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新的旅程

關於「婆媳關係」,聖經給我這些提醒(有聲中文)

作者:淑環,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馨寧 ,中國

結婚不久,雁晴就開始難以忍受婆婆強於掌控的習慣——小至碗碟的擺放位置,大至夫妻二人的生活方式,她都會要求他們夫妻按照她的意見而行。

因新家與婆家的距離僅是數步之遙,有時天未亮,婆婆便提著一大包的雞鴨魚肉菜來報到。先生好幾次表明不喜歡婆婆這樣的做法,可她的臉會上一沉,丟下一句:「還不是為你們好,不知感恩!」便氣呼呼離開。沒過幾天,她又會重新開始,甚至還會指示雁晴如何收拾房子、煮飯燒菜,讓雁晴不勝其煩。每星期也總有幾天,小兩口放工後回到家,婆婆已坐在客廳恭候多時,一見他們便立刻打開共享模式,喋喋不休地說著一整天的點點滴滴。丈夫倒是樂得清閑,低頭滑手機,絲毫不理會媽媽的嘮叨。身為媳婦的雁晴就沒那麼幸運,需要拖著疲憊的身軀,打起十二分精神聆聽,還得適時給予正面的回應,以免被批評敷衍應對。

這可能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是婚後必修的一門大學問。兩個本毫無關係的陌生女人,因為同個男人而牽扯出特殊的「母女」情誼。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中,婆婆就是當家的,媳婦應凡事順服和聽從。但如今時代變遷,不少媳婦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加上經濟獨立,與家公家婆相處的模式肯定有別過往。兩代人出生於不同的生活背景,人生際遇、生活習慣、性格脾性不盡相同,在許多觀念上必然存在巨大的差異,也因此可能產生不少矛盾。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婆媳關係,我們要怎樣處理呢?聖經上的一些話語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離開父母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創世記2章24節)

不少人一見「離開父母」四字,便會浮現「拋棄父母」的主觀想法。事實上,這裡所提及的「離開」意指生理、心理及經濟上的獨立。當成年的孩子結婚後,應當獨立自主擔負起養家的責任,學習與伴侶同心建立家庭,婉拒父母幫忙打點生活起居的好意,包括向父母伸手要錢、要求幫忙帶小孩或打掃家務等。當夫妻二人懂得相互尊重與配搭,以成熟的態度共同履行家庭責任時,父母也會減少擔憂,更多地放心和放手。

常言道「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母對兒女貼心照顧並不為過,只是過分保護與嬌慣恐怕助長孩子的惰性,扼制他們獨立性和自信心的發展,難以肩負新家庭的生活擔子。適時擺脫親子間的依戀、依賴和依附,將讓兒女深刻體會組織家庭的不易和所要付上的代價,從而更懂得孝敬和愛父母。

 

與妻連合

「……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章24節)

有關婚姻家庭的研究也認為,核心家庭由夫妻或父母與子女組成,公婆、叔舅、姑姨等則屬於延伸家庭。以此來看,夫妻須為家庭里的大小事務負上全責,在商討應對新問題的過程中可諮詢公婆的建議,不過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回到夫妻身上。做出決策後,丈夫或妻子可各自向父母表明他們的共同決定,即便父母不滿意,也應堅持執行並請求尊重。

此外,健康的界限是促成家庭和諧的關鍵之一。擺正人生中的優先次序,將對幸福生活起著重大影響。婚前,家人是我們最重要的人;婚後,妻子或丈夫取而代之,成為在我們生命中居首的人。因此,夫妻應凡事以配偶的想法和意見為優先考量。雖然在一些傳統家庭中,這樣的做法或許會被冠上「不孝」的名號,然而,健康家庭的重心與權利轉移,不僅能保護伴侶的感受,更能持續維護家庭的和樂。只要持守真理,必能一步步把人際關係導入良性循環,贏得婆媳和睦。

 

同理之心

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和諧共處,但性格、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差異難免引起磨擦。為此,同理和感恩之心在緩解緊張的婆媳關係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上帝提醒祂的子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3至5節)。因著人的罪性,我們傾向尋找別人的缺點,以自己的長處輕視他人之短,自然容易產生口角。若婆媳雙方懂得換位思考,反省自己的不足,體貼對方的需要,並以感恩和愛心彼此相待,相信必為夾在其中的兒子或丈夫,帶來極大的祝福。

「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 祂給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給行為純正的人做盾牌,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護庇虔敬人的道。」(箴言2章6-8節)

