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成長

從香港到廣州,從現在到未來,上帝讓我生命變成熟(有聲中文)

Untitled

作者:Paul Mok,香港
語音播讀:傑西,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出發

「下一站是廣州東站。」火車廣播在車廂內徐徐響起。這是我第一次踏入廣州的地界。2014年,我背着背包,手拿一個行李箱獨自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雖然知道前方的路有很多的可能與困難,但我還是憑信心向前走。

還記得中三那年,我天真地向整個教會說我想當一名醫生,也曾為此向上帝禱告。但隨時間的流逝,我慢慢把這顆種子遺忘在了內心深處。然而,當中學文憑考試的成績公布后,我在機緣巧合之下報讀了廣州暨南大學的臨床醫學系。很快我就收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心中其實挺矛盾的。因為我知道那將會是一條孤單、陌生、耕苦的路。但是一個朋友卻提醒我:“很多人連這個機會都沒有。雖然困難,但不嘗試的話怎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呢?”身為基督徒的我,也不其然想起了這是主回應了我的禱告。那麼我該怎樣去回應祂的恩典呢?

在掙扎期間,我正在一個研經大會上擔任IT工作人員。研經會中,講員正好講到了如何回應上帝。我記得講員提到了他的一位醫生朋友。他說,那位醫生一開始非常掙扎,因為上帝指示他要到非洲去為主作工。但現在的他在非洲開心得不想回來了!那位講員還說了許多鼓勵的話語。所以最後,我決定鼓起勇氣,一個人前往那個陌生的廣州。

廣場上的故事

「下一站是北京路,請乘客從左邊車門下車……」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廣州兩年了。自己的步伐也跟車廂中的人漸漸變得一致。我在廣州找到自己的教會,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目標。我愈來愈清楚,來到這個地方並不是一個意外。我可以感受到,在這裡,我能有更多機會去服侍上帝,更多機會去嘗試和體驗不同的事物。

在每個周末的早上,我都會去體育中心的廣場,送早餐給那裡的流浪漢。我和教會的會友們會先在地鐵站集合,一同祈禱過後再去買早餐。然後我們會走到浪流漢的「聚居地」向他們派送早餐和水。每一次當我們去到他們的「居所」時,他們都會非常興奮。聊天的,會馬上停下來;睡着的,會馬上爬起來;坐着的,會馬上跑過來。他們從我們手中接過食物,臉上便會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這每一個笑容都觸發我的思潮:如果他們得到的不只是會腐壞的食物,而是永恆的救恩的話,我相信那份興奮,那份喜悅,那份感激會是千倍萬倍的。不只是地上的人們,天上的父和天使也必定歡呼高歌。

派完食物之後,我們會跟他們聊天,聽聽他們的故事。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常常會有不同的體會。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張大叔。他因為看病,用盡了家中的財產,最後不得不淪落到街上流浪。他是一位很有趣的人。平時他會去看書學寫文章,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他更悄悄地跟我說,有時候在晚上寫小說時會偷偷地哭。他也是一位基督徒,一直有腰痛的問題,禱告很久了卻沒有明顯的改善。然而他卻很激動地對我說他沒有因為這樣而放棄信仰。一個沒有神學基礎的人,竟然能有如此的信心,這實在是大大地激勵到我。

不一樣的成長

作為基督徒,我雖沒有因為自己的求學經歷,也沒有因為所參與的事工而成為「完美先生」、「完美先生」或「人生贏家」,但我的主卻在我的生命中一步步引導我去尋找祂,在祂裡面得到安慰並成長。

我非常喜歡參加我們每周禮拜二的英文團契。然而曾經的我在參加這個團契期間是一個「受了重傷」的人。我的女朋友在那時無故離開了我;我曾經最好的朋友背叛了我;我教會的朋友跟我說他再也不想去教會了。那段期間,我彷佛覺得整個世界都離棄了我。我感到痛苦、憤怒,且因此落淚。那種感覺是真真實實的。就像《天路歷程》中的主角Christian一樣,單身隻影地尋找上帝的國度。我不斷祈禱,我女朋友最後還是沒有回來;我最好的朋友也沒有回來;我教會的弟兄姊妹也沒有回來。然而這些經歷卻讓我更用力地抓住了上帝。這所有的事情都讓我明白人是軟弱的,唯有上帝是信實不變的!

mmexport1493940032670

*照片由作者提供

雖然我的團契一開始只有五位男士,且年齡、生活背景相差非常大。我們敬拜時都只是清唱,大家都用不同的曲調唱,有時更會走音等各種不足。但我可以大膽地說,那種單純來到主的面前,是我最想追求的東西。而我也因着這樣漸漸在那裡得到醫治,安慰和鼓勵,最終得以勇敢地走出傷害,並突破自己的局限。

所有的事看似黑暗得勝了。但猶如電影《沉默》中,雖然那位神父最後沒能拯救他的老師,沒有改變日本,耶穌還是回應了他的禱告:「我沒有沉默,我和你一起受苦。我在世上就是要給世人踐踏。」而上帝也透過英文詩歌《Blessings》(詩歌中譯由雅米提供)讓我更清楚明白到這一事實:

「Cause what if your blessings come through rain drops

若是祝福是透過雨滴而來

What if Your healing comes through tears

而你的醫治藏在淚珠之間呢?

