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傳福音

我們是否搞錯了福音的重點?

作者:Jess Ragg       翻譯:Rui Qi      有聲播讀:小七

 

在聖經學院 ,我還記得在我們要上交關於傳福音的作業之前的那份恐懼。

我們的任務是:實踐街頭佈道。

如果你像我一樣內向的話,僅僅只是想像一下這種情況就會讓你渾身冒冷汗。很多時候,我連打電話和點披薩都困難,更別說去問街上的陌生人是否願意認識耶穌了。 我不知道像我這樣的人要如何進行街頭佈道。

雖然我相信傳福音很重要,但街頭佈道者卻令我感到焦躁不安,因為老實說,他們有時給人很大壓迫感。

 

 

但是這一天還是到來了,在記住預先發給我們的談話內容後,我們三三兩兩地前往奧克蘭的街道。 我的小組最終來到了奧克蘭公園(Auckland Domain),這是一個繁忙的大公園,裡面擠滿了奧克蘭市區的人。 在團隊成員相互鼓勵和一起禱告之後,我們挽起袖子開始「干正事」了。

談話大概是這樣的,「嗨,你好,請問我可以問你兩個問題嗎?」,我們其中一個人對著一個路過的行人說到。「如果你現在死去,你是否毫無疑問地知道你會去天堂?」

我們甚至沒來得及問第二個問題,因為那個人的臉立刻亮了起來,她說,「是的!我是基督徒!」隨後她花了一些時間跟我們談論她的教會,她的生活等等。她又提到她來紐西蘭上學後覺得有點兒孤單,並希望我們能為此禱告。

 

於是,我們為她禱告。但與此同時感到一絲挫敗感,因為我們並沒有給她傳達「好消息」,她已經知道了呀。 很無奈地,我們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結果這次遇到的也是一名基督徒! 雖然我們進行了一場美妙而有意義的談話並且互相鼓勵,但並沒有誰因此得救。

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我們詢問的人也是基督徒,他在談話結束時感謝了我們,因為他當天感到非常得難過,並且他說:「我今天真的非常需要這樣的談話」。隨後,我們回到了校園,感覺我們在街頭佈道上的努力似乎並沒有取得什麼成功。

那天晚上晚些時候,我坐在打開的筆記本電腦前,遲遲無法開始寫作業,我真的被難住了。 「我要如何去寫一篇關於一件我根本沒有做過的事情多有用的文章?」

就在我為自己無法寫出3000字論文而哀怨的當下,我遇見了上帝。「誰說你們沒有給他們傳福音?」的想法在我腦海中盤旋。 因為我們確實傳了。 我們分享了福音——關於耶穌的好消息。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 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上帝國度好消息的神學意義。

我們街頭佈道的那天有沒有人「得救」? 沒有。

那些人是否受到那天的影響和鼓舞? 百分之一百是的!

 

 

真正的救恩是什麼

 

救恩既是以事實為根據——例如是的,需要做一個決定——也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個與那個決定一致的長久的承諾。 救恩,按照神學的定義,是一個人從罪惡中被拯救出來並變得完全。

由此,人會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係。他們不僅在未來的某一天會進入天堂,也會在現在就與上帝同在,並在日常生活中經歷上帝。

然而,當今,救贖主要被簡化成了信主的呼召,似乎像是在獲得進入天堂的「護照蓋章」並在名為「如何成為基督徒」的待辦事項清單上打勾一樣。

N.T Wright在他的《耶穌作王,什麼意思?(How God became king : the forgotten story of the Gospels)》一書中提出,我們已經忽略了傳福音的重點。我們看到了人們「被拯救」的需要,認為福音是一本告訴我們如何生活的剪貼畫——就好像基督教的伊索寓言,好像基督在世上的目的只是為了給我們一個具有道德意義結局的故事。

 

 

我們需要讓福音重塑我們的生命

 

我們都是被社會告訴我們的「大故事」塑造的,這些故事塑造並組成了我們生命的根基。這些「大故事」總是會說一些類似於:「除非我….. (填入社會告訴我們的必須去完成的重要的事情,如完全發揮自身的潛力找到一份極好的工作,開始一段戀愛關係,留下一份遺產)否則我就沒有任何價值。」

另一個流行的「大故事」是:「沒有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或者「一切都只是巧合——包括我的存在」。

