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你娛我樂

基督徒享樂,該還是不該?

popcorn

作者:Ansy Wong,英國;翻譯:覃函涵,中國

我覺得無聊,無事可干。電視劇也沒什麼好看的。每天狂看《權利的遊戲》的日子我也受夠了。我的臉書上也沒什麼新鮮事,不管我怎麼刷狀態似乎每天都差不多。周圍的朋友們不是太忙就是太累,要不就是沒錢出來玩。

我們似乎每天都被一股強大的慾望牽引,想找些樂子。我們每天醒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機。不管是臉書,還是Instsgram, Snapchat,還是推特,我們總是在不停地刷屏,再刷屏。我們得跟上最新的資訊,得不停的看文字,看消息,點東西…我們就是得找點兒樂子。

找樂子享受生活有什麼不對嗎?我想尋找一些美妙的事物,欣賞那些能放到Instagram上炫酷的美照有什麼不可以嗎?我在You Tube上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遊戲必殺秘技,我就想玩這個遊戲試試手,難道不可以嗎?

有什麼問題嗎?

找樂子本身並不是罪。從天地創立開始,上帝創造我們就給了我們情緒和感官。是祂讓我們有知覺、觸感、味覺、嗅覺等官能的能力。上帝甚至還告訴我們「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詩篇 34章8節)

找樂子是一種工具和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奇妙和敬畏。樂趣能讓我們自己和他人們感到高興開心,甚至能解開緊鎖的眉頭。我們沒有被創造成機器人,只能每天埋頭苦幹。上帝造天地的時候也在第七天休息了。我們也如此,應該有休息和放鬆的時候。

度假是非常美好的經歷,可以讓我們靜下來,讓身體從緊張和壓力之中解脫出來,得到修復。運動和玩遊戲也可以讓我們的身體,精神和情緒都得到釋放和鍛煉。我們可以展現出自己好勝和頑皮的一面,讓我們的大腦在玩樂中學習如何更好的運籌帷幄,排兵布陣。我們的身體是上帝給我們的,在玩樂中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也能讓我們更好地侍奉他。

聽音樂會,看錶演,或者僅僅是看電影也能讓我們深深體味到人類深邃的創造力,也提醒我們造物主上帝是何等的偉大,竟能賦予人類的大腦如此豐盛的創造力。複雜的故事情節峰迴路轉,音樂的樂章層層遞進直到那最後一刻的華章完美落下,這些都能讓我們細細品味音樂和藝術的魅力,但最終,讓我們體會到上帝的偉大並獻上讚美和敬拜。

「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歌羅西書 1章16節)

我們被造的時候就有感官,用來體驗事物。我們是藉著上帝所造的,也是為祂而造的,為著敬拜祂,歸榮耀給祂。

享樂本身如果變成終極目的就不對了

如果我們沒有節制地享樂,把找樂子本身變成終極目的就不對了,會引發很多問題。我們經常聽人說:「萬事中庸為上。」父母如此說,師長如此說,營養師如此說,醫生也是如此說。任何事情都切忌太過。玩遊戲太多會導致反社會行為。吃太多糖會得糖尿病。看太多Netflix電視劇會讓人變傻。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 6章12節)

從這節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僅是要中庸,有節制,還要明辨事理。當然,我們有自由,但是並不是自由範圍里的所有事情都對我們有益。另外,被身外之物所轄制是不明智的,這樣一來就是上癮了。

如果享樂只是為了取悅自己,那就不對

流行文化告訴我們應該:「吃喝享樂,開心至上」,但聖經的教導卻截然相反。「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 10章31節)

沒有人不喜歡看情節豐滿的電影。但如果我們因為看了最新的電影,就帶着炫耀的心態,那就不對了。如果我們拍下自己吃到的美味漢堡是為了得到很多人點贊,並想告訴別人:「看看我,多酷」,這是罪性的一種,叫自傲。自傲讓我們的「自我」膨脹。在我小時候有一位牧師講過,「放大自我」就等於「讓上帝渺小」。所以當我們以自己,或者以外物為榮,而不是以上帝為榮的時候,享樂就不對了。

聖經告訴我們萬事都要為上帝的榮耀而行。我的所吃,所喝,所看是否讓上帝喜悅,榮耀上帝?還是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享樂變成偶像就不對

