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我們記得什麼,又忘了什麼?(有聲中文)
作者:安琪Angel,香港
有聲播讀:Joya,中國
富內斯的記憶
20世紀阿根廷文學巨匠博爾赫斯曾寫過這樣一篇怪誕的短篇小說,一個名叫富內斯的年輕人,本來人生平平無奇,經過一次墮馬後,全身癱瘓,但突然記憶力大增——這種記憶力不能用我們通常概念來理解,他的回憶事無巨細,彷彿全景式紀錄影片,毫無遺漏,分毫不差,瑣碎到「某時某刻黎明時南面朝霞的形狀」,細微到「馬匹飛揚的鬃毛、山同上牲口的後腿直立、千變萬化的火焰和無數的灰燼」,「他不僅記得每一座山林中每一株樹的每一片葉子,而且還記得每次看到或回想到它時的形狀。」他一個人的回憶抵得上開天闢地以來所有人的回憶的總和。
按理說,富內斯可稱得上是記憶力奇才了,這樣過目不忘的能力,必然讓他博聞強識,所求之事定有建樹。
但實際上卻相反,博爾赫斯在小說中這樣評論到富內斯:「他思維的能力不是很強。思維是忘卻差異,是歸納,是抽象化。在富內斯的滿坑滿谷的世界裡有的只是伸手可及的細節。」
忘記的能力
富內斯的人生被記憶的汪洋所淹沒,他無法浮出水面,無法逃脫記憶,後者是一張無形的網羅,罩住他的思維,讓他被死死地控制。
富內斯失去了最重要的一樣東西,忘記的能力。
這或許是很少有人意識到的,我們的思維與知識積累、情感與認知塑造,很大一部分,不僅在於記得,也在於忘記。
我們會忘記今天早晨在地鐵上與我們面貼面的陌生臉孔,但卻能找到貼切的詞語來形容地鐵的人潮擁擠;我們會忘記2008年的最高與最低溫,但會記得夏天是熱的,冬天是冷的;我們會忘記去年墾丁傍晚騎車時海邊吹風的方向與速度,但會記得旅行帶來的身心舒暢。
當我們忘記生活無數的細節與瑣碎時,不是將之扔棄不管,而是從這些忘記中提煉出更重要的精華,這些精華是從億萬毫不相同的事物、感覺、思緒中獲得的共同性,這是人對具象記憶的抽象選擇。正是這種選擇性,使我們成為不僅僅是被動接受所有信息的機器,而是有所感知、有能動意志與認知、能夠表達觀點而非重複現象的真正的人。
2019的「記得」與「忘記」
2019年,我們活在一個滿世界都在「記得」的世界。
互聯網與數字時代的發展讓這一年中的每分每秒都有新鮮之事得到光速傳播、記錄與討論。微博熱搜每10分鐘更新一次,全世界可以一秒之內同時在社交媒體點贊上億,區塊鏈的發展更加使得文檔和數據得以永久保存,我們的集體記憶也許從未如此活躍與具象。任何細節都被記錄著、播放著、窺探著,我們彷彿活在富內斯的記憶里,時刻咀嚼著細節,生活卻癱瘓在了迷茫與匆忙之中。
我們失去了忘記的能力嗎?我們忘記的速度似乎比以前更快。我們已經忘記昨天微信推送都看過哪些資訊,忘記去年的流行詞是什麼,忘記曾轟動一時的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後續如何,忘記上一次給父母打電話是何時,忘記了2019遇見的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超人化的大數據幫助我們時刻記住任何事件,小到一日三餐在社交媒體打卡,大到中美關係之間的博弈與較量,人們熱衷於記錄,痴迷於感官信息。我們好像依舊在經歷忘記與記得的循環,但卻不再明白何謂真正的「記得」,何謂真正的「忘記」。
也許我們比富內斯更加矛盾與可悲,匍匐在密集信息的坑谷之間,以為自己記錄與掌控了一切,但卻又忘記坑谷之上,這一切指向的到底是何方。
容易「記得」的以色列與選擇「忘記」的上帝
以色列人亦曾經歷過這種本末倒置的痛苦。這個民族的集體記憶被詳細記錄在《聖經》之中,數千年來從未遺失。以色列人記得,他們日夜誦讀先祖摩西留下的律法,他們不斷解釋並增添新的儀文,他們儘力去遵守上帝的誡命,他們忙碌在各種儀式與規條之間,卻也因此失去了上帝造律法的心,忘記了一次又一次,他們的先祖、他們自己身處每一個歷史細節時,上帝更大的、不變的應許與救贖。直至耶穌時代,他們記得彌賽亞會到來,記得關於彌賽亞的所有先知經文,記得彌賽亞會出身何處,會如何拯救,但卻忘記了彌賽亞為何要到來,忘記了他們的上帝喜愛謙卑憐憫,不愛祭祀。乃至最後他們將自己苦苦期盼的彌賽亞親手殺掉。
而我們呢?