What if a thousand sleepless nights are what it takes to know You’re near

若是經歷一千個無眠的夜才能明白你就在身邊

What if trials of this life are Your mercies in disguise,

而此生的患難都是你化妝的慈愛呢?」

這就是我的主我的上帝。祂讓我生命變得成熟並成為別人的祝福。

回家

「下一站是元朗……」港鐵慢慢駛到月台。沒錯,這是我的家——香港。熟悉的車廂,熟悉的廣播,熟悉的生活速度。透過到廣州求學,上帝讓我走出舒適圈,看到更多的人事物,不單是五光十色的高樓大廈,而是人世間那種人情冷暖,那種刻骨銘心的觸碰。也因此更加看見了上帝的作為和祂的心意。讓我也體會到,儘管前方的路看似艱難,想放棄的時候,抬頭注目上帝,上帝必定會帶領前方的路。

我們要堅信祂必會看守腳步,有信心不退卻,終點最後一定會達到。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頭條大追蹤)

去教會,不再是因為貪玩

grandstand-330930_640作者:小宇宙,馬來西亞

我是個二代基督徒,從小在教會長大,教會對我來說就像第二個家。小時候我總是很期待去參加教會每周六午間的兒童會,因為在那裡可以跟我的死黨們見面,和他們一起搗蛋、玩遊戲等。到了少年時期,我也常期待每周六晚上的團契時間,因為可以與弟兄姐妹們一起玩。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見到心儀的對象。如今,青年階段的我仍然對青年小組充滿期待,因為在一周忙碌的工作結束后,能回到小組與弟兄姐妹們一同聊天、分享生活經歷、彼此代禱,這種感覺很美好。因此,教會對我來說就好像是個遊樂園,是一個能讓我在其中玩樂、放鬆的地方。

但倘若當天的聚會內容是禱告會或小組查經,我就會覺得“很閑”(馬來西亞用語,表示很無聊、很悶的意思),不想去。每周的主日敬拜對我來說更是例行公事。然而若不去主日敬拜的話又彷彿少了些什麼,心裡會有股莫名的空虛感,而且也擔心不去的話會挨罵。漸漸地,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上的改變,我開始問自己,心裡期待着去教會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又該為了什麼而去教會呢?

高中畢業之後,小組的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有着不同的計劃。有人選擇出國留學,有人選擇步入社會,有些人則因着某些原因不再來到教會。而這時候的我,對於未來並沒有太多的計劃,所以決定留在本地,先打工掙點零用錢。短短几年間,身邊熟悉的人、事、物也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決定留下來的我開始擔心自己在教會變得孤單寂寞。

然而在18歲那年,一個長輩推薦我擔任少年團契的團長。我本是一個弔兒郎當的人,但上帝透過我擔任團長的經歷讓我的生命得到成長。我學會了如何承擔責任,關心團員們的需要,並且盡我所能幫助他們。我發現自己期待去教會的原因變得不再只是因為能與弟兄姐妹們見面聊天,而是期待能看見弟兄姐妹們享受一起團契、一起敬拜讚美,在主里成長的時光。看着這樣的畫面,我就會有莫名的感動與喜樂。

回首過去,我發現上帝在我身上賜下了許多恩典。上帝透過這些經歷提醒我,來到教會的真正目的不該是像從前那樣,只關心有多少精彩的活動與朋友的多寡,而是回到天父上帝的面前親近祂,與弟兄姐妹們一同來敬拜祂、讚美祂和認識祂。

我也相信上帝把每個人放在不同的位置都有祂最美好的旨意,就如同上帝透過把我留在本地改變了我去教會的心態,使我的焦點回到祂身上。祂更讓我明白真正的喜樂並不來自外在事物,真正的喜樂是從耶穌基督而來!因此,若你正處於對未來不知所措的階段,擔心自己在教會感到孤單寂寞的話,讓我們一起安靜自己,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將自己完全交託在祂手中——讓祂幫助你重新聚焦於祂,從而得到真正的喜樂。

“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以弗所書1章23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為什麼我要離開安樂窩?

作者:Sukma Sari Cornelius,印尼

Why-I-Came-Out-Of-My-Comfort-Zone「在成長的區域裡沒有舒適安逸,在安逸舒適的環境裡無法成長。」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不禁想起美麗的珍珠。這些晶瑩圓潤的珍珠並不是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形成的。相反地​​,是當沙粒入侵牡蠣的外殼,破壞那舒適的環境時,牡蠣因為受到刺激,分泌了一層層的礦物質包裹沙粒,長年累月,最終才形成珍珠。

我也有一個美好而舒適的環境,那就是我自己的小世界。在過去的19年中,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我建造起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裡面只有我一個人。我沒有兄弟姐妹,只有忙碌的父母。我也不需要與任何人分享任何東西。我享受自己的小世界,我也喜歡它保持原樣!