任何代替上帝的事物就是偶像。甚至我們的手機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偶像。我們沉迷的漫威電影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偶像。如果我們重視這些東西過於我們重視自己與上帝的時間,這些東西就是偶像。

我的看法是:當我們痴迷於社交軟件,手機,Netflix電視劇,或沉迷於得到更多「點贊」,或在意某樣東西比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還要多時,我們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偶像了。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上帝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20章3-5節)

享受樂趣不是罪。上帝創造萬物,使之成為美好。我們也能看見萬物之美。但如果我們崇拜受造之物而不是造物主的時候,我們就大錯特錯了。比如說性關係。性關係乃是為婚姻而設,是丈夫和妻子之間表達愛意和親密的行為和方式。可現在性關係被封為至寶,成了人人必須的日常品。

問題就是,我們越是追求享樂(而不尋求上帝),我們就越容易沉迷其中,而享樂就越容易成為我們的偶像,但我們卻不會從中得到滿足。我們會不停地填補內心那個黑色的空洞,周而復始。我們會不停地想找尋新鮮樂子,等待新鮮驚喜,因為舊的東西我們都會逐漸厭倦,喜新厭舊。

如何在享樂的同時榮耀上帝?

把我們驚嘆和敬畏的眼光重新對準上帝。記住,上帝才是這些美妙事物的創造者。

轉向上帝,敬拜上帝。因為最終只有上帝才能讓我們滿足。

尋找屬靈的追求來榮耀上帝。問問自己:這件事是讓我得榮耀還是讓上帝得榮耀?這件事有沒有幫助我親近上帝,讓我的靈命增長?還是讓我陷入罪性,或者讓教會弟兄姐妹跌倒?

最後,問問自己:我能不能與人分享這個經歷並帶領他們敬拜上帝?

偶爾讓自己遠離享樂也是個不錯的主意。暫停對屬世享樂的渴望,轉而去渴望上帝的同在。花時間與上帝相處,渴望從上帝來的驚喜,給予上帝完全的讚美和榮耀和祂應得的敬拜。感謝上帝的慈愛和恩典。放下手機,拿起聖經。讓上帝的話語給你喜悅。你會發現上帝的話語你會越讀越愛,而且祂話語中的新意是延綿永恆的,不會讓你厭倦。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推薦一部聖經題材電影——《復活》(Risen)

Movie-Review-Risen-768x460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Jaslyn See,新加坡

我其實不是特別熱衷聖經題材電影。打着「創意自由」的牌子,這些電影的情節十有八九都會偏離聖經原本的敘述。例如2014年的《法老與眾神》(Exodus: Gods and Kings)以及《諾亞方舟:創世之旅》(Noah),就其實都對信仰持懷疑觀點,並儘可能地削弱了上帝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而然,我對《復活》(Risen)這部電影也持謹慎態度,雖然大家將其定位為梅爾·吉布森2004年廣受好評的《耶穌受難記》之續。

《復活》由美國導演Kevin Reynolds執導,講述了一位名叫Clavius(Joseph Fiennes飾)的羅馬士兵,奉本丟·彼拉多(Peter Firth飾)的命令去調查耶書亞(耶穌在電影中的名字, Cliff Curtis飾)的屍體失蹤之謎,並要迅速找到屍體,以防止猶太人起義。在這樣一個情節下,電影以最有爭議的方式——透過非信徒的視角——探討了基督教最重要的信息——耶穌基督的復活。

這樣做帶來了非常好的效果。電影邀請觀眾以一個有充分理由懷疑耶穌所說的局外人的角度來觀看耶穌的死亡與復活。無論對信徒或非信徒來說,這都是相當棒的主意,能激發大家的興趣。

除了製作精良,並且腳本很大程度上都遵循聖經記載以外,以下是我強烈推薦這部電影的五個原因。

1.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耶穌是電影的中心

從始至終,耶書亞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不到電影的五分之一,對白總共也不到20行。然而,電影情節每時每刻都沒有離開過祂。彼拉多、該亞法、Clavius不是在談論祂的時候,就是在忙着找祂。

這種間接的表現手法在此類電影中的運用讓人耳目一新。之前大家就經常批評聖經題材的電影情節過於簡單,並且對耶穌與門徒的呈現太直白。在這部電影中,由於每個人都好像看到或聽到耶穌,卻沒有人能確定祂在哪裡,當祂終於出現在屏幕上時,觀眾會禁不住想大聲歡呼。