這些「大故事」定義了我們的生命,並在我們裡面牢牢紮根,就如同是一個又大又重的鋼筋混凝土地基,我們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是構建在這個基礎上。它們是一切事物的基礎,並從生活的各個角度都得到證實和肯定——廣告、書籍、抖音、電視節目,甚至我們聽的音樂中。

但是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大故事」卻是——基督是得勝的救主。

我們需要將福音看作是宇宙中善與惡之間爭戰的偉大而有力的故事,耶穌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我們被從黑暗中救贖回光明的國度。 從創世記到使徒行傳,一切都歸結為:上帝正在救贖祂的子民。

此外,在我們真正將福音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背誦如耶利米書 29章11節 或約翰福音 3章16 節等經文也只不過是在我們心中那座又大又可怕的「你還不夠好」的地基上面貼上感覺良好的「便利貼」罷了。

一旦我們理解了福音的全貌,我們的信仰就不僅會具有更深的「粘性」,我們也開始有可能將上帝國度的美麗和奇妙呼吸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並帶給我們周圍的人。

我們會像一個知道自己是屬於上帝國度的人那樣活著,我們的談話和行動不再僅僅是肉體的行為,而是成為聖靈的器皿,祂與我們一起,並通過我們做工。

 

 

我們要用福音互相鼓勵

 

大約一年前,當我正處於糟糕的處境時,一位女士鼓勵了我。在這期間我向上帝禱告,「上帝,我需要一些印證來知道你在我身邊」。我剛在心裡這樣禱告完,一位女士就走了過來。當時我們的女兒們在正一起玩耍,她開始和我聊天。她不僅經歷了與我當時相同的困難,還戰勝了它。她就是我禱告自己能夠在爭戰中得勝而成為的模樣。在那一刻,我經歷了上帝的救恩。

幾年後,在面對一位新媽媽的傾訴時,我能夠給予她相同的鼓勵。 「我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她告訴我,她心裡有一堆理由支持她這麼想——沮喪、懷念沒有孩子前的生活、無法母乳餵養。

我自己有一個一歲的孩子,而且我是瓶喂我女兒的,所以我了解她的感受。我給了她一些我學到的瓶喂技巧,並告訴她,她的感受是正常的。

「你是一個偉大的媽媽,」我補充到,比我剛和她談論沖奶粉的技巧時要更堅定,因為我知道這更重要。 「你對每件事都左思右想,這恰恰表明你是多麼關心你的孩子。雖然你可能感受不到,但這個孩子是上帝給你的,並且祂一直與你同在,即使在困難重重的當下。」

朋友們,正是在這樣的對話中,我們肯定了福音的真實性,並將人們帶回到上帝的大故事中。上帝的救贖意味著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個需要看到祂恩典的時刻都與我們相遇——救贖是隱藏在一切之下的「大故事」。

 

 

我們要與他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雖然我絕不是那種熱衷於傳福音的人,但我每天都在努力記住,上帝正在我裡面完成祂的救恩——在對的時間給我對的話語與別人交談,在我夜不能寐的時候為他人禱告。我在努力提醒自己我的日常生活與在奧克蘭那天的街頭佈道沒有什麼不同。每天早上,在我蒙召去做的每一件事中,我都要向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傳播耶穌的好消息。

無論你今天身在何處,我都想鼓勵和敦促你。你的生活中有受傷的人——那些精疲力竭、失望、勞累、疲憊、悲傷的人……(還有受到其他傷害的人)

孤單的學生、焦躁的母親、心碎的朋友——都是我們可以提醒他們福音真諦的一些例子。無論他們正在經歷什麼,上帝都與他們同在,耶穌會在他們的處境中與他們相遇,祂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關於上帝徹底拯救了他們的這個「好消息」,他們今天需要聽到的是什麼?或者今天就問一個朋友,「需要我怎樣為你禱告?」

我們如何用福音的核心真理來鼓勵我們生活中的其他人(基督徒或非信徒)——上帝拯救我們,我們一直活在救恩之下,當耶穌再來時,我們會永遠與祂同在?

我們永遠都需要聽到福音,所以讓我們不停地與人分享它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以弗所書》靈修|第六天:你害怕傳福音嗎?

