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彼此相愛

沒有「完美」的見證 ,我怎麼知道自己得救了呢?(有聲中文)

作者:葉子,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我出生於一個基督化家庭。自小,我就在主日學裡長大。每星期不要說是主日敬拜,就連家庭小組我都有參加。從小就在教會裡長大的我,常常會聽到很多弟兄姐妹分享他們遇見上帝的經歷。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很多弟兄姐妹都有超「厲害」的見證。患病得醫治、偶然被邀請去教會時聽見上帝的聲音或是被聖靈充滿、信主後人生一百八十度改變等等。這些見證對我來說都超級「完美」。我覺得只要我有了這一類型的見證,我一定能說服更多朋友信主。

到了一個階段,我甚至還覺得只有有這種見證的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這讓我非常困擾。雖然我從小就不是什麼超級大壞蛋,也早就相信基督為我死,三天後復活,為要救我這罪人,但是我完全沒有這一類的奇特見證。

步入青春期的那幾年裡,我都一直在想,我到底得救了嗎? 雖然在這期間我一直都有在教會裡服侍主,時常靈修禱告,雖然上帝一直都在透過講道、聖經、身邊的人等等向我說話,我的內心還是有一塊地方一直在想著這個問題。我甚至為了想要有一個「完美」的見證故意遠離上帝、故意不讀經禱告,就是要讓自己有一個時間可以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來個完美的「Come Back」。可是當我在選擇這樣做時,我自己也受了不少苦——心中沒有平安,想禱告又不敢禱告。直到有一天,我覺得是時候「悔改」了,我才又開始讀經禱告。還記得當時的我心裡其實蠻得意的,因為我終於有了一個看似「完美」的見證。然而,每當我想分享這一個「見證」時,我的心裡都會不平安,因為我知道這是我假造出來的。有時在說著我這個所謂的「見證」時,我都覺得有點心虛。

那是什麼真正讓我覺悟的呢? 還記得那時我大概16歲,偶然在Facebook看到一位朋友分享的一個文章,是專門給我這種在基督化家庭長大的基督徒寫的。文章的一開始就訴說著一位小女孩因著沒有所謂的「完美」見證而飽受困擾,並問媽媽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壞,所以上帝才沒有給她一個類似的見證。這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當時還想,這不就在說我嗎?而整篇文章的主要信息就是要提醒我,上帝給每個人的故事都不同。就算我沒有這樣的一個見證,我也有自己與上帝的故事。我完全不應該去羨慕別人的見證,因為上帝會以不同的故事來影響不同的生命。我頓時恍然大悟。當時我才知道,原來我一早就得救了。在我承認基督是我主,心裡相信他時,我就已經得救了。我頓時為自己的愚昧感到羞愧。但我也感謝上帝,讓我擁有這樣的一個經歷,來提醒我,要成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不需要一個與別人一樣的完美見證,只需要與上帝建立一個深切的關係。

也許很多人會問: 「欸?那我每個星期都有去教堂,甚至還有在教會裡服侍,我算是基督徒嗎?」這時你就應該想一想,你相信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死,三天後復活,為要讓我們得永生嗎? 你願意與上帝建立一個關係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你就是一位基督徒。聖經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上帝叫祂從死里復活,我們必定得救(羅馬書10章9節)。那問題來了:既然我們只需要相信耶穌就能得救,為什麼我們需要去教會?為什麼我們要服侍主?我的回答是: 除了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我們也應該遵行上帝的道。正是因著我們愛上帝,我們才去教會,為要更深地學習聖經、與其他愛主的弟兄姐妹們相聚並互相鼓勵、一起服侍上帝,一起在信主的道路上前進。

弟兄姐妹們,也許我們遇見上帝的開始就是這麼的平凡,那又怎麼樣? 就像大家說的愛情觀一樣: 年少時人雖總是期待轟轟烈烈的愛情,但真正適合自己的愛又何嘗不是像一杯白開水一樣,平凡但舒服呢? 上帝的愛在我們生活中看似平凡,但卻剛剛好。祂所安排的一切都是對我們最好的。我們不必擔心自己是否有完美的見證,因為一切的羨慕都是多餘。我們只管打那為我們準備好的美好的仗,跑我們當跑的路,並守住我們所信的道,就足夠了(提摩太後書 4章7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我把社交媒體關掉後,整個人都清爽了!(有聲中文)

作者:Michele Ong, 紐西蘭

翻譯:Anna,中國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我要向臉書告別了!它佔用了我太長時間。我會在Instagram (偶爾會看) 或者Messenger上,你們可以給我發簡訊或者WhatsApp! 再見了!」 這是我兩個月前在臉書上發布的最後一個狀態。