2.觀眾能在Clavius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

不同於易怒的彼拉多和愛操控的該亞法,一心想確保耶穌沒有從死里復活(而不是想知道事實是否如此),Clavius被刻畫為一位精幹、理性的戰士。他更加關心查明真相,而不是迎合政治。儘管他最初是個硬心腸的非信徒,但還是讓人很難不喜歡他。

在查找耶穌是否真的從死里復活的過程中,他追尋到眾多證人,包括給他隱晦答案如「打開你的心」的抹大拉的瑪利亞,和堅稱自己在街道上聽見了耶穌的聲音的失明女人。當然,Clavius還是持懷疑態度。當你有的只是道聽途說和含糊的回答時,誰又能相信呢?不過,Clavius堅持了下去,就算彼拉多告訴他停止調查,他還是繼續尋求真相。

你不禁會為Clavius的堅持打氣,因為其實這也正是你想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多數人都有一點點Clavius的影子——我們也想知道彌賽亞是否真的已經復活。不管是信徒還是非信徒,我們每個人在某個時候都必定曾思考過這個史上最偉大的故事是否屬實。所有非信徒都是Clavius,而大多數信徒,若不是全部的話,一開始時也是Clavius。和他一樣,我們是理性和思考的個體,在相信基督前,我們想要確鑿的證據。但是,當我們最終看見的真相與我們從前的認識完全對立時,我們將如何回應?

3. 這部電影會讓你想成為耶穌核心圈的一員

當門徒們終於隆重登場時,你會被他們之間緊密的關係,他們的與眾不同,以及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所吸引。他們擁有那種單單與耶穌同在就好的知足和喜悅,即使這意味着他們要不斷地面度他人的反對和生活的不確定性。同時,他們對受到壓迫的人有一種友情和愛,並且他們看似沒有家,卻有一種歸屬感。

這是一幅詮釋團體生活的美好畫卷,讓你也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4.看完電影,你會想要重讀聖經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跳過諸如彼拉多、該亞法、亞利馬太的約瑟、西門彼得和抹大拉的瑪利亞這些人物的細節。但這部電影的獨特視角迫使我慢下來,去對每個人物和細節發問。 「等等,這個部分在聖經里有嗎?」「該亞法是什麼人來着?」「聖經的記載里有天使嗎?」

看完電影后,我對裡頭的人物、所涉及的利害關係,以及圍繞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政治背景,產生了好多疑問。這些問題讓我主動回到了聖經(馬太福音28章11-15節)。再次閱讀四福音書的記載后,我對耶穌所做的一切有了更深的體會。

5.電影會提醒你耶穌復活的重要性

這部電影讓我最有感觸的幾點之一是,在耶穌所在的時期,釘十字架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刑罰。雖然耶穌被釘十字架那麼殘忍,並且是祂完全不應得的,但祂死的方式卻沒有什麼特別。羅馬統治時期,許多人遭受了同樣的懲罰,其中包括掛在祂身邊的兩個盜賊。

所以,當被證實死亡、被埋葬並封在墳墓里的耶穌第三天連帶祂手和側面的傷痕出現在眾人眼前時,這一定是件不可思議,甚至是有點恐怖的事情。《復活》把這些情愫完美地表現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耶穌出現在當時的非信徒當中所必然造成的混亂和恐慌,也讓我們看見了信徒見到祂時的喜悅與驚奇。

這部電影十分強調耶穌的復活,而事實上也就應該這樣。畢竟,耶穌復活是基督教的整個信仰核心(哥林多前書15章14節)。就像這個真相在《復活》中挑戰了Clavius一樣,基督的復活也要求我們做出回應——任何見過耶穌復活的人,生命無法不發生改變。就如這部電影,這好像是對觀眾的一個提醒:認識真理后,你將再也無法對自己的信仰漠不關心。

也正因為這最後一個原因,我強烈推薦大家觀看這部電影。願這個故事鼓舞我們,激勵我們重新愛上耶穌,並與他人分享祂的故事。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提琴與鋼琴的碰撞:你是我異象

作品標題:你是我異象
表現形式:提琴與鋼琴演奏
鋼琴演奏:JORDAN WEI,新加坡
提琴演奏:DANIEL ANG,新加坡

 

