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基督徒

廖啟智離世:上帝的劇本不同尋常

作者:上帝的小鳥

*文章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修改

 

在廖啟智小兒子諾諾的追思禮拜上,廖啟智和妻子陳敏兒分享了諾諾生命最後時刻的片段。被父母深深疼愛的諾諾在病床上安靜離世之後,廖啟智開心地跟諾諾說了句「拜拜,諾諾」;媽媽陳敏兒則滿心喜樂地說了句「感謝主!」。同樣身為演員的陳敏兒自嘲說,如果自己拍戲安排這樣一幕,肯定要被人罵死,因為死亡怎麼能那麼開心地面對呢?

是的,死亡怎麼能那麼開心地面對呢?實力滿分卻拍不到主角戲,怎麼能繼續精益求精,拍好每一份配角戲呢?但上帝給到廖啟智的人生大戲,就是這麼戲劇:一生演配角(好不容易演主角還沒有配角戲受關注),兩歲的幼子身患絕症,夫妻精心陪護3年後,孩子還是治癒不了而離開人世;小兒子去世後,妻子抑鬱(後在廖啟智的精心照顧下治癒),大兒子曝出出櫃緋聞,自己最後也因癌症而與世長辭。

 

如果我是上帝,我一定不這麼寫。廖啟智是基督徒,上帝的孩子,怎麼能拿到這樣的人生劇本呢?我常常會跟上帝講,「如果這個我做不好,我怎麼跟人證明我的上帝很厲害呢?」也會在害怕苦難的時候跟上帝討價還價:「如果這樣,我的家人朋友都會害怕當基督徒啦。」誰會相信一位忠實信徒仍然會經歷苦難的上帝呢?但上帝的劇本好像就是可以這麼誇張,因為誇張的劇本之後,是讓世人難以相信的平安與盼望;是將世界的真相撕開給人看後,提出真正解藥的盼望;是不再懼怕風暴的堅韌生命,是我們迷失的方向與找不到的人生意義。

 

失敗還是勝利?

 

剛信主的時候,我看到基督徒患癌症的見證。當時我很詫異:「天哪,為什麼當基督徒了還會得癌症?上帝不保守嗎?」當我在採訪中看到全球各地的基督徒為諾諾禱告三年,諾諾還是去世之後,我也好緊張。這些一直為他禱告的基督徒得多失望?不應該是疾病完全得醫治才是最大的勝利,才好激勵更多的人信靠主嗎?被邀請參加諾諾追思禮拜的主治醫師也表達,在接到邀請的時候好不開心,覺得打了敗仗,不願意去面對。但諾諾的追思禮拜卻讓人大吃一驚,沒有哀傷、泄氣,反倒是喜樂、安慰、盼望。原來,廖啟智和妻子,將諾諾的追思禮拜布置得讓參加的人宛如在天堂。追思禮拜中,廖啟智和太太也分享了陪諾諾走來的這一路,有失望,有恐懼,有害怕,但上帝卻讓他們在諾諾短暫的生命中看到了豐盛,也讓他們在諾諾最後沒有疼痛地離開時經歷到了上帝的憐憫和信實。諾諾生前的錄影片段更是深深打動人。

 

 

他會開心地因為炒麵和蘋果汁感謝耶穌;也會在坐纜車的時候說耶穌跟他一起搭纜車,就算有大風浪,也有耶穌保護他;更是會在受洗時大喊:「我願意相信天父的兒子」,「我愛主耶穌和天父……因為祂們好愛我。」因為諾諾的單純信心,一位因為生活挑戰而放棄信仰多年的與會者表示要重拾信心,因為再多的苦,不會有諾諾的苦那麼多,她也想要像諾諾那樣即便有苦難,也還是可以單純地相信。

 

