是應該回去從前的教會還是“從頭來過”到另一間新教會聚會。就在我不知何去何從時,我聽到上帝的聲音:“我可曾叫你離開過?”那天下午,聖靈感動我寫了一封郵件,為自己離開小組向組員們道歉。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慢慢地重新融入小組和教會生活。小組裡弟兄姐妹的歡迎和接納讓我感到又回到了以前的家。我心裡立志要愛和服侍他們,因為這個家是上帝給我的,因而我決定要成為家人們的祝福。我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賺取上帝的愛,而是因着祂先愛我,我才有能力去愛別人——愛他人是我對上帝愛的一種表達。雖然我並不總能做得很好,但我願意委身去學習如何更好地愛。

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教會、小組生活其實是在讓我們學習合一和彼此相愛的功課(以弗所書4章1-6節)。但我之前的經驗也證明了單單去教會並不能使我們跟上帝和人的關係更親密。

因此,光去教會是不夠的,要記得我們本身就是教會。

這樣想使我能夠以一顆喜樂的心來服侍他人。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章35節)通過服侍他人我也被大大地祝福了!

就像小組的弟兄姊妹在我 “漂泊”在外的日子把教會帶到我身邊一樣,我也想要把教會帶到其他的浪子身邊,好讓上帝的愛藉着我觸摸他們,讓他們迴轉向上帝。這才是教會存在的意義,不是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

我為什麼要參加團契? (有聲中文)

5-Reasons-to-Join-a-Christian-Fellowship

作者:Charmain S,新加坡

翻譯:孔曉慧,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背景音樂:www.bensound.com

從小我就積极參加基督徒團契小組。對我而言,這些小組讓我有歸屬感,因為我們家總是在搬家。我爸爸是商船船長,因此我們家經常航海到世界各地。所以,只要有機會,我就參加基督徒組織的營會和活動,比如馬來西亞基督青年會。大學期間,我參加了一個基督徒團契。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聽到一些同齡人的評論,他們質疑在大學參加基督徒團契的必要性。「我們已經參與了自己教會的活動。為什麼還要再參加一個基督徒團體呢?」

「我感覺很難融入團契,每個人都已經有自己的圈子了!」

「我們不應該只與基督徒交往。該是我們跟非基督徒建立關係的時候了!」

這些擔憂都有道理——畢竟,很多我都親身經歷過。有時,我們基督徒花太長時間呆在一起,結果忽視了小組之外的朋友。還有些時候,我們因為太安於現狀而無法彼此激勵、獲得成長。

但是這些憂慮不會改變一個事實,團契生活的確大有益處。我待在團契的成長經歷給了我最美好的回憶,幫助我在信仰的道路上成長。下面是我在大學團契學習到的五個屬靈功課。

1.團契提醒我們要堅持聚會。

聖經中描述的一世紀教會因信徒自然聚集在一塊兒互相交通、互相建造、共同敬拜而聞名。我在小組團契中看到了與之相似的特點。團契提醒我,基督徒的聚會是不應該被局限在某個特定的地點或時間裡的。

耶穌應許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祂總與我們同在。祂的話鼓勵我們不要停止聚會,而要彼此勸勉(希伯來書10章25節)

2. 團契讓我們學會在愛中彼此接納

我們團契大約有70人。也就是說有70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個體,有靈恩派、傳統主義者、二代基督徒和新信徒。大部分的時候,這種多樣性帶來了熱烈的討論。但也因此有過不愉快的爭辯,我是一個不願與人對立的人,所以會盡量去避免捲入其中。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上帝打開了我的眼睛,讓我看到分歧是難以避免的,因為我們都不是完全的。更重要的是,我懂得真是因着上帝的恩典我們才能聚在一起。我們沒有一個人配來到祂面前。意識到這些,我們最終得以在愛中彼此接納、在衝突中克服不快,更加關注彼此間的聯結而非分歧。

3. 團契是一個共同成長和服侍的地方

如果不經常省察,團契很有可能變成一個排他性的組織。有時我和小組裡的朋友們太享受團契「好玩」的部分,結果忽視了其他人,也忘記了要去關心彼此的需要。我們忘了團契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要,而是要我們彼此提醒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應有的責任。

很感恩的是,因着上帝的恩典,我們總會回到正路上——我們的目的是彰顯上帝的愛。我們在努力一起完成這個使命。比如,每個學期快結束時,我們會搭起一個小攤位,給校園的學生們提供免費咖啡。雖然這只是我們走出自己圈子去接近他人的一個很小的舉動,但它重燃了我們對他人的熱心。這也提醒我們被呼召是來服侍和相愛的——並且我們可以共同服侍。

4. 團契提醒我們生活並非只有作業和成績

誰不知道趕作業和為考試挑燈夜戰的難熬呢?作為學生,學業的壓力總會讓人喘不過氣來。

但是我們會每周拿出一個晚上,把學習放在一邊,一起敬拜,一起學習聖經。周中的每天中午,我們會聚在一起為家人、為教會、為我們的國家禱告。我們共同走人生路,一起慶生,在親人離世時彼此給予支持和關懷。團契在許多方面提醒我們,雖然學習是第一要務,但卻遠非我們生命的最終目的和終極意義。

5. 團契會給你陪伴一生的友誼

我在大學團契時建立的友誼現在仍然堅固。當然得承認,因着各自忙碌,很難再相聚。但是,只要有機會聚集,就會發現親密的友情絲毫沒變。我發現在三、四年的團契生活中,幾乎每天都在一起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幫助我在畢業后度過很多人生的坎兒。在我準備結婚、結婚當天和婚後的日子裡,我總是能得到這些朋友的幫助和支持。他們不僅幫我籌備婚禮,還在我適應婚姻的過程中為我代禱。

像對教會的憂慮一樣,對基督徒團契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建立真正的靈里友誼。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異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