其實,不僅婆媳關係容易出現衝突,任何的關係都會因為人的罪性而造成傷害。每個人生階段都有我們需要戰勝的難題,每段人際關係都有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每個衝突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上帝是智慧的源頭,無論何時,我們皆可放膽來到上帝的施恩座前,祈求生命的智慧,謙卑學習建立滿有上帝的愛和恩典的家庭。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如果教會沒了會怎樣?(有聲中文)

作者:Lesile Koh,新加坡

翻譯:漱翎,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很難想像身邊壓根沒有教會會怎樣。一般情況下,教會至少都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可能是某個建築,比如一座老式的大教堂,一個現代的劇場,辦公樓的某個區域,又或者在某個人的家裡。教會也可以是某種固定的體系,比如一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群體,其中有牧師或長老帶領著其他信徒,定期地聚會或服侍。(「教會」甚至可以只是一個抽象描述的概念,例如,我可以說「我周日去教會」「我教會的教導是…」「我會去找教會幫忙」。)

如果有一天,我們稱為「教會」的建築被人為拆除了,或者被自然災害毀掉了,會怎樣?如果「教會」體系也不存在了,被禁止了,沒有人願意帶領和建立教會了,會是什麼情形?如果再也沒有人願意領導教會,服侍教會,沒有人願意講道、教導了會怎樣?你會怎麼做?

你可以考慮兩個選擇:

1.待在家,獨自堅持和操練你的信仰。你仍然可以自己學習聖經,跟家人一起禱告。

2.尋找基督徒同伴,想辦法,找地方與他們見面,因為你覺得你仍然需要與他們一起操練信仰。

一起敬拜和禱告

 

在新約中的教會形式被建立起來之前,上帝的子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都是聚集在一起敬拜他的。以色列人向上帝獻祭的時候,是以一個群體的姿態聚集在祂的會幕之前,集體獻祭。他們一起聆聽上帝借摩西的口所說的話語,一起讚美敬拜祂。

Jon Bloom是「Desiring God」組織的聯合創始人,他寫過一篇文章名為「為什麼我們不能忽視聚會這件事」。他更深一步地提到,上帝本身——注意上帝不是一個獨立的位格,而是三位一體的,就體現了集體敬拜的重要性。三位一體的上帝為亞當創造了一個陪伴者。Bloom指出,既然上帝的陪伴本身對於任何人來說就已經完全足夠了,為什麼還要為亞當創造一個陪伴者呢?他寫道:「亞當獨自一人,上帝看著不好」「問題的關鍵是雖然對於亞當來說上帝本身已經完全足夠,但是亞當一個人,無法承載,消化和體會上帝的純全。上帝的美好需要更多的人在一起才能體會。」

這就是為什麼希伯來書10章25節提醒上帝的子民不要放棄聚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上帝希望我們既要單獨敬拜他,與祂獨處,也要聚會在一起敬拜祂。為什麼?因為「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里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馬書12章5節)如果我們只是單獨敬拜上帝的話,那麼上面這段對於基督徒的描述就毫無意義了。

想像一下觀看一場足球比賽,你可以獨自一人在家,很舒服,很私密地在電視上觀看。但這當然比不上去現場,跟兩萬名呼聲震天的球迷一起擊掌,揮拳,吶喊來得震撼!沒有什麼能比分享著同樣的愛,喜悅和勝利更能讓我們彼此緊緊相連了!更何況我們還聚在一起慶祝上帝的偉大,歌唱耶穌戰勝死亡的得勝呢?

一起學習上帝的話語

 

試想如果你自己獨自一人學習聖經,你可以讀很多聖經註解和輔助書籍,但很快你還是會發現你需要有人幫助你更好的理解祂的話語,並且需要人指導你如何將聖經里的話在生活中活出來。因為聖經並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不是維基百科,你只要讀完就能完全理解和讀懂。它也不是一本故事書,你自己就能夠享受在情節中。聖經是上帝永活的話語,需要智慧地解讀才能將主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信仰更成熟的人和對聖經了解更深入的人來指導我們。我們也需要跟其他基督徒一起探討,分享我們的經歷和體會。耶穌在世的時候,上帝的子民在會堂聚集,聆聽上帝的話語和長者的教誨。我們知道,在學校的課堂上,老師會給我們講解新的概念,讓我們分組討論,這些都幫助我們理解和運用學到的知識。學校的學習尚且如此,我們在學習上帝的話語時不更應該這樣么?

