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宣教

學習在荒漠期信靠上帝(有聲中文)

作者:Judah Koh,新加坡

翻譯:Cindy Wang,澳大利亞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在我剛開始和我未來的太太約會時,務實和果斷的我直接就對她說:「我有宣教的呼召,所以遲早會離開這裡,你呢?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負擔,我覺得我倆的關係沒必要發展下去了。」

回想起來,那次的談話不僅不浪漫,而且還很殘酷。

當時女友立馬反問我:「你怎麼這麼肯定?」

七年來,我一直認定自己要去宣教,還從來沒有被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我一直在用世界對宣教的需要來合理化我的呼召。然而這一次,我不得不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我不能說我的呼召不關她的事,因為我們在約會,而且有可能會步入婚姻。

回想起來,我的宣教熱情始於七年前對一所教會的造訪。那時的我還不是基督徒。我讀聖經純粹是為了反駁聖經。那個時候有許多朋友在不斷邀請我去他們的教會。直到那一天的主日,我所拜訪的教會牧師分享了許多宣教士的見證。向來以自己邏輯縝密的個性為傲的我,心弦卻被這些故事觸動了。

當時我並沒意識到,其實我的心已向宣教做了「回應」。我就在那個時候被呼召了。

在探索基督教的過程中,我成為了一名基督徒。曾被觸動的心弦逐漸成為我信仰之旅的主調。剛一受洗,我就非常努力地參與宣教事工,每月到鄰國探訪,並成為教會長期宣教團的一員。我也加入了教會宣教委員會,並最終成為委員會的負責人。

與此同時,我的女友也踏上她自己的宣教之旅。在婚後,她加入了我的教會,幫助我管理教會的宣教工作。

因為我的信仰之旅從一開始就是以宣教為中心的,所以當別人對於宣教沒有我這般火熱時,我就會很沮喪。我靠著自己的力量、知識和組織能力,努力提升教會對宣教的重視。同時,我從各方聯絡其他宣教機構,探討建立夥伴關係,制定政策、程序、制度和框架,甚至有一句響亮的口號:「來這裡,接受裝備;走出去,讓萬民做門徒。」

簡而言之,我把自己視為救世主,肩負著讓眾人看見並參與到宣教大使命的重任。

事實上,我非常自以為義又野心勃勃。我已經跑到了上帝前面,也因此破壞了已經在進行的工作。我的雄心壯志引起了教會的懷疑、分裂和不滿,我開始聽到一些聲音說:「那個小年輕又在搞什麼。」

9年來,我覺得自己一事無成。雖然我對宣教的呼召篤信不疑,但面對重重困難,我開始氣餒了。

不過最近,我認識的一個宣教組織給我介紹了一本書——《沙漠中的梅樹》(Plum Tree in the Desert)。這是一本宣教士故事集,講述了宣教士的成功與失敗,信心和軟弱。這本書深深鼓舞著走在宣教之路的我,以下三點我覺得需要特別記下來。

1.上帝的計劃遠勝過人的失敗

書中的第一個故事是講述一對宣教士夫婦在服事初見果效時,卻被遣返回國的經歷。其實他們曾多次被驅逐出境,即使在本書創作階段,這對宣教士夫婦仍不明白這些事情為何會臨在他們身上。

我無法想像這對宣教士夫婦面對剛有起色的事工,卻被迫離開的心情有多難過。如果是我,我想沮喪、質疑、懷疑、惋惜都是很自然的反應。

儘管這些宣教士為無法繼續在那裡服事而失望惋惜,但現在那裡已然有了一間教會。因為上帝是信實的,祂必成就祂開始的善工。

我曾聽過的很多宣教故事都是在講成果如何,比如帶領了多少人信主,建立了多少教會等。宣教士的生活似乎充滿了成就和光芒。而這一個卻是個關於失敗和失望的故事。

事實上宣教士的生活,包括任何基督徒的生活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同時也是美好且值得的。知道這一點讓我耳目一新。

作為基督徒,我們需要克服己心,學會降服、信靠,忍耐到底,因紮根基督而靈魂安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計劃我們什麼也不能做成。但即使在自己的失敗和軟弱中,我們依然能見證上帝的大能和主權。

 

2.服事的中心是上帝,不是我們

書中的另一個故事是講述一個宣教醫生的妻子。當丈夫積極服事,並卓有成效時,妻子卻掙扎在自己的呼召和目標認同上。在這些宣教地區,婦女能參與的事工非常有限,因此妻子不得不安於在家教孩子,大多數時間都要呆在家裡。

