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成長的身量

6月小漫畫| 渴慕成長

繪圖設計:Chin

內容源自2013年9月6日靈命日糧《渴慕成長》

 

*本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在充滿選擇的世界裡敬拜上帝所要面對的3個挑戰 (有聲中文)

作者:Madeline Twooney,德國

翻譯:Eric,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我喜歡敬拜上帝,也喜歡花時間和上帝在一起。

每天早上,我都會儘力留出時間,通過禱告、讚美、讀經和寫靈修日記的方式來敬拜上帝。在這段專屬於上帝的時間裡,我向祂獻上感恩並默想祂的話語。同時,祂對我禱告的回應、賜下的憐憫和安慰使我得著力量和平安,並提醒我上帝一直在看顧我。當我結束靈修時,便會感到充滿力量,可以穩行在祂的愛中。

話雖如此,但花時間敬拜上帝並委身於祂並非易事。世界會通過各種誘惑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的眼目轉離上帝。因此,選擇花時間敬拜上帝還是世界上的各種娛樂是我經常需要面臨的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認清了最容易讓我分心的事物是什麼,這有助於幫助我將注意力重新轉回到上帝身上。

以下是在這個充滿選擇的世界裡敬拜上帝索要面臨的三個最主要的挑戰,或許你也有同感。

 

1.侍奉哪位主:電子設備還是上帝?

記得是在90年代末我收到我人生的第一部手機。在那之前,每當我想緊急聯絡某人時,我都會用付費電話。同樣,我很感恩互聯網的出現。我才能因此透過YouTube的教學教程自學化妝,並快速走上作為化妝師和特效藝術家(使用修補術,面部彩繪和casts的一種應用化妝)的自由職業生涯。

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生活開始圍著我的電子設備、各種應用和社交媒體轉。我開始越來越多地依賴互聯網獲取信息,也陷入到網上無休止的娛樂中。

可怕的是,我們居然輕易地允許網路世界轄制我們的生活。上帝說「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馬太福音6章24節)。當我們時刻想瀏覽社交媒體上的更新,或者非得再玩一把「糖果傳奇」時,我們就已經對電子設備上癮了。很多時候,我們會去谷歌搜索問題的答案,而忘記來到創造我們的天父那裡——正是這位上帝宣稱:我們尋找,就尋見(馬太福音7章7節)。

甚至當我在教會做禮拜時,也會忍不住想要查看WhatsApp上是否有新消息。我意識到對我來說電子設備變得比上帝的同在更具吸引力。因此我知道是時候除去電子設備這個毒瘤了。

最近,我不再早上起來就看手機,而是感謝上帝所造的日子(詩篇118篇24節)。在敬拜上帝時,我關掉所有的電子設備。如果有人想在此期間聯繫我,他們可以給我留言。在教會裡,我會在聚會開始前關閉手機,確保我的手機在聚會時不會振動或亮起,讓自己能夠心無旁騖,專註於敬拜上帝。

 

2.FOMO:錯失恐懼症

每天早上起床時,我都想與上帝共度這最初的時光。

然而很多時候,當我開始給我的單耳貓咪餵食並開始沖泡我的第一杯咖啡時,我已經開始在腦海里制定當天我想要做的所有活動的清單,例如鍛煉身體的計劃或何時與朋友相見。當想到計劃的這些事情可能沒時間做時,我便開始變得非常緊張,以致很想犧牲我的敬拜時間來完成這些事。

今天的社會之所以那麼快節奏就是因著我們面臨著太多的選擇。因著害怕錯過而來的焦慮導致我們東奔西走。我們都患上了錯失綜合症。

當我意識到自己因面對太多選擇,無法一一經歷而產生焦慮時,我就會提醒自己回到聖經中去尋求指引。

馬太福音6章33節鼓勵我們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我們了。我正在學習讓自己害怕錯過每天與上帝相處的時間而不是世界上各樣的追求。

 

3.世界上的各種誘惑

我最喜歡的休閑活動之一就是去健身房。雖然我健身為的是努力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心底還是會拿自己和Ins上和雜誌頭版上呈現的完美身材比較。有時我會想,在我舉重時,是不是一不小心就會朝著這些目標努力而不是滿足於上帝賜給我的身體。

