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未來

創意圖文:走進未來

作品名稱:走進未來

繪圖作者:Chin

作品描述:我們都在期盼未來,然而未來卻好像太小,塞不下任何挑戰。但現實生活是充滿挑戰的。如果新的一年我們需要什麼,一定不是自己的決心。而是帶著信心,走進風暴、走進困難、走進迷茫。知道當我們尋求祂的時候祂會與我們同在,保守我們,並且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像祂。

 

走進婚姻中的磨合

走進新工作的壓力

 

走進升學壓力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二十三歲的我,決定不再徒然等待上帝使用我(有聲中文)

作者:思恩,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Yibin,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回顧二十三歲的人生,我經歷了一些事,也做了一些決定。

曾經的我會質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像是:難道我的人生就只能讀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然後,就回天家了。就這樣而已嗎?若是按照這個邏輯推理,最多再過十年,我就必須停下腳步,為自己的家庭全身心地付出了。

我不甘於這樣的人生。但是,我到底想過怎樣的生活呢?我不要過世界上人們都羨慕和追求的生活,而是要過上帝喜悅的生活。那麼問題又來了,怎樣才是祂所喜悅的生活呢?如何才算是活在上帝的旨意里呢?

直到我看到馬太福音中講述天國的一段: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章21節)

唯有遵行上帝旨意的才能進天國。我相信這與馬太福音28章中提及的大使命不可分開。我記得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很想要傳福音,因為這是耶穌給我們最大的使命。但是那時候,我很害怕,也不懂得如何用最溫和和不冒犯人的方法告訴我的朋友關於耶穌的事。我記得當時我屢次禱告卻都無法突破。

還有就是當時我渴望身邊能有更多的基督徒朋友,但上帝卻沒有給我安排。在需要陪伴和鼓勵的時候,我身邊一個主內朋友都沒有。因此,我只能把問題藏在心裡,到星期日才能在教會中告訴我那裡的朋友。我為此屢次向阿爸天父祈求,但是,我並沒有看見祂的作為。

然而如今二十三歲的我回頭去看這些事情,才真正看見了祂的奇妙恩典與作為,淚水不禁濕了我的眼眶。在傳福音方面,祂給我開了很多道路,預備了很多不同的機會向朋友講說福音。久了,我也真的不再害怕了,也不再覺得自己奇怪,開始越來越有話語的智慧。除此之外,我還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結交了許多基督徒朋友。每當擔憂和害怕時我都能夠與他們分享,彼此鼓勵。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章18-20節)

如今看來,對於大使命,我有了不一樣的看見。我不想要只過個讀書寫字的二十三歲,我想要在30歲之前,接受上帝給我的特別的使命。雖然我不知道這使命會是什麼。可能是要我在教會裡服事,也可能是要我在音樂方面做事工,亦有可能是要我在關懷事工方面做些什麼。雖然我還沒有特別清晰的方向,但我願意去嘗試,拿起上帝擺在我面前的每一次機會。

有個朋友曾經提醒我,不要只說不做。他因着興趣去當了學校一項特別項目的輔導人員。他要做的就是通過電子郵件,與他人一對一的聊天輔導。而他收到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就被問了誰是上帝?你瞧,上帝使用我們的方式各有不同,但若你願意被祂使用,祂會通過每一個機會使用你我。試想,如果我的朋友只想專心地讀書,而推辭了這一機會,他可能就錯過了被上帝使用的機會。

除此之外,在事工上面,我們是不是只有雄心而不願意付出行動呢?