 

以弗所書3章1-13節

 

1因此,我保羅——為你們外邦人做了基督耶穌被囚的,替你們祈禱。

2 諒必你們曾聽見上帝賜恩給我,將關切你們的職分託付我,

3 用啟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奧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寫過的。

4 你們念了,就能曉得我深知基督的奧秘。

5 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像如今借著聖靈啟示祂的聖使徒和先知一樣。

6 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里,借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7 我做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上帝的恩賜,這恩賜是照祂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

8 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祂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

9 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上帝里的奧秘是如何安排的,

10 為要借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上帝百般的智慧。

11 這是照上帝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里所定的旨意。

12 我們因信耶穌,就在祂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地來到上帝面前。

13 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作者:Charmain Sim

翻譯:RuiQi

有聲播讀:穆如清風

你害怕傳福音嗎?

 

去年復活節,我為鄰居們烤了十字麵包,還寫了卡片解釋十字架的含義,希望節日當天可以用屬靈的真理來祝福他們。

但當我要分發禮物的時候,我卻開始緊張。卡片寫得是不是過於直接了呢?萬一他們感到被冒犯怎麼辦?我的生活方式是否會讓人們認真對待我分享的內容呢?

我們常常感到自己不善於傳福音。 我們可能會因為驕傲、對人的恐懼、缺乏聖經知識、冷漠——以及許多其他的原因而退縮。 那麼,什麼才能讓我們有勇氣聽從大使命的呼召呢?

在以弗所書2章11-22節中,保羅描述了上帝如何通過基督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實際上是世上所有的人——與自己和好。 他正準備為這個在主里聯合的新整體發自內心地祈禱,卻又開始了對上帝的所作所為以及其背後的奧秘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

如今,我們總是忘記,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認為上帝的救恩只屬於猶太人。但是祂自創世以來就已經計劃好了全人類的救贖(以弗所書3章 6 節)。祂只不過選擇將這個計劃隱藏起來,就像一個神秘故事一樣。

當然,正如所有優秀的神秘故事,上帝在歷史上一點一點地把這個救贖計劃付諸實施,一路上留下線索和曲折的情節,卻一直隱藏故事的全貌——直到教會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並從死里復活後誕生(以弗所書3章 3-6 節)。

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上帝為何會選擇我們參與祂偉大的和解計劃是一個謎。保羅本人從前也是「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和熱心的法利賽人(腓立比書 3章5節),他迫害教會,關心宗教純潔和猶太人的利益。

這樣的背景使得他『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以弗所書 3章8節)。他永遠也不會想到,他會相信耶穌是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更不用說他會被上帝呼召去向外邦人傳講基督。

但是他深知上帝選擇他去完成祂特殊的使命,這讓他在苦難面前能夠堅持不『喪膽』(以弗所書3章13 節)。

看到上帝在祂的宏偉計划上掌權,這也有助於我將目光放在更大的圖景上。首先,是上帝用祂的恩典呼召我加入祂的計劃。

其次,正是出於「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以弗所書3章 8 節),上帝裝備我能夠從事祂國度的工作。最後,由於祂揀選了我,我在基督里是安穩的。 我的身份和使命不再依賴於我自己努力了多少,而是來自於上帝的恩典。

上帝要求我的只是憑著信心和順服行事,信靠祂和「祂運行的大能」(第 7 節)。這就是為什麼,雖然我很糾結很掙扎,但仍然把我做的十字麵包和卡片分發給了鄰居。

我們現今所處的文化會非常考驗我們的信仰和信心,但是,我們要記得上帝的智慧超過萬有,祂仍在掌權,我們是可以克服這些恐懼的。當我們定睛在祂身上時,就可以被激勵像保羅一樣有勇氣地傳福音。

無論你正在經歷什麼,我為你禱告,願你不會失去信心。 願上帝救恩計劃的真理和恩典,以及你現在可以「放膽無懼,篤信不疑地來到上帝面前」(以弗所書3章 12 節)的認識激勵你並鼓勵你去宣揚「上帝百般的智慧」(以弗所書3章 10 節) .

 

問題反思:

1.在傳福音時你有哪些恐懼和擔憂?是由於什麼才造成了這些恐懼和擔憂呢?

2.是什麼樣的真理激勵保羅去傳福音?這相同的真理如何激勵你不斷去傳揚福音呢?