我們都在追求不同的目標——無論是完美的身材,最新的iPhone還是去國外度假。然而,這些「目標」往往很容易就變成了我們敬拜的偶象,讓我們的注意力不再在上帝那裡。

羅馬書12章2節鼓勵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當我發現自己正在選擇追隨膚淺的目標,而不是花時間與上帝在一起,紮根在祂的話語中時,就需要停下腳步提醒自己,唯一真正有價值的追求是尋求上帝的同在。在一個充滿了各種誘惑的社會中,默想聖經可以使我定睛在上帝永不改變的本性上。

它提醒我,在我的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上帝的看法,而非世界的。

因知道自己很容易受到這些目標的誘惑,我學會了把和上帝的關係放在首位。當我經常花時間敬拜上帝時,我就可以為了健康而健身,不必再擔心它會佔據我與上帝親近的時間。

我們在這個世界是客旅,是寄居的,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永恆的。當我們認識到耶穌為了我們的罪最終選擇在十字架上獻出了祂的生命時,我們做出花時間來敬拜和讚美上帝的決定就變得容易多了,因為相比之下世界上的任何選擇都變得十分蒼白。

如果你發現你對上帝的敬拜被世界上的各種選擇和世界對你的期待而影響,我完全理解。選擇優先敬拜上帝而不是追求世界是我現在每天也還在努力學習的。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轉變可以一步一步從小處開始。也許我們可以早點起床,把這段時間獻給上帝,也許我們可以每天拿出15分鐘時間來閱讀聖經。這些小的進步加起來,就會使我們每天更加接近上帝。當我們尋求祂時,祂也會賜給我們渴慕敬拜祂的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陳群鈺:身體的眼睛雖看不見,心裡的眼睛卻得看見

採訪:雪倫,馬來西亞

整理:何怡君,台灣

「這個世界,無人比祢更疼我,
喔主,當我寂寞孤單,祢來尋找我;
為我罪過,忍受痛苦折磨,祢依舊用溫柔來陪伴我。 」

《無人比祢更疼我》一曲唱出了我们與耶穌的亲密關係。這首詩歌是由一位來自台灣的姐妹——陳群鈺創作。群鈺從小就很有「聲音」方面的恩賜。能言善道的她,常在團體擔任領導角色,國小擔任畢業生代表致詞,家裡还栽培她學鋼琴,使她能自彈自唱、自創歌曲。

目前的群鈺在學園傳道會、和平教會服事,她清亮爽朗的聲音,在許多人的生命低谷中鼓励了他们。作为上帝的僕人,她長年在禱告、敬拜和詩歌創作上擺上自己。然而這樣一位熱心虔誠的姐妹,背後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对于她这样一名後天的視障者来说,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最大的患难是眼睛看不见,然而她却说并非如此。

 

被忽视的眼疾

群鈺從小眼睛就不好,每逢換季時眼睛總會過敏。三十年前的台灣,醫藥體系尚不健全,再加上她以为自己患上的只是普通的眼疾,因此沒有去看醫生,僅靠買藥房的藥水減緩眼睛的不適。

然而當她準備考高中時,眼睛的不适状况愈加严重,甚至時常会令她頭痛。直到有一次她在学习的当下感到眼睛难受,于是眨了一下眼睛,睜開後眼前竟然一片漆黑。一瞬间她以為有人關了燈,后来才发现是眼疾惡化而导致的短期失明。被吓坏了的群鈺赶快去就醫檢查,後來也被醫生確診為青光眼,医生说她当时的視神經已開始萎縮了。

雖然当下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嚇到,但群鈺天生是个樂觀派,之後她便跟著家人接受各種治療,如中醫、西醫、針灸、拜拜、算命樣樣都去尝试。情况稍稍好转一些后,她就不再特别为眼睛的事情忧虑。正是這段时期,有人给她传了福音,上过基督教幼稚园的她很自然地接受了耶穌,可心里却把耶穌当做另一个神明敬拜,想着兴许祂可以醫治自己的眼疾。

 

发现深处的问题

但沒想到的是,眼睛的情况并不如期待那样好起來,而是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情况持续恶化。群鈺需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治疗。在一次手術中,她的右眼徹底失去視力,之後的五年中左眼的视力也慢慢退化。在失去视力的过程中,她渐渐發現過去所不認識的自己,在樂觀的面具之下,她憂傷、害怕,心裡滿是恐懼。