奇怪的基督徒們

對於這一幕,我好像不陌生。我認識的基督徒朋友,好多也都好奇怪。跟癌症對抗大半輩子的基督徒會讚美上帝在這其中對他生命的陶造;因為要照顧自閉症孩子而辭去工作的媽媽辛苦大半輩子,在最後失去女兒和丈夫之後跟人講上帝的信實;孩子出現狀況的父母稱在孩子出現狀況之後,反而回到了教會,更多經歷到上帝對全家的帶領;婚姻受到重創的基督徒說在重創之中明白上帝的愛有多深。從常理來講,我真的想說這些基督徒好奇怪,為什麼總是選這些在常人眼中像咒詛一樣的經歷來分享,還要為這些經歷感恩。但聽完他們的見證,每次,我又多一點點勇氣,去面對生命的挑戰。

 

 

 

背負咒詛的耶穌

其實,看看他們(還有我)所信奉跟隨的這位耶穌,就知道為什麼這群人可以在苦難里唱讚美詩,經歷患難信仰反倒更加堅定了。因為這位全球聞名的領袖,自己行走的也是一條苦難的路。上帝的兒子,選擇出生在馬槽,明明可以呼喚「天兵天將」,卻情願被出賣,被鞭打,被釘十字架。上帝讓祂的獨生子所經歷,所暴露給我們看的,是我們整個世界的不堪,是罪進入世界的真相。我們不願意承認,我們希望人生美滿,一路花開。但事實卻是,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悲傷、不幸的世界。不止廖啟智的人生如此,不是基督徒就可以免疫,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如果我們留心觀看,願意承認,就是破碎的,艱難的,不確定的,充滿眼淚的,讓人無處安放,無法接受的。所以,我們從不同的渠道尋找答案或解脫。那位十字架上的耶穌,那位看起來失敗的耶穌,卻告訴我們,祂明白,祂就是為此而來。祂背負我們的罪與詛咒,並且祂戰勝了死亡,讓我們有出路,有盼望。

 

在回顧諾諾安息禮時,陳敏兒感嘆原來死亡可以如此美麗。相信廖啟智的死亡也是美麗的,因為那美好的仗他已經打過,上帝給的劇本,他用信心演好了。因為耶穌已復活,所以死亡不是結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獲作者同意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傳福音

身為一名基督徒微商的告白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1.為什麼加入微商?

從完成讀博論文至今,已經過了6個月。答辯完,交上論文的那一刻,感到身上的一個重擔被卸下,終於完成了3年的讀博生涯,實在是鬆了一口氣。雖有人說畢業即失業,但那時的我並不慌張,而是給自己安排了一個長達2個星期的獨自畢業旅行。旅行結束後,緊接著就是準備過農曆新年。因此從去年的12月算起,整整3個月,我沒有為找工作而憂慮,日子過得逍遙自得。直到今年初的肺炎疫情突然爆發。

 

當時的我並沒有察覺到此疫情在不久之後將嚴重地影響就業機會。我還是按照自己的原計劃,過完年後才發簡歷去各個公司及學院。等待回應期間,除了找正職外,我還能做什麼?考慮到自由度以及可行度,我決定好好經營我的微商生意。我兼職微商是去年七月份的事。那時,我的讀研資金出了一些問題,導致我的生活開銷有點被影響。而我是主動出擊的人,不會坐以待斃。所以,為了不向家人討錢,除了做家教,我還代理了一個自用的微商品牌。

 

一開始,我很擔心做微商會不會違反基督的教導,以及自己會不會因為貪錢而偏離主的道路。為此做這個決定前,我特意上網閱讀了許多教導基督徒做生意的文章。大多數的分享,都是告訴我們身為基督徒做生意的守則,比如:要誠實、不可以貪財、以人為本、給與真誠的服務等。看完後,我得到一個結論:只要我們不欺詐、不賣對他人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產品,那麼基督徒也可以做微商。謹記這一條經文,「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

 

後來,我碰到了一個全職做微商的基督徒。她的微商生意做得很好,而且因為算是一名小網紅,她在社交平台上也常常分享生活為主做見證。她是少數讓我看到活出信仰,不只是在教會裡,更是在生活中,以及事業上的。

 

 

2.學到了什麼?

加入微商後,我發現自己的思維突破了許多。從一開始的害怕分享,到現在的收放自如。從前的我不自信,不敢分享自己的照片,害怕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但現在不僅勇於表現自己,還學會了拍攝影片,分享有益他人的事。除此之外,還懂得什麼是個人品牌,學會社交以及行銷技巧。身為理科生的我,不曾了解原來商務是這麼地有趣!