*此音乐视频为雅米事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告別好萊塢式愛情——由Taylor Swift與抖森新戀情想到的

Growing-Up-on-Hollywoods-Love

作者:Michele O,新西蘭;翻譯:鍾林君,中國

看到Tayor Swift又跟抖森(Tom Hiddleston)好上了的新聞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慢着,搞什麼?她不是才跟DJ男友Calvin Harris分手嗎?」

不管怎麼說,Taylor Swift現在又有已成功憑藉新相好抖森讓與Calvin Harris分手的事在好萊塢成為過去時(作為抖森的粉絲,我好難過!)。

爆料了Taylor Swift和抖森的「海灘親吻」照的是英國花邊新聞小報《太陽報》(The Sun)。有關人士向《太陽報》透露:「雖然海灘當時有20多人進進出出,Taylor Swift和抖森都旁若無人地熱情相擁相吻」,「他們看起來就跟任何一對熱戀中的年輕情侶一樣,全世界都不去理會」。

讀到這裡我不得不停下來,以免控制不住自己。我真想大喊:「相愛?他倆知道什麼愛情呀?不過才剛認識不久而已啊!」但我覺得這對於Taylor Swift和抖森來說可能並不重要,因為他們之間有「火花」。在好萊塢,想要瘋狂相愛,只要有「火花」就行。

同樣的,當Calvin Harris和Taylor Swift分手的時候,就有關人士就向娛樂媒體《E!News》透露,Harris「對他們的感情感到乏味有一陣子了。他一度想找回兩人之間的感覺,卻沒有成功」,並且「連朋友們都覺得很驚訝,他們倆怎麼在不來電的情況下還堅持了那麼久。」

可就在兩個月前,《好萊塢八卦》(Hollywood Gossip)才登出以《Tayor Swift大愛Calvin Harris》為標題的文章,並配了Taylor Swift在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上向舞台張開雙臂的圖片。《好萊塢八卦》還評論這張Taylor Swift向男友Calvin Harris伸出雙臂的照片說:「好久沒有見過如此甜蜜的照片了」。不是某個階段,還有傳言說因為Calvin Harris愛Taylor Swift愛得發瘋,兩人都已經訂婚了嗎。

這些就不說了,他倆的戀情反正走到頭了,因為Calvin Harris現在覺得跟Taylor Swift戀愛沒意思,沒有「火花」。對於雙方的粉絲和成千上萬無可救藥的浪漫人士來說,這對情侶分手的消息無疑引發了全民傷痛。當我讀到Calvin Harris和Taylor Swift分手的消息時,我不禁想,是不是我們太多人都不明智地掉入了一個陷阱,覺得必須持續不斷地來電並擦出火花,才是成功的戀愛。

被好萊塢式的愛情洗腦

我從小就看好萊塢電影,閱讀像《時尚》(Cosmopolitan)、《Cleo》和《Girlfriend》這樣的雜誌。一有閑暇時間,朋友和我就會衝到學校圖書館找到最新版的《Girlfriend》,把裡邊關於愛情、約會和戀愛的文章讀個遍。

我讀的都是什麼「辨別真命天子的10大建議」,「如何找到‘靈魂伴侶’」,以及「如何像好萊塢最酷的情侶一樣談戀愛」這樣的內容。就像那些好萊塢電影教我們的那樣,我們努力尋找着生命中唯一的真愛,哪怕當時我們才17歲,應該做的是預備考大學這樣的事情。

在電影方面,我不是特別熱衷於言情戲,因為情節實在太水,對白也實在太老套。但有幾部我還是蠻喜歡的,比如《真愛至上》(Love Actually) ,我差點都看哭了的《青澀年代》(A Walk to Remember)以及至今仍然是我最愛的電影和小說的《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

這些年來,好萊塢持續不斷地通過少女電影推出自己對愛情的演繹,比如說《大婚告急》(Something Borrowed), 《戀戀筆記本》(The Notebook), 《朋友也上床》(Friends with Benefits), 《不求回報》(No Strings Attached)和《情人節》(Valentine’s Day),外加最近的《五十度灰》三部曲(50 Shades of Grey trilogy)。