雅各書1章22-25節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唯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我相信,雅各書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不只是要因着聽了道心裡火熱,而是要切實地活出不一樣的生命來。

因此二十三歲的我決定了,不再徒然等待上帝使用我,因為我確知,祂已經在我生命中動工了。只是我還要等待祂如何用祂的恩典帶領我前往不同的事奉里。未來的道路很漫長。我也許會跌倒,會想放棄。但是,正如雅各書1章2-4節中所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我知道一切都是祂對我的磨練。我也相信,靠着祂加給我的力量,我凡事都能做。二十三歲不是終點,而只是個開始。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異恩典

小凱:中國比加拿大更像家

中国比加拿大更像家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顧靜,中國;封面繪圖:閃電小熊,中國

小凱(化名)有着一頭棕色的頭髮和一雙灰藍色的眼睛,說著一口標準的加拿大式英語。因此,對於初次見面的人來說,聽這樣一位18歲的姑娘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並說自己裡面其實是「半個亞洲人」時,都會非常驚訝。

不僅如此。和大部分同齡人不同,這個低調的年輕人沒有選擇直接去上大學,而是暫停了學業,到離出生之地千里之外的地方——中國,去教小孩子學英語。

如果問她為什麼做這樣不同尋常的選擇,她的答案很簡單:中國是她留下記憶最多的地方。小凱在家中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二,雖然出生在加拿大,但從小隨父母在中國不同的地方長大,直到15歲才回到自己的祖國。這之間她還在菲律賓生活過一年。

在中國生活的日子不僅使小凱愛上了這個國家和這裡的人們,並讓她看到這裡孩子們的需要。在她長大的地方,童年的小夥伴剛滿六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而在此後的六年裡,她們都要遠離家人,每年只能回家呆兩個月。

所以,當她在加拿大完成了高中的學業,並在聖經學校學習了一年以後,便決定不像她的朋友們那樣直接去上大學了。18歲的小凱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決定返回中國,到寄宿學校去做一名志願者老師。在談到怎麼會有這樣的決定時,她說:「是爸爸讓我有了這個想法,而上帝給了我信心」。

小凱知道,很多人不能理解她暫停學業的決定。對她的高中同學來說,高中畢業之後一般都直接上大學,他們的世界就是鄰里和學校。但對小凱來說,這是難以理解的生活狀態。她說:「我很開心自己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

當然,她的朋友們大多也不會明白在異國他鄉不斷地換地方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小凱出生后不久,一家人就搬到了中國,兩年之後去了菲律賓,一年之後又回到中國。過了三年,一家人又搬到中國的另一個地方,與當地的少數民族傈僳族人生活在一起(傈僳族人通常分佈在緬甸、中國西南部、泰國以及印度的山區)。

很多小凱的同齡人都對她在跨文化背景中非同尋常的童年感興趣。與她在加拿大的同齡人不一樣的是,小凱的青少年時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姐姐以及其他跨文化背景的小孩一起逛海灘、爬山和爬樹度過的。她回憶道:「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爬到山上去給我家養的羊找飼料」。

意想不到的是,當小凱一家為了幫姐姐開始大學生活而搬回加拿大時,15歲的小凱卻遇到了最大的挑戰。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適應過程。她說:「我有六個月都陷在抑鬱症當中,因為我根本不想待在加拿大。我覺得我當時可能還沒有準備好適應那裡的生活。我很想念在中國的朋友,我覺得加拿大人跟我很不一樣。我害怕永遠也找不到一個真正能理解我的朋友了。」

她甚至開始生上帝的氣,覺得上帝沒有給她能夠分擔困難的朋友。但後來上帝對她說話,讓她明白自己已經把友誼看成了高於上帝的偶像。

當意識到自己把人生的價值和幸福建立在是否得到友誼上,而不是上帝本身時,她開始悔改。「我告訴上帝‘你是我的一切。擁有友誼很好,但是我也可以沒有它。我可以被你所滿足。’說這話時,我在加拿大還是沒什麼朋友。」

就在小凱向上帝悔改之後不久,上帝賜給她一些關心她的好朋友,其中有一些還是基督徒。

如今,除了大姐,小凱全家都回到了中國。對於小凱來說,回到中國的感覺就像回家一樣。她希望作為寄宿學校里唯一的基督徒老師,自己能夠給孩子們帶來正面的影響,讓他們能夠感知上帝的屬性。她說:「真希望上帝可以使用我,讓孩子們知道上帝是誰,並幫助他們更加靠近上帝。」