她寫道:對我來說,在那些年裡,自己常常會禁不住去想我們太平凡,屬靈力量太小,人數太少……在荒漠期的那些年裡,我究竟坐在餐桌旁做了些什麼呢?但我終於明白了,世界或我們自己的眼光所看到的價值並不重要,我們要做上帝呼召我們做的事……我們永遠無法想像我們建立起的友誼和與他人的對話會帶來怎樣的屬靈果實。

也許讓人出乎意料,但作者逐步獲得了滿足感,並明白了服事的意義並清楚知道如何忠於上帝交託給她的工作。這也提醒我,上帝對「優秀」的定義是不能用人類的標準來衡量的,對祂來說,我忠心地服事祂才最重要。

 

3.祂讓萬事互相效力,讓愛祂的人得益處

我想分享的最後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對宣教士夫婦在一個與世隔絕的部落服事了很長時間,卻沒有結出任何果子。他們付上了財務,甚至健康的代價,卻沒有收到任何成效——丈夫因疾病在44歲那年就死去了。之後,幾乎每個人都警告這位年輕的寡婦不要再繼續了,但她還是選擇回到部落里。

當她回來時,村民們驚呼道:「你看,她回來了。她真的愛我們。她愛的上帝一定是真的。」

宣教士的痛苦和堅持孕育出美麗的果實。就像吉姆和伊麗莎白·艾略特的故事一樣,這幫助我從永恆的角度看待事物:上帝讓萬事互相效力,包括死亡和苦難,讓愛祂的人,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章28節)。

這些弟兄姊妹為基督放棄一切的故事讓我更好地認識風險和苦難——我們並不是自找苦吃,而是在苦難來的時候接納它,因為聖經說我們會遭遇苦難,但上帝不會讓我們白白受苦。

目前,我和妻子成為了一個宣教組織的候選人,正在參加他們的課程,接受門訓和裝備,準備好接受上帝差派我們去任何地方。並且,我們在學習以此出發來重新考量一切——從職業選擇到日常生活的一切大小事務。

這些宣教士真實而質樸的故事深深地影響了我。在這質樸和真實的背後我看到的是對主完全的降服和信靠,並看到上帝的信實是超越死亡、傷害、失望和恐懼的。《沙漠里的梅樹》是一本觸動心弦的好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有志踏上宣教道路的朋友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上帝,你到底什麼時候派我去宣教啊?(有聲中文)

Why-Must-I-Wait

作者:Amy J,新加坡

翻譯: Jovial,中國

語音播讀:Jovial,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如今,我們所在的社會充滿着即時信息、快餐和自動化。不由自主地,我們都變成了科技通,高產又高效。然而我們這一代人的缺點就是:等不了,哪怕5分鐘都不行。

所以在我們等待的時候必須要找點事情做。比如在等公交車或者排隊吃午飯的時候查收郵件、刷朋友圈。然而問題是,有些時候沒有任何東西幫助我們分散注意力,我們必須要乾等。這簡直是異常痛苦。可是,我們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等待着什麼嗎?單身的人等待着敬畏上帝的另一半出現;焦慮的考生等待着高考結果公布;服役的年輕人等待兵役期滿后回歸正常的生活,重新留長頭髮;已婚的夫婦等待懷上第一個孩子。

16年前,我第一次聽到上帝呼召我去宣教禾場。這樣的呼召得到了教會牧師的肯定,青年營會的講員也如此預言,而且我自己禱告時的感動也印證這一點。那麼,我現在在幹什麼呢?孩子剛會走路,我全時間在家當媽媽,即將成為牧師的丈夫也承諾在神學院畢業後去在一間教會進行為期4年的服侍。

坦白說,等待令我非常沮喪。雖然我很清楚現在對我們家所有人來說,都不是去宣教的好時機,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去。每年我們教會都會舉辦“宣教月”,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周都會有講員呼召大家做出決定來回應上帝。年輕時,我總是會跑到台前舉手決志要為上帝做工。而最近幾年,我都是靜靜地走到前面,不停求問上帝:“主啊,我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何時你才會派我出去呢?”

