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復活的能力

救命,我的身體失控了!(有聲播讀)

作者:Robyn Scott,美國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那天我和其他晚上做的事情沒什麼差別,你知道的:看電視、滑手機社交媒體以及在新聞和網路上獵奇。我不確定我是怎麼點過來的,但最後我讀到一篇關於身體集中重複性行為(BFRBs)的文章。我讀到的內容令我崩潰。

我發現,BFRBs通常用來描述一組會導致人們反覆觸摸頭髮和身體,從而導致身體損傷的失調行為,如拔頭髮、摳抓皮膚或咬腮。讓我深受打擊的是,這些不同的BFRBs癥狀是相關聯的,而我已經表現出了其中的一些癥狀——可能是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與抑鬱和焦慮作鬥爭的結果。

打我記事的時候,我就總是在摳抓我指甲根部的那層皮——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個習慣而已,就像咬指甲一樣。但我沒意識到它有一個名字叫強迫性皮膚搔抓症(dermatillomania)。幾年前,我發現自己開始把汗毛從手臂上拔下來,而且越來越頻繁,直到我每天都會拔。我發現這叫做拔毛髮癖(trichotillomania )。在此之間,我注意到了我咬腮幫的習慣(咬腮症morsicatio buccarum)。我想它也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隨著另外兩個BFRBs的確認,咬腮幫也變得更加明顯。

從文章中,我發現對一些人來說,這些行為可以帶來滿足感,減輕壓力和焦慮,或者是一種完美主義的表現。我把這看作是一種心理障礙,是由我大腦中的某些東西引起的,而不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習慣。我不明白為什麼這對我的打擊這麼大,但意識到這一切讓我感到如此無力和挫敗。突然間,我覺得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但卻被我錯亂的大腦所控制。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發現自己在問:「我的狀況怎麼這麼糟糕?\”我離做個正常人太遠了,我從來就沒正常過,也不知道怎麼回到正常狀態。

一個正常的狀態,一個沒有抑鬱、焦慮和精神障礙的狀態。

 

我們生來就是破碎的

不管是因為童年坎坷,還是經歷悲痛,又或是身體激素失衡,我們所有人的破碎都必然會在某個時刻顯現出來。事實上,從亞當和夏娃的孩子開始,世上的每一個人生來都是破碎的(羅馬書5章12節)。我們會這樣是罪造成的。

只有當創造我們的那一位走進我們的生命,我們才是完整的。耶穌來醫治罪留在我們裡面的創傷。作為我們的救主,祂來拯救我們脫離罪。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破碎了,而是意味著,在基督的再來之前,我們都是有盼望的,因為耶穌已經勝了這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祂是我們安慰和醫治的源泉。

此外,耶穌在約翰福音10章10節中說,祂來這裡不僅是為了拯救我們的靈魂脫離地獄,更是為了給我們更豐盛的生命。我過去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祂會給我們夢想中的工作和渴望的家庭關係並把我們從掙扎中解救出來——但我後來明白這也可能是學會如何享受我們現在的工作,或者學習如何與我們的家人建立更好的關係。在我與BFRBs的鬥爭旅程中,這意味著我可以在掙扎中學習倚靠上帝。

 

我們不必獨自一人面對

我已經接受了我靠自己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對於那些與上癮、癮症、強迫性行為或其他各種類型的紊亂作過鬥爭的人來說,你應該知道,要從自己裡面找到力量來讓它們停止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了,藥物、草藥和其他治療都可以成為對治療非常有益的資源。但我們總會在自律和誘惑之間掙扎。因此,我發現我需要自己以外的力量,需要能夠持久的力量。這才會是長期安全有效的方法。

我知道我需要上帝的力量,它可以在我的軟弱中顯得完美(哥林多前書12章9節)。這有時是在我強迫症發作時,為尋求力量而做一個快速的禱告。有時是逃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尋求上帝的幫助。有時候則是我需要跟上帝傾訴,告訴祂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會如此困擾我。有時則是相信上帝是我所需要的力量,並且祂會幫助我。