虽然當時的她已在學園傳道會做傳道事工,但属灵的光景并非很好。她在机构的事工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大家看来她是个很活泼又有爱心的同工,但這些都只是表象。雖然群鈺长期以来都活在基督教里面,可对上帝卻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她認為只要把服事做好,上帝就可能會在某个时刻醫治她。可是她期待的醫治时刻却遲遲没有臨到,即使她期间接受了一次眼角膜手术,最终却仍旧没有好转。她的內心也因此充滿負面的聲音,长期以来的视力障碍让她变得自卑又自义,甚至对上帝有很大的不满,然而这一切都被隱藏在她“眼睛看不见”的面具之下。她的眼疾使得人们更加宽容和鼓励她,久而久之,她开始变得十分掌控,想要透过外在的抓取来掩饰内心的不安。但虚假终究会被现实戳破,這些被隱藏的問題在她完全失去视力之后终于显现出来。她隐藏的刺最终影响到了她的服事和人際關係。

 

瓶颈和冲突

就在群鈺在學園傳道會同工了10年之後,她遇到了服事的瓶颈期。纵使她很努力地去做,却收不到曾经的果效。她的同事也因着她的掌控慾和情绪等问题漸漸疏遠她。长期以来累积的问题终于在一次事件中爆发了。

在一次服事中她认识了一位很有才華的基督徒弟兄,并渐渐喜歡上对方。於是性格主动的群鈺大胆地去追求弟兄,怎知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她理所当然地以为是因为她的眼睛问题,但對方卻直截了当地告诉她說:「我沒有選擇跟妳在一起,不是因為你的眼睛,而是因为你的個性。」

这次的事情令她再也無法裝做沒事,伤心难过的群鈺去找同事一起祷告。在讲述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挣扎时,同事忽然说:“你讲的这些是什么话?这根本就不是善良的群鈺会讲出来的话?你到底是谁?”这一席话吓坏了群鈺,甚至以为自己被魔鬼辖制。可也因此,她开始反思自己里面的罪,她的掌控、嫉妒、怨恨、报复心…..

 

心灵的“失明”被医治

面對一連串的打擊,身旁的同事建議她暫停服事,處理內在的生命问題。要面子的群鈺很怕停止服事,但在掙扎了一番後,终于还是决定放下。当时的她觉得压力很大,她要面对的是比眼睛看不见还要困难的难题——心灵的“失明”。她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眼睛失明的生活,而心灵的“失明”却只能透过上帝的话语来医治。

「因着我们听信谎言,和被自己的情绪牵制,我们里面没有真理,导致了心灵的“失明”。」群鈺說道。

因此群鈺开始很认真地对待读经这件事,每天的大量讀經和禱告,圣经中真理的亮光便一点一滴地进入到她心里,她心裡的眼睛慢慢被打開,如同約翰福音第8章第32節所言:「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她也开始认识到,过去她虽然可以固定的灵修祷告和服事,却都是她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掌控,想要自己去抓取上帝的话语和祝福。

在这一年的大量读经期间,她去找曾经做过精神科医师的教会牧师交谈,牧师的话也点醒了她:「其实被鬼附反而比較好解决,我们只需要奉耶稣的名把它赶走。但生命的问题却需要自己花时间去面对和成长。」这段话提醒了群鈺,最可怕的不是魔鬼,而是自己生命的破口。若不让上帝补起我们生命的破口,就会一直被困在我们的问题里面。

 

在自己大量的读经以及跟着灵修导师的指导默想经文的这两年时间,她终于发现了自己信仰的是谁。在过去的15年里,她一直相信的都是自己。她对上帝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和完美的想法,当上帝并没有按照她的预期去做时,她就會开始对上帝生气。这样的情绪与她外在的服事是完全倒错的,因此她不能够向上帝表现真实的情感,一直被困在宗教里面。但上帝從沒放棄過群鈺,在祂的带领下,群鈺終於可以慢慢开始真实地活在上帝面前,表达她的难过甚至是气愤。与此同时,她渐渐与上帝建立起了真实的关系。那个时候,她才发现原来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可以那么美妙。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主对她的医治,破碎,更新…..她真正邀請上帝做她生命的主,不論眼疾得不得醫治,她都選擇與事實共存,並數算上帝在她生活所行的恩典。

 