這條消息一發布,我立馬刪除了臉書應用,並把我的Instagram移至手機最下面一排。

過度沉浸社交媒體使我精疲力竭,我要在它毀了我之前逃離。我厭倦了頁面中不斷出現的食物圖片和那些關於訂婚、孩子出生和工作晉陞的動態。

請不要誤會我!婚禮、新家庭成員的加入和事業有成都是值得讚許的事。但是太多這樣的信息讓我有點不知所措。

當然了,有很多賬號是很值得關注的。比如我最喜歡的新聞頻道,以及我很喜歡的記者和攝影記者的號,還有,誰會不喜歡可愛狗狗的視頻呢?但是我離結婚還很遠,工作也才剛剛起步。所以看到社交媒體上別人的生活,總覺得自己的太差強人意。更重要的是,我意識到我花了生活中大量的時間機械地劃手機。這個醒悟出現在一個周六的早上。那天我八點醒來後,竟然不知不覺花了40分鐘刷手機。最後玩得頭暈目眩,開始頭疼。

為了挽回失去的時間,我下決心戒掉社交媒體。我很快就發現這是迄今為止我做出的最明智的決定之一。下面是我放棄社交媒體後生活發生的三大改變。

 

1.我重新發現了上帝對我的愛

告別社交媒體之後,我終於可以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了——其中一個就是拿起久違的聖經。重讀聖經就好像被一位老朋友擁抱著,心中無比欣慰、安穩。我為過去寧願花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也不去讀聖經而感到羞愧難當。此時,在一本靈修書籍的引導下,我開始大量地讀經。重讀聖經讓我很快重新發現了上帝對我無盡的愛。

在我過去使用社交媒體時,我迫切渴望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可。我的情緒好壞取決於我發的狀態獲得多少點贊。如果獲得的點贊很多,我就感到自己很受歡迎。如果贊很少,我就覺得自己沒有朋友。

我絞盡腦汁地研究發什麼樣的狀態能夠得到更多點贊。有一次我甚至上傳了一張在海里剛游完泳上岸的照片。照片中的我穿著一個無袖的裙子,露出了肩膀上因受傷而貼的理療膏藥。這張照片讓我無比自豪——它讓我看起來是一個超級運動愛好者,受了傷還要繼續運動。

照片發出之後,我基本上在盯著手機看它的動態。誰給我點了贊?除了通常的那幾位,有其他人給我點贊嗎?然後,照片發出去八個小時後,我只得到了六個點贊,我的挫敗感可想而知。

然而,在重新明白上帝那長闊高深的無條件之愛以後,我就不再去尋求來自人的認可了。約翰福音3章16節、約翰一書4章16節和哥林多前書13章4-7節都告訴我上帝並不是因著喜歡我發的狀態或者因著我得到點贊很多才愛我。

上帝並不看重我們發了什麼更新狀態、照片多麼炫酷或者我們在哪個精緻的咖啡館吃午飯。上帝對我們的愛遠遠超越這些生活的表象。

祂看得到我們所有的優缺點,然而祂仍對我們說:「我愛你,我接納你,我以你為榮!」知道上帝愛我使我不再瘋狂渴望人的認可和愛。因著上帝,我做回了真實的自己。

 

2.我與朋友們重新聯繫

不用社交媒體以後,我周末的社交活動變得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多。

過去我對朋友們發的消息瘋狂點贊。我在過去的十年里都幾乎沒跟這些人說過一句話的事實似乎不那麼重要。我不是給他們的狀態點贊了么?所以我仍舊算是跟他們生活有點關係。

在我不再用社交媒體後一切都改變了。我不得不給那些我非常想聯繫的朋友們發簡訊。

一個我首先聯繫的朋友是和我一起讀新聞學校的同學。我們從學校畢業已經九年了,離我們上次見面也有三年的時間了。在社交媒體上機械的點贊哪能與面對面一起喝咖啡交談帶來的喜悅相提並論呢?

從那之後,我也能安排出時間給海外的朋友們寫郵件了。一封用心寫成的長郵件要比簡單地在帖子上互動有意義得多。

本想著不用社交媒體我的生活會崩潰。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對我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們玩得正歡的照片反而讓我覺得很孤獨(尤其是當我沒被邀請時)。

誰會想到用打電話(或像我一樣發簡訊)這種傳統方式聯繫朋友會更有趣並帶來更多滿足感呢?我離開社交媒體後的生活滿是有趣的飯局和與朋友看電影的約會。結果我發現這樣建立起來的關係更深刻和有意義。

 

3.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焦點

社交媒體戳中我的軟肋,時常讓我感到自己是個毫無建樹的人。

看到前同事成功地成為了一名新聞主播,我心裡無比羨慕,想像著如果自己也有好看的外表和膚色,大概也能成功。

而且這不僅限於對別人事業的覬覦,對別人在運動上取得的成功我依舊會嫉妒——他們怎麼能完成了鐵人三項或是游泳中取得遠超過我的成績呢?我畢竟都練習了兩年了,這也太不公平了。

遠離社交媒體使我能夠屏蔽周圍所有的噪音和重新聚焦。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看到的是生活中消極負面的一面——為什麼我游泳游不了更快?為什麼我的事業不能像誰誰那樣穩步高升?