不僅於此。我仍然在與BFRBs作鬥爭,但我不再覺得被它壓垮了。

我知道上帝創造了我的身體,當我向祂求救的時候,祂就在我身邊。和一些身體疾病一樣,精神疾病通常不會一勞永逸地被治癒。它們需要持續的得到關注和治療,有時甚至需要一輩子。但沒關係。因為倚靠耶穌是每一天、持續一生的旅程。即使我們自己變得強壯起來,也不應該忘記耶穌。

所以,當我掙扎著想要去抓、拉、咬的時候,我知道,靠著每天的禱告和從上帝而來的力量,我或許能夠找到從BFRBs的堅固營壘得痊癒和解脫的辦法。但最重要的是,因著我每天都越來越倚靠祂,我與上帝的關係越來越近,並在基督里成長地日益強壯。

 

 

閱讀原文請看雅米英文網站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復活的能力

我在抗疫最前線:要到幾時呢?(有聲播讀)

作者:方友望,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Joya,中國

 

友望來自東馬砂拉越州,喜歡閱讀和寫作,從小享受與書為伴,只因為有個喜歡買書的爸爸。她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個圖書管理員,長大後期望自己能夠成為作家,用文字來分享心情、傳遞信息。大學畢業後在東馬服務了數年,目前在吉隆坡的國大醫院 (HUKM) 進修急診專科。國大醫院是雪隆區的新冠肺炎接治地點。雖然這所醫院暫時並非主要的新冠肺炎轉介中心,但她仍然在前線上診斷並收治 Covid 19 的可疑或確診病例。

馬來西亞進入全國行動管制令第 13 天,COVID – 19 疫情非但沒有好轉,官方數據顯示全球各地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持續上升。整個世界彷彿放慢了匆匆的腳步,全球各個國家和主要城市相繼封城,航空和旅遊業遭受嚴重的打擊,許多商家已經停止了正常的業務運作,學校宣布暫停一切活動,考試不得不延期導致學生們需要延期畢業。不論是生意慘淡近乎陷入困境的小販們,卧病在床被迫與世隔離的病患,留在家等待重返校園的莘莘學子,或是在醫院前線辛勞工作的醫務人員,大家的心裡都納悶著:要到幾時呢?上帝啊,請問禰允許這個新冠肺炎橫行霸道要到幾時呢?上帝啊,請問禰何時伸出禰大能的膀臂終止這一場奪取上萬條人命的瘟疫呢?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擾亂了我們匆忙勞碌的生活,讓我們不得不停歇下來,回到上帝面前,尋求祂的醫治、赦免、拯救和安慰。英國牛津劍橋大學的文學史家魯益師(C.S.Lewis)在他的著作《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 of Pain)》中描述苦難是上帝的擴音器,為要喚醒沉睡的心靈。但是祂允許苦難要到什麼時候呢?詩人大衛在他的詩篇中不斷地發出同樣的呼求:「耶和華啊,禰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禰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要到幾時呢?」(詩篇13篇1-2節)哈巴谷先知同樣質問上帝:「耶和華啊,我呼求禰,禰不應允,要到幾時呢?」 (哈巴谷書1章2節)面對仇敵的四面攻擊、不公不義的政權、惡人的無法無天,一籌莫展的大衛和悲憤填膺的哈巴谷都在納悶:要到幾時呢?他們在急難中呼求並等侯著上帝伸出祂的膀臂來拯救屬於祂的子民、施行公義和憐憫。

 

等待,談何容易,尤其在靜默中等待,更是難上加難。面對苦難的時候,等待的過程十分煎熬難挨,尤其當我們束手無策,無法改變或加速使事情進展得更快時,內心更是百般焦慮,感覺被上帝忘記和遺棄了。然而,等待卻是成長的生命中重要的一環。從著床在母親子宮裡的胚胎到呱呱墜地的新生兒,孕育健康的生命需要十個月漫長的靜心等待。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的寶寶,從孩子第一天上幼稚園哭鬧不舍到大學畢業揮手告別的那一刻,養兒育女需要經歷何等漫長的等待歲月啊!小時候,我們期盼著自己快點長大。升學後,我們期盼著自己早日畢業。工作後,我們期盼著自己結婚成家。成家後,我們期盼著自己早生貴子。暮年後,我們期盼著自己安享晚年、兒孫滿堂。終於,我們卸下了世上一切的勞苦,入土安息,進入永恆。等待的功課需要我們用一生之久不斷地學習。