雖然小凱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會持續多久,但她確信:拿到大學學歷(最好是教育學學歷)之後,自己還想繼續教書。「我想去菲律賓教書,教孩子,尤其是那些不被人們重視的被寄養在別處的孩子們。我想成為一個讓他們感到被珍視,可以與他們分享上帝的好消息的老師。」

當小凱11歲認識到自己的生命屬於上帝時,就曾承諾委身上帝,現在她要實現自己的承諾。她說:「祂給我生命,對我有一個計劃,因此,我要讓祂在我生命中完成那個計劃。只有這樣,我的生命才會真正有意義。」

對於雅米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做現在在做的事?」小凱回答說:「我知道上帝愛我,對那些還不明白上帝的愛的孩子們,我很有負擔。我希望他們能明白上帝愛他們,也希望他們能和我一樣,在基督里找到確據與平安。」

 

*此文章英文原文和翻譯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那一年,我決定退學去宣教

The-Day-I-decided-to-Quit-School-1024x613作者:Amy Ji,新加坡;翻譯:Fish Lin,中國

16歲是大多數新加坡學生學業的分水嶺。大家在這個時候要決定之後是去技校、去兩年制大專還是在專科院校選修課程。對我來說,16歲,是我決定退學去宣教的日子。

當然,這並不是大家通常所了解的那種“我聽到上帝呼召”的故事……

16歲那年,我參加了一場一年一度的宣教大會。因為買不起門票,我就申請成為了大會的一名志願引座員。在大會的最後一晚,知名來華宣教士的後裔戴繼宗(James Hudson Taylor IV) 先生用流利的中文為大會做了結束致辭。我聽后感動得一塌糊塗。當他開始邀請大家加入宣教行列時,我舉起了手。

聽起來特別光輝,對不對?但不幸地是,我其實是想借“宣教”來擺脫壓力與束縛——那年我學業堪憂,成績慘淡的我既討厭老師,又沒幾個稱得上“真心朋友”的同學——夠醜陋吧。

但是,我完全沒料道上帝為我預備了怎樣的經歷……

當我媽問我是不是明白會遇到怎樣的挑戰時,我自信滿滿地回答說,不就是在農村生活跟教點書,沒什麼的。出乎意料,我媽居然立馬同意了我的決定,並幫我聯繫了她的好友 —— 一位在東南亞的宣教士,又給我訂了為期六周的往返機票。我,就這麼出發了。

旅途才過去11個小時,我就完全懵了——語言不通、座位下面居然有四隻雞動來動去、行李也被隨便塞在了卡車頂部的某個地方——太可怕了!

這跟我之前想的太不一樣了!由於沒有電,大家全都八點睡覺五點起床。我借宿在一個兒童宿舍里,因此不得不給30個小孩和5個大人煮飯、打掃衛生和做農活!還要料理其他瑣事,比如帶晨間查經和餵雞。因為學校沒有電腦和教科書,所有的課也都只能使用粉筆和黑板來教。

當然也不全是不開心的事兒。我漸漸喜歡上那些孩子,他們也成為我最好的語言老師。我實在太喜歡他們了,就把自己所有的補貼都用來給他們買文具。在那兒,每一天還有特別美麗的景色、清新的空氣和涼爽的夜晚。

但我開始極度想家。我再也不想早餐吃鹹魚粥,午餐吃船面,大熱天還要頂着蚊帳打地鋪,睡在咯吱作響的地板上了。每天早上要花45分鐘翻過一座山才能到達最近的學校,還是在隔壁村,這樣的事情也真是讓我厭倦了。我好想回家。

因此六周一過,我二話沒說,打包好行李就回家了。回去后我繼續完成了學業,獲得了學位並考取了教師文憑。之後我又去了那個兒童宿舍四次,也探訪了許多亞洲其他地區的山村學校。

一轉眼,十年過去了,我依然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宣教士,服侍上帝。但我知道,宣教不是用來逃離現實的捷徑,也不是一個輕鬆的行當。許多人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來預備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學習語言、練習教導,還要修跨文化交流的課程。

16歲那年的短宣徹底改變了我對宣教的認識。我已經吸取教訓,學會等候上帝,再也不像年少時那樣憑己意行事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