 

無論是對產品還是自己,懂得「行銷」很重要。以前大學剛畢業,我還在猶豫要求職還是繼續深造時,就不時會聽到某某大學同學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這些同學,他們的大學成績不算特別好,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口才好。在大型會議上,其他人表現得扭扭捏捏,不知道要如何和人交流時,他們已經懂得如何社交,並表現自己,以便拿到那些公司官員的名片或聯繫方式,為未來的職業鋪路。雖然聖經教導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馬太福音6章34節),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能得過且過,毫不需要為未來努力。我個人認為,既然已經是大學生了,就應該要負起規劃好自己的未來出路的責任,這樣畢業後,就能找到適合的工作,同時擔起經濟責任。因此,除了要禱告求上帝帶領之外,我們也需要預備好自己——在上帝給予的機會臨到時,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爭取。當然,無論結果如何,我們仍要選擇順服,把結果交託給主。我曾經因為不懂得在大型會議上「表現」自己,而錯失了一個在愛爾蘭工作的機會。但也感謝主,透過那次的經歷,我能夠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

 

學習行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事有關行銷的工作和兼職。好的公司,會給員工提供很多的行銷培訓。所以,當微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在幫助別人改善他們所遇的問題期間,我變得越來越有自信。在帶領團隊方面,我也有機會學習領導力。

 

其實,在教會當領袖,不也是這樣嗎?剛開始,什麼都不會,就連去傳福音,也是磕磕巴巴的。面對自己小組裡形形色色的人,要如何管理,更是一個難題。除了用心去關心,適當的培訓和系統性地教導,也可以運用在帶小組上。

 

 

3.缺點

無可否認的是,做微商也是有挑戰的。它導致我常常因忙於製作影片、想文案等,而忽略了「安靜在主里」的重要性。有段時間,我的靈修時常是草草了事,因為腦袋總想著今天的微商任務還沒完成。後來詩篇37篇5節提醒了我:「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沒有一件事是我們不可以交託給主的。總要仰望上帝來為我們成就,並且順服祂的旨意。所以,現在的我會在星期日規定自己休息,不要想著如何發圈,而是比平時多讀聖經和一些屬靈書籍,享受跟上帝相處的時間。

 

說到發圈,微商常常會分享顧客的下單圖,以此表示產品的銷量很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惡劣的微商,會偽造下單圖欺騙顧客。箴言12章22節說:「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 所以,身為基督徒,在面對誘惑時,我們要站立得穩,我們是可以選擇不去做這樣的事的。因此我通常只發自己的收穫,或者,在發團隊的下單圖時,我會特別註明:團隊。

 

我想強調的是,微商只不過是一種生意模式。每一個屬世界的行業,都有其好或壞的一面,重點是你的選擇。因此,我們自己必須清楚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因為:「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哥林多前書6章12節)。

 

4.現在

 

兼職微商的經歷,讓我學習了很多東西。同時,也付出了很多時間。我深知不是100%的努力,就會帶來100%的收穫。可這一路,的確讓我成長了許多。我感恩的是,上帝允許我加入的微商品牌,不會一直要經銷商囤貨或者不斷催促我們去銷售。而且還能讓我去思考什麼方式適合自己,且要以長遠的眼光,看現在做的事。願我能在這微商之路,持續持守上帝的真理,並榮耀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多彩的世界

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基督徒可以怎樣「做光做鹽」?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說到最近這幾個月馬來西亞全人民最關心的事,無疑是即將來臨的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大家都非常期待這一屆的選舉能夠給馬來西亞帶來怎麼樣的未來。

好幾個月前,甚至是去年底,在我的身邊和社群網站上,我就開始看到很多朋友發起呼籲,呼籲大家一定要去投票,也呼籲每個在外的大馬人回家投票。我甚至還看到一些人發起活動,籌款或自掏腰包要贊助機票等,好讓那些有心,但經濟上無力的海外留學子弟們回家投票。還有一些在海外工作的人,冒着可能被扣薪水的風險,也要請假回家投票。為國家,為下一代,為人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盡自己的一份力。這些都讓我看了既感動又激動,感動原來我們都這麼深愛着自己的國家,激動是原來我們可以做的事有這麼多!雖然他們大部分都是非基督徒,但我卻從他們的身上看見了類似「做光做鹽」的好例子。

