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宗教

對於敬拜,我的3個誤解

作者:Daniel Hamlin,美國

翻譯:奇奇,中國

 

我環顧四周,看到媽媽努力控制不讓自己笑出聲來。我敢肯定,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實在是太想笑卻要努力控制自己不能笑出來。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最不合適的時間和場合。我媽媽那天就是這種情況。我們在教會裡,敬拜樂隊在舞台上帶領會眾唱歌。媽媽就站在我旁邊,努力控制不讓自己笑出聲。我看著她,想弄明白什麼事情那麼好笑。她最終控制住了自己,我們繼續唱歌。聚會結束後,我問媽媽,是什麼讓她在敬拜中大笑。

她說:「你。」

我驚訝地回答:「我?我做了什麼?」

「Daniel,」她說,又開始大笑,「我不知道我是否見過像你這樣能夠唱錯一首歌中每一個音的人。」

我缺乏音樂天賦的事實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因此我們又為此笑了一番。(我應該提一下,我和媽媽的關係很好,我們之間只有對對方的愛和支持,我們可以互相取笑,而不會因此感到被冒犯。)

值得慶幸的是(至少對我而言),上帝不是按照我們的歌唱水平來接納我們的敬拜。因為敬拜絕不僅僅是唱歌。

耶穌說:「上帝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翰福音4章24節)。多年來,我發現為了使我能夠用誠實來敬拜祂,主不得不除去我對敬拜的一些嚴重誤解。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經過很多的禱告和讀經。我並不是在說自己是敬拜領域的專家,但如果你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我希望我分享的經歷能夠對你有幫助。

 

誤解一:只有宗教人士才會敬拜

我曾經以為只有宗教人士或有信仰的人才會參與敬拜。我將敬拜視為純粹的宗教或屬靈行為。但是我現在相信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會敬拜。我們都在敬拜某物或某人;因為我們被造就是如此(詩篇86篇9-10節)。

我們會敬拜生命中最珍視的東西。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工作,愛人,某件物品或是自己。敬拜這些事物可能與宗教或信仰毫無關係,但這仍然是敬拜。當我們放在這些事物上的精力超過上帝時,我們就是在敬拜它們。

可悲的是,我一生中敬拜過很多事物。我敬拜自己,敬拜我的夢想,敬拜我的時間,敬拜我的人際關係——這些事物本身並不壞,只是當我們給了它們高於對上帝的關注時,它們就變成了偶像。我應該敬拜的是賜給我祝福的上帝,而不是那些祝福。

當我發現自己把生命中本應屬於基督的位置讓給了其他人事物時,我以謙卑悔改的心來到祂面前懇求祂奪回我心中的寶座。祂寬容地接受了我的悔改,並邀請我與祂建立更深的關係。

誤解二:只有宗教活動才是敬拜

敬拜並不僅僅是在教會裡唱歌,禱告或獻上感恩。這些確實都是敬拜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我對敬拜的一個最大誤解就是,以為我只有在參加某些宗教活動時才是在敬拜。

然而事實是,我們的一生都是在敬拜(羅馬書12章1節,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

在舊約中,掃羅王就因認為宗教活動才是敬拜而犯了錯。然而上帝回應說,宗教活動並不能用來衡量一個人的敬拜,因為真正的敬拜是發自內心並彰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母耳記上15章22節)。

這使我更加認識到與基督相交的重要性。我明白了真正的敬拜是與上帝建立關係,而不是假裝服從一套規則。

無論我們是否有意識,我們在吃飯、工作、學習、度假、洗衣服時,都是在敬拜。我們要麼讓耶穌在我們心中做王掌權,要麼把王位讓給其他人或事物。我正在學習問自己:我有在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愛上帝嗎?

誤解三:敬拜是為了上帝的益處

可能我對敬拜的最大誤解是認為敬拜是為了讓上帝得益處,好像祂在某種程度上需要我們敬拜一樣。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敬拜的受益人是我們,而非上帝。

大衛宣告說:「敬畏禰、投靠禰的人,禰為他們所積存的,在世人面前所施行的恩惠是何等大呢!」(詩篇31篇19節)。上帝喜悅我們敬拜祂,但祂並不需要我們這樣做。祂是全豐全足、永恆存在、自有永有的。祂不需要任何什麼,祂自己就是一切生命和歡樂的源泉(詩篇16篇11節)。

