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影評

《無問西東》——生命到底應該獻給什麼?

作者:依含,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前任3》的熱度還沒褪去,電影《無問西東》就立刻轉入了人們的視線。電影片名來自清華大學校歌第三段歌詞中的一句:“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原意是人的德行要放在學問之前,義之所在自然能夠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美好的德行與於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英文名則譯為Forever Young,意思是永遠年輕。說的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保持年輕時的勇敢與純粹。

電影從七年前就已經開始籌備,在2012年早已殺青,如今終於在網友的千呼萬喚中始出來,呈現在了我們眼前。除了高顏值的大咖雲集外,影片的最大亮點在於導演李芳芳純熟的講故事手段。影片講述的不是那些清華偉人的故事,相反,它講述的是平凡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它以倒攀時間線敘述,展現了21世紀的張果果、1962年李想、陳鵬、王敏佳三人的清華校園、1937年西南聯大敘述沈光耀,最後到1923年吳嶺瀾的故事。片中的幾個青年人,在四個非凡且不同的時空中,一路勇敢思索、追隨內心前行,尋找生命意義。影片就在此有條不紊的時空中穿梭,看似沒有邏輯,實則深思熟慮的巧妙連接並互相互動與影響着,最後都在同一生命線上回合,傳承清華人對生命的執着精神。

第一段故事發生在二十年代,清華學生吳嶺瀾在他的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個困惑是“自己是否該堅持讀自己並不擅長的理科”。校長梅貽琦開導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第二段故事發生在西南聯大,抗日戰爭開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為了躲避日軍轟炸,一路西遷至昆明,並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富家子弟沈光耀也在這裡讀書。他是學校里拔尖的人物,出身不凡、世家公子、書香門第,家中不乏功名利祿。這讓米雪飾演的母親對兒子要求不要追求功名利祿,只要做平凡的人,追尋心中的快樂平庸一生即可。但當沈光耀看到炮火中的中國,他做出了選擇,去當兵參戰!他不是為了什麼功名利祿,只為盛放對生命特別的熱愛。

第三段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醫院護士王敏佳因為寫信舉報師母欺辱自己的老師以及謊稱和毛澤東合影而遭到了批鬥,在眾人的侮辱與虐打中近乎崩潰死亡。這時一直愛戀她的陳鵬始終堅定地保護她、愛惜她,在敏佳絕望之時托住了她。但因為嚴酷的時代,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在理工男陳鵬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非常認真、執着和純粹的愛,只問深情,無問西東。”

 

最後一段張震所飾演的張果果的故事發生在現代,他為了救助來自農村的早產四胞胎家庭,費盡全力爭取奶粉的案子,來拿到款項救助。其中講述了現代社會的爾虞我詐,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人與人之間誠信的缺失。在他聽了父母支邊的故事之後,決心選擇跟從內心的聲音,只問初心,無問西東。

影片中的四個故事包含着許多的元素:誠信、初心、勇敢、愛情、迷惘與方向……。但是最終的主題卻都巧妙地融在一個點上,即“追隨真理,不被世界的聲音影響,無問西東。”

反觀現今的速食文化社會中,比起追求真理、生命的意義,我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小天地。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這個社會灌輸着“你要好好學習,出人頭地、比別人強。” “將來要掙很多的錢,開豪車、住名房等……”,以至我們變得將精神世界的基礎建立在了物質主義的基礎上。而物質的來源就是必須順應世界設下的框架活才能得着。

就像故事中的吳嶺瀾,在那時代的清華校園,其文科全部滿分,物理卻掛科。在“人人都是第一名”的學校里,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當教務長梅貽琦找他談話,問:“你文科這麼好,當初為什麼非要學實(理工)科呢?”他回答卻是:“因為成績最好的學生都學實科。”在人云亦云的時代中,別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好像那個大家認為最好的,就是我也應該去做的,把自己置身於盲目的忙碌中,用虛假的真實來度日。記得曾問過一個朋友:“你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他回答:“我哪有時間想這些事情?我的人生還沒有經歷太多,現在人都那麼現實,都看重物質,那些關乎意義的事情等我老了再說吧。”

所以影片中有一句台詞才會那麼觸動大多數人的心——“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那麼,除去這些世界加給我們的物質框架,人生什麼是真正值得,且需要我們去追求的呢?就好比片中的主角後來那樣,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和未來也要去追求的事?我的答案是那真理、光、永恆的生命——主基督耶穌。(約翰福音1章1-4節“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造的。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如果我們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且追求的是這永恆的生命,那麼當我們如影片中主角們那般正在經歷着人生的低谷、在十字路口徘徊,恐懼戰兢不知道方向,每天馬不停蹄地跟隨世界的節奏,讓自己變得更好,卻在打擊中迷失自己時,我們會知道上帝一直在掌管一切。因為這是祂在詩篇18篇1-3節給我們的應許,“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禰!耶和華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篇10節)“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詩篇 90篇12節)聖經也早已提醒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既然知道了生命的意義為何,那麼就不該再浪費生命去追求那些物質上短暫的滿足。而是有鑒於在世時光的短促及永恆的無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乃是來到上帝的面前,認識祂,以國度的眼光正確地看待周遭的一切,而不是在世界的霓虹燈中隨波逐流。