一直以來,基督徒在面對政治或相關的議題時,似乎普遍都是持保守且低調的態度。但其實我們可以做的遠不只是隔岸觀火,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基督徒。基督徒是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彰顯基督的愛的,我們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保羅當年給提摩太的忠告,其實也是給我們這一代年輕基督徒的忠告:「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章12節)我們的年齡或許年輕,或許不如一些前輩基督徒們富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但我們卻是在這個時代中成長出來的一群年輕力壯、有動力、有創意的一群人。既然我們擁有這麼好的先天優勢,那我們為信仰的作為應該是可以不「叫人小看」的。可要人不小看你年輕,就得在保羅說的五個方面表現出來,才能具說服力,才能以身服人,帶出教導,改變人的能力。同時,這也能讓別人在我們身上看見上帝的事工從不限制於任何人。當然,或許很大幾率也可以達到傳福音的效果呢?

我們的言語是否溫柔,讓聽的人感到被愛?我們做事,與人相處是否有愛?敬拜是否有準時到?地上髒了,是否會想要自動清乾淨?是否都有積極使用自己的恩賜服事主?是否能覺察到他人的需要,對人付出及時的關懷和幫助?是否在各樣事上尊主為大,活出在主里的信心?在上帝和人面前都不沾污自己?這些雖然都不容易,也很難做到完美,但這都不是可以成為我們不做,或少做的借口。這些是可以操練,做到更好的。

就好比這次馬來西亞的大選,每個基督徒都該意識到,國家的事並不單單是那些政治人物或高層人士的事,而是關乎每個人民的事。然而對基督徒來說,這並非什麼壞事或該避免的事,因為基督早已呼召我們要成為世界上的鹽和光(馬太福音太5章13-16節)。雖然說我們並非一定要像非基督徒人民那樣行動,但我們是否也能像他們那般,把熱心與愛化為行動彰顯出來?我們基督徒是否可以成為那個勇敢站出來為國家爭取的人呢?對於人民,我們是否可以成為那個好榜樣,讓人們看見其實選舉也是可以,亦或需要以一個好的態度和方式來進行的呢?祂把我們生於此地為公民,我們就當在這片土地上為基督作美好見證,為國家的好積極貢獻。只是我們仍要謹慎!我們雖然可以參與,為國家出一份力,但不是盲目跟風,失了焦點。我們不爭,也不鬧,儘力做該做的事,然後將結果交託給上帝,最後順服。所以,在即將來臨的大馬選舉,無論政局怎樣演變,基督徒除了為國家守望禱告,求主掌管,還可以做的或許就是積极參与投票,在能力可及之下,在實際行動上做出付出。

我目前工作的地方是一個基督教機構,因去國外出差的日子恰好撞上了投票日,我們最終毅然而然地決定把出國開會的日子改期,並向國外的同工取得諒解,好讓馬來西亞的同工們在儘可能地減少對工作的影響和損失下可以回家投票。同時,我也看見了弟兄姐妹的愛與諒解。雖然國外的同工們與大選沒有關係,但卻也以愛心包容,願意為了我們一同更改會議日期。

上帝喜悅我們的愛是有實際行動的愛。禱告非常重要,但若你是有能力的,禱告之餘也付出行動吧!我們很多時候缺的可能就是那以愛為出發點的行動力了。畢竟,所謂的「做光做鹽」,不只是讓人覺得基督徒比別人過得聖潔,是個模範生,而是讓人能得着溫暖,在你身上體會到基督的樣式。

最後,願上帝賜福馬來西亞!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

基督徒對於同性吸引常有的三個誤解(有聲中文)

作者: Amanda Lim , 新加坡
翻譯: 夏天, 台灣
語音播讀:Jovial,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我一點兒都不同意牧師今天關於同性戀的講道」。我們剛點了餐前甜點坐下來,Jenny就冒出了這句話。「他的觀點太狹隘了。那些被同性吸引的人,他們產生的好感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啊,並且,他們對同性的愛慕也是真誠的」,她說。

