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美國
翻譯:詹啟聖,中國台灣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在我和家人剛移居海外的時候,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生活使得一切都變得比以前困難許多。在那樣的情形下我深刻地感受到我需要朋友。真正的朋友——那種能夠跟我一起坐在後門露台看着孩子把自己弄得滿身是泥,並彼此傾訴心裡話的人。我需要在我丈夫罹患瘧疾時能夠有人在場陪伴我、在我無法出席祖父喪禮時能夠有人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
上帝知道我們需要那種因着愛而介入彼此生活的友誼。耶穌自己也是這樣愛我們的。祂放棄了自己作為上帝的身份來到混亂骯髒的人世間。祂離開天上的寶座,降生在卑微的馬槽,經歷了從小嬰兒到青少年再長大成人的整個過程。然後祂一肩背負起我們的重擔(腓立比書2章5-8節)。“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翰一書3章16節)。這是否是我們的友誼應該有的樣子?我們也要為朋友捨命。
不論你走到哪裡,朋友都是至關重要的。
但要得到能為彼此捨命的友誼,我必須從頭開始經營我的友情。我覺得下面的幾點對於增進我的友誼非常有幫助:
1.詢問有意義的問題並且樂於分享
雖然我也承認這有時候聽起來有點俗,但我最喜歡的問題是“你(心)裡面最近怎麼樣?”這其實是我詢問“你還好嗎?”的方式,而且我問的其實是你的內在怎麼樣,心裡有沒有什麼糾結的?
當然,有時候我們只想成為傾聽的那一方;成為別人的知己和幫助對方的人。但朋友間的愛不會讓我們只是單向的給予。在聖經里,彼得不得不讓耶穌洗他的腳(約翰福音13章8-10節),而耶穌也讓一個女子用昂貴的香膏膏祂的腳,然後用她的頭髮擦乾(馬太福音26章7-11節)。
當我感覺自己變成總是在給予的一方時,我就會直截了當地跟朋友說:嗨!我處理朋友之間的關係時總有點失衡,當別人問我的事情時我總是會有點放不開。所以請你幫助我,如果你發現我又退縮了,請繼續追問我。
2.詢問對方你該如何為他們禱告
為他人禱告是一種最親密愛的表現形式。我們為著朋友最深切的需求、恐懼和擔憂而迫切禱告。我願意跟我的朋友一起踏進禱告的屬靈摔跤場(就如同雅各與上帝角力一樣),為了朋友及他們所愛的人代禱。我希望我們至少能夠詢問:“你現在想向上帝求什麼?當下你心中最糾結的事情是什麼?目前你心中最擔憂的是什麼?”
有時候我們的朋友可能會軟弱到無法為自己禱告的地步。他們可能太害怕,或覺得自己已經遠離上帝。他們心中可能有太多懊悔和擔憂,壓着他們無法禱告。亦或許他們不知道如何開口禱告。在這樣的時刻,身為朋友的我們可以為他們代求。
你是否認識一些人是沒有太多人會替他們代禱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試着打電話給他們,了解他們的近況;或者發個信息或電子郵件給他們,附上聖經經文或你的幾句話,讓他們知道你正在為他們禱告。
3.說出實情
以弗所書4章25節說:“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這段簡明的文字讓我很糾結。現實生活中,我並不是常常像對待自己的肢體一般地對待我的朋友,跟他們的溝通也不是完全透明。
我並非是虛假——不是故意要說謊話的那種——但出於“善意”或對自己隱私的保護,我不見得總是會坦白一切。我沒有辦法總是對朋友直言不諱。我想我的愛可能還是不夠多,所以我才不能這麼勇敢。
舉例來說,如果我的一個朋友犯了淫亂的罪,我或許應該小心翼翼地說:“我覺得我應該告訴你一件你可能已經知道的事情,你的罪正在毀滅你。我覺得你應該思考尋求一個更忠誠更長久的感情關係。找一個真正珍視你、你也能珍視對方的人。”