上帝創造我們是為了讓我們認識祂並經歷祂賜給我們的生命和喜樂,而敬拜是進入這生命和喜樂的門。

詩人說:「在禰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因為耶和華-上帝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詩篇84篇10-11節)。上帝渴望祝福我們並給我們平安。當我們敬拜時,我們就是在打開祂平安與祝福的大門。這並不是說因為我們敬拜上帝就一生都不會遇到困難,但祂確實向那些信靠祂的人保證,祂在患難之日必成為他們的保障(那鴻書1章7節)。

上帝珍視我們的敬拜。祂知道人類很難敬拜自己看不到的東西,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敬拜能夠如此觸動祂的原因。我知道在敬拜方面我仍然有很多需要學習的,但是我很感恩主糾正了我曾經對敬拜的這些誤解。現在,我比以往都更加認識主並與祂有了更深厚的關係。也許未來有一天,或許是當我在天堂時,我可能會在從心而發地唱敬拜歌曲時唱對曲調。在那之前,我很高興自己可以通過每一個行動來敬拜上帝,並且無論我的歌唱水平如何,上帝都喜愛我的敬拜。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陳群鈺:身體的眼睛雖看不見,心裡的眼睛卻得看見

採訪:雪倫,馬來西亞

整理:何怡君,台灣

「這個世界,無人比祢更疼我,
喔主,當我寂寞孤單,祢來尋找我;
為我罪過,忍受痛苦折磨,祢依舊用溫柔來陪伴我。 」

《無人比祢更疼我》一曲唱出了我们與耶穌的亲密關係。這首詩歌是由一位來自台灣的姐妹——陳群鈺創作。群鈺從小就很有「聲音」方面的恩賜。能言善道的她,常在團體擔任領導角色,國小擔任畢業生代表致詞,家裡还栽培她學鋼琴,使她能自彈自唱、自創歌曲。

目前的群鈺在學園傳道會、和平教會服事,她清亮爽朗的聲音,在許多人的生命低谷中鼓励了他们。作为上帝的僕人,她長年在禱告、敬拜和詩歌創作上擺上自己。然而這樣一位熱心虔誠的姐妹,背後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对于她这样一名後天的視障者来说,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最大的患难是眼睛看不见,然而她却说并非如此。

 

被忽视的眼疾

群鈺從小眼睛就不好,每逢換季時眼睛總會過敏。三十年前的台灣,醫藥體系尚不健全,再加上她以为自己患上的只是普通的眼疾,因此沒有去看醫生,僅靠買藥房的藥水減緩眼睛的不適。

然而當她準備考高中時,眼睛的不适状况愈加严重,甚至時常会令她頭痛。直到有一次她在学习的当下感到眼睛难受,于是眨了一下眼睛,睜開後眼前竟然一片漆黑。一瞬间她以為有人關了燈,后来才发现是眼疾惡化而导致的短期失明。被吓坏了的群鈺赶快去就醫檢查,後來也被醫生確診為青光眼,医生说她当时的視神經已開始萎縮了。

雖然当下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嚇到,但群鈺天生是个樂觀派,之後她便跟著家人接受各種治療,如中醫、西醫、針灸、拜拜、算命樣樣都去尝试。情况稍稍好转一些后,她就不再特别为眼睛的事情忧虑。正是這段时期,有人给她传了福音,上过基督教幼稚园的她很自然地接受了耶穌,可心里却把耶穌当做另一个神明敬拜,想着兴许祂可以醫治自己的眼疾。

 

发现深处的问题

但沒想到的是,眼睛的情况并不如期待那样好起來,而是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情况持续恶化。群鈺需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治疗。在一次手術中,她的右眼徹底失去視力,之後的五年中左眼的视力也慢慢退化。在失去视力的过程中,她渐渐發現過去所不認識的自己,在樂觀的面具之下,她憂傷、害怕,心裡滿是恐懼。

虽然當時的她已在學園傳道會做傳道事工,但属灵的光景并非很好。她在机构的事工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大家看来她是个很活泼又有爱心的同工,但這些都只是表象。雖然群鈺长期以来都活在基督教里面,可对上帝卻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她認為只要把服事做好,上帝就可能會在某个时刻醫治她。可是她期待的醫治时刻却遲遲没有臨到,即使她期间接受了一次眼角膜手术,最终却仍旧没有好转。她的內心也因此充滿負面的聲音,长期以来的视力障碍让她变得自卑又自义,甚至对上帝有很大的不满,然而这一切都被隱藏在她“眼睛看不见”的面具之下。她的眼疾使得人们更加宽容和鼓励她,久而久之,她开始变得十分掌控,想要透过外在的抓取来掩饰内心的不安。但虚假终究会被现实戳破,這些被隱藏的問題在她完全失去视力之后终于显现出来。她隐藏的刺最终影响到了她的服事和人際關係。

