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家庭關係

學著接受我破碎的家庭

作者:Sheila May, 印尼

Learning-to-accept-my-broken-family

「我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跟你結婚!」從念幼兒園開始,我就經常聽到爸媽如此對罵。爸媽當著我和兄弟姊妹們的面爭吵,而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做父母之間的和事佬。後來,我12歲那年,父母決定離婚。

「別管了,那是他們的事情。」這是我得知父母決定離婚時的第一個想法。但當我漸漸長大,我才發覺事情比我想像的要複雜多了。我根本不可能忽視父母離婚這件事,因為我恰恰身處其中。我沮喪極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成了我跟朋友聊天時永遠都會避開的話題,我甚至努力從腦海中抹去這個詞語。直到有一天,我搭朋友家的順風車。當我坐在後座,看著他們一家人彼此戲謔、互相打趣時,一種溫暖的感覺流過我的心。我偷偷地哭了。那時的我既快樂又悲傷,同時又為自己感到難過。我告訴自己:「原來這就是家庭。」

回顧自己的家庭,我感到非常失望而憤怒。我恨家裡的每一個人,甚至毫不掩飾這種情緒。在朋友們面前,我也毫不忌諱地談論對家人的想法和感受,於是,朋友們開始遠離我。我厭倦了跟家人同住,但又沒別的地方可去,這種感覺快將我逼瘋了。

父母離婚後的三年之間,我盡量讓自己待在家的時間越少越好。我每天從學校走路回家,這樣就不必太早到家。讓我回家的唯一理由就是有地方睡覺。有一天,朋友邀請我到她的教會,我馬上同意了——因為這樣子我就有理由不回家。後來我聽說她的教會要辦一個三天的退修會;能夠離開家三天?我當然要去!

結果這三天改變了我的一生。就在這個退修會中,上帝救贖了我。我認識到自己的罪性,同時明白了上帝為我預備的寬恕與愛。我實在是非常感恩。

但並非一切就立刻變為完美。回到家之後,我仍然每天都面對與信主前一樣的問題。我沒有因為信了主就自動變成一個乖巧溫馴的孩子,而是持續與自己的罪性博鬥,仍然無法接受我的家庭。

在那段時間裡,上帝握住我的手,耐心地等待我度過叛逆期。直到有一天,我終於坐下來檢視自己破碎的家庭,我才意識到,原來關係的破裂隨處可見,不只是我的家庭才有這樣的問題。無論是朋友、鄰居、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每個人都有各自要面對的問題——就連全職事奉的基督徒也不例外。我這些年所經歷的,只是反映了這個墮落世界的現實狀況。我不是唯一面對這類衝突的人,還有數不清的人也面對相似的衝突,有些衝突比我家的更嚴重。

我也逐漸意識到,雖然並不是我選擇生在這個家庭裡,但上帝選擇了讓我生在這裡。如果上帝已經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來捨身拯救我的靈魂,那麼我還怎麼能夠懷疑祂對我的愛?祂既然是慈愛的天父,而我是祂的女兒,那麼祂將我放在這樣的家庭裡,必定有祂神聖的目的,儘管我至今還不能明白。我能夠做的最正確的事情,就是完全接受自己以及這個上帝為我安排的家。

這樣的想法使我豁然開朗。雖然從10年前我成為基督徒到現在,家裡的狀況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我自己的生命已經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上帝透過家庭的景況來塑造我。我學會了控制怒氣,寬恕他人(儘管我可能再次受傷),並且愛那些我覺得並不值得愛的人。

上帝並沒有為了改變我的心而改變我生命的景況。祂讓我體會到失去希望的滋味,好讓我視祂為生命中唯一的希望。祂全然良善,決非無情;祂充滿智慧,決不犯錯。祂撫平我的傷口,擦乾我的眼淚。萬事萬物都有祂的旨意。

(本文譯自透心糧印尼文網站)

哪雙眼睛

作者:Vivian, 台灣
who's eyes
「爸爸,我再玩五分鐘溜滑梯好不好?」小孩說道,爸爸接著說:「好。」

爸爸的眼光凝望著自己的孩子,爬上樓梯,溜下來,一遍又一遍地,眼睛從來沒有離開的注視著。不到兩歲的孩子,嗚嗚呃呃的發出聲響,只是個皺眉、緊接著哭臉地看著父母,父母也看著他,馬上安撫拍拍他。

在母腹中,你什麼都沒說,媽媽爸爸早就在計畫,要預備給你一個小床,想著要給你買的衣服。我們很多人很幸福,在期待中來到這世界,出生後,被呵護的眼神關注著。

大一點了,「女兒,要不要去吃這間,我請妳吃飯啦,不用客氣,我們不都是自己人,爸爸養妳!」妳不再是定時吃奶的年紀,妳只是單純的接受。妳知道他的詢問,是他知道妳開始學習想為自己作決定。不管妳說要或不要,他望著妳等著妳的答案。或許在回應與問題之間,就才短短五秒。他等著,就是要聽妳五秒後的回應。

在注目中成長,同時你望著世界,有那麼一天,你希望不只是父母的在乎,父母就像是咖啡廳的背景音樂,輕輕的放著,很舒適,只是咖啡廳的一部分。你培養很多才藝,你注意自己的外貌,你努力經營友誼,努力經營人生。不管是現實的,還是虛擬的。在現實生活裡,你忙於跟人交際,你付出,你也收取;在網路世界裡,你忙於接收別人的資訊,回應你可以回應的,你忙於建立自己的身分。或許,你想要的可能就是那一秒被關注的眼神,或是網路中一個讚、一個貼圖、一則留言…你走過的路上,有時候,你好像把什麼事都做對,別人感受到你對他的好,被你一直以來的努力,你這個人給吸引,你得到了肯定。但有時候,你或許也都做了,卻得不到回應。

