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基督

聖餐:絕對不僅是一項儀式(有聲中文)

作者:Stacy Joy,美國

翻譯:曉晴,中國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小盒,中國

*背景音樂:www.bensound.com

在我12歲時,父母從抽屜里拿出一摞明黃色的紙擺在我面前,我懵懵懂懂地看着紙上滿滿的經文,父母一邊耐心地教導我什麼是聖餐,一邊帶領我做着紙上的經文填空。

多年來,我一直看着身邊的大人和小孩領受聖餐,也一直央求父母讓我也加入。直到今日,我還是喜歡參與身邊一切的事情!

但就在那個特殊的時刻,小小的我知道了等待的巨大價值。在我們研讀了路加福音22章、馬太福音26章以及哥林多前書11章后,我終於明白這件我一直想要參與的事是多麼的重要。也正是因為我花時間了解了聖餐的重要性,我才得以懷着一顆尊敬、順服的心去領受它。

聖餐絕對不只是一項宗教儀式——不是那種「大人做的事」。領受聖餐不只是吃點餅乾、喝一杯果汁或抿一小口酒那麼簡單。它有極其重大和非凡的意義。任何領聖餐的信徒都應該知道其中緣由,因為基督告訴我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哥林多前書11章26節)。這些話是很有分量的。

聖餐也不是給小孩子吃的零食——它需要信徒分別出時間,聚集在基督面前記念並表明祂的死和祂的犧牲,並且各人要省察自己的心。

宣告基督的死

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保羅說我們領受聖餐,是表明主的死(哥林多前書11章26節)——耶穌用自己的慘死,救我們脫離與上帝永遠分離的境況。這餅象徵著主的身體,為我們「掰開」,以致使我們能有永恆的生命,而這杯代表了主為我們灑下的寶血。

在這個莊嚴榮耀的敬拜儀式中,我們宣告耶穌就如聖經中所描述的一樣,確實是死了。我們也宣稱自己已經降服於祂並準備好過一個基督徒的生命,以此與祂的死有份。在領聖餐時,我們就是在對自己、周圍的弟兄姊妹以及那些還未信主的人宣告上面的一切。換句話說,我們是在宣告主的福音。

 

記念基督的犧牲

耶穌說:「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在領受聖餐時,我們必須停下來記念救主為我們在十架上所做的——祂為了償還我們的罪自己慘死在十字架上。每一次領聖餐時,我都會反思基督是為了我犯的哪些罪而被釘在十架上,然後我會尋求上帝的寬恕並悔改。每當我想起基督的死,我都會想到電影《耶穌受難記》裡面的場景。儘管電影並無法完全還原耶穌當時真實經歷的殘忍酷刑,但卻能幫助我們大體了解那餅、那杯、基督為我們被掰開的身體以及祂灑下的血液意味着什麼。正因為上帝為了我能與祂建立關係而付上了昂貴的代價,我便會更加感恩和敬畏祂。

 

省察自己

關於聖餐,聖經中還提到了另外一項重要原則,就是要求信徒按理喝主的血,不吃喝自己的罪(哥林多前書11章29節)。雖然這聽上去很嚴厲,但卻是在告訴我們,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帶着悔改和謙卑的心領受聖餐。我自己就經常用詩篇19章12節大衛的禱告文來禱告:「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

聖經說,如果我們無法承認自己已知的罪,如果我們在教會中與人爭吵卻未求和解,如果我們對某位弟兄或姊妹心懷怨恨,那我們就應該先不領聖餐(哥林多前書11章28節,馬太福音5章23-24節)。聖餐象徵著基督為我們而死。如果我們都無法為自己犯的罪痛悔,又如何能夠懷着敬畏的心宣告基督的死呢?所以不如等一下,先去與他人、與主和好,之後再參加下一次的領聖餐。

有好幾次,在我還在某個罪中掙扎或者我很清楚我還沒有原諒某個人時,我都沒有領受當天的聖餐。當然,當其他人很驚訝我為什麼不領聖餐時,我自己也覺得有點尷尬。但若與得罪「主的身、主的血」(哥林多前書11章27節)相比,這一點的尷尬就不算什麼了。

我想鼓勵大家既莊嚴又喜樂地來到聖餐桌前,回想基督在十架上的死以及祂復活的應許。這種悲傷和喜樂並存的心情還能在哪裡經歷得到呢?