我很少看到16歲的Jenny對某件事表達激烈的個人看法。大部份時候,她在表達對人事的看法時,都是不置可否甚至小心謹慎的。因此,聽到她這次主動回應牧師今天早上的講道內容,我挺吃驚的。所以我決定,再多了解一下她想法的緣由。我隱約覺得,這一定和她自己的事情有關係。

當我們的冰淇淋鬆餅上桌后,我隨口問道:「你的朋友中有人被同性吸引所困擾嗎?」她含糊地說了些什麼,我沒聽清楚。「不好意思,沒聽清楚,你能再說一遍嗎?」我再問道。「我自己就是。」這次,她的聲音裡帶着一份堅定。

「其實我一點也不意外。」我停頓了一秒之後,說出了已經在腦海里演練了好幾遍的回答。幾個月來,我觀察到每次查經班或主日講道中提及有關性別問題和LGBT議題的時候,Jenny總是離席而去。但我從沒想過跟她提這個話題。

可是現在既然鍋蓋都被掀開了,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假裝不知道,或事不關己了。

這是第二次有我輔導的青少年跟我講自己有同性戀傾向了。第一次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我驚訝到說不出話來。最後,那位青少年覺得她已經受夠了要一直抗拒內心的感受,最終決定豁出去了。

在此之前,我身邊從來沒有人被同性吸引困擾,我也從來沒有碰觸過這個話題;而且我從不覺得自己需要去了解更多相關的知識,我覺得自己當一個吃瓜群眾就好。但是上帝開始讓我意識到,我需要去關心和接觸這群人,並且要在愛中向他們闡明祂的真理。

誤解一:我們只要知道聖經上說同性戀是罪就足夠了

有一次我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問我是如何看待同性戀關係的。認真思考後,我給出了一個「符合聖經」的標準答案:「聖經教導我們是上帝創造了性,並且性只能在一男一女的婚姻之中存在。性的創造並不是為了同樣性別的兩個人。我相信聖經,因此我認為同性戀行為是錯誤的。」

我的朋友回答說他尊重我的信仰,但他非常反感教會裡反對同性戀的講道。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教會裡的人並不是真正關心這件事情。每次當我想多問幾句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反駁,並且拒絕我。我覺得這個話題的正反兩方都需要更多了解彼此的想法。」

雖然猝不及防地被這位朋友打臉,但我知道他的觀察是對的。我還真的碰到過好幾次,特別是在教會的時候,我們總是冷冷地說:“同性戀是錯的,因為聖經這麼說了。”我們還會引用羅馬書1章26-27節的經文和創世紀第19章索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來支持我們的觀點,於是一場討論就這樣畫下了句點。沒有人接着提出問題,或者試着挑戰我們說的這些話。同性戀行為就是錯的──走的時候我們帶着更加堅定的信念,對那些在同性戀中掙扎或者有同性戀傾向的朋友又多了幾分冷漠。

也許是因為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並沒有過這樣的掙扎,所以我們也不曾花時間思考如何真正去愛,去接觸,去與有同性傾向的朋友相處。當被追問「既然同性戀是‘天生’的,為什麼又會是錯的」 時,我們卻發現自己無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然後,我們就會被貼上盲目的信徒」和「恐同」這樣的標籤。

回到我和Jenny的對話上來。我後來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和她一起一對一地查考聖經,找出上帝在創造人類時的旨意究竟是怎樣的。雖然到最後她覺得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上帝的旨意,我仍然感到非常感激。至少我們有時間一塊討論,且這段時間給了我聆聽她的想法和了解她的掙扎的機會,讓我也能試着用最有愛的方式,跟她述說上帝的真理。在這整個過程中,我也慢慢地看見,其實我們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都需要上帝的恩典。

誤解二:一切都是選擇的結果,同性戀者是故意選擇活在同性戀的生活模式里的

一個用來支持同性戀行為的最強大的論點就是:同性戀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正如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膚色、身高、性別、和出生在哪個家庭這類情形一樣。