讓我們禱告:

父啊,感謝你從一開始就將我放在你的救贖計劃中。 讓我有勇氣憑信心和在你裡面的順服與你同行,並大膽地向我周圍的世界宣揚你的智慧。

 

Charmain 喜歡巧克力、簡奧斯汀和普通人的非凡故事。 作為妻子和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正在探索以愛和永恆的眼光去生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五個真理來幫你克服傳福音的恐懼

 

作者: James Bunyan, 英格蘭

翻譯: Anna

 

老實講,James Bunyan確實是個閑不住的人,這個特質影響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喜歡旅遊、寫作、運動(除了不愛飛盤)、喜歡福音給他帶來的使命感、喜歡品嘗新奇口味的茶、享受一口氣撕掉貼紙的滿足感。他現在住在倫敦的特丁頓區(Teddington),正在受訓成為英國國教會的教區牧師。對於James和他的妻子Lois來說,因疫情而被封鎖在家的生活因著女兒Galilee的出生而煥發生機。

向他人傳福音常常讓我們覺得是件讓人恐懼的事。雖然大部分基督徒都很樂於把耶穌介紹給周圍的人,但有時也會陷入下面的惡性循環中:

我們愛耶穌,但是也許我們就是不清楚如何跟人聊起福音。

我們愛我們的同事和朋友,但是我們怕分享耶穌會遭到他們的拒絕。

慢慢地,在與人交往中你錯失了很多分享耶穌的黃金時機。如果我一直都沒有談起過耶穌,要如何引出這麼急迫的話題呢?所以我們繼續避開談論教會或者信仰,好像這是一個丟人的秘密……

如何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勇於分享呢?

奇妙的是,滿有恩典的耶穌對像你我一樣深感軟弱的人有很多溫柔良善的教導。路加福音14章15-24節記載,耶穌在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裡坐席,教導一群不那麼善良和謙遜的人什麼才是真正的良善和謙卑之後,他講了一個比喻——「有一個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

但是眾人異口同聲地推辭。第一個人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

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

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

僕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

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

這個故事包含很多重要的真理。讓我們挑出五個真理認真研究一下:

1、福音是一個盛宴的邀請

很有意思,讓我們想像一下這場盛宴——有香噴噴的烤肉、葡萄酒、美妙的現場音樂,也許還有巧克力噴泉?一切準備就緒等候客人到來。

耶穌的意思是成為基督徒——認識上帝和祂在基督里隱藏的偉大的愛——就像是在享受一場盛大的筵席。你希望這場筵席永遠不會散,同席的人都是超級棒的同伴,每一道菜都比前一道更美味,每一時刻的美好都勝過一生。

這就是福音。分享福音就是邀請他們來赴宴。

太多時候我們發現傳福音很困難,因為我們忘記了認識上帝是多麼美好的事。

我們每天被生活的壓力所困,看不到福音的光輝。對耶穌的福音最初的興奮漸漸冷淡,誤認為耶穌是乏味、刻薄的;認為祂打碎了我們的生活,使它變得更糟糕,而不是拯救我們的生命,讓它更完整。你自己都不相信是美好的事情又如何能分享給他人呢?

成為基督徒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特權。讓我們提醒自己,每一天經常來思想耶穌的愛,因著你祂走向十字架,思想祂復活的榮耀,祂為你預備了將來的歸處,這是多麼大的盼望和喜樂。

當我們思想這些恩典,聖靈就會把上帝的愛放置在我們心裡,甚至滿溢出來。當我們切身體會到耶穌是多麼愛我們,向周圍人傳福音就簡單多了。

2、福音不是你自己的

注意到在這個故事中,這位主人預備筵席,這是屬於他的筵席,僕人只是被打發去邀請客人。

傳福音也是如此。福音的筵席屬於上帝,他是發出邀請的主人。救恩已經在耶穌的生、死和復活中完成了,無需再添加任何工作,也不應更改故事的細節。 我們的工作只是傳遞祂的邀請。

這個真理太有幫助了——是耶穌自己創造了福音,是祂堅決要把福音傳到地極。因此祂會負責到底;我們的工作就是傳遞這個信息。

我們不必害怕被拒絕;如果聽到的人不喜歡福音,他們不是在拒絕我們,而是在拒絕耶穌。

3、福音是給每一個人的。

這一定是場規模超大的筵席,因為主人發出了那麼多的邀請!他邀請了原本定好的客人,然後讓僕人帶來城裡的乞丐和社會底層的人們,最後命令僕人到鄉間去尋找人。直到屋裡坐滿了人。

福音也是如此——是給每一個人的!我們可能會覺得有些人更容易接納福音,有些人可能會做出更積極的回應,但其實這並不是我們可以判斷的。

一個人無論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需要福音的好消息!