沒有了外界的聲音,我就跟自己比。當然,離一口氣游三公里我還差得遠。但是與上周、上個月或去年比,我正在進步。這才是我要關注的焦點,而不是努力去複製他人的成功。

至於和同儕們攀比事業,就更可笑了。我的大部分朋友和熟人都在不同的領域工作,所以沒有可比性,我不能說其他人就比我做的好。雖然現在我能看得很清楚,但當沉浸在社交網路中我就容易糊塗。我想,我大概是很想要融入社交網路的圈子裡,但當沒有可以吹噓的成就時就覺得不如別人。

如今,我不用臉書已經兩個月了,而且只有偶爾才上Instagram。但是我並不計劃像過去那樣回到任何一個社交平台。我可能會因此錯過爆炸性新聞或某本新出的好書,但是我依然可以通過廣播或訂閱的郵件來得到這些消息。

有了多餘的時間(說實話,也只是睡前的半小時),我計劃慢慢地啃我那一摞想讀卻已經落了灰塵的書,繼續給我海外的朋友寫長長的郵件,以及在Netflix上看紀錄片。

停用社交媒體只是我個人的決定。並非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是如果你也正在被社交網路上的東西搞得暈頭轉向,我鼓勵你試一下。不需要你把手機燒了,或者註銷你所有社交媒體的賬號。每天把使用時間限制在10-15分鐘,或者周末停用社交媒體也會有相同的效果。反正我的決定給我帶來了從未有過的的釋放和慰藉。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雅各書靈修 | 上帝會試探我們嗎?(有聲中文)

作者:Raphael Zhang,新加坡

翻譯 :夏天,台灣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讀經: 雅各書1章13-15節

罪是很好玩的。是的,你沒聽錯。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罪是具有吸引力、且令人感到愉悅的。如同美籍講員兼作家Rosaria Butterfield所說「如果你陷入罪的時候不覺得開心,那說明你沒有找到罪的正確打開方式。」當然,她不是在鼓勵基督徒犯罪,她只是想要強調一件顯而易見的事──罪讓人感到相當愉悅。

雅各是這麼說的:「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雅各書1章14節)。對我來說,這是再真實不過的親身經歷了。每次我犯罪,不是因為被自己的驕傲或怒氣牽制,就是被酒癮或情慾誘惑。

所以我能夠體會為什麼雅各會使用「誘惑」這個充滿性意味的詞語來形容受試探的時刻──那種想要犯罪的感受,的確是非常強大有力且極具魅惑性的,也是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誘人招喚。我會這麼想「就做這一次又不會怎麼樣!一次而已。能有什麼事呢?」

後來我才發現,罪永遠不會兌現它承諾給我們的快樂。罪就像是一張永遠不能兌現的巨額支票。從始至終,它都在欺騙我們。最終,它還會使我們損失慘重。

接下來,你可能會問:如果犯罪這麼不好,為什麼上帝會允許我們落入試探之中呢?為什麼上帝要使我們陷入誘惑之境,然後害我們跌倒呢?然而,這樣的想法其實反應出我們並沒有完全明白上帝的心意和祂的屬性。

雅各告訴我們「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上帝試探」;「因為上帝不能被惡試探,祂也不試探人」(雅各書1章13節)。上帝從亘古直到永遠都是良善的。

上帝不像我們會隨著罪的試探而搖擺。祂也不願意我們被罪惡所誘惑,因為祂知道我們一但屈服於試探,就會遭受巨大的傷害。就像雅各說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各書1章15)

根據雅各的說法,我們若是屈服於私慾,就像是被「拖」到那個引誘我們的邪惡之人的床上。在這樁私情結合之後,私慾就生出罪來,隨著罪的生長,我們的靈命最終會死亡。這幅生動的畫面應該能夠幫助我們明白罪的嚴重性和它所帶來的致命後果。雖然罪表面上讓人感覺很愉快,但對我們來說,它實際上極具破壞性並且是致命的。

上帝的心意不是要我們遭受罪致死的攻擊,而是要我們享受祂所賜予的美好生命──借著順服上帝和祂的話語就能得到。我們不要曲解了上帝的心意,要知道,上帝顧念我們,祂要把最好的賜給我們。

問題反思:

1.你現在心裡有沒有暗暗想著某些罪?