我的另一個同樣也有同性吸引困擾的基督徒朋友, 跟我分享過類似的心情。他說,那種感覺是從心底自然生髮出來的,且久久不散。「那種感覺就像你渴望去愛也渴望被愛,只不過那個對象是同性。我覺得如果我追隨我的感覺,我就可以被接納並得到我渴望的親密關係」。我的朋友這麼說道。

當我了解了我有幸輔導過的兩位年輕女孩以及其他好朋友們的生活經歷后,我才明白,原來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同性吸引,這樣的感受背後不一定有什麼特殊的因素。有些人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不曾接觸同性傾向的人群也沒有類似的任何經歷,但他們仍然會受到同性的吸引。

當然,你大可以說這些在同性傾向中掙扎的人們,最終還是有權利選擇繼續或停止他們的同性戀行為。但我認為,這些所謂的“選擇”並非是直接了當說放下就可以放下的,它們往往需要付上極大的代價。

有些人為了要遵循上帝對人類創造的旨意而努力抵抗着同性戀傾向多年,但至終還是屈從於他們內心的慾望。甚至對於那些下定決心抵擋他們內心感受並順服上帝旨意的人,也無法保證有一天他的性取向會被改變。身受同性傾向困擾的牧師兼作家Vaughan Roberts曾說:「上帝當然有能力改變我們的性取向,但祂並沒有允諾祂一定會這樣做,至少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改變我的性取向。」

誤解三:同性戀者是一群異類

雖然我們從來不會這樣說出來,但是我和我的朋友們(包括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對同性戀者的談論卻暴露了我們有意地把同性戀者看為是異類。跟貪婪、酗酒、誹謗、欺騙和其他的種種罪比起來,同性戀常常被視為是更有爭議且更嚴重的罪。

然而哥林多前書6章 9-11節清楚地把這些行為一一列舉出來,提到在上帝面前它們為同等的罪,這點提醒了我們,(舉個例子)一個貪婪的異性戀者並不會比一個同性戀者更加公義。

我幾乎能聽見那些受同性吸引的朋友們在吶喊說:「你怎麼可以把我對同性的喜歡與貪婪、誹謗、酗酒這些不好的行為相提並論呢?這些都是會傷害他人的罪行,而我的感覺並不會傷害任何人!」

身為基督徒,我們相信聖經所說的。但在面對受同性吸引的朋友時你要如何幫助ta認清ta對同性「自然」的愛慕之情是人類墮落後罪性的結果,而並不是上帝創造性別的真正目的呢?我們要怎樣才能除去我們心裡自以為比別人好的論斷心態,在謙卑和愛中向人傳講上帝呢?

我對這個挑戰的看法

我認為基督徒看待這個挑戰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對那些從來沒有同性吸引困擾也沒有親近的家人或朋友有過類似困擾的弟兄姊妹來說,這正是我們關注這個議題並關心同性戀群體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和禱告要如何以他們需要的方式和他們接觸。我們可以從簡單的提問開始,聽聽他們的經歷和故事,比方說,你可以問:「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自己被同性吸引的?」,「身為同性戀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或者「現在有沒有什麼地方我可以幫到你?」

在我們試着去融入他們的時候,我們必需要能夠不在乎他們怎樣回應,而持續無條件地愛他們。

對於我們當中有些自己或親人朋友中有同性戀傾向的,則是要持續地將自己紮根在上帝的話語中。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同性戀聲勢越來越浩大,看起來更酷,甚至快要成為主流文化的社會裡,順從我們內心的感受,似乎成為無可厚非的事。

但是,在努力做到「做真實的自己」和「愛我們的鄰舍」且要避免被貼上古板和恐同人士標籤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會讓真理打折了呢?如果真正的愛就是要在真理中彼此相愛呢?──這意味着即便會影響我們當下的和諧狀態,我們仍然要告訴他們上帝對人類的旨意究竟是如何的。

在我們的回應里,不僅要有上帝的真理,還要有祂的愛。單單指出同性戀是罪是不夠的,我們必需要願意陪伴那些在同性戀傾向中掙扎的朋友們,並在真理中愛他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因個人隱私緣故,文章中所出現的名字均為化名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