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復活

耶穌的複活對基督徒來說到底有何意義?

WechatIMG14

作者:潘錦霞,新加坡

翻譯:Filip,中國

一天晚上我正在和一位好友一起用餐,她突然問道:“耶穌受難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是第一次有人問我這種問題,因此,我毫無準備。慶幸的是,我從措手不及中回過神來,向我這位跟我有不同信仰的朋友解釋了耶穌受難日對基督徒們的意義。

不過,這件事讓我開始思考耶穌受難、復活對於我日常生活的真正意義。思索之後,我得出了以下三個結論。

1、基督的複活讓我們得以確認祂是永活的真神。

這意味著祂已經把死亡廢去,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而我們也會因此有永生(提摩太后書1章10節)。當有家人生病需做活體組織檢查和手術時,我總會異常擔憂和難過。然而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會在永生中團聚,這樣我就感到備受安慰。當然,肉體上暫時的分別是令人悲痛的,但是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做的,我滿有盼望,因為我們終究還能再相見。

2、因著基督的複活,我們得到了恩典

恩典的意思是接受我們所不配得到的。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即是恩典。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以弗所書2章8節)。我承認我是有罪的,我總是心懷憤怒和苦毒。可是我知道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已得救。每天我都會提醒自己,我之所以活著是因著主的恩典。我喜歡作家戴夫巴農在他的書《Stand Firm》中所說的:“恩典從上帝掌心落下,臨到我們身上,就如雨水從天而落一樣——無論我們是否配受得起。”真是千真萬確! 。

3、因著基督的複活,我們得到了憐憫

恩典是得到我們不配得到的,而憐憫則是未得到我們所應得的。耶穌為我們的罪死去,用祂的寶血贖下我們所有罪人,上帝就憐憫了我們。鑑於我的罪孽,我很可能會受到比釘十字架更可怕的懲罰。但是上帝並沒有將這樣的刑罰加給我。我真的是每時每刻都需要祂的憐憫,直到永遠。

今天早上,當我醒來、洗漱、吃完早餐去上班時,我將上帝的恩典和憐憫銘記在我的腦海中。無論我會遇到何種考驗,遭遇怎樣的困難,今天都是美好的一天,因著耶穌的死而復活,我能夠活著是多大的榮幸啊!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奇異恩典)

每日旅程:對耶穌復活的敬畏

20150405-770-425

作者:peter chin

翻譯:Abby

閱讀:馬太福音28章1-10節

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馬太福音28章5-6節)

從小到大,復活節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充滿歡樂和值得慶祝的日子。教會多姿多彩的敬拜加上之後一家人的豐盛晚餐讓這一天幸福而美好。但是我最近在不斷思考耶穌復活的那個周日所引發的另一種情緒:恐懼。

當天使出現在墳墓旁邊,看守的人就因他嚇得渾身亂顫,甚至和死人一樣(馬太福音28章4節)。同樣的,婦女們也被天使嚇住了,他的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天使嚇壞了她們,因此他的第一句話是 「不要害怕!」然後他接著說,「我知道你們在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馬太福音28章5節)

毫無疑問,她們需要一些安慰。當第一次看到復活的耶穌時,信徒們跪倒在祂面前敬拜祂,耶穌告訴他們:「不要怕!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到加利利去,他們在那裡必看見我」(馬太福音28章10節)

在今天,把復活節看成是充滿恐懼的一天似乎很奇怪,因為我們認為恐懼是個貶義詞,而復活節怎麼可能和貶義詞放在一起呢!但是我認為這是對事實的錯誤理解。耶穌復活的第一個見證人所體會到的畏懼是對上帝的敬畏,這和喜樂完全不矛盾!它是一種虔誠的敬畏。

很多時候我們把情緒完全分開,認為某些情緒不可能同時出現。要麼高興、喜樂;要麼憂愁、哀傷。但是耶穌的復活卻提醒我們無論何時(即便是在最喜樂的時候)都不可以失去對上帝的敬畏。在我們慶祝耶穌復活的消息時,也應該敬畏上帝將耶穌從死里復活的大能。

延伸閱讀:

閱讀箴言1章7節和9章10節。更深地體會敬畏上帝在我們生活中應有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思考:你認為恐懼是好事還是壞事?在哪些方面恐懼是有益處的,在哪些方面是有害的?我們對上帝的敬畏和我們經歷的其他恐懼有何不同?