我們不需要等到完全了解了一個人才給他傳福音;也不應該只給陌生人傳!我們只有向我們的家人、鄰舍、同事、店員、醫務人員和保安——也就是我們遇到的所有人都發出邀請,才是真正忠於筵席的主人。

4、有些人會拒絕,但是不要氣餒

這個故事令人傷心的部分是最初邀請的客人們拒絕赴宴。他們都找了各種糟糕的借口。想像一下買一塊從未見過的地,或者因著趕牛或新婚就錯失筵席(好像已婚的人討厭參加宴會一樣)。

傳福音時令人傷心的一點是知道有些人會拒絕永生。有時拒絕福音的人是明明更了解福音的人。他們聽說過福音的美好,更了解人的需要,這太令人沮喪了!福音是這個破碎的世界所能想像的最好的禮物,而拒絕的借口卻令人感到搪塞。

然而,耶穌是仁慈的,祂深知這一切,並告訴我們會發生什麼。

祂要我們堅持下去,因為還有好消息……

5、受到鼓舞——有些人會接受福音

宴會的主人沒有因為被拒絕而停止筵席;他只是去邀請了不同的人。他對此幾乎是強勢的,告訴他的僕人「勉強他們進來」。這個宴會將繼續舉行,屆時許多人會高興地到場,尤其是那些沒有能力報答這份善意的人。

這個事實不僅存在於這個小故事中。世界上真的充滿了想要參加宴會認識耶穌的人。

當我們邀請他人去教會或者和他們談談永生的話題時,誰會被吸引呢?我們只要發出邀請就好,你可能會驚訝於最終誰會接受邀請。

傳福音需要的不僅僅是巧妙的技巧和談話的技能,當耶穌教導祂的子民傳福音時,給了他們信念——我們相信耶穌的良善,以及人們回應祂的邀請和聆聽祂教導的能力。當我們相信主的計劃和工作時,我們就不需要害怕。

主將為各式各樣的人預備祂的筵席。讓我們喜樂地出去尋找他們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廖啟智離世:上帝的劇本不同尋常

作者:上帝的小鳥

*文章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修改

 

在廖啟智小兒子諾諾的追思禮拜上,廖啟智和妻子陳敏兒分享了諾諾生命最後時刻的片段。被父母深深疼愛的諾諾在病床上安靜離世之後,廖啟智開心地跟諾諾說了句「拜拜,諾諾」;媽媽陳敏兒則滿心喜樂地說了句「感謝主!」。同樣身為演員的陳敏兒自嘲說,如果自己拍戲安排這樣一幕,肯定要被人罵死,因為死亡怎麼能那麼開心地面對呢?

是的,死亡怎麼能那麼開心地面對呢?實力滿分卻拍不到主角戲,怎麼能繼續精益求精,拍好每一份配角戲呢?但上帝給到廖啟智的人生大戲,就是這麼戲劇:一生演配角(好不容易演主角還沒有配角戲受關注),兩歲的幼子身患絕症,夫妻精心陪護3年後,孩子還是治癒不了而離開人世;小兒子去世後,妻子抑鬱(後在廖啟智的精心照顧下治癒),大兒子曝出出櫃緋聞,自己最後也因癌症而與世長辭。

 

如果我是上帝,我一定不這麼寫。廖啟智是基督徒,上帝的孩子,怎麼能拿到這樣的人生劇本呢?我常常會跟上帝講,「如果這個我做不好,我怎麼跟人證明我的上帝很厲害呢?」也會在害怕苦難的時候跟上帝討價還價:「如果這樣,我的家人朋友都會害怕當基督徒啦。」誰會相信一位忠實信徒仍然會經歷苦難的上帝呢?但上帝的劇本好像就是可以這麼誇張,因為誇張的劇本之後,是讓世人難以相信的平安與盼望;是將世界的真相撕開給人看後,提出真正解藥的盼望;是不再懼怕風暴的堅韌生命,是我們迷失的方向與找不到的人生意義。

 

失敗還是勝利?

