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上帝

四個跡象表明上帝不是你的最愛(有聲中文)

作者:何佩欣 ,新加坡

翻譯:曉晴,中國

有聲播讀:Caroline,中國

 

我成為基督徒已經很長時間了,但卻發現一個事實:生活並沒有因此變得更輕鬆,我依舊是那個以自我為中心、自負的自己,甚至有時都不曾察覺。每每想起,我心中都充滿了愧疚和懊悔。但大多數時候,我只會輕輕拍拍自己,安慰自己說:「我也沒有那麼壞」。

雖不願承認,我依舊很難把上帝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儘管我知道上帝有多麼愛我(羅馬書8章31-39節),即使我有罪,祂依舊那麼信實(何西阿書2章14-15節),並揀選我成為祂的兒女(約翰福音1章12-13節)。

當然,還有些時候,當我在查經小組或是教導中發現了自己的罪後,我也試著把生命的焦點「更多轉向上帝而非我自己」,但這種時候總是轉瞬即逝,不久之後我又會把自己放回駕駛室,卻把後備箱(沒錯,甚至都不是后座)留給上帝。

以下這四個跡象來自我的個人經驗——當然我並不為此驕傲。我想邀請你們和我一起認真評估一下,你是否也會有意(無意)地這樣做。

 

1.你知道要遵循聖經法則…..但你更關心社會法則

每天,我們都要做出成百上千個決定,從諸如上班穿什麼的小決定到與誰結婚這種改變一生的決定。儘管我們內心深處都知道,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我們依舊任憑自己的生活由社會價值觀掌管:這個專業會讓我找到體面工作嗎?和這人結婚能帶給我財務上的安全感嗎?與這人打交道能助我晉陞嗎?由於思考著這些問題,我們做出的決定就如同這個世界一般,是為了實現自我。

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明白真理,就會用完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什麼或誰才是上帝視為重要的。

這個世界吹捧有錢的、有名的、有權的、自命不凡的和排名第一的人。但是上帝卻祝福窮人,包括那些被邊緣化的,祂關心弱者,讚揚謙卑的人,也關愛最不起眼的。真理翻轉了我們過往的所有認知。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基督那個與世界完全相反的國度,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應該和這個世界不同。我們會按照上帝的價值觀來做決定么?我們是否會為窮人慷慨解囊,向社會邊緣人士伸出援手,幫助活在困難和疾病中的人呢?是否會關注謙卑的人和最不起眼的人呢?即使這會影響到我們的財務、情感或身體?

 

2.你看重上帝的想法…..但更看重其他人的想法

在我剛開始工作的幾年中,我很努力,並且會因老闆或同事的賞識而沾沾自喜。我不在乎加多少班,但是當工作未被認可或老闆對我不滿時,我就感到非常受挫。甚至在下班後,挫敗感和自我懷疑還一直充斥著我的大腦,讓我無法做其他事。

儘管理智告訴我,我的工作是為主做的(歌羅西書3章22-25節),我的情感還是更在乎來自世俗主人的肯定。對另一些人來說,想取悅的可能不是老闆,但也可能是合作夥伴、另一半,甚至是朋友。不論這位「世俗主人」是誰,我們要記住,最終對我們重要的是上帝的想法——不是他們的。畢竟,我們是屬祂的:祂創造了我們,愛我們,拯救了我們,並且最終會審判我們。

最近,我在讀一本由DesiringGod.org網站的作者和主任編輯Marshall Segal寫作的書——《尚未成婚(Not Yet Married)》,它使我改變了對工作的態度。在作者建議的「每份工作的八個目標」中,第一點就提到我們應當「渴望彰顯上帝的偉大」。我們關心的應該是上帝的榮耀,而非尋求世俗主人的肯定和認可(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馬太福音5章16節)。

這就意味著要重新審視工作(或生活)和成功的真正內涵。假使我們未能從辛勤工作中得到認可和回應呢?如果我們有機會帶領日常生活中的人認識上帝,那麼我們也就成就了更大的價值與永恆的意義。

 

3.你關心他人…..但更關心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結束了一整天忙碌的工作,每個人都想要守護屬於自己的「個人時間」。今天我工作很辛苦,應當犒勞一下自己。我們可能會放縱自己看最新的劇集,去健身房鍛煉或是就窩在沙發里刷刷微博。

我們都知道,讀聖經最能幫助我們了解上帝,並且我們也被呼召在教會服事、關心弱者(馬太福音25章31-40節)。但我們卻告訴自己,可以先滿足自己的需要再去思考這些事情。我們內心的憂傷不是來自社會中的不公正,而是因為個人空間被侵犯、被打擾。