推薦一部聖經題材電影——《復活》(Risen)

Movie-Review-Risen-768x460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我其實不是特別熱衷聖經題材電影。打着「創意自由」的牌子,這些電影的情節十有八九都會偏離聖經原本的敘述。例如2014年的《法老與眾神》(Exodus: Gods and Kings)以及《諾亞方舟:創世之旅》(Noah),就其實都對信仰持懷疑觀點,並儘可能地削弱了上帝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而然,我對《復活》(Risen)這部電影也持謹慎態度,雖然大家將其定位為梅爾·吉布森2004年廣受好評的《耶穌受難記》之續。

《復活》由美國導演Kevin Reynolds執導,講述了一位名叫Clavius(Joseph Fiennes飾)的羅馬士兵,奉本丟·彼拉多(Peter Firth飾)的命令去調查耶書亞(耶穌在電影中的名字, Cliff Curtis飾)的屍體失蹤之謎,並要迅速找到屍體,以防止猶太人起義。在這樣一個情節下,電影以最有爭議的方式——透過非信徒的視角——探討了基督教最重要的信息——耶穌基督的復活。

這樣做帶來了非常好的效果。電影邀請觀眾以一個有充分理由懷疑耶穌所說的局外人的角度來觀看耶穌的死亡與復活。無論對信徒或非信徒來說,這都是相當棒的主意,能激發大家的興趣。

除了製作精良,並且腳本很大程度上都遵循聖經記載以外,以下是我強烈推薦這部電影的五個原因。

1.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耶穌是電影的中心

從始至終,耶書亞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不到電影的五分之一,對白總共也不到20行。然而,電影情節每時每刻都沒有離開過祂。彼拉多、該亞法、Clavius不是在談論祂的時候,就是在忙着找祂。

這種間接的表現手法在此類電影中的運用讓人耳目一新。之前大家就經常批評聖經題材的電影情節過於簡單,並且對耶穌與門徒的呈現太直白。在這部電影中,由於每個人都好像看到或聽到耶穌,卻沒有人能確定祂在哪裡,當祂終於出現在屏幕上時,觀眾會禁不住想大聲歡呼。

2.觀眾能在Clavius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

不同於易怒的彼拉多和愛操控的該亞法,一心想確保耶穌沒有從死里復活(而不是想知道事實是否如此),Clavius被刻畫為一位精幹、理性的戰士。他更加關心查明真相,而不是迎合政治。儘管他最初是個硬心腸的非信徒,但還是讓人很難不喜歡他。

在查找耶穌是否真的從死里復活的過程中,他追尋到眾多證人,包括給他隱晦答案如「打開你的心」的抹大拉的瑪利亞,和堅稱自己在街道上聽見了耶穌的聲音的失明女人。當然,Clavius還是持懷疑態度。當你有的只是道聽途說和含糊的回答時,誰又能相信呢?不過,Clavius堅持了下去,就算彼拉多告訴他停止調查,他還是繼續尋求真相。

你不禁會為Clavius的堅持打氣,因為其實這也正是你想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多數人都有一點點Clavius的影子——我們也想知道彌賽亞是否真的已經復活。不管是信徒還是非信徒,我們每個人在某個時候都必定曾思考過這個史上最偉大的故事是否屬實。所有非信徒都是Clavius,而大多數信徒,若不是全部的話,一開始時也是Clavius。和他一樣,我們是理性和思考的個體,在相信基督前,我們想要確鑿的證據。但是,當我們最終看見的真相與我們從前的認識完全對立時,我們將如何回應?

3. 這部電影會讓你想成為耶穌核心圈的一員

當門徒們終於隆重登場時,你會被他們之間緊密的關係,他們的與眾不同,以及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所吸引。他們擁有那種單單與耶穌同在就好的知足和喜悅,即使這意味着他們要不斷地面度他人的反對和生活的不確定性。同時,他們對受到壓迫的人有一種友情和愛,並且他們看似沒有家,卻有一種歸屬感。

這是一幅詮釋團體生活的美好畫卷,讓你也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4.看完電影,你會想要重讀聖經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跳過諸如彼拉多、該亞法、亞利馬太的約瑟、西門彼得和抹大拉的瑪利亞這些人物的細節。但這部電影的獨特視角迫使我慢下來,去對每個人物和細節發問。 「等等,這個部分在聖經里有嗎?」「該亞法是什麼人來着?」「聖經的記載里有天使嗎?」