使徒保羅是個學識淵博的法利賽人。他也曾強調過互相學習借鑒的重要性。「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歌羅西書3章16節)。

支持,鼓勵和彼此建立

 

基督徒的人生旅程會有熬煉,苦難和挑戰,獨自一個人走是非常困難的。雖然耶穌會陪我們一起走,負擔我們的重擔,但是同時上帝也給了我們同伴的陪伴,讓我們能鼓勵,激發,安慰和建立彼此。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會需要身邊小夥伴給予的安慰,一個擁抱,一隻傾聽的耳朵,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有人來鞭策自己,提醒我們不能自滿,要在信仰的道路上堅持到底。

羅馬書12章5節告訴我們,我們在基督里互為肢體。你不可能只靠一個部位的努力就讓整個身體強健起來,就像你不能僅靠做俯卧撐就能把身體鍛煉好一樣。身體每個不同的部位都要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才能「全身都靠他(耶穌)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其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4章16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要與上帝建立一對一的關係,但是信仰之路並不是要你孤身一人。

團契聚會

 

除非你是個隱士或者反社會分子,否則你總歸需要朋友的陪伴。我們不僅在困境時需要朋友,快樂的時候也需要與朋友分享。有什麼能比與朋友開懷大笑,一同出遊,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吃飯更讓人高興的呢?我們會在辛苦工作一天後跟同事一起愉快地聚餐,也會在放學後跟同學一起看電影。我們享受這樣的時光是因為我們跟同事和同學有著共同的經歷,一起同窗,一起共事。那與我們有共同信仰,價值觀和使命的人一起聚會難道不會更加美妙嗎?

歡迎新信徒進入基督的家庭

 

使徒行傳2章47節描述了上帝是如何藉由每天的聚會給初代教會添加信徒的,「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如果基督徒們停止聚會的話,新的信徒要去哪兒呢?他要向誰尋求建議和指引?誰來教導他,幫助他在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中成長?應該有某種形式的聚會來歡迎這名新信徒,把他介紹給其他信徒,並告訴他,大家信仰同一位上帝,在耶穌基督里是互為肢體的,肢體們會鼓勵他,給他力量,陪伴他今後的旅程。這樣的聚會會告訴他,他與上帝的關係既是個人的,也是集體性的,這也讓他更有信心,他的屬靈之旅並不是孤獨的。

如果有一天,「教會」不復存在了,不僅是教會的建築沒有了,教會的體制,組織等等都沒有了,會怎麼樣?答案是,基督徒們仍然會見面,聚會。

聚會的人數可多可少。聚會的頻率也不一定。地點可能是在某人的家中,也可能在公共場所,或者隨便找個方便的地方。聚會時我們可能會做很多事情,但是大部分時候會包括:敬拜讚美上帝,研讀聖經,一起禱告,分享經歷,彼此鼓勵和一起玩樂。就像我們現在在教會所做的事情一樣,因為「教會」的本意就在於此。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被呼召全職服侍?先考慮清楚這6個問題(有聲中文)

作者:Stacy Joy,美國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馨寧,中國

從聖經學院和神學院畢業後,我和丈夫Andrew與許多曾和我們一起夢想和準備進入事工的朋友們保持著聯繫。

然而,幾年之內,我們的許多朋友就徹底地離開了服侍。雖然並非所有人的經歷都令人傷心——有些人順應了上帝的呼召去了別的領域,但大多數人的經歷都充滿了巨大的痛苦、孤單、憤怒,有的人還經歷了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教會中有那麼多曾「明白」自己被呼召去做全職事奉的牧師和領袖離開了他們的侍奉?這些弟兄姊妹與那些長期事奉的工人有什麼不同?

我和Andrew就此談了很多,尤其是現在他已經當了幾年的主領牧師。我們的討論引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我們相信這些問題將幫助基督徒更好地辨別他們是否被呼召去全職事奉。

如果你正在考慮進入全職事奉,我和Andrew禱告以下六個方面的思考能幫助你透過聖經智慧來明辨你對侍奉的熱情。我們也盼望能夠給那些現在正在服事的人們帶去許多鼓勵,並幫助你們更加委身。

 

1.我被呼召了嗎?

