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與上帝的關係

加深你與上帝關係的5種方法

翻譯:悅,中國

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哪一種關係比我們與造物主兼生命意義給予者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然而和其他關係一樣,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也會經歷起伏。有時候我們會感覺上帝離我們很近,知道祂陪伴我們走每一步路。有時候卻感覺上帝離我們很遙遠,祂似乎與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與上帝建立穩固的關係能給我們力量,使我們即使在艱難的日子裡也能過得充實。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加深與上帝的關係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方法了,對吧?

因為上帝通過聖經讓我們認識祂是誰,再沒有比這更好的認識祂的途徑了。正如先知以賽亞提醒我們的,「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唯有我們上帝的話必永遠立定。」(以賽亞書40章8節)。

如果你在讀聖經的低潮中(即便不是),去嘗試改變一下自己的讀經方式吧。別再總是每天讀一小段,而是坐下來讀完某本書的幾大章,以了解全局。亦或者,如果你本就習慣大篇幅閱讀,那麼請花時間去研讀某幾節經文。去借閱注釋書,使用參考書,或者更改你的查經時間。別忘了和別人分享你對經文的新見解或與上帝建立的新連接,同時問下他們今天學習到了什麼。

 

和我們其他的關係一樣,我們也要常常跟上帝交流,並傾聽祂的話語。

然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要跟上帝講什麼。你會跟祂說你為之感恩的事情嗎?你會向祂認罪嗎?你會為自己的需要向祂祈求嗎?你曾經就單單地向上帝訴說祂多棒嗎?

當我們處在當下的生活中不知道該如何禱告的時候,我們總是可以借用詩篇來禱告。詩篇不僅涵蓋了整個人類的經歷史和情感進程,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可以親近上帝的藍圖。我們可以像詩人一樣向上帝呼求,祂必垂聽並在愛中回應我們(詩篇17章6-7節)。

 

在耶穌臨死前,祂告訴門徒,「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約翰福音14章21節)。

這句話再直接不過了。如果我們愛上帝,我們就會順服上帝。聖經給了我們與父母以及與意見不同之人的相處原則(以弗所書6章1-2節),(羅馬書14章第1-21節)…..它也提醒我們要追求美善(腓利比書4章8-9節),保持謙卑和滿有憐憫(歌羅西書3章12節)。

儘管有時候順服會有帶給我們短暫的不方便、讓我們有不舒服的感受,但我們知道最終的結果是好的。這是上帝出於愛所賜給我們的命令,祂要保護我們,並引導我們歸向祂。

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我們也要愛自己身邊的人——縱使在艱難的時候,或者我們身邊的人很不可愛的時候(約翰一書4章19節)。

這並不需要很複雜。我們可以請人喝杯熱巧克力;慷慨的獻出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我們也可以參與教會的某項服事。最後,再不濟,我們都可以為他人禱告——特別是為那些我們難以相處的人。

我們可以通過關愛身邊的人來學習如何更好地愛人。即使有時候我們並不想去愛,也讓我們不斷去嘗試吧。這樣做,我們是在儘力活出上帝的心意,跟祂的關係自然會更加親密。

 


最後,讓我們單單得去享受上帝的同在和祂賜下的恩典吧。當你抬頭的時候會看到藍天嗎?這是我們親愛的上帝創造的。你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風的涼爽嗎?這些都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你有手指和腳趾嗎?這都是值得去感恩的!

在我們領受的所有恩典中,沒有哪一個能與上帝祂自己相比!祂為了與我們建立關係,犧牲了如此之多。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更棒的嗎?讓我們滿心喜樂地來回應祂吧。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每日旅程:為什麼要禱告?

20161020-770-425

作者:Mike Wittmer

翻譯:湘穎

讀經:路加福音22章39-44節

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1-42節

耶穌知道祂的天父不會答應祂的請求,但祂還是禱告了。祂為了拯救我們必須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祂依然懇求天父撤去祂「苦難的杯」(路加福音22章42節)。為什麼耶穌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卻仍要禱告?因為祂是為著即將面臨的極大苦楚禱告(路加福音22章44節)。耶穌之所以禱告是因為禱告並不在於得到想要的,而是在於我們和天父的關係。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上帝希望我們向祂祈求呢?若我們所求的是按着祂的美意,那麼祂自然會預備好交到我們手中。假如不是,就不會成就。那為什麼上帝還要求我們通過祈求,尋找,和叩門來獲得我們所求的呢?(馬太福音7章7-11節)。為什麼上帝要我們為日用的所需來禱告呢?(路加福音11章3節)。

因為祂知道,禱告是於我們有益的。

你有沒有約會過你覺得太過優秀的人?當你和她在一起的時候你由衷地高興,可同時你也會在她的美貌和魅力面前退縮。你害怕做錯事,害怕說錯話,因此你表現得十分不自在,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如果對方聰明的話,她會向你提問,好讓你說話。因為她知道,若你們的關係想要更進一步,你必須要能夠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沒有什麼關係比上帝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更不平衡了。我們是這個關係里不匹配的一方,很容易被上帝的無限美好和威嚴所震懾。然而,祂想和我們建立一個真誠的關係,所以祂想出了一個辦法,讓我們能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上帝不需要我們在禱告中告訴祂我們所需的,但祂知道我們需要禱告。讓我們去告訴天父我們的所求吧,即使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上帝想要聆聽我們的話語,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對祂說話!