有時,當有朋友遇見困難約我見面時,我會因為覺得很費時間和精力或者甚至就是因為那個時刻不想去而推脫或改時間。

但是耶穌用自己的行動和話語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們活著不單單是為了自己。

跟從基督的一個重要印證就是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耶穌(馬太福音16章24-26節)。我們被呼召去犧牲,看重別人勝過自己,不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要追求他人的利益(腓立比書2章1-4節)。總之,我們對他人的愛是從上帝來的(約翰一書4章7節),如果按照這個真理生活,我敢說我們永遠都不用為自己的需求擔憂了。

 

4.你關注諸多的罪…..但不關注自己的罪

從今年年初開,我們查經班開始學習何西阿書。從中,我知道不順從上帝和通姦一樣嚴重。但我們作為誠實守信的人一般不會覺得自己的罪有那麼重。我的意思是,貪婪怎麼能和不忠相提並論呢?善意的謊言怎麼能與通姦相比呢?作為基督徒,我們面對的最大危險就是:認為我們比非基督徒更正義、更值得被救贖。

我有無數次對他人的行為嗤之以鼻,在報紙上看到犯罪的報道時感到震驚和憤怒,甚至會認為別人「沒救了」。這些時候的我,正居高臨下地用自己的標準評判他人,忘記了自己也一樣有罪,需要恩典和憐憫。我忘記了上帝才是最終的審判者,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一生向上帝交賬——而不是他人的。

正因如此,當親密的家人、朋友善意地指出我生命中的不順服和罪時,我是心懷感激的。雖有心痛,但他們提醒了我自己是多麼地需要被拯救,上帝是多麼地慈愛與憐憫,賜下祂的獨生子為了拯救像我這樣的人。

寫下以上幾點後,我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去變得更好。即使我不能解決自己身上的這些問題,我也更清楚地認識到了,我需要禱告祈求上帝,讓自己更多了解祂的美好、恩典和真理。是上帝讓我可以看見(約翰福音6章65節),只有當我看到祂是多麼榮耀時,周圍的一切才自然會相形見絀。我禱告你也能夠有同樣的看見。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10YearChallenge升級版:上帝如何改變了你的生命?

作者:Aryanto Wijaya,印度尼西亞

翻譯:奇奇,中國

如果你最近有關注社交媒體,一定看到了#10YearChallenge這個很火的標籤。標籤下面是你朋友10年前和現在的對比照。 Facebook和Instagram上滿屏都是這樣的信息。

雖然看到過去10年來我和朋友們外表上的變化真的很有趣,但這個流行活動也讓我思考了這些年來我生活中發生的其他變化。

其實我從前一周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當時我的一個教會領袖要求我們思考信主以來我們生活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聽到這個問題,所有人都不做聲了。我們微笑地看著彼此。直到教會領袖逐一叫到我們,我們才開始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的回答各不相同。我的大多數朋友們都認為他們變得更有耐心,更有活力,或者更懂得感恩了。當輪到我回答時,我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發現我在過去10年里的變化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2009年時,我對未來充滿了恐懼,但在2019,我意識到我大多數的恐懼都是毫無根據的——生活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可怕。

在我經歷的所有這些過渡和轉變中——離開家去上大學,搬到不同的城市工作,處理大大小小的家庭矛盾——每一步上帝都與我同在。雖然我的人生旅程遠未結束,但我所經歷的每一次風浪都在提醒我上帝是良善和信實的。

如果我必須回答「上帝如何改變了我的生命?」這個問題,更具體地,我會說祂改變了我對生活的看法,讓我學會了珍惜每一天的生活。過去10年的經歷告訴我,生活永遠不會一帆風順,困難很容易讓我們變得懼怕和消沉。然而,我可以把它們全部都交給上帝。祂或許不會改變我的處境,但祂一定會利用這個處境把我塑造成祂希望我成為的人,而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改變。

三年前,我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大學畢業後,我搬到了另一個城市工作,但我對自己的未來十分悲觀。因為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感,我認定自己選錯了職業。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遠離家人和好朋友,我也感到很孤獨。我感到面前的困難如此之大,覺得自己真的沒有辦法戰勝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看到其實我並不孤單,因為上帝與我同在。這樣的認識改變了我對生活和工作的看法。

