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人際關係

圖文特輯 | 用健康的方式面對衝突

作者:YMI X Amy Domingo (@amy_domingo)
翻譯:Verena Chi,台灣
有聲播讀:悅悅,溫哥華

作品描述

試著想像一下沒有衝突、分歧和互相傷害的生活。就算有不愉快的情況出現了,我們也可以開心地握手言和,尊重彼此不同的觀點。這樣的生活將會是多麼幸福與和諧!

然而很不幸,我們都是罪人,活在破碎、充滿罪的世界裡。衝突總是存在,並且確實地發生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

儘管衝突讓人感到很不舒服,但只要我們使用聖經教導的健康方式去處理,它就可以幫助我們成熟並成長,使我們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

因此,當我們在面對冷淡的響應或是對方做出具有攻擊性的被動回复時,該如何不以同樣的方式回應呢?

雖然很難,我們還是應該盡力以愛來回應,不輕易發怒且不計算人的惡(哥林多前書13章5節)。聖經也提醒我們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歌羅西書3章13節)。

如果再有衝突發生,我們有以下行事指南供大家參考:


有時候避開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遠比面對他們來的容易。於是我們遠離對方,私下醞釀情緒。

當然我們可以用時間來修復傷口,但未被解決的憤怒或不饒恕可能會吞噬我們,最終讓關係變得無法挽回。

不論我們在事件中擔任哪個角色,聖經都教導我們饒恕是解決衝突的最佳方式。

要原諒傷害我們的人是一件困難(甚至不公平)的事,但是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我們一樣,我們也要彼此饒恕(以弗所書4章32節)。如果我們傷害了別人,也要尋求對方的原諒(馬太福音5章23-24節)。


對方對我們造成的傷害非常深。每當回顧事件時,憤怒和悲傷就會在內心浮現。他們現在居然還敢來找我們談話!就讓他們吃閉門羹,這樣他們就知道自己錯了!

拒絕對方,或是給予冷淡的響應,或許可以帶來掌控的感覺及幻想,但無法釋放我們心中真正的憤怒,也無法給對方解釋或道歉的機會。

如果在發生衝突的情況下要與對方交談很困難,我們可以禮貌性地告知對方自己目前還無法面對。但請向他們保證,一旦等你準備好,你願意撥空談論。

畢竟聖經告訴我們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言15章1節)。所以,在尋求和解之前,稍​​微冷靜一下情緒是較為明智的做法。

有時候我們和對方的交談不但沒有解決衝突,反而產生更多小小的爆發。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做事,不願意理解對方的觀點。

在衝突過程中過度闡述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不但是個壞主意,也容易否定對方,好像他們所說的不值得我們參考。

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反復發生,我們可以反思自己堅持己見的原因和理由,是否是驕傲在作祟?羅馬書12章16節說道“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為聰明。我們可以求上帝除去我們的驕傲,賜下祂的恩典幫助我們帶著謙卑的心處理問題。

我們可能不小心越線,得罪了親密的朋友或同事。我們都希望對方能夠把這件事視為玩笑,輕輕帶過,但他們卻為此批評了我們。因著自我防衛,我們會生氣地認為:“這只是個玩笑,根本沒必要因此而生氣。”

儘管在內心已經知道自己錯了,我們還是會編造一堆藉口和理由來維持顏面,反過來指責對方小題大做。

認錯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箴言28章13節鼓勵我們要承認離棄罪過,必蒙上帝的憐恤。在這種情況下,認錯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去了解他們的感受並道歉。


“真不敢相信對方居然這樣說我們?!他們怎麼可以這麼無理控訴我們一堆!”為了讓對方感受一下同樣的滋味,我們決定嚴厲抨擊,仔細推敲每一個字句,以牙還牙。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血肉之軀或許能短暫感受良好,但我們釋放出的惡意可能會引起更激烈的爭論或進一步毒害一段關係。

箴言18章21節告訴我們“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他的、必吃他所結的果子。”雖然在怒火中燒時我們很想說出具有攻擊性的話語,但是我們可以祈求上帝引導我們的舌頭,即使在生氣的時候也說出滿有恩賜,不帶惡意的話語。