我喜歡想像馬太福音裡的一個畫面:「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別忘了,有雙眼睛默默在你的背後守護著你,正等待著你的回應。

給未來丈夫的一封信

作者:VT, 新加坡
A-letter-to-my-future-husband
親愛的(未來)丈夫:

你會在新婚後的第一個早晨讀到這封信。你是我的良人,我已為你禱告許久,而現在我們終於正式結為夫婦了。你在上帝計畫的時間出現,上帝再一次將超乎我所求所想的賜給了我。

認識你之前,我讀了許多關於如何找到『白馬王子』的屬靈書籍(就算你猜到是哪幾本,也沒有獎賞哦)。父母與朋友告訴我,要謹慎考慮未來丈夫所應具備的特質,也要常常為此禱告。書上說:「拿一支筆,寫下來,並且在禱告中交給上帝。」我確實這麼做了(別那麼震驚嘛)。

從我們成為朋友的那一刻起,我就發現我們是如此相配。我們一同服事,盡可能讓基督在我們所做的一切事上居首位。你在各方面都以身作則,那時我便深信,你會成為我們家(希望包括孩子)的敬虔的領袖。

從我們相戀到結婚,上帝都知道我需要你這樣的伴侶。從你我第一次約會開始(如果那是自家的料理,就更棒了)、到你開始認識我的家人與朋友(這肯定贏得他們的心)、再到你決定向我求婚(我總是無法猜到你的計畫),你都讓我明白什麼是愛,那就是先愛上帝。我為『未來丈夫』所設定的每一種必備特質,你都擁有(而你的其他特質,對我而言是額外的驚喜)。

剛開始戀愛時,雖然我們都對未來滿懷期待和盼望,但我們也知道愛情路上不會事事如意。我們深知自己必須先成為一個屬上帝的人,我們倆才能成為一對屬上帝的佳偶,為此我感謝上帝。

在我們戀愛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與缺點。現在你應該已經非常清楚我多愛杞人憂天;對不起,我不該一遇到問題就去煩你,而應該先尋求上帝的幫助。現在你也應該瞭解,在金錢方面,要做到慷慨大方對我來說並不容易(在付出時間和愛方面,對我來說則容易些);我又是多麼的猶豫不決(十之八九是在購物時);我還會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我知道我還有許多自己不知道的缺點,但倘若你告訴我(請溫柔地說),我願意努力克服。謝謝你義無反顧地愛我。

昨天,當我步上紅毯(很高興我沒有被絆倒),看見你就在前方時,我知道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彼此瞭解(直到我們都七十多歲,或者更老)。雖然我們無法在每件事上都做到盡善盡美,但藉著愛、溝通與禱告,我全然相信,我們能彼此幫助,成為上帝希望我們成為的人。

你是否像我一樣,懷著興奮的心情預備迎接婚姻生活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我已得到有生以來最大的快樂,因為上帝已將我許配給你。

你(未來)的妻子
2015年6月

透心糧筆記:
你希望未來的配偶具備哪些特質?對於「拿一支筆,寫下來,並且在禱告中交給上帝」的建議,你有何看法?
歡迎你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離家在外

作者:吳高杰, 上海
Honoring-My-Parents-From-Afar
我在上海讀研究所,畢業後便留在那裡工作,父母和剛大學畢業的妹妹則留在福州的老家。2007年,我離開家鄉到外地上大學,今年已經是我離家的第八個年頭了。除了寒暑假能在家好好陪陪家人以外,其他的時間我基本上都是通過電話與家人聯絡。聖經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埃及記20章12節)我離家在外,大部分時候都無法陪在父母身邊;但是每一回和他們通電話,我總能感受到電話另一邊傳來的牽掛與關懷。

以前,我一直因為自己不能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也無法在經濟上贍養他們而感到虧欠。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逐漸明白,即便因為在外求學或工作而暫時無法照顧父母的起居生活,甚至可能連在經濟上的贍養也暫時做不到,但我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去『孝敬父母』。

一方面,我要照顧好自己,在健康、生活、經濟等方面都讓父母安心。因為父母總是牽掛自己的子女,所以當我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時,爸媽就覺得很放心了——其實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慰藉。我爸媽經常說,只要我自己照顧好自己,家裡的事情沒什麼需要我擔心的。我想,做父母的大多會把子女的事情放在首位,當我們足夠成熟,能在外獨立生活時,父母便感到寬慰。

另一方面,隨著父母年紀的增大,我也要分擔更多的家庭責任,讓父母感到老有所依。今年過年回家時,我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家族內幾戶人家之間有一些小矛盾。我漸漸意識到自己身在家庭、家族中所需承擔的責任,也嘗試運用聖經教導的原則去處理、協調這些矛盾糾紛。就像舊約中的以斯帖一樣,既然上帝將我放在這個位置,又透過信仰、專業訓練和生活閱歷等使我對解決矛盾糾紛有一定的認識,那麼我就在這樣的『位分』上去履行自身的責任。我一直以馬太福音5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來勉勵自己,因為我明白,在屬上帝的家庭中去實踐愛的原則,是何等重要而蒙福的事。

離家在外的日子還會延續下去,但我並不覺得孤單,因為無論在哪裡,我都可以找到上帝的家,找到和家人一樣的弟兄姊妹。而對於父母和妹妹,我會盡自己作為長子、長兄的責任,但我也不必過分擔憂他們,因為我知道,天上的父必看顧著我們。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