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家人反對

清明節與復活節的拔河(有聲中文)

WechatIMG17

作者:宁萧,新加坡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四月份是過清明節和復活節的月份。記得幾年前,這兩個日子還重疊了。

我的信仰之路可以說是這兩個所謂節日之間的拔河,亦是我跟父母之間的拔河。初信之時,最大的挑戰來自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是非基督徒,並且對基督教有不好的印象。這不好的印像源自於「基督徒不能拿香祭拜祖先」這件事情,而這種矛盾在清明時節變得更為突出、明顯。

最令人感到無所適從的是,在我的大家庭中,有些基督徒長輩認為拿香只是一種尊敬的表示,無傷大雅。然而我父親覺得這是祭拜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我的母親抓住這點,認為父親選擇不拿香祭拜是不孝的行為,同理,我跟父親也就被掛上了不孝基督徒的標籤。

曾經,母親常常會在過節、祭祖的時候讓我拿香,如果稍有拒絕的意思,她就會以嚴厲的眼神看著我,所以我也就只能乖乖接過香,心裡喊幾遍:「上帝,我不是這個意思,求祢原諒!」有一次,我態度堅定地拒絕,母親便在回家路上一直哭,且說自己「教育失敗」。這讓我覺得自己陷入了無解的困局當中,無法讓母親理解之餘,還一直在行動上得罪上帝,所以,我也哭了。

除了拿香,我母親對洗禮這件事情也非常在意。她說:「除非我死了,你不要在我有生之年去幹這件事情——如果你還當我是你母親的話。還有,你不要嘗試讓你的弟弟跟你一樣成為基督徒。」對於我向同學傳福音這件事,她也會說:「不要去破壞別人的家庭。」因為她認為一家人若有同樣的宗教信仰是最好的,如果一個同學因為我的說法而改變宗教信仰,那我就是造成了另一個家庭的不和睦。在她眼裡,以己度人,不拿香這個選擇已經上升到有機會破壞家庭的程度,而基督教是破壞家庭的罪魁禍首。

所以,我的母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當中,是我心裡最沉重的負擔,而她所說的話,也一直是我長久以來過不去的坎。

然而母親的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從永恆的角度來衡量,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因福音而「得罪人」、「破壞別人的家庭」,似乎都是小事。後來,待我在主裡有更多的成長時,更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可能選擇接受或拒絕福音,然而這樣的使人信主的「破壞」不是以人的能力或者口才能完成的。因此,我自己想來也覺得慚愧,有時候我對人的愛不足夠越過現世的度量,因怕得罪人而退縮,不敢把福音分享給身邊的人。

雖然我意識到母親的話不是上帝的真理,但因從小我比較乖巧聽話,所以對於洗禮這件事情我遲遲不敢去執行。尤其是在拒絕拿香,並看到母親情緒崩潰之後,我更不敢。

一直到我有機會到外留學,暫時離開了家裡。在不同的環境下,我的屬靈生命雖然有所成長,但當洗禮的機會來臨時,我還是很困惑。我很想受洗,卻仍記得母親的話,所以猶豫不決,心裡充滿擔憂。後來,一個牧者與我分享說,有些事情僅僅是我們與上帝之間的事,不是什麼人可以去阻擋的,而洗禮就是這麼一件事。我聽了以後,雖還會感到害怕,但卻也安心了許多。

從我信主開始,我一直都知道終有一天我是要進行水洗禮的。從信主到洗禮,我等了四年。終於,我等到了,我受洗了!我終於可以大聲宣告:我是新造的人!

然而,這件事情還是被母親知道了。她覺得我不在她身邊,開始變得自作主張起來。雖然情況仍然惡劣,但我發現,在我遵從上帝的話語去行後,洗禮過後的我增添了新的勇氣和希望。雖然母親的態度並沒有太大的改善,但我卻能奇蹟般地向她解釋洗禮的過程以及這個決定對我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心里相信、口裡並行為上承認的見證,是我心中堅定的信念。當然,這一切的解釋是哭著進行的,我們兩個人情緒都很激動,甚至結束了談話後,整個人覺得筋疲力盡。

從受洗這件事情當中,我看到了跟隨上帝所帶來的祝福。在這之前,我經常羨慕信仰不受家人反對的弟兄姐妹。甚至有時候,與父母聯合反對信仰的人,我也羨慕。因為至少他們不會因為信仰的原因而出現家人對立的情況。但洗禮給了我新生命,也釋放了我思想上的困惑和捆綁。我想,這就是上帝話語所說的,「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以弗所書6章12節)