天啊!有人對我們做了最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真是令人震驚、氣憤和感到背叛……我們現在真的很想告訴別人我們究竟經歷了什麼。

雖然封閉自己的情緒不是件好事,而且發洩出來有時確實有助於清理混亂的思維,但請注意每個從你嘴裡說出來的話語——我們都不想為怒氣中所說的話後悔及遺憾。

箴言十九章二十節鼓勵我們尋求智慧的勸教和訓誨。所以讓我們在情緒和緩、冷靜過後,和一群值得信賴的親密友人們分享狀況。這使我們能夠安全地向信任的人告知整個事件,同時也保護另一方的聲譽。

因為大吵一架,我們彼此為了佔上風,挖出了對方過往的錯誤來爭辯。 “你還記得上一次你這樣做嗎?”我們彼此氣急敗壞地說……

互相重傷跟攻擊,尤其是提起對方過去的錯誤時,會使人產生優越感(其實只有一點點)。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後悔當下所說的話。到那時為時已晚,說出的話已無法收回。

我們必須記住愛是不計算人的惡(哥林多前書13章5節),而舌頭就是火……能污穢全身……(雅各書3章6節)。與其挖對方瘡疤,我們可以試著制伏我們的舌頭(雅各書3章8節)並選擇用恩典來調和我們的言語(歌羅西書4章6節)。

“親愛的某人,我真的不敢相信你會說出這樣的話。”當我們生氣時,我們會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憤怒的訊息,以便羞​​辱冒犯我們的人。不僅如此,同時我們也在等待同情的響應湧入……

噢!甜蜜的複仇啊!我們的血肉在這時因宣揚對方的醜事而暫時感到被撫慰,殊不知已在這段關係裡造成無法修復的傷害及破裂。

哥林多前書13章5節提醒我們,愛是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與其在公開的社交媒體上羞辱對方,何不透過日記把心情寫下來?或是假裝寫一封信給對方,在情緒過後把信撕掉?

對方無情的話語傷害了我們,但是我們不告訴對方,而是採取被動式的進攻戰術。當被問及我們的感受時,我們就說“你應該知道我什麼感受。”

我們都會覺得對方應該知道我們的感受,畢竟他們就是傷害、羞辱我們的人!但其實大多數人無法讀懂我們的心思,而且含糊的響應或玩心理遊戲容易導致更多的誤解或對他人的不滿。

箴言24章26節說道“應對正直的,猶如與人親嘴。”因此,最好是以誠實的態度(加上機智的方式)告訴對方他們是如何傷害我們,而不是希望他們能讀取我們的心思、弄懂我們的想法。

當然,要如何解決衝突,讀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但最棒的是,我們不需要倚靠自己的力量。只要我們向上帝求,上帝會賜下祂的智慧(雅各書1章5節)幫助我們面對及處理問題。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也可以尋求主的安慰及醫治。我們也能求上帝提醒我們衝突永遠不只是自己和他人的對立,而是一個可以共同面對、努力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使我們彼此的關係更堅固。

下次當你發現自己面對沖突時,不要本能地做出反應,而是考慮如何以敬虔的方式應對這些棘手的情況!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2021

從「特金會議」看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當中的矛盾

作者:Andrew Koay,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者的話:本文並非正式的特金會議評論。

這事兒終於發生了。6月12號,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正式會晤,一起討論彼此為促進世界和平所制定的計劃。全世界的目光在此刻都聚集在了他們身上。這次會面從有風聲開始足足吊了大家好幾個月的胃口。人們一直在猜測此次會面是否能夠成行。他們到底會不會會面呢?計劃看起來一會兒可行,過一會兒又黃了。各種不確定來回反覆,加起來比我們教會一起唱Chris Tomlin《How Great isOur God》的副歌次數還多。

結果,我們看到一張兩人共同簽署的聯合聲明,確定了朝鮮半島的無核化,以及雙方對世界和平的真切期盼。如果你問我,我會說這個結局有那麼一點點虎頭蛇尾。

反而,筆者認為這次會面的真正勝利在於兩國領導人的私人友誼有了突破。你看到他們第一次見面握手時的溫馨畫面了嗎?這真是一個歷史性時刻!