最後,願我們在領受聖餐時,與全世界一同慶祝——我們共同服事的這一位救主,祂為我們能夠有永生而降卑自己。讚美主榮耀的名。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裡成長

父母的離婚,不再讓我引以為恥,反倒讓我引以為榮(有聲中文)

 

作者:Andrew K,澳大利亞

翻譯:詹啟聖,中國台灣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有兩個小時候的記憶定格了我對我們家的看法。第一個是我三歲那年,媽媽生下弟弟之後,我跟爸爸來到醫院,我跑進病房開心地大聲喊:“我弟弟呢?”然後就看見媽媽正懷抱着他。

第二個記憶是在我九歲那年的一個早上,我像平常一樣走進爸媽的房間,準備用他們的洗手間洗漱,然後去上學,結果卻撞見母親正告訴父親說她要搬出去住,並要求跟他離婚。

這兩個記憶在我人生中扮演全然不同的角色,第一個記憶是我們合家歡樂的時光,那時父母親相處愉快,我的弟弟很可愛而且還不會搗蛋。更重要的是,那是一段一切都很完美的時光。而第二個記憶,卻是我的人生遭遇劇變的時候,那段日子家人之間相處時只有咆哮和指責,而我也與家人越來越疏離。

如今,離婚這個字眼可能已經司空見慣,許多明星更換伴侶就像趕時髦一樣。據統計,在澳洲每三對夫妻中就有一對以離婚收場。在現今的社會裡,我們似乎越來越覺得婚姻失敗不算什麼事兒了。

但事實上,對於經歷離婚的家庭來說,這仍舊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歷程。

作為一個孩子,面對父母親離婚時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弄明白如何妥當地跟他們繼續相處。當父母親共處一室的尷尬情況出現時,我開始習慣性地盯着地板,擺動雙腳;我學會讓自己不去聽他們彼此惡語相加。當我的父母各自再婚之後,我又學會有技巧地閃躲他們關於我的繼父繼母如何之類的詢問。一言敝之,我痛恨這樣的狀態。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痛恨與家人們待在一起,因為那樣只會不斷提醒我我的家不正常。我後來搬出去和祖父母同住,而弟弟則和媽媽住在一起。除了假日以外,我們平常很難見面,見面時也就只有爭吵和打架而已。在外面,我的行為舉止也大有改變,我開始翹課,並且將自己的怒氣發泄在周圍的人身上。

父母離婚是我經歷過最艱難的事情之一,那麼多年過去了,這事件仍然是我人生中極其痛苦的記憶。十五年之後,跟此事相關的許多事情仍歷歷在目,宛如昨日才發生。

然而,最近在大學校園團契研讀聖經羅馬書時,我發現一個讓我驚訝的事實。我學習到這樣一個真理: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正常的。如同保羅在羅馬書1章18節所說的,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每一個人都抵擋上帝真理的世界。因此,這是個破碎、絕望、充滿罪惡的世界。這意味着我們對於家庭的認知最多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畢竟不論離婚與否,每一個家庭都是由一個個破碎和有罪的個人所組成的。這樣的破碎影響到我們在這個世界經歷到的所有事情。我們短暫的生命中充斥着失望與痛苦。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首先,我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看法有了改變。我變得更加實際也更能夠原諒其他人的過失。這同時也促使我在與他人互動時更以福音為中心,因為我知道唯有耶穌能解決人的罪惡本性。這樣的改變幫助我重新去愛我的家人。儘管我們都有缺點,但現在我很珍惜每一個能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雖然我的家庭仍有許多問題,但以前讓我沮喪難過的共處時光,現在卻成為我為家人的得救禱告的動力。

最後,這個真理使我無比嚮往那未來的新天新地——上帝應許給我們的那個沒有痛苦沒有愁煩的國度。這也讓我們想起保羅在羅馬書5章3-5節里挑戰人本能的教導,保羅要我們在患難中也要歡歡喜喜,因為到最後會生出盼望。世上的痛苦提醒我們不要太愛這個世界,而是要盼望着上帝帶我們進入新天新地的那一天。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上帝會賜給我們這一切,就如同羅馬書5章6-10節所說,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帶給我們得救的確據。