上了大學之後,我發現生活遠比我的小世界大得多。我遇見的人跟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思維方式、習慣以及生活方式,這讓我覺得很不自在。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別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不能和我一樣,處理事情的方式也和我不同。但無論如何,我何必在乎別人怎麼看我的小世界?所以我決定減少自己與他人的交往,反正我的詞典也沒有『分享』這個詞。

但也正是在大學期間,上帝帶領我明白祂已藉著耶穌基督成就的救恩。那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信主之後,我帶領了校園小組,這使我不得不走出自己的世界。我常常要與不同的人見面,有些比我年長,有些比我年幼。我跟他們分享我的生命經歷,也傾聽他們的故事,並且嘗試去理解他們。其實那樣做並不容易,我覺得自己認真搭建了19年多的世界一下子完全坍塌了。舉個例來說,在我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從沒想過要去愛那些與我意見相左或在言行上傷害過我的人。但是在馬太福音22章39節中,耶穌吩咐我們說:「要愛人如己」。

幾年後,我不禁十分感謝上帝把我從自己的小世界裡帶了出來。那段經歷為我後來進入職場作了預備,因為在職場中,我需要和許多不完美的人打交道(當然我自己也不完美)。我也知道,大多數時候,我遇到的人都會與我有著不同異象、熱忱和看法。這也不斷提醒我,我是多麼需要向慈愛的救主學習。

當先知以賽亞為百姓和自己的罪向上帝悔改時,他如此呼求:「我們是泥,祢是窯匠。我們都是祢手的工作。」(以賽亞書64章8節)泥土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步驟,才能變成一個美麗而有用的陶器。首先,陶匠會去除泥土中所有的污垢和雜質,再來回按壓泥土,直到泥土變軟並具有可塑性。然後,他會將泥土塑造成所需的形狀,並對已成形的泥土進行高溫處理。這個過程對泥土來說肯定非常難受,但如果不經過這個步驟,泥土將永遠是一塊泥土,不會變成美麗的陶器。這也是我在成長區裡的經歷。

上帝也正在拉著你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嗎?也許祂已經指示你,你需要在生命中的某些領域有所成長。也許祂正指示你,你需要學習某些功課,為下一階段的人生旅程做好準備。你可能認為自己一直以來就是這個樣子,要改變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全心相信,上帝必會引導你的路。上帝這位陶匠知道祂的製成品可以有多麼美麗。

雖然在成長的區域裡沒有舒適安逸,但上帝會賜你力量,使你成長得越來越像耶穌基督。當你繼續在今年接下來各種挑戰中成長時,請不斷提醒自己:「繼續忍耐,上帝對我的塑造還沒完工呢!」

(本文譯自透心糧印尼文網站

走路

作者:Tianshu Hong, 美國walk

主 我心愛祢 我渴望活在祢的懷裡
每天與祢同在 享受祢的大愛
醫治我受傷的心靈 改變我原有的生命
引導我當走的路 今天的服事求祢托住
哦 主啊 求祢改變我 心思意念願祢來雕琢
使我能更加像祢 帶著耶穌的香氣
哦 主啊 求祢吸引我 帶我進入祢聖潔居所
讓我今天為祢活
完全獻上為活祭 奉獻一生跟隨祢
——《每天的禱告》

單曲重複的一首讚美詩。很美,每天一次次地“心被恩感”。

對以前的我來說,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樣的,沒有變化。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重複,漫長無味。我覺得自己像一個機器人,只是忙碌地學習,沒有希望。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每一天都是新生命,在上帝的恩典中,努力地長大。雖然有不開心的時候,有遇到麻煩的時候,但我都很明白,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不會有一個人的成長是沒有經過跌跌撞撞的。

記得有一次,我聽到這樣一段話:靈魂的成長,就像小孩子成長一樣。父母在小孩子摔倒的時候,會鼓勵他們繼續走路,而不是讓他們遠離走路,因為走路是作為一個生命必須學會的。靈魂的成長,也是這樣。如果因為克服不了那些挫折,而再也不去碰,那麼就會一直和不想學走路小孩子一樣,等待父母來抱。父母不可能一直在身邊,因為人生的路我們必須自己走,慢慢變得獨立。

我們會經歷風雨,也會看見彩虹。

哥林多前書10章13節說:「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我也讀到過一個故事。一個人在沙灘上看見一行腳印,便質問上帝,為什麼在他人生最糟糕的時候只有一行腳印,並沒有上帝的同行。上帝慈愛地回答他說,孩子,我愛你,而且永遠不會離開,在經受考驗的時候,那些腳印是我背著你走過的。

上帝不會給我們超過自己能力所能承受的挫折。很多時候,當我們覺得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我們若抬頭仰望在天上的父親,便會忽然發現,很多挫折都不算什麼,因為上帝是信實的,必定會和我們一起同行,治癒我們破碎的心靈,使我們能夠承受那些挫折。

生命的道路,也許會很難走,也許會佈滿荊棘,但是每每仰望天父,我們就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是一個人。失敗和荊棘,都是祝福。

親愛的天父,我願意奉獻一生,跟隨祢。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