我意識到我的生活就像是從海岸到山頂的旅程。當我在岸邊時,大海滿是巨浪。暴風雨來臨的時候,海浪越發澎湃,讓我心生恐懼。但如果我選擇繼續前行並專註於登頂,我對大海的看法就會發生改變。雖然一路上我可能會經過滿是鵝卵石的崎嶇路面,但是當我最終登上山頂向下看時,海浪似乎變得不像之前那樣可怕了。我只看到了寬闊無垠的藍色大海和平靜的海面,這使我的心平安。

當困難來臨時,我們要麼選擇留在海岸邊被巨浪打濕,要麼選擇定睛山頂一路前行,直到我們到達安全的高地。

我並不是在說我們應該逃避困難,而是說要改變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讓自己更有智慧地應對。我們可以選擇以上帝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因為知道上帝與我們同在並將幫助我們克服困難,我們就可以不再陷在焦慮中,而是滿有平安。

我很喜歡申命記32章11-12節,它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上帝是如何引導我們的:

「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這樣,耶和華獨自引導他……」

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引導可以比作一隻老鷹故意攪動雛鷹的巢來喚醒它們,但老鷹一直在看顧和保護雛鷹,直到它們足夠強壯可以獨自飛行為止。

親愛的朋友們,不管我們在未來的10年或20年內會經歷什麼,上帝永遠都不會離開也不會拋棄我們。如果你也參加了#10YearChallenge的挑戰,不要僅僅記錄你外表的變化,也花一些時間來思考上帝如何帶你度過了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吧,並記住在你接下來的人生中祂也會繼續如此帶領你。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為什麼有人會相信所有的宗教都殊途同歸?(有聲中文)

作者:Jose Philip,新加坡

翻譯:Patty Song,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關於作者:Jose目前在RZIM (Ravi Zacharias International Ministries)事工亞太區參與講道和護教工作。同時,他還在新加坡聖經學院、浸信會神學院和馬來西亞聖經學院教授護教學、基督教倫理和福音與文化課程。

現如今,大多數人都不太接受 「真理是絕對的」這個觀念了。

事實上,這個觀念讓某些人覺得很不舒服。我們既想要自己判斷和決定事物的真偽,又同時希望別人說真話。於是矛盾來了。連我那想像力豐富,今年12歲的孩子最近都告訴我說:「編造事實」更有趣,我們還怎麼奢望別人說真話呢?

編造事實或假設某件事是真的並不是孩子的特例。我們都更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感覺和更看重事情是否對我們有利,而非它本身是否是真實的。當世界都在說「真理是相對的」時,那些虔誠的宗教信徒肯定會因不認同而受到挑戰。

作為一個奔波在世界各地的傳道人、教師和基督教護教學者,我經常會收到邀請,去給來自不同背景的聽眾們講各種不同的話題。有一次,我被邀請探討這樣一個問題:「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指向同一個上帝嗎?」在準備這次討論的過程中,我決定做一個快速的調查。我想弄清楚兩件事:1)人們真的相信所有宗教都是一樣的嗎?2)為什麼呢?

自此之後,每當我去咖啡店或圖書館之類的公共場所,我都會在筆記本電腦上打出很大的一行字:「為什麼會有人相信所有的宗教都指向同一個上帝呢?」,讓坐在我旁邊的人能看得清。

這是一個有趣的實驗。因著這個實驗,我得以和很多人進行了很多次有趣的對話。實驗結果表明,和大多數人所想的正好相反,宗教並不是一個讓人反感的話題。通常,旁邊的人很快就會看到我的問題,並問我:「難道不應該是這樣的嗎?」

而這恰好證實了我之前的猜測,即很多人都相信一切宗教都指向同一個上帝——無論這個人自己有無宗教信仰(並且這個人可能對那些宗教的教義、主張或教導完全不熟悉)。更讓我吃驚的是,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有權持有這樣的觀點。這一事實讓我看到,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能不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比發現真相本身更為重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並不奇怪。因為如果真理是相對的,那當然得由我們自己來決定什麼是真理。因此,當我們發現有人主張真理是絕對的時候,我們會認定他是武斷甚至是傲慢的。現在,如果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這是個新的思潮,還是人類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認為的呢?」,我想我們會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會相信我們所相信的?