因此,雖然我曾經總是極力逃避一切不完美的事實,但現在我已經學會去接受它。儘管這個過程非常艱難,但在等待那新天新地時,我已能欣然面對父母離婚的這個經歷。這個經歷給了我向他人談論福音和那美好永生應許的機會。現在的我是為了復活后的生命而活,並且我也在提醒他人和我一起為著永生而活。因為永恆的生命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也越來越珍惜十字架的救恩和它帶給我的新天新地的應許。十五過去了,啟示錄21章1-4節仍然激勵着我的心: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裝飾整齊等候丈夫。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上帝。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未拆開的禮物 | 《生命探索》聖誕特輯

作者:許文榮

聖誕節如果沒有禮物,就不像聖誕節。雖然人們在聖誕節期間,都會大肆購物、參加派對和舉行聚餐,然而,最傳統且令人期待的項目,卻是交換禮物。準確地說,人們最興奮的事,就是拆開那些擺在聖誕樹下,或是親手收到的精美禮物。

有時候,你大概能猜到得到那是什麼禮物,通常是一盒巧克力或餅乾、一套沐浴用品,或是一個相框。但有時候,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可能是一套你夢想許久的電子產品,或是摯愛的人為你精心製作的溫馨禮物。

如果將所有的禮物都擺放在聖誕樹下,你會發現,那最大、包裝最漂亮的禮物,通常最引人注目,孩子們更是喜歡,因為這樣的禮物看起來比較有價值。包裝平淡無奇的禮物,人們通常都是最後才拆開,但大家都不會輕易錯過任何一件禮物,焉知裡面沒有驚喜呢?

然而,每一年的聖誕節,許多人都會留下一份禮物沒拆開。他們若不是錯過,就是忘記了這份禮物的存在,或許是因為這份禮物的包裝,不像其他禮物那麼耀眼奪目。

然而,這份禮物卻是世上最有價值的禮物,是特別為你預備的,送禮者認識你且深知你的需要。這份禮物一直都在那裡,等着你來拆開。而且你拆開禮物之後,並不一定要立即接受,你仍然有考慮的空間。

現在就來瞧瞧這令人驚奇的聖誕禮物吧!

禮盒裡面是什麼呢?

這份禮物不像巧克力、裝飾物和配件,這是特別為你量身訂製的,而且擁有最超凡的特質。

這份禮物超過你所能想象的。這份禮物帶給你的驚喜,就好像一位生來瞎眼的人,收到一份「恢復視力」的禮物,使得他能夠看見:看見他至親的臉龐,看見他周圍美麗的世界,看見他前面的光明大道。或是一個被人遺棄的孩子,從未感受過關懷和慈愛,現在被安置在一個溫暖、舒適且充滿愛心的家庭里。或者一個被社會排斥的人,如今找到一位好朋友或可以共度餘生的好伴侶。這份禮物超過你最高的期待,並能滿足你最深且最渴望的需要。

這份禮物帶來恆久的盼望

或許,你正被毒癮或者酒癮所捆綁、對身體的疾病感到恐懼、因沉重的債務而憂心忡忡,或是被工作壓得透不過氣。然而,無論你面臨的挑戰如何艱巨,處境如何糟糕,這份禮物都會帶給你盼望,讓你知道情況可以改善;讓你確信有可靠的人相伴而行;讓你有力量面對生命中最黑暗、最危急的時刻。

這份禮物帶來全新的開始

或許,你在一生中犯了不少過錯:你傷害了一些人、做了可恥的事,甚至犯了嚴重的罪,如今你正為這些行為懊悔不已。也或許,你渴望時光能倒流,好讓你能重新來過。無論你曾做過什麼,這份禮物都能提供你一個全新的開始,讓你得着饒恕,繼續前行,從舊有的罪疚和羞愧中解脫出來,過一個誠信正直的生活。

這份禮物帶來真正的滿足

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家庭、卓越的學術表現、運動場上的成就,以及眾人的喝彩等等,哪一樣能帶給我們永久的滿足呢?或許,你可以隨時享受奢華的生活,或是實現你想要達成的目標。但你心理仍然會疑惑:接下來我該做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我為何在這裡?有一份禮物,可以解答你的疑惑,矯正你的觀點,使你的人生有目標和使命,有一個全新的理念,讓你明白生命中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

