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仇恨

停止仇恨,學會饒恕(有聲中文)

作者:Olivia,中國

語音播讀:Melody,加拿大

愛是一種正向,積極的能力。相反,仇恨則是一種負向,具有破壞性的能力。

我曾經是個非常愛記恨別人的人,甚至多少年前的仇恨都還記在心裡。最後導致了我開始憎恨自己,無法走出苦毒的捆綁。

直到2014年被教會牧養後,我才知道了饒恕二字。在牧師為我禱告的時候,上帝幫我挪去因著性騷擾而捆綁我的深深仇恨,我人生第一次感到了如釋重負。原來我一直像一個挑擔子的人,把仇恨的擔子全都挑在自己的身上。而那一刻我把它們全部卸下來了。我不需要再死死地抓著那些傷害我的人不放了,因為我知道公義的上帝會做出審判,他們雖然逃過了法律的制裁,但在上帝來的那一天卻不可能逃得過。我也慢慢開始對他們生出了憐憫之情,自己也開始喜樂起來了!有一次我在路上聽讚美詩的時候,上帝讓我原諒了一個曾經深深侮辱過我的男人,我甚至開始為他能信主而禱告。當時我的心得到了完全的釋放。我感到無比喜樂。這兩次我都經歷到了上帝的大能,祂親自挪去了我內心的仇恨,釋放了我的心,讓長時間被仇恨和苦毒牢牢捆綁著的我完全得到了自由。我對上帝充滿了感恩!

在那之後,我知道了這節經文:「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章14—15節)我開始省察自己,知道我自己也是個罪人,並且在不斷犯罪得罪上帝。如果天父不饒恕我的過犯,那會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詩篇130篇3節)我從那時起做了一個決定——我要饒恕所有得罪我的人。因為我希望我的天父饒恕我。每當別人再得罪我的時候,我都會默想這句經文,然後跟主禱告,依靠祂,祈求祂使我能饒恕他們,不再去計較別人對我的虧欠,而每一次主都會給我力量!

我深深明白,是因著認識了上帝,我才學會了愛,才可以為著那些我仇恨過的人禱告。去教會的經歷也讓我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或許正是因為他沒有被好好對待,才會去傷害別人。我慢慢學會了理解和寬容別人。上帝給了我愛仇敵的能力。這種愛絕對不是人的愛,而是上帝公義的愛。「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

2016年的時候,上帝又開啟我,讓我看到我有時會憎恨自己,不肯原諒自己過去犯下的錯誤。靠著上帝的恩典和力量,我開始學會跟自己和解,饒恕過去的自己。我看到《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一書中寫到:「我們要能接受失敗,不要逃避。一生都在逃避失敗的人,也將躲避使自己變得更成熟的機會。我們被耶穌吸引,正是因為祂『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希伯來書5章8節)。成熟的人會被臉上留有戰鬥瘡疤,憂慮皺紋,淚水印記的人深深吸引。因為那些人所學到的功課,比從來沒有遭遇失敗、臉上無皺無痕的人——沒有真正活過的人——還足以讓人信賴。」我因此明白了失敗和苦難雖然在當下讓我覺得很難受,但從長遠來看卻是上帝的美意,是會讓我成長和成熟的!

當我終於釋放了自己的時候,我感覺一束光照進了我的內心,一切都變得美好了,我不再陷在一種負向情緒中,而開始積極地看待失敗和苦難,這樣的轉變讓我感覺真的好有力量。

當我學會了饒恕的功課時,我的情緒也變得更加穩定和正向了。我的心中漸漸被喜樂充滿,和人的關係也更加和諧了。我真的不敢相信憂愁苦毒的自己竟然可以變得像現在這麼溫柔喜樂!如果你也希望在我身上的奇妙轉變發生在你身上,那麼就去認識上帝吧,停止仇恨,學會饒恕!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祂而活

《延禧攻略》|把仇恨留給耶穌,你去愛吧!

作者:雲曦,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黑蓮花」這個詞,火了一整個夏天。即便沒有追劇,有不少人也還是聽說了《延禧攻略》。更有人天天在朋友圈裡直播劇情走向,入戲之深恨不能屏穿進去。

不同於以往的大女主戲,這部劇的女主並未以不諳世事的傻白甜形象出現,而是一登場就伶俐過人,機智地幫助他人化險為夷。在接下來的劇情中,更是有如神助,開了掛一樣送一個個仇人「領盒飯」。「黑蓮花」女主加上暢快淋漓的復仇劇情,沒有「尷尬癌」溢出屏幕的不適感,再加上恰到好處的剪輯,着實讓人慾罷不能。