坦白說,如果我對一位朋友的信任不夠時,當我有所保留時,我可以感受得到兩人之間的這種狀態。我們的友情只有在我們雙方都願意繼續更近一步的情況下才能夠持續成長。
4.敞開自己
敞開自己需要我們具有很強的安全感。首先是在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上。我發現我自己的謙卑程度與我對他人的敞開程度成正比。謙卑表示:我很軟弱,我是個罪人。沒錯,我就是這樣的人。但上帝仍然愛我,愛我這樣的罪人,上帝的愛給了我敞開自己和面對可能被拒絕的勇氣。
有時候我們無法敞開自己可能來自於不信任對方。但更多的時候是出於自我保護——擔心如果別人知道我是這樣的人,他們會拒絕跟我做朋友。坦白說我過去經常會等着別人來找我,以檢驗他們對我的關心(現在偶爾還是會這樣)。但知道上帝一直都愛着我這個事實讓我有勇氣在他人面前展現我的軟弱。在上帝面前認識到自己的軟弱幫助我了解自己在哪方面需要別人的扶持(加拉太書6章2節);讓我意識到我不應該一個人面對(創世記2章18節);所以我不可以對上帝安排在我身邊幫助我的人說:“我用不着你!”(哥林多前書12章21節)。
耶穌是自居軟弱的最佳典範。祂降卑自己成為一個壽命有限的人類;祂被羞辱被刺透,赤身露體地死在十字架上。還有可能比這更軟弱么!但我並不是說我們要對任何人都毫無保留的展現自己最深處的傷痛。畢竟,耶穌也擁有祂的核心朋友圈——最親近的三位門徒,然後是十二門徒,再擴大到七十二位學生,然後是跟隨祂的群眾。然而友誼的深度會與我們願意敞開的程度及親密度成正比。而耶穌的要求——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正是我一輩子要去追求的標準。
5.鍥而不捨
我當然不是說讓你成為一名“死纏爛打的跟蹤者”,而是有一種顧慮他人的益處,不求自己益處的態度(腓立比書2章4節)。
現今的社會似乎並不鼓勵人們有那種真正緊密的聯結——因為要深入地發展關係需要我們花時間精力並且做好會給自己帶來不愉快和不便利的準備。很感恩現在有社交媒體,讓我們還可以跟高中同學保持聯繫。但同時我們也可能有580位網上所謂的朋友,他們自以為透過我們在網絡上的狀態更新,就能夠了解我們的情況。
但如果我們想要友誼更深入,就必須願意鍥而不捨地付出。當然,社交媒體也可以成為我們向他人表達關心的途徑。因為已經在網絡上看到了對方的狀態,我們也能夠更好地去愛他們了。但重點是我必須願意主動行動,在我的日程中列注更多的人,而不是活動。並願意跳出自我的圈子為對方付出。
6.積極地饒恕
我們經常逃避饒恕這個話題,不是嗎?我們很容易就會去指責對方,並硬着心,最後造成友誼的疏遠。饒恕與我們的天性全然相悖。我發覺自己非常容易因為朋友小小的冒犯而發怒——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朋友不夠用心,不夠了解我心裡的想法,我覺得明明顯而易見啊,我都已經表現的夠明顯了啊(這不就是為什麼我需要朋友嗎?)!或者朋友沒有以好的態度回應我。
友誼教會我學習在面對我認為的冒犯時回報以祝福,並學習放開心胸去愛。為了得到朋友們的饒恕和諒解,我必須對他們說一句:“我很抱歉”。我非常喜歡美國著名牧師及學者利貢.鄧肯(Ligon Duncan)的看法,他告訴了我很多人際關係中的道理:“人是不會失去愛的,他們失去的是悔改及饒恕。”
畢竟,我們的情感發展是基於我們在不完美的人際關係中發展和接受恩典的能力。
許多概念都起始於一個很普通、也許讓你想都想不到的品質:謙卑。謙卑讓我們緊緊握住愛,也成為我們人際關係中的激勵。
希望在今年之中,你的人際關係可以更進一步,你和你的朋友能夠如同耶穌愛我們一樣地彼此相愛。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