在行動管制令的驅使之下,首相再三地叮囑大家留在家中,千萬不要無故出門。COVID – 19 限制了我們的行動,考驗了我們的耐性,也阻撓了我們的計劃。我和丈夫因為工作的緣故不得不分隔兩岸,而原先的生育計劃也不得不耽擱延期。剛開始我的心情實在遭透了!我滿腹牢騷地向上帝抱怨,生氣祂為什麼允許這個病毒打擾我們完美的計劃和規律的生活秩序。然而,在敬拜的詩歌中我學會了安靜順服祂的旨意,在祂的沉默不語中我學會了再一次的等待。等待,讓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執著,讓上帝在我的生命中掌權,並學習將自己每一天的行程和人生的藍圖計劃交託給祂。等待,讓我在每一次和祂摔跤的過程中學習降服,把自己對人生的主權放在祂的手中。我很容易心急,欠缺耐心,不喜歡等待。一旦決定好的計劃,便急著去完成,否則會感到煩躁不安。每一次的等待對我而言都是信心的考驗,提醒我學習把焦點轉向那為我創始成終的耶穌,並在等待的空檔期繼續專心敬拜祂、忠心事奉祂、堅定相信祂。

 

 

伊莉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是我最喜歡的作家,她是殉道者宣教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的遺孀,也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基督徒女性之一。吉姆在南美洲的森林裡遇難之後,勇敢的她帶著年幼的女兒回到奧卡族印第安人中間繼續服侍,與他們一起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至終整個族群歸向耶穌。她在著作《The Path of Loneliness 》中寫道:等候上帝是信心的表現,也是上帝對人類最大的要求。等候中,我們相信祂的安排準確無誤,祂的時間不早也不晚。每一天,我們可以帶著期待的心情將等待上帝的意願當成祭物獻給祂。真正相信上帝並等候祂的人不會給上帝截止日期,也不會要求上帝照著他的議程進行,而是敞開心扉完全接受上帝的計劃,並確信祂的安排必然超越我們所求所想。

要到幾時呢?我不曉得這場疫情將會到何時才結束,但是我可以選擇相信上帝的美善和全能,相信祂在洪水泛濫之時仍然坐著為王,相信祂在舉世動亂之時仍然統管萬有。我不曉得行動管制令是否會繼續延長,但是我可以選擇繼續感謝上帝讓我有健康的身體去服事我的病人。我不曉得祂為什麼打斷了我的人生計劃,但是我可以選擇耐心等候祂的時間,因為祂的道路高過我的道路,祂的意念高過我的意念(以賽亞書 55章9節)。祂仍舊掌權,哈利路亞!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復活的能力

新冠肺炎:冷漠與焦慮中的禱告(有聲播讀)

作者:聖夏,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在這個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世界各樣的新聞包圍著。我相信大部分的時候當我們看到戰爭,災難類的新聞時,我們可能會暫時表示驚訝或難過,然後剩下的就只有沉默和漠不關心,因為覺得這些事情離自己很遠。要不就是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可能因為長期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的危機意識早已被漸漸抹去。

其實我說的不是別人,就是我自己。我記得第一次在網上看到「新冠肺炎」這個新聞時,我點開看了一眼,並不是因為我想了解是什麼情況,而是習慣性地點開。因為我心裡早已對這個新聞下了定義,就是有人得病了,但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況且在武漢,離我遠著呢。

直到被我忽略的這條新聞,開始每天佔據頭條;直到聽到口罩被售滯漲價,瘋狂被搶;直到大年初一,本應該走街串戶的日子,全國人民開始被限足在家。

到這個時候,我以為我會有所意識有所行為。但是取而代之的竟是每天一睜開眼睛,就開始關注不斷上漲的感染確診人數。那每天瀕臨在死亡邊緣,不斷增長的人數,對我來說似乎只是數字。我每天能和朋友分享的竟然也只有這個數字,我仍然是一個旁觀者,只是關心這個數字會漲到什麼時候。

因為這個疫情我暫時不能返校,我的行程和計劃都被打亂了。我的心因這樣那樣的事情,始終不能安靜。可我沒有第一時間為此向上帝禱告。直到被限足在家的第七天,我才終於願意來到上帝的面前,將我的憂慮向祂傾訴。當我打開聖經,看到這段經文,「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拉太書6章14節)我的心裡瞬間安靜下來,並開始思考面對現在這樣的環境,我現在這樣的狀態是正常的嗎?