還有當他們坐在一起靜靜地簽署共同聲明的時候。別忘了,還有當他們在享用油封牛小排「工作餐」時兩人彼此友好的互視。

當天遠不止是兩國之間鑄就了和平。用特朗普的話說,他們兩人也「建立起了非常特殊的感情。」

所以我想說,如果我們只在這次會面中看到了世界和平的進展而忽略了特朗普和金正恩建立的友誼和聯結是不是有點可惜了?以下是我在這次特金會議中總結的,關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矛盾的三個方法:

 

1.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面對面交談(而不是通過網絡)

有人提到「covfefe(特朗普在推特上自創的詞)」了么?不可否認,美國總統特朗普@realDonaldTrump(特朗普的推特賬號)是個推特達人。但也正是因着社交媒體,我們差一點就錯過了這麼美好的一段友誼。在兩國領導人通過官方媒體不停爭論時,特朗普使出了他唯一的「滅火」招數——使用自己的推特賬號以火滅火。他甚至發推文稱金正恩是「火箭小人兒」,還不忘提醒其他國家金正恩手裡正握着核武器按鈕。

再瞧瞧當特朗普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機面對面與他的朝鮮對手交談時的景況吧。

同樣地,當我們和別人發生衝突時,我們或許也應該放下手機尋求面對面解決問題。雖然科技給我們帶來了諸多便捷,也使交流更加快速方便,但是面對面的用心交流仍然是無法取代的。

交談如果能以禱告開始,並且其中有一些食物分享就更好了——看看特金會面時共進午餐帶來的美好果效吧。結束時,彼此再禮貌地道聲再見,按慣例加上一句:「願主的平安與你同在。」

 

2.找一個合適的中立地點解決衝突

和許多人理解的不一樣,新加坡不在中國。事實上,谷歌一下就會知道,新加坡離中國有3500公里,它是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新加坡分別與朝鮮和美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也就使得它成為了此次會面的完美中立地點。

對於我們也是一樣:找到一個中立的地點對解決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找一個你的朋友和你都覺得舒適的地方。最好是能找你們教會的司琴幫你們彈一個舒緩的背景音樂。當他的演奏讓你們的靈魂安靜下來的時候,再堅硬的心也會變柔軟。

 

3.第三方的介入可能會有幫助

因着韓國跟朝鮮的外交關係有了不小的突破,金正恩委託韓國來做牽線邀請特朗普參與這次會晤。在3月8號那天,當特朗普接受了韓國的邀請時,全世界都為著最終有可能看到特金友誼的發展而歡欣。

然而,就在上個月,當特朗普為反擊朝鮮的「巨大憤怒和公開敵對態度」而宣布取消此次會面時,很多人開始擔心我們可能再也無法看到特朗普和金正恩面對面了。

此時,韓國介入了。韓國總統文在寅幫忙平息了兩國領導人之間的矛盾,並保證了此次會面的順利進行。

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也可以從特朗普和金正恩的關係處理中學到很多。讓我們來看馬太福音18章15-16節中講到關於另外帶一個人去促進和解的部分。一個建議就是可以邀請你們的青年團契牧師來做這個第三方。如果他沒有在忙着刷最前沿的美食資訊,那他大概就可以幫忙了。

但如果這些都失敗了,你和朋友還是很難和解,這時候可能就該遵行耶穌在馬太福音18章17節中所說的,讓整個教會介入了。希望到時候衝突可以和平解決,大家仍然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因此,我們看到這次的特金會議收穫頗豐。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份和平的聯合聲明,還學到了不少關於處理人際關係矛盾的技巧。用特朗普的話說,這真的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

你有沒有把人際關係偶像化?(有聲中文)

作者:Melly Tjoa,澳大利亞

翻譯:Lomo Yeung,中國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的生命現在還不完整。我要等待我的王子穿着閃亮的盔甲策馬而來,一把把我拉上馬,摟在他的懷中,揚鞭而去!那樣我的人生才完整。」一天晚上,在參加一個關於愛情的講座時,我和在場的每一個人聽到這句話時,都笑了出來。