兩千多年後的我們,是否依舊時常活在以色列人的「記得」之中,卻忘記了每日散落的一地雞毛之上,上帝那更大的、不變的、我們曾一次又一次經歷的恩典,以及祂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當我在讀經時,尤其是讀到各種家譜以及時間長達數百年的事件跳躍中,時常難以感受到這一切是真真實實、滿滿當當地,就像我們現在生活的每一天一樣,每一分每一秒,在歷史上一一發生過。亞伯拉罕獻祭以撒、摩西帶以色列人過紅海、但以理從獅口逃脫、馬利亞從聖靈懷孕、彼得在水面上行走……當聖經的各個作者在忘記差異中回顧記憶,在聖靈的感動下揀選了最值得被留下的文字,那其中的各色人物對環境的懷疑、對困境的無助、對上帝的追問、對信心的成就,看似輕而易舉,一筆帶過,但背後的分秒記憶,皆是各人在不同處境的差異之上,選擇尋求背後共同的真理,選擇參與在上帝更大的計劃中。
而所有不同的故事之上,無論各人是在罪中悖逆或是在信心中順服,都是上帝不變的信實,是創世以來,祂使用無數篇章、無數人、造就無數神跡寫出的五個字:上帝愛世人。
若說這世上真有強如富內斯的記憶,這便是我們的上帝了。祂記得一切,卻也超越一切。億萬年的光景以來,祂知曉生活在這世上每一個個體的每一處差異,甚至連我們每個人的頭髮絲都數過,卻也認識人類的共同罪性——我們一次次地悖逆祂,一次次地選擇自私,一次次地跟從偶像。儘管如此,祂卻透過耶穌的寶血,塗抹了我們每一個個體千差萬別、千奇百怪的惡的心思、意念、言語和行動。祂明明是一個「記得」的上帝,卻竟選擇「忘記」我們的罪,讓我們能夠永遠獲得祂的恩典。
我該如何「記得」,怎樣「忘記」?
從亘古到永遠,歷經無數次人的悖逆與上帝的救贖,祂的計劃從未改變。2019年,依然如此。儘管人類的集體記憶容量在數字化時代下企及新高度,但在上帝眼中,這只是歷史長河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點,是永恆當中一閃而過的億萬光年之一。
對你我而言,過去一年,也許在某些時刻,我們覺得一天可以沉重地被拉長為一個世紀,覺得好像我們無法看見明天的陽光,也有些時刻,我們明明沉浸在難以言喻的幸福與感動之中,卻害怕它稍縱即逝,難以抓緊。
但無論是何種境遇,是高山,還是低谷,是流淚撒種,還是歡呼收割,我們是否能夠將這一年看作一瞬?
不是眨眼忘記所有,而是好像蚌殼孕育珍珠,在沙礫與珍珠質參雜的生活之中,不斷磨去雜物,留住最值得的記憶。這些被包裹成形的記憶珍珠,將在短暫又漫長的歲月里閃閃發光,並時刻提醒我們:哪怕我們只是億萬光年裡的一粒塵埃,我們的每一絲每一毫都被上帝看見,都被祂珍惜。同時,我們活在祂永恆的計劃之中,都是祂旨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的一生,無論做什麼,都要指向祂,見證祂長闊高深的愛。
如果將來上帝在永恆之中要寫一本新書,記錄我們每一個人跟從祂的一生,你會希望你被如何書寫?那樣被記錄的「一生」,不可能將我們今世每一天生活一一裝下,不可能將我們在2019的分分秒秒寫入。我們有什麼是能夠留住的,是真正指向上帝在歷史長河中、在永恆中更大的計劃?
2019已到尾聲,願我們在這一年盡頭回望時,不是在記得之中忘記了生活的本真,而是在忘記中真正記得上帝的愛,數算祂的恩典,尋求祂的旨意,好在2020領跑的下一個十年里,更加真切的活出這句經文: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 3章13-1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愛而生)