在遇到諸多對宗教「獨一真理」的宣稱的反對後,我大致將這些反對歸為以下三種類群:誤置的信心、隱藏的傲慢和出錯的信任。前兩個實際上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所以我將在重點討論第三點之前先對前兩點進行簡短地說明。

這三種態度都與「表明立場」有關。當堅持真理不具有排他性的時候,我們是在試圖不去站任何一隊,當然也就不會與任何一方發生衝突。然而,我們之所以會這麼做,原因有很多種。

 

1.誤置的信心

大多數人之所以認為所有宗教信的都是同一個上帝,是因為他們對其中任何一個宗教都沒有徹底的了解,所以無法得出任何其他結論。一般,堅持這個結論的人傾向於認為,偉大的宗教肯定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們都教導我們去行善、去愛、去服侍他人、照顧弱者和弱勢群體、不去傷害人並且要講真話。因此他們理論到,這些宗教講得都對,所以一定都是正確的。

然而,這個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這些宗教的基本教義和準則。所以說這是一種誤置的信心。

 

2.隱藏的傲慢

還有一些人對任何聲稱排他的信仰或呼籲絕對真理的人感到不快。他們認定 「只有一種方式是正確的」這一主張本身就是錯誤的。他們認為,聲稱只有某一種宗教是正確的,而其他宗教都是錯誤的說法是非常自我中心的。在他們看來,既然我們都是凡人,誰又有權力判斷別人的對錯呢?

然而,當他們宣稱「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相同的真理」時,他們難道不是在聲稱自己比不同宗教的締造者們知道的更多嗎?在這些宗教的創始人中,無論是如來佛祖、穆罕默德還是耶穌,都聲稱自己是通往上帝的唯一道路。如果我們說這些宗教都指向同一個上帝,難道我們不是在說我們知道的比所有這些創始者加在一起還要多嗎?這種態度的背後隱藏的難道不是傲慢嗎?

 

3.出錯的信任

暗藏在誤置的信心和隱藏的傲慢之後的,是出錯的信任。有一次,當我在談話中問對方是否相信所有宗教都一樣這個問題時,他明顯一下子變得煩躁不安。「作為一個印度人,你怎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他反問道。「我相信你應該很熟悉聖雄甘地說過的話。」(甘地,被稱為印度之父,曾帶領印度進行獨立戰爭。他曾明確地表示,他相信所有宗教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這個人的反應十分典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透過權威人士的看法來了解真理的。我不禁想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印度人,所以這位博學的紳士才會引用印度建國之父的話來挑戰我的宗教立場。於是,我直截了當地問他是否因為我是印度人才引用甘地的話。他微笑著回答說:「沒錯!」

我們並不認可「強權即公理」這一說法,因為我們知道純粹的強權無法驗證真理。然而,當我們談到流行概念或者某個名人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得出同樣的結論呢?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一個概念或事物很流行,或者一個人是名人就表明它或他是正確的呢?

我並不是說名人所持有的觀點或者某樣流行的事物一定是不好的,也不是說甘地是個輕率的人。我只是想問:「某個人在某一個領域十分傑出,是否就證明他對事情的判斷和看法都正確無誤呢?」

我想許多相信所有宗教都指向同一個上帝的人是善良、聰明且真誠的。但這足以使他們的觀點正確無誤嗎?真誠,就像流行趨勢一樣,並不足以檢驗真理。我可以很真誠,但錯得很真誠。

當然,甘地的思想水平是超群的。作為一個印度人,我十分感激他。若不是因著他的勇氣和無私的奉獻,我們到現在還會是一個封閉的國家。但是,這是否意味著他認定所有宗教都是一樣的觀點是正確的?

眾所周知,主耶穌的教導,尤其是聖經中記載的登山寶訓曾對甘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他卻無法接受基督信仰本身的教義。他在基督教義中挑選了他喜歡的部分,並從印度教的角度對它們進行了重新解讀。他對釋迦牟尼的教誨也持同樣的態度,他把釋迦牟尼看做是印度教的偉大改革者。在甘地看來,釋迦牟尼的犧牲精神和在生活上的無暇都給印度教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從本質上來說,甘地是從一個宗教的追隨者(而非創始人)的角度來選擇真理。所以,如果我們相信他,是不是信錯了人呢?

 

到底誰說得算?是創始人還是追隨者?