從我很小的時候起,我的爸爸就一直是牧師。他總是說事奉是一個人所能做的最困難的事,但卻是完全值得的。雖然我和Andrew只開始侍奉了短短几年,但已經千真萬確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無論是全職還是兼職,事奉都是很困難的。如果沒有來自聖靈的明確引領,當爭戰來臨的時候,我們肯定會退縮。我們會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地聽到了上帝的聲音,我們的屬靈長輩是否搞錯了,甚至開始想我們是否可以用所學的技能和知識做些別的事情。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被呼召全職事奉呢?

下面的兩種方法幫助我和丈夫再次確定了我們的呼召,我們希望這兩點也同樣可以幫助到你:

我們禁食禱告,尋求上帝的印證。在聖經中,人們常常用禁食來表達自己對上帝旨意的熱切尋求,或者對上帝拯救的急切盼望(約珥書2章12節,以斯拉書8章21-23節,詩篇35章13節)。這種渴望比自己對可能需要獻祭之事物(經文中通常是食物)的渴望更深。在我們禁食的時候,上帝印證了Andrew和我一起事奉祂的心志,並加增給了我們喜樂,讓我們朝著侍奉的道路前行。這是多麼大的印證!

同時,我們敬重的教會和事工組織的領袖也對我們的恩賜給予了肯定。我們一直到現在都牢記在心的是,我們想做某件事並不等同於我們對其擅長或能夠做好。我們都需要真誠地問一問自己,我們敬重的領袖們是否也認同我們的召喚和恩賜?如果沒有,我們就應該放慢腳步,重新評估一下了。

2.我準備好接受更嚴格的批判了嗎?

 

雅各書3章1節說:「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

無論我們是被動地教導——以一言一行做著領袖的榜樣——還是通過講道、教導或寫作積極地教導他人,雅各書3章1節都應該使我們所有人定期停下來反省自己的內心,問一問:

我有在主面前常常悔改嗎?

我是否在努力過著讓他人無可指責的生活?

我是否渴望從我的屬靈長輩那裡得到誠實的反饋,即使是負面的?

如果我們對這幾個問題中的某一個回答是「不」,那我們就要在接任事工領袖之前三思了。我們都犯了罪(約翰一書1章8節),但全職的呼召也意味著要被更嚴格地評判,這要求領袖們清醒地意識到自滿的危險,並努力地治死自己生命中的罪(羅馬書8章13節)。

3.我在努力討上帝的喜悅,而不是討人的喜悅嗎?

加拉太書1章10節說:「 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嗎?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

在侍奉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要做一些未必能讓每個人都滿意的決定。

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確保我們討上帝喜悅的渴望大於得罪人所帶來的不適。

我丈夫曾經被要求為一對夫婦證婚,其中一個是基督徒,另一個不是。我們覺得憑著在主面前的領受我們不應該做這件事,就回絕了。結果,新娘的父母對我們非常生氣,沒有邀請我們參加婚禮。教會幾位長老也公開對我們的決定表示了反對。

當人們攻擊我們或不喜歡我們的事工時,他們往往不僅會挑站我們的服侍方式和能力,還會挑戰我們最珍視的東西——我們的神學觀點、接受過的訓練和我們的呼召。無論最終我們會變得多孤單,為了在上帝面前能夠無可指責,我們必須願意接受一切從人而來的不適。

4.我接受過系統裝備嗎?

 

Andrew,以及我認識的許多其他教牧人員,都與我分享過他們在每周傳道或教導時感受到的壓力——因為意識到他們所說的話代表了上帝的話語。這種壓力永遠都會有。

因為教師是有責任的,因此我們這些做領袖的——尤其是做教師的——應該接受培訓,以便我們能夠正確理解和講解經文。提摩太後書2章15節的話需要常常在我們耳邊迴響:「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做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為了能夠正確講解聖經,我們至少應該接受過某種形式的培訓,並持續通過閱讀好的主內書籍、聽講道及參加特會,來不斷學習和成長——不是把自己放在一個真空的環境中成長,而是依靠那些畢生都在研讀上帝話語之人的培訓和教導。

5.我有屬靈長輩嗎?

在我和Andrew經歷事工的艱難期時,幾位經驗豐富的牧師幫助了我們。

在那段時間裡,我丈夫與這些受人尊敬的長者們保持密切聯繫。他們置身事外,所以更能夠清晰地分析我們的問題,並用經文和他們幾十年的經驗來幫助我們。當我們需要做出改變時,他們會友好地糾正我們,在那段困難時期,他們就是我們的戰友,鼓勵我們信實地走下去。如果沒有這些人,我們很有可能會因為那段時間所承受的痛苦而不能繼續做長時間服侍了。

輔導工作對於建立成功的事工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為了使自己更好地經受起起落落,我們必須尋求前人的智慧和支持。

找經驗豐富的牧師或牧師的妻子,或者那些已經在長期從事你想要做的事工的人(比如兒童事工或老人事工)——那些在你犯錯的時候能糾正你,也能在你需要堅持的時候能清楚地給你指出來的人。

6.我的家人或配偶是否100%支持我?