這份禮物是金錢買不到的

有些禮物是無價的,例如:良好的婚姻或親子關係。與至親冰釋前嫌,或是患難與共的朋友。你可能擁有生活中的一切物資,但是仍然會渴望許多金錢買不到的東西。美好關係、與人和好、還有不離不棄的同伴,都可以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樂和平安,讓人生變得美好。這份特別的聖誕禮物就是如此,無法在市面上購得,卻能給你任何商品都無法提供的快樂。

這份禮物帶是特殊人物所贈

有時候,禮物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送禮物的人是誰。世上最昂貴的禮物若只是來自萍水相逢的人,比起心愛孫兒的塗鴉作畫,或是愛人所送的花束,仍會黯然失色。送禮者是誰,會讓禮物變得不同。這份特殊的聖誕禮物就是如此貼別,因為送禮物的那一位認識你、深愛着你,且希望把最好的送給你。

現在,你或許會想:聽起來這份禮物的確很特別,但恐怕不是真的,哪有這麼好的聖誕禮物,實在好的令人難以置信!

這就是聖誕節帶給你的驚喜:這樣的禮物是真的存在,而且一直都在那裡。這份禮物你可以隨時拆開,可以在聖誕節之前、當天或之後。我們希望你拆開,瞧一瞧,並考慮接受。

然而,這份禮物並不真是裝在禮盒裡,而是以人的樣式出現,一個非常特別的人。

絕妙的聖誕禮物

如果要明白聖誕節的真正意義,就要追溯這個節日的由來,那麼你就能知道為何這份禮物如此特別,如此讓人驚訝。

在兩千多年前,耶穌基督降生了,這個特別事件就是人們慶祝聖誕節的緣由。耶穌向世人宣告祂是上帝的兒子,上帝就是那位宇宙、世界和我們人類的創造者。耶穌來到世上,向我們指明一條通往上帝的道路,這位上帝知道我們被創造的目的,祂知道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目的,如何擁有豐盛的生命。

我們可以藉着耶穌來認識我們的創造者,並經歷祂所賜給我們的各樣美好福分:使我們最深的需要得到滿足;在患難中有持久的盼望;得着重新活出正直生命的機會;生活中有真正的滿足、有意義與方向;得到金錢買不到的喜樂與平安,還有豐富且無條件的愛。

這份聖誕禮物最奇特之處是,只要你願意接受就可以得到,不是因為我們「好」,才能得到,而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拆開並接受這份禮物。

為何不瞧瞧呢?

這是你一直在尋找的禮物嗎?這像是你夢寐以求的完美禮物嗎?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所尋求的禮物就在這裡,正等着你接受。你可以隨時告訴創造你的上帝說:「是的,我要接受這份禮物,我要擁有禰所賜下的一切。」

或許,你會對這份禮物所承諾的很感興趣,但仍不確定你是否要接受。或許,你會擔心,如果你接受了會發生什麼事。這都是正常反應。但為什麼不多了解一下這份禮物,然後再看看是否值得接受呢?仔細瞧瞧這份禮物所提供的,然後問問自己,這是否能夠滿足你最深的渴望和最大的需求。

你可以找一位基督徒朋友談一談,知道多一點關於耶穌的事。你不一定要等要聖誕節才行動。這份特別、尚未拆開的禮物,正等着你,拆開,瞧瞧吧!

*以下內容來自靈命日糧事工《生命探索》系列《未拆開的禮物》,版權所有,謝絕轉載,歡迎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一起來慶賀)

你的聖誕節里有沒有基督

What-if-there-was-no-Christ-in-Christmas-1-1024x613作者:David Gibb,英國;翻譯:劉學鳳,中國

作者介紹:David Gibb,英國蘭開夏郡聖安得烈利蘭教會的牧師,曾在新版《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NIV Study Bible)中發表文章,著有一本關於何西阿先知的靈修書,目前正在寫作一本關於《啟示錄》的書。David Gibb牧師與妻子克萊爾育有三個女兒。

曾經有位農夫,他覺得上帝以嬰兒的身份來到世上是一件非常荒誕的事情。但他的妻子卻相反。她是位基督徒,相信那位在第一個聖誕時降生的嬰孩。因此,她丈夫常常嘲弄她,讓她的日子不好過。“為什麼上帝要降卑自己成為人類?”他丈夫問道,“這太可笑了。”