電影《大婚告急》講的是一位叫Rachel White的女孩暗戀自己的好朋友Dex,而Dex卻與Rachel最好的朋友Darcy訂了婚。長話短說,整個劇情就是Rachel和Dex最終決定要面對自己的真實感情,於是Dex取消了與Darcy的婚約。電影的最後,Rachel與Dex手牽手,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這劇情氣得我差點把DVD攪成碎片。更別提《五十度灰》中大學畢業生Anastasia和成功人士Christian Grey之間的虐戀了。但是我發現,不管我對這些電影怎樣的望而卻步,好萊塢式的愛情還是在我的愛情觀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幾年前,我非常惱火,找到青年團契的牧師跟他聊天。在新西蘭做了3年記者后,我覺得對自己所在的新聞編輯室感到有些厭倦了,想到別的地方去找尋找新鮮生活。因此,搬到澳大利亞自然就成為了一個再合理不過的選擇。更何況我大學曾經瘋狂暗戀過的一位男生也剛搬去澳大利亞。

我記得當時緊拽着自己的熱巧克力杯問牧師說:「要是我因為不去澳大利亞而錯過了唯一的真愛怎麼辦?」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可是頭等大事, 我真的覺得這個選擇對我來說是生死相關。要知道我多年來對《時尚》的閱讀告訴我不能讓自己「唯一的真愛」溜走。

我不知道牧師當時是怎麼做到的。我很確定如果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來問我同樣的問題的話,我會一口氣把咖啡全嗆出來。然而,我的牧師很冷靜地告訴我,我不應該為一個男人搬到澳大利亞,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靈魂伴侶」(更別說這樣的概念有多不符合聖經原則了),並且愛情不只是對彼此甜蜜的感覺。真正的愛是「持續地為你的配偶放下自己的生命,像耶穌為我們放下自己的生命一樣」。換句話說,愛是要下苦功夫的,並且要做出許多的犧牲,從來就與幻想的美好無關。

於是,我正式踏上了尋找真愛之旅。

在上帝的愛中成長

我在美國牧師Gary Thomas寫的一本名為《Sacred Search》的書中讀到,這個世界所看重的愛情是「通常只會持續12-18個月的急速爆發的強烈浪漫吸引力。這種吸引力讓雙方變得情感脆弱並喪失理智。這樣的愛情所吹捧的是在情感風暴下做出草率的決定,並且以情感強度來衡量「愛」的深淺。而科學告訴我們,這樣的情感強度從來都不會持久。換句話說就是很快就會消散。」

話說回來,好萊塢電影也不全都是童話愛情故事。像《萬有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這些,講的就是犧牲的愛。雖然大家更多聽到的是霍金、納什和喬治六世在各自領域裡的成就,但更加打動我的則是他們的太太在他們身上所付出的堅定的愛。 Jane Wilde Hawking不知疲倦地照顧着現在的前夫霍金,同樣的,Alicia Nash也一直與納什並肩抵抗精神分裂症。伊麗莎白王太后也是與澳大利亞言語治療師一起幫助國王喬治六世克服了自己的結巴和對公眾演講的恐懼。

當我觀察耶穌是怎樣愛我們的時候,我並沒有那種可能在祂開始覺得我無聊時就消失得無蹤影的濃情蜜意,但我卻看到一位無比愛我的救主,愛到願意為我上十字架。聖經說為朋友捨命,沒有比這更大的愛了(約翰福音15章13節)。耶穌對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也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將我們與祂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8-39節)。祂不是在用好萊塢式的愛情愛着我——生活一旦遇到艱辛,另一半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是的,耶穌是在用恆久的、永不止息的、堅定的愛愛着我。

耶穌也教導我們要以有永恆價值的事情——上帝的國和祂的義(馬太福音6章33節)來做決定。Thomas牧師寫道:「耶穌的話語激勵我們去尋找與我們有相同使命的人,而不是一時的情感衝動。相比起讓我們失去理智的人,耶穌的教導指引我們去做出最終可以結出義的果實的決定——尋找一個可以激勵我們追求聖潔,在我們走失時提醒我們,在我們搞砸時原諒我們,在我們不知下一步該如何時用智慧鼓勵我們的人。」

等到我結婚,可能還要個幾光年(我得先找個能結婚的對象才行呀!),但是我禱告,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我會預備好,可以像耶穌愛我那樣去愛我的丈夫。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