今年,情況終於大為不同。在上帝教導我等待的功課之後,我決定不再走去台前了。

1.等待,是每一位基督徒要做的事

儘管等待很辛苦,但上帝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耐心等待。

我們都是世界的過客,等待着耶穌來把我們帶回天家。但是上帝並沒有讓我們無所事事的等待,相反,耶穌要我們去使萬民作他的門徒,並且和聖靈一起做天父的工作。

曾經在泰國服事時和我同住的一位單身宣教士剛剛在新加坡慶祝了她60歲的生日。每當有人問她為什麼不結婚時,她都簡單地回答說,也許上帝仍然在預備她成為最好的新娘,若不是這世界上的新娘,那就是與基督永遠在天上的新娘。

她是“絕不浪費1分鐘”的典範。她每天早上5點起床晨禱和準備早餐,然後再去探訪村民。她一直在忠心地為主做事—— 牧養信徒、禱告和服侍身邊的人。

在我們等待自己的慾望被滿足的同時,為什麼不渴慕追求天父看中的東西呢?

對我們這些老信徒來說,可以是組織讀經小組,引導初信者,甚至是教導教會的年輕人。

2.等待是值得被稱讚的

當馬大在廚房忙碌的時候,她的妹妹馬利亞卻坐在耶穌的腳前聽道。所以耶穌說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我相信,耶穌說上好的分是指祂的話語,是指上帝祂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等待着上帝。有些人喜歡在筆記本上塗寫,有些人則喜歡邊走路邊聽聖經。無論你是喜歡在房間里安靜地默禱,還是在準備晚餐時禱告,最重要的是要等候主。上帝的話就是生命,我們領受了祂的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滿足和喜樂。

當我看到有些姐妹們在等待上帝賜孩子的過程當中是何等耐心時,我常常因她們所展示出來的信心而自愧不如。她們沒有責備抱怨上帝,而是願意在等待中全身心地依靠祂來給予自己力量。我也親眼見到上帝如何在她們親近祂的時候祝福她們,在痛苦中親自安慰她們,讓她們靠着上帝的話語得平安和喜樂。

3.上帝也在等待

上帝一直在等待我們的悔改。彼得后書3章9節告訴我們“主決不耽延祂的應許,像有些人以為祂是耽延的一樣;其實他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滅亡,卻願人人都悔改”。

因此在這次的宣教月,我不再問上帝“什麼時候”,而是問“為什麼”——為什麼我還在這裡?這時我才意識到,上帝給我安排的位置就是在這裡。我的大家族裡仍然有人還沒有信主,我們教會的青年人需要被牧養,針對年輕媽媽們的事工也需要有人來做,還要邀請國外的神學生來家裡做客….要做的太多了

最後,不論你在等待什麼,我想對還在等待的你說:不要再等了,上帝已經在你所處的環境中為你安排了你要做的事。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真實的世界)

辭職宣教一年半,我的尼泊爾之行

Quitting-my-Job-for-Nepal2

作者:S A, 新加坡

翻譯: Iris,中國

封面拍攝:Ian Tan, 新加坡

我至今仍能清晰地記得那個周日傳講者的呼召:用一年的時間去宣教吧!那時正值我們教會的「使命之月」。毫無疑問,上帝正在感召我做這個承諾,可是我卻沒有勇氣在教會眾人面前站出來。我流着淚降服在上帝面前,我在心裡默默告訴祂,「父啊,我想要用一年去宣教,我在這裡,請使用我!」 那是2010年9月19日。

時間很快到了2014年,我已經做了4年半的社會服務規劃師。我的事業非常順利並且剛剛獲得了升職。總之,我的生活非常舒適甚至於有時候我會覺得我根本不需要上帝。

這時我忽然想起我曾經的禱告。我知道如果我想「保留」我的信仰,我就要離棄我已有的一切——我的國家、我的房子、我的家庭、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於是我想着馬太福音16章25節,然後決定去完成我曾經對上帝的承諾,去重新經歷祂。

很快的,經過禱告、尋求教會意見和了解相關國家情況加上見了許多有經驗的宣教士,我決定去尼泊爾待一年。

去尼泊爾之前我參加了宣教會議,會議談到了地震的風險。於是我開始擔心,內心也有些不平安。但是上帝不斷鼓勵我。提摩太後書1章7-8節告訴我祂賜給我的不是膽怯的心,而是剛強的心。上帝不斷地肯定我的決定,我也確信祂會一直與我同在。

最終我在尼泊爾停留了一年半的時間。在那期間,我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我看到生活在偏遠村落的人們用柴火做飯,自己種植農作物果腹。那段時間裡我也經歷了許多的第一次,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那次嚴重的地震以及之後不斷襲來的餘震。那次經歷堅定了我對上帝的信仰。我永遠不會忘記在尼泊爾教堂里看見當地信徒呼求上帝的場景,整個樓房都在搖動卻沒有一個人移動一步。