但當我深入思考時,卻發現我們不光對男女關係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作為社交生物,我們(包括我自己)都會情不自禁地把我們所處的任何關係變成自己的偶像。就在去年,我換了一所新教會。在那裡,我切身體會了人們常說的「教會應該是一個大家庭」是怎樣的情形。幾個月的時間裡,大家的熱情好客、溫文爾雅令我印象深刻。我遇到了很多既有愛心又十分謙卑的人,讓我十分欽佩。美麗的事物總能吸引我們的眼球,而我們也會很自然地去高舉它,讚美它。上帝在創造我們的時候,並非只是將我們設計成需要並可以享受彼此關係的人,同時也把敬拜的功能和目的放在了我們裡面。這樣一來,我們自然會想要去高舉某些人或者某段關係。反正對於我而言,當某樣東西看上去很美好時,我就會立馬盲目崇拜,而常常忘記自己其實還沒有看清它的全貌。

把關係偶像化帶來的問題

當我因為新的「家庭」和新的人際關係而倍感欣喜的時候,理智卻提醒我不要過於激動。畢竟,人際關係的本質是:只要是人,就總會讓你失望。

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告訴我她對一個新朋友很失望。她以為她可以和這個新朋友建立一段深厚的友誼,卻在更多的相處后發現對方並不是她最初想象的那樣。這發生在她認識對方的一個月後,整個事情讓她很沮喪。

我的朋友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看清了現實,但我要了解新教會可能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但結果都是一樣——失望最終還是會到來。(可能來自於我們自己也可能是因着對方。)

我並不是說因此我們就不應該在人際關係中投入時間與精力了。但或許,我們應當重新審視我們看待上帝慷慨賜予我們的這些人際關係的態度。

怎麼辦?調整心態

1.明白人際關係是天堂的縮影

如果上帝祝福我們,給了我們一個溫暖、關係緊密的教會,想象一下當我們最終去到天堂會是什麼模樣?我們當下的美好關係和團契帶給我們的喜樂應當讓我們對未來有更清楚的概念。這理應激勵我們渴慕與盼望天堂里的永恆喜樂。

當我們對於當下的人際關係和其象徵意義有了清晰的認識,我們就能夠更正面地享受其中的快樂。並且,即便最後結果不如人意,我們也能欣然面對。

2.定睛源頭

我渴望自己能夠像那些讓我欽佩的人一樣,但我需要提醒自己,我終極的榜樣應該是基督耶穌本人。如同加拉太書5章22-23節中所說的,屬靈的人會結出聖靈的果子。但最終,這些果子的真正源頭是耶穌基督。

你若正在努力地效法基督以外的某個人,那你就完全本末倒置了。就像保羅呼籲哥林多教會的會眾時所說的——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 11章1節),讓我們把對某個人的欽佩之情轉變成效法基督吧。

3.安息在上帝裡面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罪惡的世界里,我們總會有失望——不管是對那些我們厭惡的人還是我們所敬佩的。因此在面對人際關係帶來的失望時,我們應當更加理智,不要那麼在意這些屬世的事物。

這樣的失望也和我們永恆不變的上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祂永遠是良善的且永遠不會令我們失望。這個事實應該促使我們更加與祂親近並在祂那裡找到安全感。

4.默想十字架

我發現在別人冒犯到我時我會很難寬恕對方,而這通常是因為我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這樣的時候,我需要想起耶穌基督,祂也曾被苦待(並且到了最惡劣的程度),但祂卻完全原諒了對方。而我僅僅是吃了一點小虧而已,再說了,我也不是像耶穌那樣完全無可指摘的。

事實上,當別人冒犯我的時候,很有可能我也冒犯了他或者她(有可能通過外在的反擊也有可能通過內心的宣洩)。因此,我們不光要嘗試去原諒他人,也應當尋求他人的原諒。十字架不僅提醒我們祂願意寬恕,也在提醒着我們祂寬恕了我們所有人。正是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了寬恕和赦免,我們才能夠去寬恕別人。

當我們過於抬高一段關係時,它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傷害。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那種顯然有問題的關係和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好」的關係。

然而,當我們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時,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經歷其實可以讓我們直面現實的不完美並促使我們更加靠近基督,同時也讓我們能像基督一樣甘願去愛那些不配得的人。藉著聖靈的幫助,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活出上帝所喜悅的模樣。