當我認清了對的征戰方式,選擇順服上帝,而不是看外界的因素後,我就把血氣的征戰帶到了屬靈的層面,在這裡,我的上帝會為我而戰。受洗後的我發現,雖然現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我自己本身卻改變了。我開始有勇氣接受家庭裡的分裂和對立是我在信仰的路上逃不過的境遇,我只有與上帝一起面對。祝福不是指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得順利,而是即或在逆境當中仍選擇順服,且擁有上帝應許的同在。

所以,我生命中清明節與復活節之間的勝負輸贏,不在於外在的環境,只在於順服上帝的真理和祂大大的恩典。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奇異恩典)

那一年,我們戀愛了|第三章:家人反對

woman-1006102_640

作者:Sandy Zhuang, 中國

對於自己那天幾分鐘內態度180度的轉變,汪洋事後是這樣解釋的:「我那時是真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可是,當我看到你眼睛轉過去的一剎那,上帝給了我一種感動,立刻明白自己的決定是錯的。」

確定關係之後,虹總是保持着身體接觸的界限以及約會的注意事項,比如不要總是兩個人單獨在一起、不要輕易牽手、要互相以誠相待、要繼續盡心服侍主等。

汪洋和虹在這段戀愛關係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醫治和祝福——汪洋相信虹是發自內心欣賞他並且願意託付終身於他,這份信任讓汪洋擺脫了以往的自卑心態,有勇氣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有動力付出更多的愛;而虹則是在這份關係中體會到了從未經歷的親密與輕鬆,這份戀愛關係,讓她的安全感也在更大程度上得到鞏固,因而使她更有勇氣地活出自己。

而汪洋之前之所以一直拖着這份感情不表態,是因為第一,他在虹面前感到自卑,自卑到不能相信虹會真心喜歡他,總是懷着「被拒絕」的心態,無論如何也沒有勇氣對虹表白;第二,汪洋是農村家庭教會裡長大的孩子,在戀愛觀念上相對保守,不大能接受戀愛后又分手的做法。所以,對汪洋來說「要不要戀愛」就等於「要不要結婚」;第三,如果虹不信主的父母不同意他們在一起,他很可能會選擇放棄,畢竟男朋友可以再找,但父母養育之恩不可辜負。

汪洋的擔心,在不久后成了現實。虹的父母在聽說了汪洋的家境、背景和職業后,便堅決反對這段關係。甚至連虹的表姐也勸她別那麼早結婚。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爸媽不是盼着她早點找男朋友的嗎,怎麼終於確定了關係,他們反倒不同意了呢?突如其來的壓力,讓虹感到驚慌甚至恐懼,心一下子又沉了下去。

於是虹選擇再次向鄧老師和文佳姐救助。鄧老師說要給父母一些時間來慢慢接受汪洋;文佳姐則說父母對女兒的體貼愛護之心可以理解,高學歷高收入高社會地位汪洋一個都不沾,父母自然不捨得女兒跟他吃苦。

虹這才了解,原來戀愛並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還得顧慮到兩個家庭。然而聖經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出埃及記20章12節),於是,伴着弟兄姐妹的禱告以及汪洋在情感上不斷的支持,儘管心中焦慮、難過、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虹還是盡量寬慰父母,從沒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強硬的態度。

有一年暑假,虹回家探親,而汪洋在外地參加密集課程,兩人好幾天才有機會通一次電話。那時虹在家裡面對父母十分為難,所以在接到汪洋電話時猶如抓到救命稻草一般,沒說幾句就忍不住蹲下來,眼淚撲簌簌地往下落。虹本以為自己遮掩得不錯,誰知電話還沒掛,母親竟然已經拿了紙巾過來給她。後來母親告訴她,憑一個母親對女兒的了解,看到虹蹲下去的一刻,她便已經體會到女兒心裡有多難受。

自此,虹父母一改從前堅定的拒絕,願意試着接納汪洋。甚至在與汪洋商量聘禮時說,「既然要成為一家人了,就不必講究那麼多禮節。虹是獨生女,那麼我們有的便都是你們的;你們過得好,讓我們放心,就是對父母的孝敬了。」虹和汪洋終於可以卸下所有的顧慮了,正如聖經詩篇25篇3節所說:「凡等候你(上帝)的必不羞愧。」

上一章:退一步,還是進一步?  下一章:最美的祝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