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基督徒,享樂的界限在哪裡?(有聲中文)
作者:Jonathan Malm,美國
翻譯:沙漠中的綠洲,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事實是,我從沒有像過去幾年這樣玩得那麼嗨。這幾年,我自己給自己打工,太太在學校上學。因為我們的時間比較自由,又沒有孩子,所以我們安排了幾次非常令人驚喜的旅行。
比方說,我們剛從拉斯維加斯回來。我們在那兒呆了一周,看了不少表演,參觀了當地幾乎所有的賭場。還有幾個月前,為了吃當地的卡津美食(Cajun food),我們說走就走,飛去了新奧爾良。我們當天來回,就為了秋葵燉鍋(Gumbo )和法式甜甜圈(beignets)!今年,我們還去了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我們真是認真入了“玩”這個圈。
但是我要去多少次拉斯維加斯才算真的玩夠了呢?在玩樂這件事,上基督徒的界限在哪裡?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享樂呢?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聖經也給出了一些對我們有幫助的行為原則。一方面,提摩太前書6章17節告訴我們,上帝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而另一方面,我們是因着一個更高的目的而蒙召的,那就是行公義,愛憐憫,做事謙卑,培訓門徒,關懷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以及過聖潔的生活。
這兩者看起來好像是相互衝突的,但實際上並不是。事實上,我認為享受生活可以使我們更加親近上帝。享譽盛名的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在《詩篇擷思》(Reflections on thePsalms)中寫道:「一切的享樂都會自然地生髮出讚美。」所以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應該是「我們透過享樂在讚美誰呢?」
當我們知道是誰賜予了我們所享受的百物之時,我們就有機會讚美我們的造物主。因着基督徒們能讚美一切美好事物的源頭,我們會不會是有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享受生命每一個點滴的群體呢?
娛樂本身是一件好事,是一份恩賜。
然而,如果我們不注意,到了一個程度,娛樂就變成了享樂主義。享樂主義的意思是我們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受樂趣。對於信徒來說,那絕對是一種廉價的生活方式。它完全無視上帝放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
那麼問題來了,享受生活樂趣和享樂主義的邊界到底在哪裡呢?答案因人而異。
為了幫助我們檢視自己是不是有陷入享樂主義的危險,下面這三個問題我們應該經常問問自己。
我是否變得沉迷於玩樂?
玩樂太容易使我們分心了。酒精、旅行、電視、糖果傳奇…..不要太多。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讓人忘記現實。但這種逃避心理很快就變成了癮症——成為了我們的捆綁。在加拉太書5章1節中保羅告訴我們:「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雖然在這段經文中保羅所指的是割禮,但這個原則可以應用於任何形式的挾制——律法的挾制,嗜好的挾制,或是被任何上帝沒有呼召我們去做的事挾制。
享受本應該使我們感到自由,而不是被捆綁。
我是否忽略了我的使命?
如果對玩樂的追求讓我們無法完成上帝給我們的使命,它就變成了享樂主義。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去度假。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位牧師,休一周或兩周的假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上帝的呼召是永恆的,但並不是說你得連軸轉。即使宣教士也有假期。我的爸爸就經營着一個宣教機構,而他要求他的宣教士們必須去休假和充電。這是一種安息的方式,使他們在侍奉的時候更加有效率。
但是如果大量的假期花費讓我們無法再去慷慨解囊幫助他人,或是阻礙我們在所蒙召的事上發揮影響力,我們就是在忽略我們的使命了。上帝呼召我們,讓我們在所處的環境做光做鹽。千萬不要讓追求玩樂阻礙了這一點。
想到追求玩樂,你是覺得理所應當還是出於感恩呢?
在生活中基本上每個人都曾在某個時候說過「我應當有個假期!」但是,事實是,真的沒有什麼是應當的。反而,是上帝的恩典讓我們能夠擁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有假期不是應當的,而是因着恩典,上帝賜給了我們度假的機會。作為信徒,擁有這種對待享樂的心態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能否以感恩的心來看待生活中的享樂呢?這樣的話,我們將會更加享受生活,並且有機會來讚美賜予我們美好生活的上帝。
享樂有時,工作有時。「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傳道書3章)這段經文是要我們在不同的時節都能享受生活。多多地去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吧。但是當其他時節來臨時,讓我們也盡情投入其中。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