有一次聖誕節,妻子去教會了,農夫則留在家裡。妻子走後,天開始下雪。開始只是飄了幾片雪花,後來大雪紛飛,直到最後下成一場暴雪。突然,農夫聽到窗戶上砰地一聲,接着又是砰地另外一聲。

他出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原來田裡有一群大雁,他們正在遷徙,但是這場大雪堵住了它們的視線,使它們迷失了方向,被困在了農夫的田裡,無法飛行,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農夫就想幫助這群大雁在他的牲口棚里過夜。因此,他打開棚門,自己站在遠處,希望大雁們自己能進去。但大雁似乎不明白,所以農夫就想努力把他們趕進去,但是大雁反而四處亂飛。他突然想起個辦法,拿了塊麵包,把麵包屑一路撒到棚門口,但大雁還是沒明白。他做得這一切都沒法讓大雁進入這個溫暖的庇護所。

十分沮喪的農夫想:“大雁怎麼就不跟着我呢?”,“難道它們看不出這是唯一能讓它們活下來的地方嗎?怎麼才能讓它們跟我進去呢?”他突然意識到大雁永遠都不會跟隨人類的。如果他可以變成一隻大雁,變成它們的一員,他就可以跟它們解釋這個窩棚,引領他們走進安全的地方了。當他這樣思考的時候,他開始意識到這不正是上帝在第一個聖誕節成為我們當中一員的原因嗎?祂沒有把自己變得比我們高大來震懾我們——畢竟祂是全宇宙最大、最完美的那一位。但這個偉大的上帝卻變成我們的樣子。祂走進這個世界的混亂,走進我們雜亂不堪的生活,要領我們到安全的地方,走向祂自己。

關乎希望
聖誕節如此美好,就在於創造我們的上帝沒有把我們留在絕望中。他如此愛我們,所以他來給我們希望。聖經里(約翰福音1章14節)說“道成肉身”。約翰用“道”這個詞稱呼那位給全世界帶來希望的嬰孩,並且這個詞孕育着獨特的意義。

這位嬰孩完美地向我們描繪了上帝,因為祂本身就是上帝,同時祂又是完全的人。祂被孕育,成為胎兒,又像嬰孩那樣出生在世上。祂本來大過宇宙,卻出生在小小的馬槽中。祂成為一個孩子,一個青少年,一位成年人。祂和你我一樣真實。

讓我們稍微停頓一下,來思想這一點。因為如果這是真的,這就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故事——而是一個最大的神跡。

1969年7月29日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站在月球上的人。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說:“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時刻”。歐溫上校,第八位踏上月球的人,卻不同意,他說“我們時代中最偉大的成就不是人類登上了月球,而是上帝來到了地球上。”

英國詩人約翰•貝奇曼(John Betjeman)把這寫進了他的詩歌《聖誕節》中:

這是真的嗎?這是真的嗎?
彩會玻璃櫥窗的琉璃色彩中,
我看到一個嬰孩卧在馬槽?
這是最奇妙偉大的故事——
大海星辰的造物主,
為我成為嬰孩降生塵世。

一個顛覆性的事件

是的。在第一個聖誕,祂的確道成肉身,世間一切因此而改變。聖誕成為顛覆整個世界的事件。

若是沒有上帝 ,我們都如羊走失,且無所依靠。你很清楚自己做過哪些事情,傷害過哪些人,說過哪些後悔的話。要是可以重來抹掉這一切該多好,但我們卻做不到。

可是,耶穌在第一個聖誕節來了,為此做了點什麼。祂出生為嬰孩,漸漸長大,再年紀輕輕就被釘在十字架上。祂掛在十字架上時,並非因為自己有何過錯(祂是無辜的)。祂為我們而死,為我們雜亂不堪而死,好讓上帝赦免我們,使我們得以重新與那位愛我們的上帝建立關係。第一個聖誕的時候,上帝——耶穌——來了,為了領我們進入安全,回到祂面前——回到家中。

如果聖誕沒有耶穌基督,那我們就沒有什麼盼望,因為這意味着我們要在這個世上孤軍奮戰——獨自面對孤單,面對我們所犯的錯誤,面對我們成癮的惡習,面對我們的絕望。

但在第一個聖誕的時候,基督來了,世界從此不一樣了。當我們去認識基督,去查看祂的一生,從福音中去了解祂時,一切都不同了——因為祂來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