我想那些持所有宗教都一樣這一觀點的人,其背後的動機也許是高尚的,比如追求和平與和諧。然而,這並不代表這種想法的擁護者可以將世界宗教融合成一個混合體。我們沒有權利把某個宗教獨有的應許不加區分地承諾給所有人。你如果不維護吠陀的權威或支持種姓制度,就無法涅槃,同樣,你若不選擇單單跟隨耶穌,你也不能得到「永生」。

不同宗教宣稱的真理主張都是排他的,我們應該認真對待每一個的獨特之處。同時,我們有責任選擇是讓這些獨特來分裂彼此還是選擇無論彼此多麼不同都和平相處。然而,我們並沒有權利重新定義不同宗教所宣稱的獨一真理,並說他們相信的是同一個上帝。

既然每個宗教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在教義上也是排他的,那麼,它們就不可能都是真理。我相信,明確了這一點便會打開我們對真理的探尋之門。同時,拋開我自己的基督信仰來看,我發現從耶穌所宣揚的真理主張進行探尋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因為他不僅聲稱自己是上帝,同時也給出了驗證他的主張是否屬實的實際證據——祂的死亡和復活。正如使徒保羅所寫的: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書15章14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天父改變了我的生命狀態(有聲中文)

作者:Elisa,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美君,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小盒,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編者的話:你和你的父親關係如何?當初你認識天父的時候是怎麼認為祂的呢?這之後你的生命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今天的文章或許能夠讓你看到自己的影子,帶你數算天父的恩典。

 

我地上的父親

上帝透過家庭展現祂的愛,祂要兒女被父母疼愛。然而,人總是軟弱的,不是所有父母親的愛都能完全地展現上帝的榮美。

從我懂事的時候起,我就寄住在親戚家裡,不知道被父母疼愛的感覺是什麼。我印象中的爸爸,是一位嚴肅、憂愁和不善於表達愛的人。我們之間沒什麼交流,關係也不親近,我甚至是懼怕他的。

 

天上的父親

成為基督徒后,我才知道自己還有一位天上的爸爸。我當時想:天上的爸爸是誰啊? 祂就像地上的父親一樣嗎?在一次的營會中,我有機會更深認識天父。那一次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聖靈的觸摸。原來天父很愛也很疼我,祂告訴我說:“祂會補償我童年失去的父愛。” 當時的我頓時淚流滿面,因為我不知道原來在我心裡是那麼在乎父親的愛。

但我又如此想:“如果天父愛我,為什麼會讓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就離棄我,我好像是不被愛,不被這個世界歡迎的?” (因母親曾經想過不要還在腹中的我)。耶穌卻透過詩篇139篇13節告訴我:“孩子,你錯了,在你母胎中我就看顧你,我保護你,你出生的時候,我在你身邊迎接你,擁抱你,你能明白我有多愛你嗎?” 這讓我真實體驗到天父的愛和用心,祂是何等愛我們,甚至差遣祂的愛子,來到世上為我們捨命,釘在十字架上。從此以後,我越來越想了解這位天父是誰。所以我用了一年的時間閱讀完整本聖經,藉着讀經,我一天比一天更了解祂的特質。祂是慈愛,憐憫,充滿恩典的天父,祂的愛比天高,比海深。當我越認識祂時,我就也就悅懂得愛,因為天父先愛我們,祂也教導我如何去愛。

 

原諒我的父親

在發覺天父的愛之後,慢慢地我對父親的認識也改變了。當我開始禱告天父給我力量去寬恕我的父親時,我開始從懼怕他轉而成為敬畏他,這反而讓我能夠體諒他過去的情緒和感受。原來他其實是非常疼愛我的,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上帝的醫治之手,修復了我和地上爸爸的關係,也重新改變了我對天父的認識。天父其實非常在乎我們與祂的關係,希望我們更多了解祂的特質,才不會被世上的敗壞影響。祂渴慕與我們有親密的關係,每一天祂都希望我們跟祂講今天我們所發生的事情。天父要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祂想做我們一生的倚靠。

 

恢復與天父的關係

為了與天父爸爸有美好的關係,我開始學習如何與祂溝通。每個早晨,我歌頌讚美祂,感謝天父的保護和看顧,使我晚間能安然入睡。我也會禱告交託一天所要做的事,求主帶領和引導。原來,有倚靠的感覺真棒,我從此開始信靠祂,不再是獨單一個人生活。

每一天,我會默想經文,思考天父今天要我做什麼,我要如何為祂而活。到如今,這仍然是我與天父不可缺少的溝通習慣。晚上,再以感恩的心,為今天好或不好的事禱告,以及為有需要的人和事情代禱。

我深知,如果不是上帝的愛在我裡面,我就不能堅持着靈修,禱告,讀經,以祂的愛來愛父親。若是哪天我沒有禱告,就會覺得做什麼都無法順心順意,自己也會變得容易暴躁,失去方向。我的生命不能失去主的同在,有天父的陪伴,我便有力量去面對每一天。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