从“基督教徒”到真正被救赎

这段时间,她有机会接受了第二次眼角膜手术。在住院期间,她忽然被圣灵提醒,想到眼角膜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上帝已经给了她三次生命的机会。于是她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好地活,好好利用上帝给她的机会和时间。从那次之后,她开始有负担去服事那些和她经历类似的青年人。这些年的成长让她也不再执着于自己过去对成功以及影响力的看法。她说,真正的影响力不是我们的职位多高或能够影响多少人,而是我们用生命去影响他人,陪伴他们一起经历上帝。

如今,40歲的陳群鈺在教會帶领小組、輔導青年人,並不時受邀到不同的團體中分享見證,陪伴許多人走過高山低谷。

她深知心灵的眼睛看不見,比身體的眼睛看不見更辛苦,她亦深深知道那些活在宗教里面的人多么痛苦。所以她要把握每一個機會,把人领回到上帝的面前。

最後,當她被问及最想要对年輕基督徒说的一句话时,群鈺说:Let God be God. (让上帝来做主。)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腓立比書靈修 | 你害怕傳福音嗎?(有聲中文)

作者:Andrew Koay,澳大利亞

翻譯:Jaslyn,新加坡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1章12-18節

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以致我受的捆鎖在御營全軍和其餘的人中,已經顯明是為基督的緣故。並且那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這一等是出於愛心,知道我是為辯明福音設立的;那一等傳基督是出於結黨,並不誠實,意思要加增我捆鎖的苦楚。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

 

我們到底有多在乎人們是否聽到福音?

我回想起最近一次我能跟朋友傳福音的機會。當時John正在和我分享他與家人的矛盾和與抑鬱症抗爭的掙扎。

在那一刻,我很明確地知道我該說什麼,但不知何故,這些話像一個巨大且難受的腫塊一樣卡在我的喉嚨里。他繼續跟我分享,而我基本上只是聽他講然後給他一些建議,雖然我一直都知道我應該做的是與他分享基督里的盼望。

我為什麼沒這麼做?經過反思,我明白是因為我害怕。自從我認識John以來,他一直都直言不諱地說他信奉無神論以及時常對宗教做出批評。雖然我們曾經就上帝的話題談過話,但我總是因為害怕他的反應而沒有與他分享完整的福音。

如果他因為我分享福音而感到被冒犯,怎麼辦?這會不會使我與最親密的朋友之間產生不快?此外,如果他很懊惱地告訴其他朋友關於我試圖改變他信仰這個令人討厭的舉動,怎麼辦?這難道不會破壞我的名譽,讓我被邊緣化嗎?

這就是為什麼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12-18節中的話狠狠斥責了我。在這段經文中,保羅為我們做了榜樣,讓我們看到自己應該有的心態——一心為了傳福音,不再看重自己的舒適。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保羅正處在一個棘手的情形中。他是在監獄裡寫這封信給腓立比教會的,而且他在第17節寫到,因為一些人和事讓他在監獄中也不能安寧。似乎有一些人在保羅不在時,以不良的動機傳福音;正如他寫的那樣:「意思是要加增我捆鎖的苦楚。」

然而,保羅的回應卻十分鼓勵我們。他不但沒有因此悶悶不樂,反而很歡喜(第18節)!對保羅來說,最重要的是因著他被關押而促進了福音的傳播。坐牢給了他與監獄看守分享福音的機會,也使其他基督徒更有勇氣大膽傳福音(13-14節)。儘管他處在捆鎖中,外面的一些人又在以不純的動機傳福音(17-18節),但保羅最關心的是福音終究被傳開了。

那麼,我們有多在乎人們是否聽到了福音呢?

我沒能成功與John分享福音,顯明了我內心其實更關心自己的舒適和名譽,我不願忍受任何一點可能因此帶來的不愉快和尷尬。我需要有保羅在腓立比書中表現出來的心志——因著對John的愛,我願意不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告訴他我聽過的最好消息。

這並不是說我要在談話中表現的盛氣凌人。但保羅的榜樣確實鼓勵我多加思考如何與朋友分享福音。願我們都像保羅一樣,不被懼怕阻攔。因為傳福音和看到人們因認識基督而被拯救,實在太重要了。

問題反思:

1.什麼樣的恐懼在阻礙你向周圍的人傳揚耶穌基督?

2.你現在正在經歷哪些困難?你可以如何禱告,讓這些困難成為你傳福音的機會呢?

3.當你看到有人在以不純的動機傳福音時,你是什麼感覺?保羅的態度怎樣挑戰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他們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