常聽有人說,青春,就應該用在美好的事物上。同樣的,我的青春就該用在追求那永恆的生命,在當中建立自己,因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了。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句影片中經典台詞:世俗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無論外界的社會如何跌宕起伏,請都對自己真誠,堅守原則。內心沒有可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無問西東。願你在被擊打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

Finding-Dory-A-Fishy-Tale-of-Getting-Lost-and-Found-768x460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孔曉慧,中國

大家似乎都沒忘記那隻招人喜愛的黃尾副刺尾魚——多莉。儘管這隻小魚在皮克斯的動畫海洋里首次閃亮登場 已是13年前,還是有很多人成群結隊地去電影院觀看《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2003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海底總動員》的續集。結果怎麼樣?這部新片首周末的票房就高達1.362億美元,超越了2007年《怪物史萊克3》所創下的1.216億美元的紀錄,創造了美國動畫片開片新高。

考慮到這個海底冒險故事其實並無多少新意,這樣的票房成績真是巨大的成功。畢竟,我們已經在《海底總動員1》中探尋過深海,和馬林、尼莫還有多莉一起笑過哭過,也學過了家庭和友誼的重要性,為什麼這部主題相同的續集仍能刷爆動畫票房呢?

或許是因為我們太喜歡那個患有失憶症的多莉了吧。她可是皮克斯動畫史上最佳配角之一。這次的影片終於以這條可愛、容易激動的藍色小魚命名,並且此次的冒險發生在找到尼莫的一年以後。被一次黃貂魚的大型遷徙席捲之後,多莉的部分記憶突然得到恢復,於是便踏上了尋找父母的旅程。但問題是,除了知道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一個叫「寶石莫羅灣」的地方之外,多莉對其他信息一無所知。她和好友馬林、尼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開啟了一次溫暖人心的海洋之旅。

尋親途中,我們會愛上大眼睛的幼兒版多莉(出現在多莉斷斷續續的回憶中)。同時,也會認識一些新角色,像是漢克——一隻足智多謀而又脾氣暴躁的「七爪魚」(因為他只有七隻觸角);運兒——一條友愛的近視鯨鯊;還有貝利——一條不自信的白鯨。這三位傾力幫助多莉這條有記憶缺陷的刺尾魚尋找父母,由此不時出現的尷尬場景令人捧腹大笑。

像皮克斯所有其他優秀影片一樣,《多莉去哪兒》不僅僅充滿幽默和妙趣橫生的對話,更是能引發我們內心的思考。無條件的愛、友誼以及對缺陷的接納(最明顯的是多莉的短時記憶缺陷)這些主題貫穿了這部105分鐘的電影,一如既往地給我們留下溫情和暖意。

影片還有一點可能會格外打動基督徒。《多莉去哪兒》所要表達的信息簡單卻又重要——回家。作為信徒,我們深刻體會失喪時因分離帶來的痛苦和無助感,以及被上帝找到、與上帝和好后獲得的巨大喜樂。所以當多莉踏上尋親之路時,我們會禁不住為其鼓氣,並在最終她與父母團聚時,和她一起慶祝。這是對無條件的愛的美好詮釋——不管是在海洋世界里,還是在海洋之外,都是如此。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英文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影評:從裡到外愛着我——《頭腦特工隊》觀影有感

头脑特工队

作者:林佳慧,新加坡;翻譯:白承成,北京

自從學了心理學,大家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能看穿我的心思嗎?”(答案估計你也知道,所以猜出來並沒有獎勵)。因此我常想:“要是真能讀懂別人的心思那該多好。”有這樣想法的肯定不只我一個,要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迪士尼和皮克斯發行的新片——《頭腦特工隊》?