我對現狀的恐慌,對未來的擔憂,都使我忘記注目看耶穌,看十字架上的恩典,也使我忘記上帝在掌權。我不能像那些醫護人員一樣去前線,幫助救治患病的人。然而我卻連唯一能做的禱告,也不願去付出。但感謝上帝,祂的話語再次提醒了我,讓我看到自己的私慾。於是我來到上帝面前向祂認罪。

我雖然不再像之前那樣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過度關注,但我內心的焦慮仍然存在。每當我感到焦慮時,我便會來到上帝面前禱告。當我們在主里認罪悔改,選擇讚美祂時,祂便賜給我們出乎意料的平安(腓立比書4章7節),使我們在何等難的困境中都能夠有盼望,不至失望。

感謝上帝,當我選擇這麼做時,祂賜更多的愛、平安和恩典填滿我,代替了我心中的不安。這樣真實的平安,讓我明白越是在困難時期,我們越要感恩,為大小事感恩,也為我們可以經歷上帝的恩典而感恩。越是感恩,我就更加相信上帝在掌權,祂就在我的身邊,親自安慰我,讓我知道祂的應許永不落空。

最後,當我因新型冠狀病毒被限足在家,以為自己什麼都做不了的時候,上帝讓我看到這段經文,「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做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是的,若是可以,我願借著在這段等待的時間,操練自己,脫離卑賤的事情,被上帝潔凈做一個貴重的器皿,為祂所用。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復活的能力

《婚姻故事》:為什麼破裂的關係值得挽救?

作者:Jiaming Zeng,美國

翻譯:Cindy Wang,澳大利亞

*封面圖片來自電影官方預告片

 

評分:5/5

在一個慵懶的周末夜晚,我看了由Adam Driver和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Netflix電影《婚姻故事》,講的是關於Nicole和Charlie (分別由Johansson和Driver飾演)夫婦離婚並爭奪兒子Henry撫養權的故事。這部電影因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而備受關注,並得到了Netflix的大力推薦,所以我決定一睹為快。

本以為自己對「離婚」這個詞早已耳熟能詳,沒想到接下來的2小時17分鐘,我還是不知不覺地捲入了關於婚姻破裂、寬恕、救贖的萬般思緒中,淚流滿面。

由於「不可調和的分歧」,Nicole和Charlie決定離婚。劇中的Charlie,自私,忽視Nicole的需要,還撒謊掩蓋自己的外遇。Nicole多年來為婚姻犧牲,在要求和願望屢屢被忽略中隱忍多年,直到最終爆發。

作為一個女人,我比較容易同情Nicole,但對Charlie,也討厭不起來。他是天才導演,很棒的老闆,也是好父親,好女婿,被離婚所傷,你無法不同情他。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發現Nicole也有她的不是。她缺乏自信,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輕易受到離婚律師Nora的影響。在最脆弱的時候,Nora的安撫讓她決定訴諸於律師來解決問題,而律師們當然是唯獨樂在其中的人。

這部電影似乎在講一個不爭的事實——結婚終究會以離婚收場,就像Nicole的姐姐、同事和律師所經歷的那樣,雖然大家都覺得離婚的整個過程荒謬至極,卻選擇走這條路,彷彿這是成年人的必經之路。

結果卻是,兩敗俱傷。

Nicole最終簽署了離婚協議,法庭判決也遂其所願。在某種程度上,她成為了「女性希望的燈塔」,因為她打破了人們認為妻子應該溫順、隨和的性別成見。她向世界表明,「她配得更好的。」但她真的贏了嗎?她找到她的快樂和幸福了嗎?

離婚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嗎?