 

瓶颈和冲突

就在群鈺在學園傳道會同工了10年之後,她遇到了服事的瓶颈期。纵使她很努力地去做,却收不到曾经的果效。她的同事也因着她的掌控慾和情绪等问题漸漸疏遠她。长期以来累积的问题终于在一次事件中爆发了。

在一次服事中她认识了一位很有才華的基督徒弟兄,并渐渐喜歡上对方。於是性格主动的群鈺大胆地去追求弟兄,怎知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她理所当然地以为是因为她的眼睛问题,但對方卻直截了当地告诉她說:「我沒有選擇跟妳在一起,不是因為你的眼睛,而是因为你的個性。」

这次的事情令她再也無法裝做沒事,伤心难过的群鈺去找同事一起祷告。在讲述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挣扎时,同事忽然说:“你讲的这些是什么话?这根本就不是善良的群鈺会讲出来的话?你到底是谁?”这一席话吓坏了群鈺,甚至以为自己被魔鬼辖制。可也因此,她开始反思自己里面的罪,她的掌控、嫉妒、怨恨、报复心…..

 

心灵的“失明”被医治

面對一連串的打擊,身旁的同事建議她暫停服事,處理內在的生命问題。要面子的群鈺很怕停止服事,但在掙扎了一番後,终于还是决定放下。当时的她觉得压力很大,她要面对的是比眼睛看不见还要困难的难题——心灵的“失明”。她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眼睛失明的生活,而心灵的“失明”却只能透过上帝的话语来医治。

「因着我们听信谎言,和被自己的情绪牵制,我们里面没有真理,导致了心灵的“失明”。」群鈺說道。

因此群鈺开始很认真地对待读经这件事,每天的大量讀經和禱告,圣经中真理的亮光便一点一滴地进入到她心里,她心裡的眼睛慢慢被打開,如同約翰福音第8章第32節所言:「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她也开始认识到,过去她虽然可以固定的灵修祷告和服事,却都是她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掌控,想要自己去抓取上帝的话语和祝福。

在这一年的大量读经期间,她去找曾经做过精神科医师的教会牧师交谈,牧师的话也点醒了她:「其实被鬼附反而比較好解决,我们只需要奉耶稣的名把它赶走。但生命的问题却需要自己花时间去面对和成长。」这段话提醒了群鈺,最可怕的不是魔鬼,而是自己生命的破口。若不让上帝补起我们生命的破口,就会一直被困在我们的问题里面。

 

在自己大量的读经以及跟着灵修导师的指导默想经文的这两年时间,她终于发现了自己信仰的是谁。在过去的15年里,她一直相信的都是自己。她对上帝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和完美的想法,当上帝并没有按照她的预期去做时,她就會开始对上帝生气。这样的情绪与她外在的服事是完全倒错的,因此她不能够向上帝表现真实的情感,一直被困在宗教里面。但上帝從沒放棄過群鈺,在祂的带领下,群鈺終於可以慢慢开始真实地活在上帝面前,表达她的难过甚至是气愤。与此同时,她渐渐与上帝建立起了真实的关系。那个时候,她才发现原来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可以那么美妙。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主对她的医治,破碎,更新…..她真正邀請上帝做她生命的主,不論眼疾得不得醫治,她都選擇與事實共存,並數算上帝在她生活所行的恩典。

 

从“基督教徒”到真正被救赎

这段时间,她有机会接受了第二次眼角膜手术。在住院期间,她忽然被圣灵提醒,想到眼角膜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上帝已经给了她三次生命的机会。于是她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好地活,好好利用上帝给她的机会和时间。从那次之后,她开始有负担去服事那些和她经历类似的青年人。这些年的成长让她也不再执着于自己过去对成功以及影响力的看法。她说,真正的影响力不是我们的职位多高或能够影响多少人,而是我们用生命去影响他人,陪伴他们一起经历上帝。

如今,40歲的陳群鈺在教會帶领小組、輔導青年人,並不時受邀到不同的團體中分享見證,陪伴許多人走過高山低谷。

她深知心灵的眼睛看不見,比身體的眼睛看不見更辛苦,她亦深深知道那些活在宗教里面的人多么痛苦。所以她要把握每一個機會,把人领回到上帝的面前。

最後,當她被问及最想要对年輕基督徒说的一句话时,群鈺说:Let God be God. (让上帝来做主。)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