看完電影后,我對裡頭的人物、所涉及的利害關係,以及圍繞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政治背景,產生了好多疑問。這些問題讓我主動回到了聖經(馬太福音28章11-15節)。再次閱讀四福音書的記載后,我對耶穌所做的一切有了更深的體會。

5.電影會提醒你耶穌復活的重要性

這部電影讓我最有感觸的幾點之一是,在耶穌所在的時期,釘十字架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刑罰。雖然耶穌被釘十字架那麼殘忍,並且是祂完全不應得的,但祂死的方式卻沒有什麼特別。羅馬統治時期,許多人遭受了同樣的懲罰,其中包括掛在祂身邊的兩個盜賊。

所以,當被證實死亡、被埋葬並封在墳墓里的耶穌第三天連帶祂手和側面的傷痕出現在眾人眼前時,這一定是件不可思議,甚至是有點恐怖的事情。《復活》把這些情愫完美地表現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耶穌出現在當時的非信徒當中所必然造成的混亂和恐慌,也讓我們看見了信徒見到祂時的喜悅與驚奇。

這部電影十分強調耶穌的復活,而事實上也就應該這樣。畢竟,耶穌復活是基督教的整個信仰核心(哥林多前書15章14節)。就像這個真相在《復活》中挑戰了Clavius一樣,基督的復活也要求我們做出回應——任何見過耶穌復活的人,生命無法不發生改變。就如這部電影,這好像是對觀眾的一個提醒:認識真理后,你將再也無法對自己的信仰漠不關心。

也正因為這最後一個原因,我強烈推薦大家觀看這部電影。願這個故事鼓舞我們,激勵我們重新愛上耶穌,並與他人分享祂的故事。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這世界真有超人嗎?

作者:陳志偉, 新加坡
Are-There-Superhumans-In-This-World
最近YouTube上有一段影片引起我的注意,片名是:《李史坦的超人集錦-超級忍者》(“Stan Lee’s Superhuman Super Samurai”)。由於我自己也學過日本武術,所以我非常好奇,想知道影片所提及的這位超級武士町井勲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如同影片標題所述,町井勲的確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及準確度切割極小的物件。影片用慢鏡頭呈現了町井勲用武士刀對切氣槍BB彈的過程。那顆朝他飛射過來的氣槍BB彈竟然只有一個棒球四千分之一的大小,我完全被他吸引住了。

於是我一口氣將整個三季的《李史坦超人集錦》通通看完。這一系列的影片是由丹尼爾‧布朗寧‧史密斯所主持,丹尼爾被認為是全世界柔軟度最好的人。在這個節目中,他走遍全球,尋找體力或腦力超常的人。節目中出現的主角包括:一位可以用類似蝙蝠的回聲定位看世界的盲人;一個與狼群共同生活並能與狼溝通的人;一位可以一口氣在無潛水裝備的情況中,下潛到海平面700尺(213公尺)以下的潛水員;還有一位少林僧人,他的胸腹、喉嚨、甚至頭部都可以承受電鑽致命般的衝擊。

科學跟宗教都嘗試針對這些超出常人的能力給出解釋。不論採信哪一種解釋,我們可以認同的是:這些人的的確確是打破了我們平常所定義的人類極限。我們之所以驚嘆,是因為他們做到了我們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事實上,我們身邊一直都不乏這樣擁有驚人能力的人。聖經就提到過一些,其中力大無窮的參孫是一例。

儘管我很訝異於這些人的能力,但我想起創世紀中提到上帝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祂既然是大能的上帝,就不驚訝有一些人具備超凡能力了。

但我確信,這個節目絕對找不到哪種超能力,可以讓人從死裡復活。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節目的標題保留了『人』(human)這個字眼。畢竟,我們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誰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死亡。

唯一擁有復活能力的超人是耶穌基督。耶穌在讓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時候展現了這項能力(約翰福音11章43節);當祂在十字架上死後三天從死裡復活時,再度展現了自己勝過死亡的能力。耶穌的復活成為祂一生醫病、趕鬼等諸多超能力的至高點(馬太福音8章16節)。

除了讚歎耶穌的能力無限外,我們應該要留意的是祂從死裡復活所代表的意義。耶穌的復活代表祂對生命及死亡的掌權。這使得祂不僅僅是一位有超能力的人,這代表祂是上帝。正因為這樣,祂配得我們至高的讚譽——敬拜、尊崇。

透心糧的話:你最喜愛的聖經故事或經文哪一則/句最能展現上帝的大能?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