《婚姻故事》的世界裡沒有上帝。正如Nora的獨白所強調的那樣,當馬利亞看著她的兒子耶穌死去時,「作為父親的上帝沒有出現」。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復活,沒有救贖,如果婚姻關係破裂,那就只有離婚。

然而隨著故事的展開,我越來越發現Charlie和Nicole關係當中的破碎是多麼的複雜。結婚多年的他們,竟然無法溝通。多少個情節中,我在想要是Charlie知道Nicole多麼不情願就好了,要是Nicole一開始就讀了自己寫的信該多好,要是他們能明白彼此傷害有多深……要是……就好了。

慢慢地,我開始懷疑,他們之間的分歧真的是不可調和的嗎?

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裡,是的。

但是在一個有上帝的世界裡,和解是可能的。福音反擊了Nora氣勢洶洶的講說,因為上帝沒有缺席,祂一直與耶穌同在,並在三天後,使祂的兒子從死里復活,並「將祂升為至高」(腓立比書2章9節)。

儘管我們會犯錯,上帝依然愛我們,幫助我們,救我們脫離罪惡。這福音也能轉化我們破碎的關係。

我相信,如果Nicole和Charlie知道了這種愛,就能依靠聖靈的帶領,學會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重建二者的關係(以弗所書4章31-32節)。他們都需要經歷重大的改變和悔改。Nicole應該放下心中的苦毒和憤怒,找到勇氣說出自己的心聲;Charlie必須謙卑下來,聆聽Nicole的心聲。這不容易,也許會痛苦,但都是值得的。

為什麼要不放棄?因為影片中最揪心的一刻:離婚塵埃落定後,Charlie終於看到了Nicole寫的信,講述著一切愛他的原因;因為在爭吵和叫喊的背後是彼此依然相愛的心;因為他們的兒子Henry會永遠把他們連繫在一起。既然這樣,為什麼一定要以悲劇收場?

為什麼要捍衛婚姻

我還沒結婚。不過在你認為我太理想主義之前,先聽聽我的故事。

從我記事起,「離婚」一詞就在我們家司空見慣。每當父母吵架堪比Nicole和Charlie的爭吵風暴時,媽媽就會大喊「離婚」。

目睹這一切,我心想,甚至會說,那就下決心離吧。有什麼大不了?什麼時代了,大家這麼不開心,離婚算了。好聚好散。如果我是你,我就離。

「你不明白,」媽媽會說,「沒那麼簡單。」

「那是因為你下不了決心」,我會挑戰媽媽說。

小時候,我以為是媽媽的錯。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到她為家庭的犧牲,而我那為人不錯、心地善良的父親的確在關愛妻子方面有所欠缺。

在見證了他人的、也經歷了自己的一些人際關係後,我認識到,在任何一種關係中,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別人,所以只有彼此間的寬容和憐憫,才能讓關係走下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帝提醒我,不應該只看消極的一面。我被我們會一直這樣不開心或陷在衝突當中的恐懼與痛苦蒙蔽了眼睛,讓我無法看到我們家庭關係當中的美好。慢慢地,我注意到:爸爸也有關心媽媽的時候,媽媽也學會了對爸爸更寬容,並且他們兩個一起努力。而我也不再只見陰霾不見光了。

去年,我們在夏威夷租住的Airbnb一起慶祝聖誕節。我們在陽台上吹著來自太平洋的暖風,彼此開玩笑,互相祝福。我好高興爸媽沒有離婚,沒有放棄,也許是因為我和姐姐,也許是因為我媽媽不夠果斷,也許是因為離婚代價太大。不管是什麼,一家人在一起的那一刻,我很幸福,而我當年那些希望他們離婚的想法多傻。

也許正是這些美好的時刻讓破裂的關係值得我們去努力修復;並且我覺得,通過彼此的寬恕和改變,我們可以改寫世人對婚姻的看法,恢復破裂的關係,並向大家展示這個世界急需的基督的愛和恩典,這是值得相信的。

當世界告訴我們要優先考慮自己,努力讓自己佔上風時,讓我們「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吧(羅馬書12章10節)。

 

 

閱讀原文請看雅米英文網站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復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