思考:你今天需要向天父祈求什麼?為什麼將你的想法告訴祂如此重要?

晚安

作者:糊桃圈
praying-hand
這是一個關於「晚安」的故事。

他和她分居兩地,彼此用微信聯絡。他們一有空就與對方分享自己做了什麼,吃了什麼,遇到了什麼人,有什麼樣的心情……似乎他們就在一起。這樣的交流沖淡了思念的味道。

某天深夜,她在睡前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打開微信,想看看親愛的他有什麼留言。平時,無論她多麼疲倦,只要有他的消息,她就會精神抖擻。然而,那一晚她只能失望地入眠。在她心裡,能天天和自己說「晚安」的,只有他。這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哪怕是最親愛的母親,或者親手養育長大的孩子。一聲『晚安』,道不出婚姻的真諦,但每一次臨睡前的問候,卻唯有婚姻裡的關係才能做到。

我們時常稱呼耶穌為『我心所愛的』(雅歌1章7節)、『我的良人』(雅歌1章16節)——可是我們會和這麼親密的主說「晚安」嗎?

我想,主耶穌不需要我們每夜都對祂說「晚安」,但祂喜悅我們每晚和祂親近後說的那聲『阿門』。「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雅各書4章8節)因為,「親近上帝是與我有益」(詩篇73篇28節)。我們個人和上帝的聯絡,就在這聲『阿門』中得以維持;一個不對基督說『阿門』的基督徒,是對信仰的藐視。整卷詩篇是禱告的詩篇,是作者對上帝說『阿門』的詩篇。無論是疲乏或激昂,危難或平安,作者都不忘與上帝親近,而他們所得著的益處「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書2章9節)。

婚姻是上帝給與我們最美妙的禮物,若不好好經營,再美妙也只是「人生若只如初見」。正如上帝白白的救恩,若沒有真理的持守和真情的聯絡,到頭來不過是心靈的慰藉。

道一聲「晚安」的柔情,正如那禱告後的「阿門」——溫柔,篤信。

願我們時常「阿門」,也不忘「晚安」。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自我價值,基準何在?

indentity - pattern
人自然的傾向,是把人生幸福、自我形象建立在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之上,比如:

˙長相漂亮 ˙頭腦聰明
˙口袋多金 ˙肌肉發達
˙相貌出眾 ˙天資聰穎
˙養尊處優 ˙能力超群
˙尋歡作樂 ˙引人注目
˙家財萬貫 ˙呼風喚雨

因為自己長相、頭腦、財富、力氣不如人,就覺得自己差勁,這是天大的謊言。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絕大多數的人,卻相信這樣的謊言。以為只有臉蛋漂亮、衣著光鮮、反應敏捷、存款多多才算是真有價值。

此外,孩子從小是否受到照顧,能否得到關愛,也和孩子的體格、聰慧,甚至父母的社會地位有關。所以,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就取決於他們如何符合這個自私、多變世界的標準。其實不然,這些東西,都有自身的價值,但只有在最高準則的指引之下,我們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以感恩的心來增加財富、修飾儀容、增強能力、擴張影響力。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切,必須善盡其用。做人打扮整齊,衣著搭配協調,當然沒錯,起碼也能讓自己覺得神清氣爽一些。

那麼,我們追求的是金錢、還是誠信?在乎的是外表好看、還是行動良善?首先關心的是取、還是捨?我們的行為是隨波逐流,還是超越環境、順從內心引導、有目標和道德?一切和品格有關的問題,對自我形象,有極大影響。但影響最大的,乃是上帝在我們心中陶冶出來的品格。

那麼,怎樣才能陶冶出這種品格呢?對此問題的價值觀回答有許多種,但使徒保羅寫給羅馬人的信特別有幫助,因他把「健康的自我形象」與「人跟上帝的關係」聯繫起來,這一點很有道理。保羅在第12章談到,建立上帝所喜悅的自我形象,有三個步驟:(1)放棄自己的權利,相信上帝,讓祂在我們身上成就一切事。(2)要抵擋社會壓力,不屈從物質主義。(3)用上帝的思想言語來更新自己的意念。

本文摘自探索叢書《自我形象-聖經怎麼說》一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