就影片核心內容而言,《頭腦特工隊》向我們展示了一段直達人內里的旅程,將情緒、想象、行為和思想所構築的複雜世界呈現在我們眼前,令人耳目一新、充滿樂趣。故事情節則主要圍繞11歲的小姑娘萊利腦中(或者說控制中心裡)幾位情緒小人的冒險展開,他們分別是代表憤怒、厭惡、恐懼、快樂和悲傷的怒怒、厭厭、怕怕、樂樂和憂憂。

萊利出生后,樂樂一直手握控制中心的實權。她全心全意守護着萊利的快樂與記憶,卻不知不覺將憂憂擠兌到二線。但是一場危機激發了一次瘋狂的冒險,讓萊利又重新做回“自己”。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樂樂學會了去欣賞憂憂。

這是多麼準確的現實寫照!的確,我們大部分行為都是在保護快樂、避免悲傷。我們常常把悲傷看作是一個很難對付的悲觀者,對其避之若浼。然而,悲傷也是人類情感中很重要、並且很自然的一部分。箴言14章13節告訴我們:“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快樂至極,就生愁苦”。悲傷可以使人們彼此連接,也讓我們有同理心。最重要的是,它提醒着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快樂只是暫時的。

我們可能會由某些經歷、事情、關係和生活本身找到快樂,但在這個世界上,它永遠是不完美的。只有在天堂我們才會有真實的、完全的快樂,沒有眼淚、哭號、或疼痛(啟示錄21章4節)。那是耶穌將與我們在天堂分享的快樂。

當然快樂和悲傷並不是電影中唯一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的角色。《頭腦特工隊》同時也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當人被恐懼、憤怒、厭惡所控制時,災難就有可能發生。這提醒我們,我們需要很多的智慧去操練節制,而不是為情緒所俘虜,“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1章7節)。所以,儘管人們常常說要隨心而行,或許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大腦被情緒控制之前,三思而後行。

做人就意味着不會簡單,而是繁複而細密,這本身就是一種美。

我們無法說出我們經歷到的每一種情緒,甚至不知道它們是從大腦或身體的哪個部位冒出來的。即便不是完全的不可能,要完全了解我們自己也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然而,好消息是,我們的內里並不是完全的奧秘,起碼對我們的創造主而言不是!詩篇139篇告訴我們上帝如何塑造了我們的內里,並說我們“受造奇妙可畏”(14節)。上帝完全知道並且認識我們。當耶穌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祂也經歷了與我們同樣的情緒——快樂、憤怒、悲傷、憂愁、驚奇等等。即使我們不能完全了解自己,上帝也從裡到外了解我們,並且會一直愛着我們。

此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圖片來源:福布斯英文網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

克服「蓋茲比」危機

作者:鄭绣尹, 21歲, 新加坡

The-Great-Gatsby-Poster-0

傑•蓋茲比(Jay Gatsby)遭遇了身份危機。當然,他的毅力令人欽佩,但他的努力旨在取悅生活中的各種人物。誠然,他終於成為傑•蓋茲比——他理想中的人物(他的真名是詹姆斯•蓋茲(James Gatz)),而這一切是貪污得來的。他確實成為黛西(Daisy)的愛人,但並不是她的唯一。他也成為了傳奇人物梅耶爾•沃夫謝姆(Meyer Wolfsheim)的合作夥伴之一,但沃夫謝姆卻一點兒也不在意他的死亡。

如此看來,蓋茲比的一切努力都落空了。

世界總在不斷變化,各種需求層出不窮。如果我們像蓋茲比那樣,讓世界定義我們,同樣會陷入身份危機,筋疲力竭。然而,儘管世界瞬息萬變,上帝卻不改變(瑪拉基書3章6節)。事實上,縱然我們覺得自己達不到上帝的標準(羅馬書5章8節),但祂卻依然愛我們!

所以,要克服身份危機,我們需要以上帝的眼光看待自己。但是如何瞭解上帝是怎樣看待我們呢?

以下幾種方法幫助你發現在基督裡的身份:
1. 與天父建立關係。
與其像蓋茲比那樣與世人建立關係,何不與天父建立關係呢?那創造我們的天父最瞭解我們!

如何建立與天父的關係呢?
(1)讀經與研經
遠離世界的各種謊言,投靠上帝的真理。上帝通過祂的話語,告訴我們,在祂眼中我們是怎樣的身份。祂對我們的看法永遠是真實可信的!

(2)常常禱告,與上帝對話
大部分基督徒都知道,我們通過禱告向上帝說話,但是否聆聽上帝對我們說話?記住,如果只是我們說、上帝聽,這就不能稱之為『交談』。花更多時間與上帝同在,我們就越容易與祂交談。

2. 與信徒建立關係。
面對世界種種壓力時,周圍的信徒提醒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我們同為肢體,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希伯來書10章24-25節)

要確信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這是個無盡的清單!),節制、忍耐,用合宜的方式生活。我們必須「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伯來書12章1-2節)

你是否正經歷身份危機?也許你已經接觸了太多媒體資訊,讓世界塑造了你對自己的認知。但感恩的是,我們的生活不像是傑•蓋茲比那樣繼續螺旋下降。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好好反省自己,認識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