因為最終,最重要的不是人際關係也不是我們自己,而是耶穌基督以及我們能更有祂的樣式。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耶穌竟然沒有羞辱她

grace

作者:Sandy Zhuang,中國

每每讀到聖經約翰福音4章中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的故事時,我都會由衷感嘆。按背景來說,這位婦人生長在信仰不「純正」的撒瑪利亞地區,生來就被猶太人嫌棄、隔絕;按社會地位來講,她身為婦女,處於弱勢,一般陌生男子不會在公共場合與之搭訕,所以連耶穌的門徒都「稀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約翰福音4章27節);最關鍵的是,從以往的經歷來講,她已前後與五個男人結婚或同居,恐怕已受盡周遭責備、鄙夷,甚至為了避開其他人,要特意在正午時間出來打水。而耶穌卻是一位猶太男子,更是聖潔的上帝,當這個婦人走到耶穌面前時,祂不但沒有避開她,反而滿有尊重地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耶穌竟然沒有羞辱她!

如果仔細體會,我們不難發現,用羞恥感操控別人使之改變,或許已成為我們人際關係中常見的現象之一,基督徒之間也難免於此:學習不好會被人稱為「學渣」,工作做不好會變成「豬一樣的隊友」,而在教會,當敬拜習慣跟傳統做法不同時,亦可能被輕易定義為 「不屬靈」或「不合上帝心意」。父母對孩子的言語傷害更是不勝枚舉——「你笨死了」、「你怎麼一無是處」、「豬腦子」等等。希望別人改變或許並非惡事,但選用羞辱的方式則會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傷害。這種羞辱常常讓人產生被拒絕的感受,並間接傳達給對方「你就是不夠好」的信息,讓受到羞辱的人因為人際關係的壓力或羞恥感所帶來的疼痛而被迫做出改變。一旦羞辱成為習慣,受羞辱的人就會逐漸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不夠好,並且長期處於人際關係的張力和對羞辱的恐懼里……

與此相反的,卻是耶穌那樣無條件的接納。無論對撒瑪利亞婦人,還是妓女、稅吏,耶穌從沒有羞辱過他們,反而呼召他們成為自己的門徒和朋友。接納是了解一個人生命的真相卻不定罪。這種接納給人安全感,讓人無需努力掙得什麼,而是可以懷着感恩的心真誠付出。得到耶穌接納的撒瑪利亞婦人不再恐懼別人說三道四,反而熱心為基督作見證。聖經路加福音19章也記載,得到接納的稅吏撒該同樣誠心悔改,由聚斂錢財變為熱心周濟窮人。

曾經,因為誤解與其他原因,我受到了自己尊敬信任之人的嘲諷與羞辱,以至有一段時間我都會反覆做噩夢並驚醒。我覺得自己帶着「罪咎」與「羞恥」的記號,唯恐別人再指責我,甚至恐懼別人注意到我或說話時提到我。我對人際關係感到絕望——我覺得不會有人認同我的想法,不會有誰再聽我的意見。我的生命並沒有得到改變,只是被壓傷。直到後來,在好友的強烈鼓勵下,我說出了生活中的不易和上帝對我的憐憫,竟得到了許多平時不太熟悉的基督徒朋友的真誠體恤。我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寫成文字,也意外得到了素昧平生的牧師的認可和推薦。如此一連串事情的發生,讓我明白那不可能是巧合,而是上帝藉著信徒的群體向我彰顯接納和鼓勵——我不需要刻意討別人喜悅,也無需偽裝或恐懼。即便有人認為我很糟糕,上帝依然愛我、使用我,看我為寶貴。耶穌不是高高在上「施捨」救恩,而是就在我身邊。祂了解我過往一切的動機、行為和羞恥,卻用尊重的口氣說:「請你給我水喝。」這份接納讓我有勇氣不再封閉自己,更可以主動修復人際關係。

透過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上帝教導我用同樣接納的眼光看待別人,而不是只期待別人改變。以接納的心提出建議,或許要很久才能看到改變,也要在這個過程中經歷很多忍耐等候,但那份改變卻是出自真心、源於感恩的,是一個生命成長自然結出的果實,一個愛的果實。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 約翰一書4章19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