 

剛信主的時候,我看到基督徒患癌症的見證。當時我很詫異:「天哪,為什麼當基督徒了還會得癌症?上帝不保守嗎?」當我在採訪中看到全球各地的基督徒為諾諾禱告三年,諾諾還是去世之後,我也好緊張。這些一直為他禱告的基督徒得多失望?不應該是疾病完全得醫治才是最大的勝利,才好激勵更多的人信靠主嗎?被邀請參加諾諾追思禮拜的主治醫師也表達,在接到邀請的時候好不開心,覺得打了敗仗,不願意去面對。但諾諾的追思禮拜卻讓人大吃一驚,沒有哀傷、泄氣,反倒是喜樂、安慰、盼望。原來,廖啟智和妻子,將諾諾的追思禮拜布置得讓參加的人宛如在天堂。追思禮拜中,廖啟智和太太也分享了陪諾諾走來的這一路,有失望,有恐懼,有害怕,但上帝卻讓他們在諾諾短暫的生命中看到了豐盛,也讓他們在諾諾最後沒有疼痛地離開時經歷到了上帝的憐憫和信實。諾諾生前的錄影片段更是深深打動人。

 

 

他會開心地因為炒麵和蘋果汁感謝耶穌;也會在坐纜車的時候說耶穌跟他一起搭纜車,就算有大風浪,也有耶穌保護他;更是會在受洗時大喊:「我願意相信天父的兒子」,「我愛主耶穌和天父……因為祂們好愛我。」因為諾諾的單純信心,一位因為生活挑戰而放棄信仰多年的與會者表示要重拾信心,因為再多的苦,不會有諾諾的苦那麼多,她也想要像諾諾那樣即便有苦難,也還是可以單純地相信。

 

奇怪的基督徒們

對於這一幕,我好像不陌生。我認識的基督徒朋友,好多也都好奇怪。跟癌症對抗大半輩子的基督徒會讚美上帝在這其中對他生命的陶造;因為要照顧自閉症孩子而辭去工作的媽媽辛苦大半輩子,在最後失去女兒和丈夫之後跟人講上帝的信實;孩子出現狀況的父母稱在孩子出現狀況之後,反而回到了教會,更多經歷到上帝對全家的帶領;婚姻受到重創的基督徒說在重創之中明白上帝的愛有多深。從常理來講,我真的想說這些基督徒好奇怪,為什麼總是選這些在常人眼中像咒詛一樣的經歷來分享,還要為這些經歷感恩。但聽完他們的見證,每次,我又多一點點勇氣,去面對生命的挑戰。

 

 

 

背負咒詛的耶穌

其實,看看他們(還有我)所信奉跟隨的這位耶穌,就知道為什麼這群人可以在苦難里唱讚美詩,經歷患難信仰反倒更加堅定了。因為這位全球聞名的領袖,自己行走的也是一條苦難的路。上帝的兒子,選擇出生在馬槽,明明可以呼喚「天兵天將」,卻情願被出賣,被鞭打,被釘十字架。上帝讓祂的獨生子所經歷,所暴露給我們看的,是我們整個世界的不堪,是罪進入世界的真相。我們不願意承認,我們希望人生美滿,一路花開。但事實卻是,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悲傷、不幸的世界。不止廖啟智的人生如此,不是基督徒就可以免疫,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如果我們留心觀看,願意承認,就是破碎的,艱難的,不確定的,充滿眼淚的,讓人無處安放,無法接受的。所以,我們從不同的渠道尋找答案或解脫。那位十字架上的耶穌,那位看起來失敗的耶穌,卻告訴我們,祂明白,祂就是為此而來。祂背負我們的罪與詛咒,並且祂戰勝了死亡,讓我們有出路,有盼望。

 

在回顧諾諾安息禮時,陳敏兒感嘆原來死亡可以如此美麗。相信廖啟智的死亡也是美麗的,因為那美好的仗他已經打過,上帝給的劇本,他用信心演好了。因為耶穌已復活,所以死亡不是結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獲作者同意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