 

主呼召我們所有信徒都要參與到教會的建造當中——即使我們的配偶還不信主。然而,如果你已經結婚並且正在考慮進入全職服侍,那麼你的配偶必須同樣有這樣的呼召。你倆不一定全都要參與事工,但由於一方的位置,另一方自然會被視為領袖、榜樣和輔導者。

沒有配偶和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我們幾乎不可能度過上述困難,而且孤獨感會令我們窒息。家人的禱告、鼓勵和支持是我們事工中的救生索。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願意優先花時間培養與家人的關係。因為Andrew選擇擠出時間來和家人建立關係,當他可以進入事工時我們一家人都很樂意地支持他,因為他在我們身上花了心思。一家人一起事奉真的是一種極大的快樂!

願我們都能在上帝賜給我們的這一生中,信實地走在祂呼召我們走的道路上。如果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你想做的事,還有哪些你有恩賜的事,還有什麼你喜歡做的,為了上帝的榮耀,就去把它做好吧!

然而,如果你真的覺得被呼召去全職服侍,不但聖靈會在每一步都與你同行,而且你也會進入一個激動人心、富有價值、並且有恆久影響力的人生!我們在與基督里的弟兄姐妹並肩同行、一起愛他人並與罪惡鬥爭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緊密關係是我們能擁有的任何其他關係都無法比擬的。

侍奉是無比珍貴的,被呼召也是一件獨特的禮物。我和我的丈夫毫不後悔把我們的生命奉獻給這一使命,也想不出在這些年裡我們還能做其它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事情。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雅各書靈修 | 因為憐憫,所以憐憫(有聲中文)

作者:Raphael Zhang,新加坡

翻譯:熊永蘭,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讀經:雅各書2章12-13節

我熱愛閱讀和寫作。因為文字和言語對我影響極深,我知道它們可以很大程度上治癒一個人,但在傷害人方面亦然。所以我曾非常厭惡那些因著自己不夠小心而出口傷人的人。

然而當上帝使我意識到語言能力是祂賦予我的恩賜時,我開始對此改觀。雖然對於我來說這恩賜如此的自然,但對他人並非如此。與此同時,上帝讓我看到了我生命中的一些弱點,而其他人可能恰巧在這些方面很有恩賜。

例如,我一直很難做到守時。上帝讓我明白,我應該用恩典對待那些在話語方面容易跌倒的人,就好像我希望在自己遲到的時候,別人能理解我一樣。

我們都傾向於去論斷他人,不光是因著他們軟弱,還因著他們沒有按照上帝的要求去行。尤其在當我們偏心待人時,這種情況會更嚴重(2章8-11節)。但是雅各告訴我們在「言語和行為上」要以恩慈待人(第12節),因為我們都「將受到律法的審判」(第12節)——就是基督透過福音使人脫離罪惡得自由的律法(也見1章25節)。

雖然我們知道因著耶穌為我們贖了罪,作為信徒的我們不會再被定罪(羅馬書8章1-2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受審判,換言之,有一天我們都要為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在上帝面前交賬(哥林多後書5章10節)。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上帝以憐憫待我們,我們也應該以憐憫對待他人。「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馬太福音7章2節)。

耶穌教導我們說:「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章7節)。在不饒恕人的惡仆的寓言中(馬太福音18章21-35節),祂也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以無憐憫的方式對待別人,上帝也會同樣對待我們。雅各在2章第13節講了同一個道理。

雅各繼續講到「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第13節),因為上帝喜愛憐恤(彌迦書7章18節)。既然我們的父滿有憐憫(以弗所書2章4節),當我們運用智慧並甘心樂意地去憐憫別人時,我們就行在了上帝的心意中(羅馬書12章8節)。

當我們珍視天父所珍視的,以祂待人的方式去待人時,我們就真是祂的孩子了。

問題反思:

1.你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嚴加論斷別人?怎樣做可以幫助你在這些方面更有憐憫?

2.你認為基督的律法帶給你自由了嗎?怎樣做可以幫助你更加享受上帝為我們所安排的愛的律法?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