女主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魏姐」,善良懂自保,足智又多謀,且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魄力,這樣的人設讓人着迷。而她口中一次次提及的「報仇」,也因着反派們讓人無法原諒的惡,漸漸地被合理化,以至於出現了「敵女主者敵天下」的局面。隨着精彩的劇情鋪展開來,網友們對“魏姐”愈發喜愛,連劇中溫婉善良的「白月光」富察皇后也表示,女主是她內心深處的自己,護她周全就像是守護真實的自己。大家對女主心生嚮往,「魏瓔珞」成為平凡人生的終極夢想——主角光環加身,一路打怪升級,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走向輝煌的人生巔峰。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聖經中竟然也曾4次提及「魏姐」的人生信條——「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並且有3次都是上帝直接給以色列人——祂的子民頒布的法令。第一次說到的是如果有人傷害了孕婦,以色列人該如何處理,「人若彼此爭鬥,傷害有孕的婦人,甚至墜胎,隨後卻無別害,那傷害她的總要按婦人的丈夫所要的,照審判官所斷的受罰。若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出埃及記21章22-25節)。第二次講到的是如果有人使其他人身體致殘,應該怎麼處理,「人若使他鄰舍的身體有殘疾,他怎樣行,也要照樣向他行。以傷還傷,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他怎樣叫人的身體有殘疾,也要照樣向他行」(利未記24章19-20節)。第三次則是講到如果有人做假見證陷害他人,應該怎麼處理,「人無論犯什麼罪,作什麼惡,不可憑一個人的口做見證,總要憑兩三個人的口做見證才可定案。若有兇惡的見證人起來,見證某人作惡,這兩個爭訟的人就要站在耶和華面前,和當時的祭司並審判官面前,審判官要細細地查究。若見證人果然是作假見證的,以假見證陷害弟兄,你們就要待他如同他想要待的弟兄。這樣,就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掉。別人聽見都要害怕,就不敢在你們中間再行這樣的惡了。你眼不可顧惜,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申命記 19章15-21節)這樣的法令,是不是讓人好不解氣?

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卻似乎不能得到或不能及時得到這樣的公義。學業、工作、家庭、人際關係中都難免有各種摩擦,生活中更是有可能遇到諸多不公——背叛、凌霸、性騷擾、強姦、害命、欺詐、作假等。面對強者的欺侮,我們常會覺得毫無還手之力,亦很多時候沒人撐腰。因此,當「黑蓮花」出現的時候,人們眼前一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誅之」,這不就是我們深藏內心卻又無力達成的願望嗎?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足夠強大,手刃仇敵,抵擋這個世界的不公,甚至進而保護他人,替天行道。

這樣對公義的訴求和有能力抵擋惡的願望或許並沒有錯,可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公義,真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復仇所達到的嗎?人心乃萬惡之根,誰又能保證復仇的快意不會逐漸蒙蔽人的眼睛,讓被欺壓者終有一天成為欺壓者?如嫻妃,如太監袁春望?即便不會如此下場,復仇的代價又是否是我們能承受得起的呢?

女主的復仇之路一開始就被人提醒,要復仇就得拋棄善,裡外一致心狠手辣,才能成功。靠着內心強大的復仇意志,最終女主報了仇,讓所有曾惡待她的人都沒有落得好下場。可當她真的如願以償時,內心卻並未真正快樂——至親至愛一個個的離去,哪一個都是痛苦的打擊。被恨支撐一生的「魏姐」,每一次痛失所愛都讓觀眾跟着唏噓。因為除了手刃仇家的能力,愛也是人們窮盡一生所追逐的。如果沒有了恨和復仇,女主在宮外原可以過簡單幸福的生活,可以和至親至愛相守一生。可從恨的種子深種的那一刻起,這樣的人生就和她漸行漸遠,成了「如果」。當人們失去了愛,失去了善良,最終只剩下恨時,生命又有怎樣的意義呢?如此看來,恨和復仇確實是一種毀滅性的力量,毀滅了敵人,也吞噬了自己。

還好,聖經中還有一次提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在這一次,耶穌告訴人類,恨解決不了問題,愛有加倍的力量。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馬太福音 5章38-42節)

這看似與常理格格不入的思維,卻是耶穌給我們帶來的解藥。因為我們所有需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才能被滿足的恨都被耶穌在兩千多年前各各他的十字架上所背負。現實所無法滿足的公義,耶穌都用祂所經歷的鞭傷,以及生命的代價賠付。別人欠我們的,祂背,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命償命。

別人所無法償還的,祂來還,就連我們自己需要還別人的眼、牙、命,祂也一併還掉。不僅如此,祂還把愛留給了我們,讓我們可以用愛的力量去建造他人、去恢復關係,去將一個個迷失的人帶回上帝的身邊。

我很好奇,如果魏瓔珞澆灌的不是仇恨的種子,而是愛的種子,後宮的生活會有如何的不同。而當我們去撒播愛,而不是仇恨的時候,我們的人生會有怎樣的不同。要不,黑蓮花,把仇恨留給耶穌,我們去愛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靈命日糧 :恨火焚身

讀經:讀經:以斯帖記7章1-10節  

喬治•華盛頓•卡佛(1864-1943年)戰勝了極端的種族偏見,成為了美國著名的教育家。雖然他受到很不公平的對待,但他不願意因此變得憤世嫉俗。他寫下了這句至理名言:「心懷仇恨的,最終必被仇恨毀滅。」

在以斯帖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仇恨會帶來何等的自我毀滅。末底改,一個猶太人,拒絕跪拜一個在波斯宮廷中自視甚高的權貴哈曼。憤怒的哈曼於是玩弄花招,讓國王感到末底改和他的族人是波斯帝國的威脅(3章8-9節)。當他的詭計起了作用,哈曼要求波斯王殺害所有的猶太人。就在國王下旨後,但還沒執行之前,以斯帖介入當中,哈曼狡詐的陰謀因而被揭穿(7章1-6節)。國王在盛怒之下,決定把哈曼掛在他為末底改所預備的木架上。(7章7-10節)

卡佛的話和哈曼的行為提醒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