2.明白上帝的心意會給你與祂之間的關係帶來怎樣的改變?

3.你如何能夠識別生活中罪的誘惑和欺騙?這(發現生活中罪的誘惑和欺騙)能夠怎麼樣幫助你釐清罪的破壞性後果?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金庸筆下的超世與入世,耶穌讓我做到了

作者:白雪子,美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第一次看金庸的書,是小學四年級吧。當年偷了父親書架上的《天龍八部》,上課時偷偷地在抽屜里看。雖然武俠小說的古文味道較重,才十歲的我還不太看得懂,但多情的書獃子段譽、豪氣干雲的喬峰,都讓我速速地迷上了。沒幾年,我就把金庸幾大名著基本上都看了一遍,並深深愛上了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後來修讀文科,大概也要拜謝金大俠。

說到金庸,華文圈子裡有誰不知道?多年以來,金庸的著作被改編成無數部電影、電視劇,大家多多少少都應該看過一些,對郭靖的醇厚、楊過的不羈、令狐沖的瀟洒也都會多少有些印象。剛剛聽到金庸逝世,頗為傷感,一個時代過去了。

想起當初迷上金庸小說,迷上的是各位武林高手的瀟洒不羈。據說俠客們「以武犯禁」。的確,江湖中人自持武功高強,並不計較當下的文化禮儀。甚至朝廷律法在他們眼裡也好像不值一提。你想,武俠小說里有哪一個女子纏足?有多少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常人迂腐的看法,江湖高手們都不當一回事。似乎是武功越高,越是放肆、自由。小時候最羨慕的是北丐洪七公為飽口福躲到皇宮,還住了好幾個月!我們誰又有這樣的膽子、能力?

距離第一次看金庸小說,也好些年了。也許是年紀大了一些,成熟了一些,現在想想,其實我處世的態度還算瀟洒。但我的瀟洒,並不是建立於我的高超武藝。說實話,我一天到晚坐在書桌前,多跑兩步都要喘不過氣來,武功從何談起?我的洒脫,說深一層,是建立於基督的犧牲。「因為上帝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提多書2章11-13節)

上帝的恩典既然已顯明出來,我既然已被救贖、已脫離自己的一切罪惡,還怕什麼呢?我期待的不是這個世界的認同,而是在等候基督的榮耀與祂所應許的福。那我何必介意其他人的想法呢?我做出大大小小的選擇,經常讓身邊的人難以明白。小的如把星期五晚上留給團契(為什麼好玩的永遠都發生在星期五晚上呢?),大的就如放棄穩定收入舉家搬到地球另一邊。因為基督的犧牲,我一生屬祂。我瀟洒,因為我不用擔心其他人的想法、時事的變遷。我需要的是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

話說回來,金庸筆下的武林高手雖然武藝出眾,不受世俗的價值觀捆綁,但也少不了入世的英雄。陳家洛反清,郭靖死守襄陽,喬峰阻遼兵入侵……他們都為國為民,都是「俠之大者」。這些英雄們活得光明磊落,死得英勇壯烈。在他們面前,小學時代我那些小快樂,小傷心,算得了什麼?在我眼裡,他們的死重於泰山,而小時候的我,似乎生也輕於鴻毛。

多情的我,難免嚮往如此浪漫的犧牲。但在這安舒、忙碌的生活中,又有什麼值得我豁出生命去爭取、保守呢?

耶穌在釘十架前夕,曾向天父禱告說,「他們(跟隨耶穌的人)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翰福音17章16-18節)耶穌的犧牲,讓我可以超世,不受無知、悖逆、各樣私慾和宴樂的迷惑。同時,祂也差遣我到世上宣講祂的福音,甚至可能為此付上生命。

試想想,就算是壯烈一番保住了一個朝代,保住了江山,到頭來又有什麼用呢?百姓生活好了一段時間,隔一代兩代不又要再次面對那些千古不變的問題嗎?但福音的寶貴,不但在於來世的應許,而且在於今生的改變。上帝改變了我的一生。祂讓我脫離這世界的捆綁,讓我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加拉太書5章1節)。現在,祂差遣我去分享如此的信息,讓我所愛的人也可以認識這改變我一生的盼望!這難道不值得犧牲么?

郭靖曾經說過,「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但武功、政治、國度,到底能救得了誰?百姓所渴望的,不只是繁榮昌盛,而是有意義的生命。這是基督所給予的。我竭力禱告,求上帝利用我微小的一生,去改變我周圍的生命。

正如保羅所說,「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立比書1章20-21節)

小時候讀金庸,羨慕的是武林高手超世的洒脫,但也敬慕他們入世的情懷。基督贖了我這一生,但願我能更徹底地超脫世俗的影響,更盡心地在世間興旺福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