我還學會了說尼泊爾語,可以爬幾個小時山路給山上的村落發送基督教讀物,住在沒有電沒有煤氣的地方,還和老鼠睡在一處,甚至忍受被褥里數百隻床虱的叮咬。更痛苦的是,我還要處理和室友的緊張關係,而我的祖父又在這個期間離世。

老實說,如果我開始就知道我要經歷的是什麼,我是絕對不敢走出這一步的。實在是因着上帝的保守我才可能勝過這些挑戰。祂自始至終都與我同在並用祂的話語鼓勵我。

一年半后我回到家裡,這兩個世界的落差讓我很迷茫。尼泊爾當然不是我的家鄉,可是新加坡卻也感覺不一樣了。但也許這才是該有的狀態。作為這個世界的過客,我們本不該太滿足於自己的生存狀態。

這段經歷對我而言非常寶貴,因為它我學會了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同時也學會了完全地信靠上帝。

我們只有在一無所有之時,才會明白上帝就是一切。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信心不能停)

那一年,我決定退學去宣教

The-Day-I-decided-to-Quit-School-1024x613作者:Amy Ji,新加坡;翻譯:Fish Lin,中國

16歲是大多數新加坡學生學業的分水嶺。大家在這個時候要決定之後是去技校、去兩年制大專還是在專科院校選修課程。對我來說,16歲,是我決定退學去宣教的日子。

當然,這並不是大家通常所了解的那種“我聽到上帝呼召”的故事……

16歲那年,我參加了一場一年一度的宣教大會。因為買不起門票,我就申請成為了大會的一名志願引座員。在大會的最後一晚,知名來華宣教士的後裔戴繼宗(James Hudson Taylor IV) 先生用流利的中文為大會做了結束致辭。我聽后感動得一塌糊塗。當他開始邀請大家加入宣教行列時,我舉起了手。

聽起來特別光輝,對不對?但不幸地是,我其實是想借“宣教”來擺脫壓力與束縛——那年我學業堪憂,成績慘淡的我既討厭老師,又沒幾個稱得上“真心朋友”的同學——夠醜陋吧。

但是,我完全沒料道上帝為我預備了怎樣的經歷……

當我媽問我是不是明白會遇到怎樣的挑戰時,我自信滿滿地回答說,不就是在農村生活跟教點書,沒什麼的。出乎意料,我媽居然立馬同意了我的決定,並幫我聯繫了她的好友 —— 一位在東南亞的宣教士,又給我訂了為期六周的往返機票。我,就這麼出發了。

旅途才過去11個小時,我就完全懵了——語言不通、座位下面居然有四隻雞動來動去、行李也被隨便塞在了卡車頂部的某個地方——太可怕了!

這跟我之前想的太不一樣了!由於沒有電,大家全都八點睡覺五點起床。我借宿在一個兒童宿舍里,因此不得不給30個小孩和5個大人煮飯、打掃衛生和做農活!還要料理其他瑣事,比如帶晨間查經和餵雞。因為學校沒有電腦和教科書,所有的課也都只能使用粉筆和黑板來教。

當然也不全是不開心的事兒。我漸漸喜歡上那些孩子,他們也成為我最好的語言老師。我實在太喜歡他們了,就把自己所有的補貼都用來給他們買文具。在那兒,每一天還有特別美麗的景色、清新的空氣和涼爽的夜晚。

但我開始極度想家。我再也不想早餐吃鹹魚粥,午餐吃船面,大熱天還要頂着蚊帳打地鋪,睡在咯吱作響的地板上了。每天早上要花45分鐘翻過一座山才能到達最近的學校,還是在隔壁村,這樣的事情也真是讓我厭倦了。我好想回家。

因此六周一過,我二話沒說,打包好行李就回家了。回去后我繼續完成了學業,獲得了學位並考取了教師文憑。之後我又去了那個兒童宿舍四次,也探訪了許多亞洲其他地區的山村學校。

一轉眼,十年過去了,我依然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宣教士,服侍上帝。但我知道,宣教不是用來逃離現實的捷徑,也不是一個輕鬆的行當。許多人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來預備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學習語言、練習教導,還要修跨文化交流的課程。

16歲那年的短宣徹底改變了我對宣教的認識。我已經吸取教訓,學會等候上帝,再也不像年少時那樣憑己意行事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